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常规方法对山西省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招生选材情况、训练情况、输送机制;人才流失现象、教练员的训练水平、经费投入情况等多方面的了解,分析得出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探讨制约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输送、成材率的因素,发现影响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缺乏和流失的原因;找出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发展中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为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为推动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以及为相关职能部门和田径培养单位作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田径 后备人才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2-0061-03
近年来,随着同家对体育产业的大力提倡与扶持,全国各地的体育发展也如火如荼。2012年03月01日山西省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山西省体育局提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运动员选材的基础。并对项目规划布局、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教练员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投资。目前国家和各省体育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并且将后备人才的培养汁划列入了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中。田径项目是运动之母,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正所谓得田径者得天下,所以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1 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力量现状
1.1 我国田径项目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至2013年山西省共有全同注册田径运动员42人,在山西省田径队长期训练的有26人,其中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过前八名名次的有15人,山西省本土土生土长的只有5人,其余全部都是从外省市引进后在山西省训练培养出的高水平运动员,由此可见知山西省省内田径项目培养出的高水平运动员数量比较少。一、二、三线之比为1:2.7:28.6,而常规的比例是1:3:15,对照其比例,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结构“金字塔”好像存在“塔基太大”的问题,一线队员缺乏,成材率非常低。如果结合后备人才数量来看,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结构不是“塔基太大”而是“塔尖太小”。而且与其它竞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的比例约为1:5,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其它项目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侧面说明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有下滑的迹象。通过对各级教练员所带运动员的训练目的和田径队伍稳定性进行调查,有69.1%的教练认为田径队伍相对稳定,这是由于当前高考四项中主要是田径项目的考试,所以他们坚持田径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有25.4%的教练认为一般稳定,有5.5%的教练认为不稳定,这是因为田径训练需要系统,训练方法枯燥、单一,而且出成绩慢,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坚持。另一个原因是田径项目与市场衔接不好,在社会工作中发挥不出田径的优势,社会对于田径前途的认可率低,导致一部分学生会转变运动项目。
综合分析,发现山西省的田径后备人才质量一般,没有天赋特别突出的,只是喜好体育或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出路进而开始训练。能够常年坚持训练的仅有700人左右。南于田径项目与其它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田径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枯燥无味,出成绩又慢,没有突出的天赋和表现成绩很难有好的出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同经济体制的转型,为适应市场化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西省很多优秀运动队为了立足市场、提高办学效益,在项目设置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大新型项目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比如游泳、篮球、自行车、体操等,这种综合效益高、成绩提升快、符合大众需求的项目。在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从而开始转型,导致一部分学生会转变运动项目,这也直接影响很多田径后备人才的流失。
1.2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现状
调查发现,山西省教练员在选材时选择“依赖于自己经验”和“经验为主+指标测试为辅”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54.8%和67.5%。其次是“指标测试为主+经验为辅”、“比赛成绩”、“观察身体形态”,分别为26.9%、28.6%、29.3%:。最后是“遗传”,占17.5%。他们都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只是经验占了主导地位而已。这一现象表明山西省各级教练员还依赖传统的经验选材方式为主,但对遗传因素的参考相对要少。这种较多依赖于主观判断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忽略具有运动天赋但发育偏迟的青少年。通过对教练员职称的调查显示,山西省具高级职称的教练员相对较少,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数占绝大多数,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培养更优秀的教练员。也从侧面反应出高学历的教练员缺少实践经验,还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优势。教练员在对后备人才制定训练计划时,都是几种计划同时实施。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全年训练计划,占57.1%、第二是课训练计划,占53.2%、第三是周训练计划,占52.4%。这三种训练计划使用比例较高,选择率在一半以上。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教练员所占比例较低,这说明他们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全局的、长远的规划。关于训练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中,有74.5%的教练员反映田径队训练经费不足或严重不足,23.0%的教练员认为可勉强维持,只有3.2%的教练认为训练经费充足。分析其原因,因为训练经费的来源有限,主要是财政拨款,而其他经费来源又少,造成了田径培养单位的经费不足,训练经费的不足影响了教练员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特别是体校的运动队,政府每年投入的经费除保证相关人员工资外,真正用于训练的经费就很少了,为了弥补其不足部分,各训练单位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创收上,势必影响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
1.3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运动竞赛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田径后备人才每年参加各类田径赛事的次数以1、2、3次为主,分别占到了27.8%、30.2%、29.4%。说明田径后备人才每年参与实战的次数多数在1、2、3次这一区间。通过与教练员访谈,2到4次就比较适合运动员的参赛次数,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实现竞赛的效益,而且不会耽误运动员的锻炼时间及影响训练计划。但山西省的竞赛情况相对要少。就现阶段的竞赛制度来说,很多教练员都反映不太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在以竞赛成绩作为评价训练效果和升学途径的唯一方式对后备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是不利的。这样会迫使一些运动员放弃基础训练提前进入专项训练,这种“拔苗助长”的训练形式导致田径后备人才出成绩的年龄提前。在身体机能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运动动力的过早定型,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是现行竞赛体质的弊端。所以青少年比赛必须根据他们身体机能的特点和长远规划来组织,淡化专项技能比拼,以身体全面发展和打好基础为前提,以选拔后备人才、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把竞赛作为训练的一个主要内容。才能避免训练中的短期化行为,避免损坏优秀后备人才的潜能。 2 影响山西省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因素
影响我同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员综合素质、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教练员的培养意识、运动员伤残保障体制、体育科技服务体系、政策导向等。
2.1 运动员综合素质因素
运动员综合素质包括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为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等。除先天性遗传的因素外,运动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从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许多教练员能意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往往缺乏经验和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科研人员指导.而优秀运动员具有的心理素质,应从青少年训练开始。优秀运动员由于训练任务繁重、比赛频繁而造成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脱节,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偏低,而当今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性表现在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较量上,这使得他们在运动的最初阶段尚能凭借先天优势使成绩突飞猛进,但在后期,却因自身综合素质差而过早结束运动生涯。
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长会为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所以对子女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变化,家长也会根据子女情况,切合实际地考虑子女的长远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文化课学习的关键时期,多数家长由于担心训练影响文化学习或者因为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乐观等原因,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长期从事业余训练。教练员反映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性,不希望运动训练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
2.3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规律也适用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大多是自费,他们在训练过程中的吃、穿、用、行与普通学生相比,都是一笔不小的开资,而且没有可靠的保证,田径训练的成材率又低,也是个未知数,对于这一系列隐性的投资,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可以开始。所以一个家庭和地区的经济因素间接影响了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从教练员反映所带领运动员来源和经济条件的排序来看,选择频数排第一位的是来自市区的学生,排第二位的是来自县城的学生,排第三位的是来自市郊区的学生,排最后的是乡镇和乡村的学生。通过与运动员的谈话也了解到,他们开始运动训练主要受经济条件和体育环境的影响最大,由于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区和县城发展相对较快,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好,体育设施也比较完善,能够满足学生运动训练的需求和保障,而乡村就相对较慢,经济状况不好,因此就导致了青少年训练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现象。
2.4 教练员的培养意识
教练员的培养意识是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已经发现,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的文化层次、职称结构、训练水平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各级后备人才的培养。虽然他们的科研水平低、科学训练手段不够完善,如果可以合理的进行教练员之间交流合作,新型的训练方法和传统的训练方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员从低级向高级的逐级递送,一定能满足后备人才的训练需求。只是现行体制下,他们受外界因素和运动员参训目的等的影响,以小团体荣誉和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和运动成绩,违背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限制了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运动潜力。如果教练员能够以培养田径后备人才为首要任务,同时兼顾运动员的短期目标,而不是过度追求,那么山西省田径后备力量的储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5 运动员伤残保障体制
震惊我国体育界的“桑兰事件”,曾一度引起国内许多人士对于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通过调查访谈得知,目前,山西省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趋于成熟,一、二、三线运动员和学校都参加了基本伤病保险的投保。但退役后便不会有相关医疗保障和经济补偿。这也使得许多家庭不主张自己的孩子从事运动训练。运动员长期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损伤问题,而竞技体育人才退役后却得不到社会保障,一直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在山西省也不例外,这也制约着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
2.6 科技服务体系因素
随着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其水平已逐渐接近人类的运动极限。当今田径赛场上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体能、素质等方面,而更多的表现在体育科技的竞争上,我国的田径运动与体育科研结合不够紧密,积极汲取外界新知识、新成果的意识不强,缺乏“取他人之所长补己所短”的战略眼光。只有把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田径运动各系统,才能提高山西省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在全国乃至世界大赛上的竞争力。
3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l)优化一线队伍的科学训练体系,激发田径后备人才进取意识,提高一线队伍的数量和成材率。加强二、三线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在训人数和训练质量,引导不同区域体育人才的均衡发展。
(2)加强各级教练员的全局意识,树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注重成才培养,避免早期专项化训练。其次,完善竞赛制度,合理安排运动竞赛周期,淡化竞技色彩,主张以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
(3)成立专门的选材小组,建立科学的选材体系,以保证选材成功率。严密跟踪优秀田径后备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4)加强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科研水平、理论学习,信息获取和业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增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交流机会。提高教练员队伍建设。
(5)放宽培养单位的资金政策,加大其创收、增收自主权,同时监督训练经费的使用情况。加强培养单位医务监督、科学指导、心理素质教育等方案的落实。
(6)在普通高校、重点中小学建立训练基地,实现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共同探索解决学训矛盾的新途径。
(7)建立合理的基层教练员评价制度和有偿输送制度,确保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形成逐级递增的人才梯队,理顺各级训练单位的层次,使输送、选拔渠道更加畅通。
(8)加强田径后备人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教育,为退役后的再教育或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9)政府加大田径项目的宣传力度,扩大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吸引青少年及家长的社会关注意识,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合理调整田径项目与其它观赏性项目的布局。
关键词:田径 后备人才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12-0061-03
近年来,随着同家对体育产业的大力提倡与扶持,全国各地的体育发展也如火如荼。2012年03月01日山西省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山西省体育局提出青少年业余训练工作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技体育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运动员选材的基础。并对项目规划布局、后备人才基地建设、青少年体育训练、运动员文化教育和教练员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投资。目前国家和各省体育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并且将后备人才的培养汁划列入了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中。田径项目是运动之母,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正所谓得田径者得天下,所以田径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1 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力量现状
1.1 我国田径项目基本状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至2013年山西省共有全同注册田径运动员42人,在山西省田径队长期训练的有26人,其中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得过前八名名次的有15人,山西省本土土生土长的只有5人,其余全部都是从外省市引进后在山西省训练培养出的高水平运动员,由此可见知山西省省内田径项目培养出的高水平运动员数量比较少。一、二、三线之比为1:2.7:28.6,而常规的比例是1:3:15,对照其比例,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结构“金字塔”好像存在“塔基太大”的问题,一线队员缺乏,成材率非常低。如果结合后备人才数量来看,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结构不是“塔基太大”而是“塔尖太小”。而且与其它竞技体育项目后备人才的比例约为1:5,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其它项目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侧面说明山西省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有下滑的迹象。通过对各级教练员所带运动员的训练目的和田径队伍稳定性进行调查,有69.1%的教练认为田径队伍相对稳定,这是由于当前高考四项中主要是田径项目的考试,所以他们坚持田径项目的训练和比赛。有25.4%的教练认为一般稳定,有5.5%的教练认为不稳定,这是因为田径训练需要系统,训练方法枯燥、单一,而且出成绩慢,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坚持。另一个原因是田径项目与市场衔接不好,在社会工作中发挥不出田径的优势,社会对于田径前途的认可率低,导致一部分学生会转变运动项目。
综合分析,发现山西省的田径后备人才质量一般,没有天赋特别突出的,只是喜好体育或文化成绩较低的学生,把体育作为出路进而开始训练。能够常年坚持训练的仅有700人左右。南于田径项目与其它竞技体育项目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田径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枯燥无味,出成绩又慢,没有突出的天赋和表现成绩很难有好的出路。另一方面,随着我同经济体制的转型,为适应市场化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山西省很多优秀运动队为了立足市场、提高办学效益,在项目设置及资金投入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大新型项目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比如游泳、篮球、自行车、体操等,这种综合效益高、成绩提升快、符合大众需求的项目。在市场面前缺乏竞争力从而开始转型,导致一部分学生会转变运动项目,这也直接影响很多田径后备人才的流失。
1.2 我国田径运动后备力量培养现状
调查发现,山西省教练员在选材时选择“依赖于自己经验”和“经验为主+指标测试为辅”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分别为54.8%和67.5%。其次是“指标测试为主+经验为辅”、“比赛成绩”、“观察身体形态”,分别为26.9%、28.6%、29.3%:。最后是“遗传”,占17.5%。他们都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只是经验占了主导地位而已。这一现象表明山西省各级教练员还依赖传统的经验选材方式为主,但对遗传因素的参考相对要少。这种较多依赖于主观判断的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容易忽略具有运动天赋但发育偏迟的青少年。通过对教练员职称的调查显示,山西省具高级职称的教练员相对较少,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数占绝大多数,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才能培养更优秀的教练员。也从侧面反应出高学历的教练员缺少实践经验,还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优势。教练员在对后备人才制定训练计划时,都是几种计划同时实施。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全年训练计划,占57.1%、第二是课训练计划,占53.2%、第三是周训练计划,占52.4%。这三种训练计划使用比例较高,选择率在一半以上。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教练员所占比例较低,这说明他们对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缺乏全局的、长远的规划。关于训练经费的使用情况调查中,有74.5%的教练员反映田径队训练经费不足或严重不足,23.0%的教练员认为可勉强维持,只有3.2%的教练认为训练经费充足。分析其原因,因为训练经费的来源有限,主要是财政拨款,而其他经费来源又少,造成了田径培养单位的经费不足,训练经费的不足影响了教练员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特别是体校的运动队,政府每年投入的经费除保证相关人员工资外,真正用于训练的经费就很少了,为了弥补其不足部分,各训练单位把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创收上,势必影响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
1.3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运动竞赛情况
从调查结果看,田径后备人才每年参加各类田径赛事的次数以1、2、3次为主,分别占到了27.8%、30.2%、29.4%。说明田径后备人才每年参与实战的次数多数在1、2、3次这一区间。通过与教练员访谈,2到4次就比较适合运动员的参赛次数,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锻炼的目的,实现竞赛的效益,而且不会耽误运动员的锻炼时间及影响训练计划。但山西省的竞赛情况相对要少。就现阶段的竞赛制度来说,很多教练员都反映不太适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在以竞赛成绩作为评价训练效果和升学途径的唯一方式对后备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是不利的。这样会迫使一些运动员放弃基础训练提前进入专项训练,这种“拔苗助长”的训练形式导致田径后备人才出成绩的年龄提前。在身体机能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运动动力的过早定型,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这是现行竞赛体质的弊端。所以青少年比赛必须根据他们身体机能的特点和长远规划来组织,淡化专项技能比拼,以身体全面发展和打好基础为前提,以选拔后备人才、检查训练效果、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把竞赛作为训练的一个主要内容。才能避免训练中的短期化行为,避免损坏优秀后备人才的潜能。 2 影响山西省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因素
影响我同青少年田径运动员成长的因素主要有运动员综合素质、家庭因素、经济因素、教练员的培养意识、运动员伤残保障体制、体育科技服务体系、政策导向等。
2.1 运动员综合素质因素
运动员综合素质包括运动员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以及为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等。除先天性遗传的因素外,运动训练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从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虽然许多教练员能意识到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但往往缺乏经验和科学的训练方法,需要科研人员指导.而优秀运动员具有的心理素质,应从青少年训练开始。优秀运动员由于训练任务繁重、比赛频繁而造成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脱节,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偏低,而当今竞技体育的激烈竞争性表现在运动员综合素质的较量上,这使得他们在运动的最初阶段尚能凭借先天优势使成绩突飞猛进,但在后期,却因自身综合素质差而过早结束运动生涯。
2.2 家庭因素
家庭是我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长会为子女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所以对子女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变化,家长也会根据子女情况,切合实际地考虑子女的长远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文化课学习的关键时期,多数家长由于担心训练影响文化学习或者因为我国田径运动发展前景不乐观等原因,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长期从事业余训练。教练员反映所有的家长都有一个共性,不希望运动训练影响孩子的文化学习。
2.3 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规律也适用于竞技体育的发展,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员从开始训练大多是自费,他们在训练过程中的吃、穿、用、行与普通学生相比,都是一笔不小的开资,而且没有可靠的保证,田径训练的成材率又低,也是个未知数,对于这一系列隐性的投资,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才可以开始。所以一个家庭和地区的经济因素间接影响了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从教练员反映所带领运动员来源和经济条件的排序来看,选择频数排第一位的是来自市区的学生,排第二位的是来自县城的学生,排第三位的是来自市郊区的学生,排最后的是乡镇和乡村的学生。通过与运动员的谈话也了解到,他们开始运动训练主要受经济条件和体育环境的影响最大,由于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区和县城发展相对较快,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好,体育设施也比较完善,能够满足学生运动训练的需求和保障,而乡村就相对较慢,经济状况不好,因此就导致了青少年训练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现象。
2.4 教练员的培养意识
教练员的培养意识是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已经发现,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的文化层次、职称结构、训练水平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各级后备人才的培养。虽然他们的科研水平低、科学训练手段不够完善,如果可以合理的进行教练员之间交流合作,新型的训练方法和传统的训练方法相互配合,完成运动员从低级向高级的逐级递送,一定能满足后备人才的训练需求。只是现行体制下,他们受外界因素和运动员参训目的等的影响,以小团体荣誉和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过度追求短期效益和运动成绩,违背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发展规律,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限制了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的运动潜力。如果教练员能够以培养田径后备人才为首要任务,同时兼顾运动员的短期目标,而不是过度追求,那么山西省田径后备力量的储备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5 运动员伤残保障体制
震惊我国体育界的“桑兰事件”,曾一度引起国内许多人士对于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通过调查访谈得知,目前,山西省运动员社会保障制度趋于成熟,一、二、三线运动员和学校都参加了基本伤病保险的投保。但退役后便不会有相关医疗保障和经济补偿。这也使得许多家庭不主张自己的孩子从事运动训练。运动员长期高负荷、高强度的训练,使得运动员普遍存在运动损伤问题,而竞技体育人才退役后却得不到社会保障,一直是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问题,在山西省也不例外,这也制约着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
2.6 科技服务体系因素
随着田径运动的高速发展,其水平已逐渐接近人类的运动极限。当今田径赛场上的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体能、素质等方面,而更多的表现在体育科技的竞争上,我国的田径运动与体育科研结合不够紧密,积极汲取外界新知识、新成果的意识不强,缺乏“取他人之所长补己所短”的战略眼光。只有把当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广泛运用于田径运动各系统,才能提高山西省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在全国乃至世界大赛上的竞争力。
3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l)优化一线队伍的科学训练体系,激发田径后备人才进取意识,提高一线队伍的数量和成材率。加强二、三线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在训人数和训练质量,引导不同区域体育人才的均衡发展。
(2)加强各级教练员的全局意识,树立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动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注重成才培养,避免早期专项化训练。其次,完善竞赛制度,合理安排运动竞赛周期,淡化竞技色彩,主张以积累比赛经验为目的。
(3)成立专门的选材小组,建立科学的选材体系,以保证选材成功率。严密跟踪优秀田径后备人才,避免人才“流失”。
(4)加强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科研水平、理论学习,信息获取和业务交流的能力培养,增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交流机会。提高教练员队伍建设。
(5)放宽培养单位的资金政策,加大其创收、增收自主权,同时监督训练经费的使用情况。加强培养单位医务监督、科学指导、心理素质教育等方案的落实。
(6)在普通高校、重点中小学建立训练基地,实现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借鉴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共同探索解决学训矛盾的新途径。
(7)建立合理的基层教练员评价制度和有偿输送制度,确保青少年田径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形成逐级递增的人才梯队,理顺各级训练单位的层次,使输送、选拔渠道更加畅通。
(8)加强田径后备人才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教育,为退役后的再教育或社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9)政府加大田径项目的宣传力度,扩大田径运动的社会影响力,吸引青少年及家长的社会关注意识,以“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方式,合理调整田径项目与其它观赏性项目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