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面对学生作文中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普遍现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积累丰富的语言、搜集真实的素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还要巧用激励性的作文评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积累;生活;真情;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到作文,有些学生就谈“文”色变,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作文课成了他们最头疼的课,作文教学也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乐于表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就个别精彩段落,让学生片段练习;对留有空白的课文可让学生补写或续写;对一些结构比较好的文章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我要求学生以借景抒情的方式写一篇美文;又如学习了《开国大典》一文后,引导学生仿写《快乐的“六一”》。通过这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教师除了教学生注重精读课内作品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想方设法办好班里的“图书角”,利用阅读课、自习课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让好词佳句、精彩片段不断地充实他们的写作资料库。我还对学生的摘录本进行不定期检查,并不定期举行“采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与别人交流,当学生一旦发现摘录笔记中的知识不但对写作有帮助,而且对语文基础知识也有帮助时,就会对这个本子产生极大的兴趣,进一步保证了摘录的连续性。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情感因语言的储存充裕而自由倾泻,文章才可能妙笔生花。
二、 以生活为源泉,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并把这些事记录下来,让学生从这些点滴小事中有所发现, 使身边的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写作文时,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在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妈妈从早到晚的繁忙生活。结果在第二天的交流中,学生们收获颇多:有的用视频记录下了妈妈做饭的全过程、有的用相机照下了妈妈忙碌的身影等等,最终他们达成了多方位的共识:尽管妈妈很劳累,她还是那么爱我们,母爱真伟大呀﹗那次作文完成后,我看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三、以真实为内容,鼓励学生倾吐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在内容上,情感上贯穿一个‘真’字。”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写自己的见解感受;写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真实看法。在教学时,教师要民主开放一点,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鼓励他们说真话。一次期中考试后,当我把试卷发下去时,考高分同学的那种喜悦与考低分同学的那种失落,在他们脸上一目了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马上收起试卷,以《发卷前后》为题写下自己此时的真实感受。这时,学生在文中尽情倾诉着当时内心的喜与悲。在此次作文讲评时,我从中挑选了几篇佳作让全班学生赏析,让他们感受“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能打动人的。”鼓励他们写作时就应该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四、以激励为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的作文评语,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不能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诸如“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就失去了批改的意义。那么,要想使作文评语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对基础好的学生有精益求精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要让学生在每次习作后都受到激励,盼着下次习作,盼望看到激励性的评语,这样的批改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写作文非常吃力的学生在作文中准确地用了“竞相开放” 、“熙熙攘攘”这两个成语时,于是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的进步让老师感到非常欣喜,希望你今后能多看点课外书,并做好摘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会更上一层楼!”我还对她的今后的作文中的闪光点也及时给予了激励性的评语。一学期后,我发现她的作文水平提高得非常快。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想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窍门,还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稳步提高。
(编辑:刘影)
【关键词】作文;积累;生活;真情;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到作文,有些学生就谈“文”色变,感到无话可说,无文可写。作文课成了他们最头疼的课,作文教学也成了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那么,怎样才能指导学生乐于表达,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一、以阅读为基础,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写作方法,鼓励学生活学活用。就个别精彩段落,让学生片段练习;对留有空白的课文可让学生补写或续写;对一些结构比较好的文章可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学习了《桂林山水》一文后,我要求学生以借景抒情的方式写一篇美文;又如学习了《开国大典》一文后,引导学生仿写《快乐的“六一”》。通过这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有机整合,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又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写作训练,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
教师除了教学生注重精读课内作品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为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想方设法办好班里的“图书角”,利用阅读课、自习课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他们精读博览、广为采撷,让好词佳句、精彩片段不断地充实他们的写作资料库。我还对学生的摘录本进行不定期检查,并不定期举行“采撷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摘录的好词佳句与别人交流,当学生一旦发现摘录笔记中的知识不但对写作有帮助,而且对语文基础知识也有帮助时,就会对这个本子产生极大的兴趣,进一步保证了摘录的连续性。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情感因语言的储存充裕而自由倾泻,文章才可能妙笔生花。
二、 以生活为源泉,启发学生观察思考
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并把这些事记录下来,让学生从这些点滴小事中有所发现, 使身边的这些小事成为写作的素材,写作文时,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如在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时,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妈妈从早到晚的繁忙生活。结果在第二天的交流中,学生们收获颇多:有的用视频记录下了妈妈做饭的全过程、有的用相机照下了妈妈忙碌的身影等等,最终他们达成了多方位的共识:尽管妈妈很劳累,她还是那么爱我们,母爱真伟大呀﹗那次作文完成后,我看到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三、以真实为内容,鼓励学生倾吐真情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作文要说真话,在内容上,情感上贯穿一个‘真’字。”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写自己的见解感受;写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真实看法。在教学时,教师要民主开放一点,让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用我手写我口,用我手写我心,鼓励他们说真话。一次期中考试后,当我把试卷发下去时,考高分同学的那种喜悦与考低分同学的那种失落,在他们脸上一目了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马上收起试卷,以《发卷前后》为题写下自己此时的真实感受。这时,学生在文中尽情倾诉着当时内心的喜与悲。在此次作文讲评时,我从中挑选了几篇佳作让全班学生赏析,让他们感受“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最能打动人的。”鼓励他们写作时就应该无拘无束地,毫无保留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四、以激励为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的作文评语,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教师给学生的评语不能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诸如“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就失去了批改的意义。那么,要想使作文评语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对基础好的学生有精益求精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要让学生在每次习作后都受到激励,盼着下次习作,盼望看到激励性的评语,这样的批改才能真正起到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写作文非常吃力的学生在作文中准确地用了“竞相开放” 、“熙熙攘攘”这两个成语时,于是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的进步让老师感到非常欣喜,希望你今后能多看点课外书,并做好摘录,教师相信你的作文水平会更上一层楼!”我还对她的今后的作文中的闪光点也及时给予了激励性的评语。一学期后,我发现她的作文水平提高得非常快。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想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写好作文的方法、窍门,还要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稳步提高。
(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