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中情谊 壶外知己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k67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艺孕育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因为文明之初的陶艺直接支撑着原始生活的发展。陶文化的诞生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也是人类对不断改变的审美观念需求的开始。
  紫砂之美,对茶人而言是始于根脉、惺惺相惜,是一种关于信仰、文化互补的默契,在泡养之间、在汤色转换之间、在茶香的入喉之间,感悟紫砂与茶那种无与伦比的和谐之美。
  紫砂之美,对于艺人而言,是化泥为壶,是始于境由心生、壶为手生,是一种赋予灵气、表达思想的载体。在一花一世界之间,在动静结合之间感悟心手合一的默契之感。
  现代的紫砂创作,越来越偏向于文化的表现方式、艺术观念等特征。创作出于缘情言志,表达创作理想方面不拘一格,表现方式更为缤纷,展现的壶艺也更为精彩。它体现了社会发展进程中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体现了紫砂艺术家们在美学上有着自己的明确追求。
  “钟鼎壶”在古朴和宁静之间,在传承和文化之间,感悟清风明月,遥想山水情怀,这种含蓄、深沉的姿态,表达的是人生的一种启迪和领悟。
  1 段泥之美:源于自然而不言
  泥为壶之源。“钟鼎壶”选取优质段泥精制而成,磨粉、陈腐、提炼,经层层细化工序后的段泥,色泽古朴,老味十足。宁静刚柔的线条给人以静谧的优雅,穿越时空的深邃让人仿佛听见古筝的悠悠回想。虽未泡入香茗,然壶中隐隐散发的阵阵清香足以令人陶醉。中国人所追求平静恬淡的生活,平安祥和的人生姿态,在沉稳的泥色下,意境交融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2 工艺之美:精心设计古朴味
  自古以来,“石瓢壶”以骨肉匀亭为美: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壶身“八字”造型,造成一个主视角度内的呈型表面,亦曲亦直,皆显现简朴大方的气度;直流,简洁见力度,多为暗接处理,融于壶身整体;把多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之型互补,形成和谐的美学效果;平压盖、桥钮,干净利索、比例恰当,充分体现出秀巧精工为上的特点。在“钟鼎壶”的创作中,保留了“石瓢壶”之精华,对壶身进行了新的创作:壶腹略微扩张,壶钮略扁,精致小巧,如一顶坚实的小桥顶立于壶盖中间。壶盖与子母线吻合严密,壶嘴胥出,姿态挺拔。壶把端正舒适,比例恰当。底部舒畅稳重,如钟鼎般稳重大度,和壶身比例协调。成型后的该壶,灵巧自然、造型雅致、舒展有度、一气呵成,给人以深邃、古朴之感。
  3 装饰之美:清池明月照禅心
  干净的壶身、简洁的线条,在悠远的基调之下,壶身散发朴素的韵味。细看之下,似乎还缺少些什么。记得培训时老师曾经说过:几何形的壶形平面面积较大,非常宜书、宜画。在“石瓢壶”的装饰上,传统的梅、兰、竹、菊装饰司空见惯,于是,想到了意境为先的装饰手段:松树、岩石、僧人,古意浓郁。苍穹的松枝、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僧人,寥寥几笔,写意动人。月色皎洁,夜凉如水,幽谷思怀,清池明月禅意浓,一壶春秋照静心,使壶化作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创造出“壶止而意不尽”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装饰是对“钟鼎壶”最好的诠释和发挥,它将传统造型壶的特点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装饰为壶的整体锦上添花,让“涤静烦器”的中国茶文化和紫砂文化交融,以壶传情达意、悦人悦己。
  轻巧的壶身、恬静的手把、舒适的泥色,“钟鼎壶”赋予紫砂情感,得到了壶友的喜欢,得到茶人的钟爱,这也是对坚持原创的肯定。
  美好和谐的时代,为年轻一代的紫砂创作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机会和环境。作为中青年紫砂从艺者,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创新中展现艺术个性魅力,因为紫砂艺术本质归根结底所表现的是艺术家的风骨、个性、才智、气魄和心胸。通过传承和创新体现在壶形创作,通过陶刻等装饰技艺,将诗、书、画等艺术元素在紫砂载体上表现出来,只有多从其他艺术流派中汲取营养,技艺推陈出新,紫砂之路才会走得更远、更广。
其他文献
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的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诗读后令人神清气爽,于是想用其中的诗意创作一把紫砂壶,取其名为“清泉洗心”(见图1)。  古代文人追求田园情趣,享受自然,享受茶饮。在唐代就盛行“斗茶”之风。“斗茶”就是文人雅集,品评茶的优劣,其中的茶、水、器三者缺一不可。明代的著名画家文徵明曾
期刊
摘 要 本文试图以“南瓜壶”为例,浅要探讨一番紫砂壶器中“花器”所体现的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民族审美意识,并藉此总结经验,一探紫砂“花器”的艺术魅力,为今后紫砂从业的发展做一点浅薄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南瓜壶;自然;生活  宜兴紫砂声扬海外,名承千古。早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扶越灭吴之后,便偕西施归隐于黄龙山麓的一个小村庄,并结合当地兴旺的制陶业,加以研制改革,大力发展起制陶产业,被后世陶
期刊
从自然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这是创作紫砂壶最具特色的方法之一,有史以来记载的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又称“树瘿壶”,便是施法自然的典范,与此同时,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也使紫砂壶表现出了深厚的文化氛围。因此,一把紫砂壶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泥、形、工、意、用便是其具体表现时不可忽略的五个方面。  紫砂壶艺素有经典之说,这一类作品自古以来便深受制壶艺人和收藏家的喜爱,可谓经久不衰之精品,同一题
期刊
摘 要 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匪一式”之说。方器造型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紫砂方器造型的变化可以随着作者对形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可以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细演变成几十种不同的方器形态。也有人在处理时将方器与圆器、筋囊器配合起来制作紫砂壶,使壶器做到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口方盖圆、口圆盖方、身圆嘴方、身方嘴圆,又或是
期刊
摘 要 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在紫砂壶的制作中,陶艺家们积极采用了中国竹的形象。竹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后,以竹为题材而制作的紫砂壶器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情感心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热忱的祈望。  关键词 磬竹壶;紫砂;文化符号;中国竹  竹以其悠久的发
期刊
摘 要 随着时代文明的变化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装饰的审美依旧是欣赏紫砂壶的重要特征。伴随着传统文化与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冲突与交融,装饰只有适应时代风尚和审美心理,其发展才能呈现出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 灵芝供春壶;审美心理;紫砂壶;时代风尚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长期流传着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供春,供春是第一位由于做紫砂壶而出名的人。《陶庵梦忆》中记载:“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
期刊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与文人结缘,与文化联姻。中国人普遍喜欢喝茶养生、玩壶养性,此间经历了明、清时期数百年的繁荣和兴旺后,直到今天,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纵观宜兴紫砂壶艺术园林,它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跳跃着民族传统文化的脉动,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大多数的紫砂壶器鲜明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彰显着地域的特色,表达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天下风云壶;紫砂;美好心愿  新的观念思想以及外
期刊
中国文化气象万千,丰沛的底蕴,是渗透在数千年历史文明发展长河中的耀眼之光,它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贯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后转化为一种精辟的素材,构筑起博大精深的人文气象。紫砂壶便是中国文化的优秀载体之一,自古至今,它所搭建起的人文气象是十分丰厚的,也因此得到了世人的高度关注与认同。一把壶,因茶而生,除了那与生俱来的茗饮功能外,它的艺术美感、创意个性、文化内涵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把紫砂壶“汉韵”便
期刊
紫砂壶艺是中国工艺美术陶瓷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一则源于其变化无穷、天马行空的造型,二则便是其扣人心弦的意境之美。紫砂壶的意境归结到底是一种文化的淬炼,它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诸如诗歌、书画、民俗等各类博大精深的内容恰到好处地融于一壶之中,而后整体演绎出独特的意境风格,令世人亲睐不已,尤其是文人雅士,无不对其钟爱有佳。赏析或感受一把壶的意境之美,其实是一种心与心接近艺术的过程,壶是有生命力的个体,每一把壶
期刊
宜兴紫砂壶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艺术结缘、与文化联姻、与大自然相得益彰,人们品茶、赏壶、养性,并从一把把简洁的紫砂壶中获取心灵的共鸣与感触。历经了五百余年的传承发展、改进创新的紫砂壶,时至今日依然备受世人钟爱,其功能效用突出、造型千变万化、内涵丰富多样,具有一定的美学特质和人文价值。  任何一门艺术的形成都依赖于自然生活的熏陶,即先将其中的素材挖掘出来,再转换为生动的艺术语言,紫砂壶的成型、成品并非一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