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辅导员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中存在实证研究不足、培养模式零散、教育模式两端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通过遵循自愿原则,对分层分类培养模式进行探究,根据学生自身能力及年级特点进行梯度培养,打造系统性课程体系,分化不同培养方向,秉持“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有利于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
  关键词:朋辈心理辅导;分层分类;高校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下,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一再被强调。而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年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也强调要重点抓好高校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心理专业人员与学生比例为1:4000,根据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报告可知实际上很多广东高校只有1-2位心理老师,或者比例远远超过1:4000。即使比例达标,心理专业人员也很难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由大学生组成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则可以弥补这一空缺,“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注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是同伴之间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生活经验和助人技巧所进行的同龄人之间的心理互助、激励、支持、指导、训练和咨询活动[1]。实际运作中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专业素养和心理工作效果中受到了诸多质疑,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养在速度与效果方面存在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对此,笔者采用“分层分类”培养的模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究。旨在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效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一支高效的生力军。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不足
  我国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朋辈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学者对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和實践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构建朋辈工作体系,强调了加强实践的重要性[2],有学者提出构建“微时代”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打造网络信息团队[3]。这些研究成果使我们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工作有了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但也看出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的实证性及可供推广性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有学者指出已有的研究过于注重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描述性的规范研究较多,但是没有立足于作为实施对象的学生的实情,忽略其自身的体悟和态度,脱离现实情况[4]
  (二)培养模式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会遇到各类瓶颈和质疑,导致高校朋辈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如,有学者对广州高校朋辈心理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发现70%的调查者认同或者非常认同高校推广朋辈辅导,从朋辈辅导的满意度来看,只有27.1%觉得满意,与其他学生组织相比,30.7%认为学院对朋辈辅导很重视[5]。现有的朋辈辅导队伍培训方式以短期培训或分散性培训为主,专业的系统性培训严重缺乏。有学者提出设置专门运作经费,组建专门教师队伍,专人运作[6]。这一观点对于目前大多数高校来说很难践行。如,有学者将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应用于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 [7]。有学者提出开展互助式心理训练、互助式心理咨询、互助式心理辅导、互助式心理激励的立体化朋辈心理辅导模式[8]。有学者运用“成长小组”的培养模式,通过开展讲座及专业老师授课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9]。这些均为短期和零散型培训模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性素养是很大的考验,更实用于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有学者提出开展《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等课程的设想[10],却未进行实证性研究。
  (三)教育模式两端化
  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在强调其专业性时极易偏重于认知模式培训,即理论知识的讲解及掌握,如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咨询基本技能等,而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或者走向另外一端,过度强调体验式模式而忽略系统化理论知识的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只知掌握操作技巧和流程,而不知其所以然,基础理论知识的缺乏,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迷失方向,使得工作推进流于表面。
  二、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探究
  已有的研究多集中思辨或调查领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快速培养专业朋辈心理辅导员,满足学生对朋辈帮扶的需求。根据近五年的摸索,笔者尝试打造系统化的课程培养体系,构建分层分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模式。
  (一)打造“1+1”理论素养平台
  开设《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课程,同时由专业心理老师在课余时间开设不同方向的主题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除了通过课程获得系统化基础知识外,还可以获取更明晰更专业的知识。将认知模式教育与体验式教育模式相结合,全面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拥有实践机会,专业的理论知识培养与实际的操作技能可同时获得。这种“1+1”的理论培养体系不仅能帮助朋辈辅导员对自身角色的定位与理解清晰化,较为全面地提升专业水准,也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分层分类培养体系
  1.将“集功能于一身”转变为“专业化分工”
  打破传统的“集功能于一身”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优势与特点转变为 “专业化分工”的培养模式。传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对其心理知识理论基础和技能技巧的要求广而深。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相关知识和技巧,具备心理辅导员素养外,还需要掌握团体心理辅导技能技巧,素质拓展技能技巧,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宣讲能力,在校内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这种“集功能于一身”的培养模式对于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来说其压力不言而喻,而实际的培养效果并不理想。身为大学生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其角色和生活并不只是朋辈,还有自身学业和生活。朋辈心理辅导本身就是学生自愿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工作,离不开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热情。过高的压力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不良情绪或挫败感。而“专业化分工”则将压力和要求进行分解,不仅满足快速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需求,也保证了其专业素养的水平。根据笔者所在院校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功能需求,将朋辈心理辅导员划分了3个不同方向进行培养。
  笔者所在高校结合自身心理工作的内容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养划分为心理辅导员(心理辅导)、体验式引导员(素质拓展)和培训讲师(知识宣讲)三个方向。心理辅导员更注重共情与倾听能力,体验式引导员更注重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而培训讲师更侧重注重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朋辈心理辅导员统一由心理中心选拔,包括笔试及面试环节。分类培养的标准是基于自身条件和兴趣,遵循自愿原则。基于笔者所在院校并无心理学专业,所有朋辈心理辅导员都是零基础。故新朋辈心理辅导员加入后,有一个月的过渡期,即对朋辈心理辅导员三个方向都进行观摩了解,然后再选择重点培养方向。
  2.构建梯度式培养
  结合朋辈心理辅导员所在年级及心理辅导知识的学习进度,对其应具备的专业化水平进行不同的要求,从而构建了梯度式培养。具体见表1。
  大一时,学生刚加入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相关知识储备较为欠缺。心理工作的严谨性和重要性,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水平。此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匆忙参与心理工作,不仅工作效果不好,也可能不慎影响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也不利。因此,此阶段更适合夯实基础知识,提升自身素养。大二时,经过一年的学习与实践,其心理工作的能力与素养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此阶段可独立完成相应工作,并学习带领新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使整个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形成内部链接。大三时,两年的学习与实践经验,其专业素养水平已经基本满足一名合格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要求。大三时学生自身的学业和对未来就业的规划也会占用其较多的时间,所以对其工作的要求更多的是對新朋辈开展进行示范和审核的工作。
  3.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
  朋辈心理辅导员采用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督导带领模式。不仅有专业心理老师担任其导师,也有考核合格的朋辈心理辅导员担任其导生。从专业知识的指导到日常实践的训练中全程监督带领,保证了专业素养,也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相辅相成,共同成长。
  4.提供朋辈心理辅导员实践平台
  心理工作的开展不应局限于面对有问题的学生或应急处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工作对象应该是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应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也不应局限于发现危机或提供情感支持,更重要的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宣传普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丰富的工作内容也为朋辈心理辅导员提供了充足的实践平台和机会,真正践行了 “学中做,做中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实践平台应与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院-系-班-宿舍)相衔接。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整理了朋辈心理辅导员可参与的工作项目见下表2。
  三、总结
  (一)应用成效
  1.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1+1”的课程体系,不仅让学生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通过专题培训深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仅2018-2019学年期间,笔者所在高校心理中心朋辈心理辅导员完成心理咨询初步预约接待来访学生600多人次,朋辈网络咨及面对面心理辅导30多人次以上,且无一例投诉。
  2.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面
  分层分类培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从不同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破了原来局限于应对问题学生,“救火”似的心理工作模式。全面贯彻了“早预防,早干预”的宗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面向全部师生,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仅2018-2019学年期间,笔者所在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协助开展以及自助开展活动达近40次,参与人次达20000多人次,以丰富有趣的形式将心理健康知识进行了广泛宣传。
  3.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朋辈心理辅导员专业素养的提升使其危机意识增强,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推动了更多的心理知识宣传也让其他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逐渐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关注心理疾病。仅2018-2019学年期间,笔者所在高校心理干部上报心理问题学生42名,有效地控制了心理危机事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
  (二)总结反思
  分层分类培养模式需要注意的是每一阶段的培养都要配合相对应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才能保证朋辈心理辅导员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和持久的积极性与工作学习热情。明晰每个年级不同的角色和职责也使整个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相辅相成,最终达到自行管理与运转。
  (三)推广注意事项
  1.应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的实践平台建设
  高校除了应重视朋辈心理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提升外,还应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不仅可以让其将所学知识进行检验与反思,更重要的是可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宣传普及,让更多普通学生受益,也提升了朋辈心理辅导员自身价值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朋辈心理辅导员也不应局限于校园中,可尝试走向社区,走入基层。   2.应建立和完善朋辈心理辅导员考核激励机制
  目前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的运作模式,基本是从上到下,从院到系推进。虽然现在一直倡导高校应形成三级或四级心理工作网络机制。但实际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考核激励机制应根据工作需求进行设置,坚持以学生為主体,放手让朋辈参与进来,同时加强引导,构建灵活多样的考核激励机制。
  3.应构建朋辈心理辅导员联动体系
  朋辈心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同龄人,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其相近的年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经验更容易让大学生接受。在高校大力推广朋辈心理辅导十分必要,应将心理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的个性品质,使其向健康、文明和积极的方向发展[11]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
  [2]郑云恒.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探索[J].才智,2015,33(1):159.
  [3]褚慧楠.构建“微时代”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J].科教文汇,2016(360):143-144.
  [4]闫丽.朋辈教育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2014(02):104.
  [5]钟向阳,张莉.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 2013,2(2):101-105.
  [6]徐伟,王云峰.高校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79-80.
  [7]章玉祉.应用朋辈团体辅导技术创新心理委员培训模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30(7):15-17.
  [8]杨雪龙,朱坚.大学生朋辈心理自助与互助教育模式的构建——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4(4):86-88.
  [9]徐蝉娟,佘雅,曾长虹.“成长小组”——朋辈心理辅导员培养模式新探索[J].才智,2014,16(8):24-25.
  [10]岳柳.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499:246-247.
  [11]蔡秀娟,黄东,鲍金勇,唐军梅.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4): 63-6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其他文献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出严峻的态势,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文中以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为例,通过个体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毕业生需求和他们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看法,从中总结出新冠疫情下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和机遇,并通过学校拓展就业资源、学院精细化指导、辅导员革新引导方式、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等四方面,创新和构建服务于新冠疫情的高校二级学院“互
期刊
摘 要: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骨干力量,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面临学生党员入党动机不纯、学生党员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与党课形式单一的问题。加强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是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的应有之义。优秀学生党员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出色的能
期刊
摘 要:爱国情怀是爱国主义思想深埋于人民内心的一种心境和心情,是人民对国家强烈热爱的情感表达。在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具有崇高爱国主义情怀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表现出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谱写了华夏千年史册上的爱国主义诗篇。其爱国情怀突出表现为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之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自信之情,对疫区同胞的深厚关爱之情,对“抗疫”英雄们的无限敬仰之情和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
期刊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文化是中外合作办学中最显著的特色和優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单位,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其组织力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五个方面。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相关党组织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布莱恩特项目为例,布莱恩特项目党支部创建了 “一核心三基本四保障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推广,网络空间中“自我”虚拟身份凭借特制的电子书写文本强化了自我的不稳定性与多元性,“真实自我”身份逐渐模糊。网络虚拟身份的匿名性与隐蔽性、空间管理结构的松散性大大强化了网络虚拟世界交流的自我膨胀与失控。因此,为了化解网络虚拟世界交流的伦理困境,必须构建有效的网络伦理文化、采取合理的自治及自控手段、保持对网络虚拟生活的审慎态度、加强网络规则与网
期刊
摘 要:基于人的学习是知识社会协商的逻辑起点,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的知识形成过程,是与他人、社会的动态互动过程,个体在这个社会过程中发挥主体能动性来建构知识,并生成自己的经验和解释框架,继而建构自己看待外部世界的观念。如今,社会建构主义对教育领域的影响和重要性正逐渐拓展它的适用范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适应新时期培育学生的多途径需求。根据知识建构特点,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出发,尝试以实践的维度来重构
期刊
摘 要:潮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将潮州红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帮助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三观理念等价值。结合潮州地方高校实际,从将潮州红色文化转化为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搭建红色文化实践平台,与互联网新媒体相结合三个方面出发来探讨潮州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真正利用好红色文化这笔宝贵
期刊
摘 要:有效利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抓好新时代广大党员的理论武装、文化滋养和正气熏陶,需要深刻把握和认识“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传播、主导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推进人的主体性回归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遵循中共中央对党员教育培训五年工作规划思路,通过强化“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在高校运用过程中的问题导向,提出在深化思想认识、坚持学用结合、落实学习制度和丰富学习形式等方面加强党员教育管理
期刊
摘 要: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党员提高素质、履行义务、行使权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如何有序、高效、创造性地开展,一直是广大基层党务干部和党员关注的热点。明确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创新的重要意义,结合实际剖析学生党支部的类型特点和组织生活现状,探讨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长效机制的构建方向与路径,进而形成可示范、可引领、有实效、易推广的工作案例和工作机
期刊
摘 要: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准则。它的生成并非简单地源自观念中的抽象与建构,而是在现实与思想的相互作用下,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于具体的、特定的历史社会之中。由古溯今,广西地区思想文化的发展,始终传承着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当下,广西爱国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秉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原则,在坚持爱国主义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