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年轻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f844767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指的“年轻教师”,是年龄小于30岁,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我正处于这个阶段,也即将走出这个阶段。作为一名高中物理学科的年轻教师,上好课,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真正要上好一节物理课,却不是那么容易。曾经有过许多困惑,走过很多弯路,体验过失败的痛苦,也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参加过各种教学竞赛、听课评课,送了两届高中毕业生,对于如何上好课开始有了一些认识和感悟。
  什么是“一堂课”?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谈不上如何上好一堂课。所谓“一堂课”,就是目标明确,讲究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师生共同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新课改下的课堂特点是:公平性、开放性、和谐性、发展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既不是老师的个人表演,也不是学生的任意妄为。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思维的主动权,不是老师一切服从学生,也不是学生完全脱离老师。
  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堂上缺少学生思维的碰撞,就算这个老师把知识再怎么完美的展现在黑板上,这节课也不值得肯定。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性是很重要的,否则就变成了老师唱独角戏,甚至是曲高和寡。在教学设计时,要使尽浑身解数,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体验、让学生猜想、让学生发表看法、让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等。能让学生说出来的话,教师绝不自言自語。教师做课堂的主持人,发言人是学生。教师应该专注于安排好教学环节、设计情景和问题、引导探究、总结点评。学生需要通过展示自己而得到肯定,得到赞美,教师的包办、代替是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罪魁祸首!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年轻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对知识重难点的把握不够,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也不够,所以把课备好显得尤为重要!年轻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不及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但通过备课环节可以弥补这一短板。怎样备好一节课?备课要从五个方面着手,即目标、结构、方法、手段、活动。备课时一定要明确教学的重难点,“重点”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必须突破的,一定要讲清楚,而“难点”不一定和这节课的目标有关,所以不一定要一步到位。一堂课目标明确了,结构合理了,再加上方法、手段、活动的锦上添花,一堂好课就出来了。在备课过程中注意挖掘兴趣激发点和思维发散点,这往往是成功教师的秘诀。
  备课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要内容简要,重点突出。一般来说一节物理课的幻灯片张数不要超过十张,避免由于内容太多而翻页太快,造成学生来不及阅读、思考和做笔记。一张幻灯片上的文字和图片也不易太多,避免视觉疲劳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总之,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完美结合。一个原则,要用多媒体技术解决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过程和目的,而不是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年轻老师习惯用多媒体演示,不喜欢写粉笔字。其实,现代教育技术永远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写粉笔字的过程可以作为留给学生思维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做笔记,也能强化知识和方法的记忆。当然,像有些年龄大一些的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手段,排斥使用多媒体技术也是不好的。
  一堂课是否能上好,最终还要落实在课堂的45分钟。课堂上,要着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把学生当作有头脑的思维主体,让学生散得开,收得拢。怎样启迪学生思维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提问。学贵有疑,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要随便把不是问题的问题用“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抛给学生。教师的语言要有一点魅力,而魅力来自变化。老师语言一般有三种变化: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强有弱的声响,时快时慢的节奏。
  笔者认为课堂上老师的表情和语言也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内容。课堂上要常保持微笑。微笑,可以感染学生、鼓励学生,表达物理的美,传达老师对学生的爱,营造一种探索发现的快乐氛围。相反,一个满脸仇怨的老师会挫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语言力求简练,不要重复啰嗦。尤其物理老师的讲话要尽量的慢!慢是为了做到“步步为营、随机调整、稳打稳扎”,最后“一语道破”。太快的语速有很多弊端:使学生跟不上节奏,挫败信心;使老师口误增加,甚至语无伦次,将学生的思维搅浑;使教学问答重复的次数增加,造成老师喉咙疼痛、学生听觉疲劳。要注重课堂的流畅性,流畅就是一种美,美就能感染人。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可以说,衡量一个老师教学是否有魅力,只要看他的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愿意举手主动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为了让学生举手,首先,老师要把姿态放低,不要一副“我说了算”的样子,那样很容易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老师要做一个领路人,但不要提前告诉学生前方有什么;再次,如果突然忘记学生的名字没有关系,你只需伸手示意说“请你说一说看”“你来试试”等就可以;最后,记得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都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勇敢表达!
  总之,上好一堂课,绝非易事,这里的学问大得很。但想要上好一堂课,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借鉴的。笔者愿与广大的年轻教师一起,不断地探索、实践。
其他文献
【摘要】:善良是心存他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它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善良需要我们付出实际行动去诠释其意义;不能因为一些假恶丑的现象就不去做善事;教育对于培养善良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善良也需要我们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善良;培根;仁爱  因为兴趣所在,笔者非常关注幼儿教育,经常留意儿童教育片,发现其中很多内容,如经典图画书《格林童话》、中国古代神话《马兰花》等,都是在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期刊
最近,我听了一堂公开课——《变色龙》,执教老师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接着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环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教师既没有指导,也没有要求,也没让学生准备,只是花了15分钟时间选角色和朗读,这样,可想而知,怎么能读出效果来呢?不但淹没了课堂气氛,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再仔细一想,语文课上只求形式不求实效的朗读似乎经常可见。朗读只是一种课堂虚空的热闹和喧嚣,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而实质上是
期刊
【摘要】:时空意识常常来自不自觉,同时带有明显的的主体性特征,林徽因的诗歌流露出强烈的时空意识,这是诗人对个人生存意义的追寻与反思,以及诗人人生价值观的折射,诗人的时空体验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显在的时空意识背后还可以把握诗人所处时代的脉搏。本文立足于林徽因的诗歌文本,结合其人生境遇,以探诗人的时空意识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意味。  【关键词】:林徽因;诗歌;时空意识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变。所谓的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此背景下,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素质  教师素养的高低便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
期刊
【摘要】:本文从建立有效的实训室使用管理办法,加强实训室管理,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岗位情景下开展实训等方面进行论述,对中职学校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实训室向着产教学多赢的理想教学模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实训室;双向一体化;管理制度;配套使用;实践  引言:  平面广告设计最为一个强调动手实践的专业,其发展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实训室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如何使用,二是如何管理,三是如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加坡德育特色的评析,旨在借鉴新加坡品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对其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以期站在新的角度审视我国德育的实践,能更好地认识到我国德育存在的问题,以推动我国教育实践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 新加坡;德育;多元文化;价值观  新加坡自1965年建国以来,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新加坡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期刊
【摘要】:合唱是一门高雅的和声音乐艺术,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乐于接受和表达艺术情感的一种特殊的音乐表现形式,是人们健康精神面貌的良好体现和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在不同时代有着其特殊的作用。为普及合唱基础知识,提高群众合唱艺术修养,提升群众合唱艺术演唱水平,推动本地区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本文从合唱艺术的魅力特点、我区群众合唱队伍的发展态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加强群众合唱艺术技巧指导的几点思考
期刊
【摘要】:现如今,功能语篇分析已经是语言学界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角度,尤其是对古诗英译的分析和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一诗进行语篇纯理功能分析;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诗歌及其英译文,尝试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关键词】:语篇分析;古诗英译;《竹里馆》  一、引言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集》二十二首诗
期刊
【摘要】:“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一个班级中,我们难免会面对一些“后进生”。今天的“后进生”,不一定永远后进,也许会成为明日的“栋梁之才”。如果我们老师对后进生关注度不够,对孩子而言,错失的不只是某一学年的教育,甚至会影响到他的一生。面对课改新形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全面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America in 1950s, mainl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ainstream culture during that phase from the aspec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