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训练,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足.新课改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中则强调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问题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是学生持续不断思考的动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单元教学;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4-0027-03
作者简介:田成良(1974-),男,山东泗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物理过程教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课堂教学艺术等;
朱玉囤(1970-),男,山东泗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法研究、中考试题研究.
传统的单元复习只是教师对知识的总结和操练,重复已知的内容,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才能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改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尤其是推理、论证和质疑创新等高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组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知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关键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问题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核心.
1 理论依据
高阶思维能力是以布卢姆1956 年版的认知目标分类为基础,经过泰勒等学者修改后,将新目标分类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将分析、评价和创造稱为“高阶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姆的发现学习法,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钟启泉教授指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要以高阶学习活动予以支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 形成知识共享、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在单元复习中,教师将学科核心知识进行合理重组,巧妙地设计成各种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深度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计思路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重点知识,是学生此前学习过的“力和运动”“压强”以及“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延伸.浮力是力学的难点,知识综合性强,相对抽象,因此,学生感觉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本章从力的角度认识浮力,从力的平衡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最后通过改变浮力,利用浮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师针对浮力知识的复习,不仅要从目的上,还要在复习的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应关注使得学生“爱复习”.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单元复习策略,教师首先应当将知识结构化,然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针对重点、难点等核心知识进行设问,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复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复习的实效性.为使复习目的明确,教师首先应当将任务细化,见表1.
3 教学过程
3.1 引入新课
教师首先演示在水槽中放入一大土豆,发现土豆下沉.然后准备放入第二个相同的土豆,让学生预测,第二个土豆放入水中是否也会下沉?学生认为相同的土豆放入水中肯定下沉.当教师放入第二个土豆后,学生却发现第二个土豆漂浮,此时学生感到惊讶,不知所措.教师展示第二个土豆的上方存在一个大洞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土豆变空心后就可以在水面漂浮?由此引入主题,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
3.1.1 设计层次问题,梳理知识体系
任务一 认识菜盆中的浮力:教师将苹果、核桃、西红柿、大辣椒、鸡蛋、土豆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看到什么现象?(2)从中可以获得哪些跟浮力有关的信息?(3)沉底的土豆和漂浮的核桃谁受到的浮力大?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中利用生活中的蔬菜和水果,创设菜盆中的浮力情境,梳理浮力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物体浮沉及应用等知识.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实现由点到面地进行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
评析:层次性问题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由易到难并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从而形成层级问题.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解决不同层次问题.本任务中问题1、2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属于低阶思维考查;问题3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锻炼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教师通过层次性问题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实现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转变.
3.1.2 设计开放问题,突破知识难点
任务二 让鸡蛋浮起来:如何用一块塑料布和一根橡皮筋,让鸡蛋(土豆)浮起来?备选器材为食盐.
设计意图:本环节属于开放性任务,学生可以自选器材使得杯中的鸡蛋或土豆浮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浮沉的原理,可从(1)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2)增大液体的密度,(3)减小物体的重力,三个方面来考虑,学生可以选择水中加盐增大液体密度,从而增大浮力;也可以选用塑料布把鸡蛋包起来放入水中,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进而增大浮力;还可以给土豆挖空心,减小土豆所受的重力,使其浮起来.此种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任务三 让矿泉水瓶沉下去:展示一个在水面上漂浮的矿泉水瓶并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它沉下去?
设计思路:教师从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考虑,让学生讨论,并展示:(1)向瓶内加水,增加重力,使其下沉;(2)把瓶子捏扁,减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浮力,使其下沉.
评析:开放性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被激活,知识被活化,高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本环节中利用两个开放性任务,加强学生对于浮力知识的应用,突破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属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创造层次,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发展. 3.1.3 设计真实问题,加强安全教育
任务四 设计一款救生衣:创设一名儿童在水中游泳突然不幸沉入水底的情境,为防止类似问题发生,及时营救落水的群众,请根据浮力知识设计一款便携式救生衣.
设计意图:为使落水的人实现迅速自救,学生会从如何增加浮力的角度展开思考,即需要增大排开水的体积.经学生讨论,形成方案:将安全气囊压缩后绑在手臂上,当发生危险时,迅速打开开关,自动向内部充气,气囊膨胀,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人被浮起来,从而实现自救.
评析:真实问题是指教师将问题镶嵌于真实情境之中,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建构,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本任务基于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会改变浮力的大小,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设计增大浮力方案,属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创新级别,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另外,教师在本环节中利用落水救人问题以研发救生衣,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浮力知识,还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3.1.4 设计变式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任务五 改变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1:教师将一个装有配重的墨水瓶,放入盛有热水的大溢水杯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墨水瓶放入热水中后,开始由于瓶子的重力大于浮力,瓶子下沉.但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瓶内空气吸热,体积膨胀,使气球体积膨胀,气球体积增大,瓶子受到的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墨水瓶会自行上浮.所以,墨水瓶先下降后上浮,如图1所示.
演示实验2:教师将一个装有冷水的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过一会,球又有什么变化?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水气球内部装有冷水,球内水的密度大,球外水温高,密度小,所以水气球会下沉.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水气球吸热,内外温度一致时,水气球内外的密度也一致,受气球体积的影响,水气球最终将上浮.
评析:本环节是变式性问题,通过变化“非本质属性”,让学生理解“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教师围绕不同物体的浮沉进行设疑,让学生先经历排开液体体积变化对浮力的影响,再经历液体温度对浮力大小的影响,设计变式问题,层层递进,暴露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液体温度对浮力是否产生影响,为后续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在出错、究错、纠错中获得真知,在推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3.1.5 设计探究问题,培养实验能力
任务六 探究液体温度对浮力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有学生认为浮力大小与液体温度有关, 能否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实验器材有圆柱体、测力计、一杯冷水、 一杯热水,密度计、食盐等.
設计思路: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思路进行研究,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温度,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需要强调的是,实验中要控制液体密度,需要向热水中加食盐,用密度计进行调节冷、热水的密度相同,才能进行比较浮力大小,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G.
(2)将圆柱体浸没在冷水(约20℃)中,圆柱体不接触容器,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为F1.
(3)将密度计放入冷水(约20℃)中,静止时记录密度计的示数为ρ1;将密度计取出后放入热水(约90℃)中,向其加入适量食盐使其密度ρ2=ρ1.
(4)将圆柱体浸没在密度为ρ2的热水中,圆柱体不接触容器,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为F2.
结论:两杯液体的温度不同,而G-F1=G-F2.可以证明“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的温度无关”,因此,浮力大小与液体温度有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评析:学生解答探究性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路径和方法,大多基于问题,开展观察、操作、分析、综合等活动.探究液体温度对浮力的影响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探究过程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设计、分析归纳中促成高阶思维发展.
3.1.6 设计拓展问题,渗透价值观念
任务七 了解我国核潜艇发展现状:观看视频,2019年4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场景,展示我国核潜艇的航行画面,场面震撼,激动人心.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核潜艇上浮与下沉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2:我国核潜艇的发展你了解哪些?
问题3:谁是我国的核潜艇之父?
问题4:观看完黄旭华的演讲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评析:教师在本环节中设计拓展性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延伸学习我国核潜艇的发展现状,运用浮力的相关知识,了解潜艇上浮和下沉的原理.由此介绍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黄旭华先生为了理想信念,隐姓埋名,30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教师通过播放视频以及设置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悟家国情怀,树立为祖国奉献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晓燕.高阶思维导向下的数学问题设计——以“19.8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例[J].上海中学数学,2019(10):4-7.
[2]曹键粮,彭朝阳.巧设物理“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8,36(02):69-72.
[3]吴宏.初中物理课堂用问题唤醒学生思维[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48.
[4]林成珠.“深度学习”从“问题”开始——以力与运动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90-91.
[5]张虎岗.基于学生“体验 思辨 表达”的教学设计——以“力”的教学设计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20,27(20):39-42.
(收稿日期:2020-11-10)
关键词:问题设计;单元教学;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134(2021)04-0027-03
作者简介:田成良(1974-),男,山东泗水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中学物理特级教师,硕士生导师,物理教研员,研究方向:物理过程教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课堂教学艺术等;
朱玉囤(1970-),男,山东泗水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法研究、中考试题研究.
传统的单元复习只是教师对知识的总结和操练,重复已知的内容,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教师只有关注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才能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新课改强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尤其是推理、论证和质疑创新等高阶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组教学内容,聚焦核心知识,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关键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是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途径,问题是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的核心.
1 理论依据
高阶思维能力是以布卢姆1956 年版的认知目标分类为基础,经过泰勒等学者修改后,将新目标分类中的记忆、理解和应用称为“低级思维能力”,将分析、评价和创造稱为“高阶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从苏格拉底的谈话法到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布鲁姆的发现学习法,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钟启泉教授指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要以高阶学习活动予以支持,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问题求解的学习活动, 形成知识共享、互动合作的学习模式.
在单元复习中,教师将学科核心知识进行合理重组,巧妙地设计成各种问题,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实现对所学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深度理解,而且能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计思路
本章内容是力学的重点知识,是学生此前学习过的“力和运动”“压强”以及“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延伸.浮力是力学的难点,知识综合性强,相对抽象,因此,学生感觉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本章从力的角度认识浮力,从力的平衡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最后通过改变浮力,利用浮力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教师针对浮力知识的复习,不仅要从目的上,还要在复习的内容、形式、方法上,都应关注使得学生“爱复习”.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单元复习策略,教师首先应当将知识结构化,然后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针对重点、难点等核心知识进行设问,用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复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复习的实效性.为使复习目的明确,教师首先应当将任务细化,见表1.
3 教学过程
3.1 引入新课
教师首先演示在水槽中放入一大土豆,发现土豆下沉.然后准备放入第二个相同的土豆,让学生预测,第二个土豆放入水中是否也会下沉?学生认为相同的土豆放入水中肯定下沉.当教师放入第二个土豆后,学生却发现第二个土豆漂浮,此时学生感到惊讶,不知所措.教师展示第二个土豆的上方存在一个大洞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土豆变空心后就可以在水面漂浮?由此引入主题,如何改变物体的浮沉?
3.1.1 设计层次问题,梳理知识体系
任务一 认识菜盆中的浮力:教师将苹果、核桃、西红柿、大辣椒、鸡蛋、土豆等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并思考以下问题:(1)你看到什么现象?(2)从中可以获得哪些跟浮力有关的信息?(3)沉底的土豆和漂浮的核桃谁受到的浮力大?
设计意图:教师在本环节中利用生活中的蔬菜和水果,创设菜盆中的浮力情境,梳理浮力的知识体系,其中包含浮力的定义、产生原因、影响因素、物体浮沉及应用等知识.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实现由点到面地进行知识整合,帮助学生建构本章的知识体系.
评析:层次性问题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由易到难并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从而形成层级问题.问题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解决不同层次问题.本任务中问题1、2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属于低阶思维考查;问题3考查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锻炼学生的推理和判断能力,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教师通过层次性问题的引领,不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还实现学生思维由低阶向高阶的转变.
3.1.2 设计开放问题,突破知识难点
任务二 让鸡蛋浮起来:如何用一块塑料布和一根橡皮筋,让鸡蛋(土豆)浮起来?备选器材为食盐.
设计意图:本环节属于开放性任务,学生可以自选器材使得杯中的鸡蛋或土豆浮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物体浮沉的原理,可从(1)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2)增大液体的密度,(3)减小物体的重力,三个方面来考虑,学生可以选择水中加盐增大液体密度,从而增大浮力;也可以选用塑料布把鸡蛋包起来放入水中,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进而增大浮力;还可以给土豆挖空心,减小土豆所受的重力,使其浮起来.此种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路径,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任务三 让矿泉水瓶沉下去:展示一个在水面上漂浮的矿泉水瓶并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能够让它沉下去?
设计思路:教师从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考虑,让学生讨论,并展示:(1)向瓶内加水,增加重力,使其下沉;(2)把瓶子捏扁,减小排开液体的体积,减小浮力,使其下沉.
评析:开放性问题,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被激活,知识被活化,高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在本环节中利用两个开放性任务,加强学生对于浮力知识的应用,突破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难点.学生设计方案,解决真实问题,属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创造层次,有利于高阶思维的发展. 3.1.3 设计真实问题,加强安全教育
任务四 设计一款救生衣:创设一名儿童在水中游泳突然不幸沉入水底的情境,为防止类似问题发生,及时营救落水的群众,请根据浮力知识设计一款便携式救生衣.
设计意图:为使落水的人实现迅速自救,学生会从如何增加浮力的角度展开思考,即需要增大排开水的体积.经学生讨论,形成方案:将安全气囊压缩后绑在手臂上,当发生危险时,迅速打开开关,自动向内部充气,气囊膨胀,排开液体的体积增大,浮力增大,人被浮起来,从而实现自救.
评析:真实问题是指教师将问题镶嵌于真实情境之中,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中深化所学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建构,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本任务基于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会改变浮力的大小,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设计增大浮力方案,属于布鲁姆认知目标中的创新级别,属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另外,教师在本环节中利用落水救人问题以研发救生衣,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浮力知识,还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3.1.4 设计变式问题,引发认知冲突
任务五 改变物体的浮沉:
演示实验1:教师将一个装有配重的墨水瓶,放入盛有热水的大溢水杯中,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墨水瓶放入热水中后,开始由于瓶子的重力大于浮力,瓶子下沉.但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瓶内空气吸热,体积膨胀,使气球体积膨胀,气球体积增大,瓶子受到的浮力增大,当浮力大于重力时,墨水瓶会自行上浮.所以,墨水瓶先下降后上浮,如图1所示.
演示实验2:教师将一个装有冷水的气球,放入热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过一会,球又有什么变化?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水气球内部装有冷水,球内水的密度大,球外水温高,密度小,所以水气球会下沉.经过一段时间,由于水气球吸热,内外温度一致时,水气球内外的密度也一致,受气球体积的影响,水气球最终将上浮.
评析:本环节是变式性问题,通过变化“非本质属性”,让学生理解“本质属性”的一种方法.教师围绕不同物体的浮沉进行设疑,让学生先经历排开液体体积变化对浮力的影响,再经历液体温度对浮力大小的影响,设计变式问题,层层递进,暴露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液体温度对浮力是否产生影响,为后续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最后让学生在出错、究错、纠错中获得真知,在推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发展高阶思维.
3.1.5 设计探究问题,培养实验能力
任务六 探究液体温度对浮力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有学生认为浮力大小与液体温度有关, 能否用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实验器材有圆柱体、测力计、一杯冷水、 一杯热水,密度计、食盐等.
設计思路:本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思路进行研究,控制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液体的温度,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需要强调的是,实验中要控制液体密度,需要向热水中加食盐,用密度计进行调节冷、热水的密度相同,才能进行比较浮力大小,如图2所示.
实验步骤如下:
(1)将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G.
(2)将圆柱体浸没在冷水(约20℃)中,圆柱体不接触容器,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为F1.
(3)将密度计放入冷水(约20℃)中,静止时记录密度计的示数为ρ1;将密度计取出后放入热水(约90℃)中,向其加入适量食盐使其密度ρ2=ρ1.
(4)将圆柱体浸没在密度为ρ2的热水中,圆柱体不接触容器,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为F2.
结论:两杯液体的温度不同,而G-F1=G-F2.可以证明“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的温度无关”,因此,浮力大小与液体温度有关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评析:学生解答探究性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路径和方法,大多基于问题,开展观察、操作、分析、综合等活动.探究液体温度对浮力的影响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探究过程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和综合性,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来,在实验设计、分析归纳中促成高阶思维发展.
3.1.6 设计拓展问题,渗透价值观念
任务七 了解我国核潜艇发展现状:观看视频,2019年4月在青岛举行的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大阅兵的场景,展示我国核潜艇的航行画面,场面震撼,激动人心.并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核潜艇上浮与下沉的原理是什么?
问题2:我国核潜艇的发展你了解哪些?
问题3:谁是我国的核潜艇之父?
问题4:观看完黄旭华的演讲视频,你有什么感想?
评析:教师在本环节中设计拓展性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延伸学习我国核潜艇的发展现状,运用浮力的相关知识,了解潜艇上浮和下沉的原理.由此介绍我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故事,黄旭华先生为了理想信念,隐姓埋名,30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为我国的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教师通过播放视频以及设置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感悟家国情怀,树立为祖国奉献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徐晓燕.高阶思维导向下的数学问题设计——以“19.8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为例[J].上海中学数学,2019(10):4-7.
[2]曹键粮,彭朝阳.巧设物理“问题链”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物理教学探讨,2018,36(02):69-72.
[3]吴宏.初中物理课堂用问题唤醒学生思维[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48.
[4]林成珠.“深度学习”从“问题”开始——以力与运动教学设计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0):90-91.
[5]张虎岗.基于学生“体验 思辨 表达”的教学设计——以“力”的教学设计为例[J].理科考试研究,2020,27(20):39-42.
(收稿日期:20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