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西省吉县主要以农业为主,随着县城的扩建,产生许多失地农民,县政府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措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失地农民的就业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因此应根据山西省吉县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对其他地区经验的借鉴,从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愿、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劳务品牌、拓宽就业渠道、发展特色就业道路等方面来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许多农用土地被迫转为非农用地,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使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失地农民。据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已经达到5000多万人,预计到2030年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1亿人。[1]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占我国总人口的十三分之一,所以失地農民的长远生计及发展问题的解决变的十分重要,并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山西省吉县毗邻黄河,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由于缺乏工业产业,矿产资源也比较缺乏,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为主,70%以上的人口均为农业人口。吉县温差大,日照充足,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而且常年四季的自然灾害也比较少,大自然赋予的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吉县成为了种植苹果的有利地形全县超过90%的耕地都在种植苹果,使苹果成为了吉县的支柱产业,并远销国内外。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县城规模的扩大及居民设施的完善过程中,政府征用了许多农业用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县政府在征地后,采取了积极的补偿措施,从货币补偿、土地换保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对失地农民提供了补偿,尽可能的维护他们的利益。但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对此,我对吉县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从整体上来看,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也比较薄弱、缺乏学习意识与能力,导致用工单位不愿意、也很少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二是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以来都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生,生活比较安逸,缺乏主动就业的意愿,甚至把就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政府身上。三是政府部门在失地农民的就业过程中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对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培训。四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第三产业,但是吉县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产业,能为其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也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以此来维持他们的长远生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吉县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并对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进行借鉴,对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愿
山西省吉县许多失地农民以务农为生,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的就业技能,而且自身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再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自卑心理。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城镇居民对农民的排斥,导致吉县失地农民不愿进城就业。另一方面,人们在就业的选择上都喜欢追捧稳定性强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导致他们片面追求所谓的固定工作,不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就业。这些行为不仅缩小了就业范围,也增加了就业难度。对此,县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广播、创建典型等利于群众接受的引导失地农民进行就业,使他们了解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并调动起他们参加就业培训与就业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通过分析当今形式,给自己准确定位,进而树立起“有活干既是就业”的思想理念。
2、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体系
山西省吉县政府在将农民的土地征收后,积极的为失地农民提供一系列的补偿措施,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培训体系却较为缺乏。所以,要为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对其他地区就业培训的了解,有些政府虽然对失地农民举办了不少的培训,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也并不明显,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不紧密。还有一些地方则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仅仅关注培训的次数。所以,县政府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对于就业培训的需求、就业意向等方面的选择,并通过市场对劳动力技术的需求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得进行培训,确保培训的质量。二是由于考核评估机制具有激励作用,还可以确保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质量。我们应该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实效性、参加培训对象得满意度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并将参加培训的主体作为重要的考评主体,把考评结果作为考核培训单位的重要指标,同时将就业培训有关部门的领导及管理者在就业培训过程中的工作实绩和贡献纳入他们任职期内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行优奖劣罚,这样就可以对从事就业培训的单位和个人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工作中。
3、提供创业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
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政府以各种方式对失地农民给予了补偿,以货币补偿方式和土地换保方式为主。通过这种方式许多人突然一夜暴富,但是由于缺乏对征地补偿款的规划使用,大部分用于构建房屋和日常消费方面上,很少有人利用补偿款进行创业。有些失地农民既使想创业,一方面由于县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创业政策很少,另一方面大多银行基于对失地农民还贷能力的考虑而不愿意为这些人群提供借贷服务。对此,县政府一方面可以鼓励一部分文化程度高、有能力的、有创业意识的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并为他么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意识与能力,塑造出其作为创业者应有的素质。二是政府可以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贷款,在失地农民向银行贷款中提供担保并开发适合农民担保的产品,在税收、创业资金等方面进行优惠,提高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少数人就业,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 4、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
虽然吉县缺乏工业产业,但是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一是定期举行招聘会,失地农民免费参加,以此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在征收农民土地后,政府对每个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就业意愿、是否参加过就业培训等信息进行录取和汇总,联合中介机构,进而为他们提供相应得工作岗位。
如果中介机构为失地农民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进行就业,政府承担失地农民的中介费用,或者对中介机构的税收进行减免等优惠政策,增加他们的熱情。三是农民失去土地后主要是到企业中工作,政府可以对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录用。四是建立网络就业平台。政府可以配备专业人员,利用网络提供用工信息,定期更新,充当个人和企业的桥梁。
5、根据地域经济特色、制定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各地区需按照各自的经济特色来选择主导产业,制定出富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山西省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为温带落叶果树的最佳栽培区域之一,以苹果、梨、枣、柿、葡萄等果树居多,其中苹果为第一大栽培树种。近年来为了推动本省得特色农业道路,在全省提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来促进农业的转型发展,发展县域经济。
在吉县,苹果树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90%左右,苹果成为了支柱产业,但是目前除了农业产业以外,还缺乏其他的工业产业,而且苹果产业链也比较单一。随着吉县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闲置劳动力。通过调查发现,每年在长果及成熟季节各个果园的果农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套袋、采摘、装箱等工作,每天工资在100-150元不等,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还吸引了不少临县劳动力的加入。据统计,在每年苹果收货的季节,可达到8万余人劳工力的加入,而且劳动力供不应求。根据这些地区特色,政府一方面可以联合中介机构的作用,使失地农民免费到中介机构填写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果农通过中介机构寻求劳动力,通过中介机构将失地农民与果农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政府还可以有效的将人与自然相结合,扩大以苹果产业结构链。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立企业,对苹果进行加工:例如果醋、果脯、果酱等特色产品。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投资入股,将征地补偿款变成股份,实行年终分红的政策,确保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给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中的闲散劳动力,还可以使许多外出打工的失地农民考虑回乡工作。这样既发展了本地经济,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城镇化得科学合理发展。
6、创建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
劳务品牌是指一个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某一行业(职业、工种),人员集中形成相当规模,且专业技能突出,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劳务名称,代表着某个职业的市场价值。[2]国外早已形成了一些有名的劳务品牌:比如菲佣、东欧油漆工、摩洛哥园丁等等。随着劳务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省也开始形成独特的劳务品牌。山西省作为人口密集的省份,也创建了一些著名的劳务品牌,例如临县的“的哥”、五台的泥瓦匠、浑源的保姆、临猗的蛋糕工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本省的有名的劳务品牌。可见吉县政府也应当根据现有特色引导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劳务品牌,比如吉县厨师、吉县家政、吉县苹果装箱工、吉县汽修工等多个品牌,以此来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J].科学咨询,2005,12
[2]朱强.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的劳务品牌建设[J].2009.10
作者简介
孙荟娟(1989-),女,汉族,山西省吉县人,研究生,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城镇化。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许多农用土地被迫转为非农用地,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使许多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庞大群体——失地农民。据统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总数已经达到5000多万人,预计到2030年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1亿人。[1]这个庞大的群体将占我国总人口的十三分之一,所以失地農民的长远生计及发展问题的解决变的十分重要,并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山西省吉县毗邻黄河,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由于缺乏工业产业,矿产资源也比较缺乏,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以农业为主,70%以上的人口均为农业人口。吉县温差大,日照充足,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而且常年四季的自然灾害也比较少,大自然赋予的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吉县成为了种植苹果的有利地形全县超过90%的耕地都在种植苹果,使苹果成为了吉县的支柱产业,并远销国内外。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县城规模的扩大及居民设施的完善过程中,政府征用了许多农业用地,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县政府在征地后,采取了积极的补偿措施,从货币补偿、土地换保及就业安置等方面对失地农民提供了补偿,尽可能的维护他们的利益。但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对此,我对吉县失地农民所面临的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一是从整体上来看,失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也比较薄弱、缺乏学习意识与能力,导致用工单位不愿意、也很少给他们提供工作岗位。二是由于失地农民长期以来都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生,生活比较安逸,缺乏主动就业的意愿,甚至把就业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政府身上。三是政府部门在失地农民的就业过程中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缺乏对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就业培训。四是农民失去土地后的就业去向主要为第三产业,但是吉县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产业,能为其提供的工作岗位较少,也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我们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使失地农民实现就业,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以此来维持他们的长远生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因此,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吉县的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并对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进行借鉴,对完善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愿
山西省吉县许多失地农民以务农为生,除了种地没有其他的就业技能,而且自身文化素质也比较低,再就业过程中产生了自卑心理。一方面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城镇居民对农民的排斥,导致吉县失地农民不愿进城就业。另一方面,人们在就业的选择上都喜欢追捧稳定性强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单位。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着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导致他们片面追求所谓的固定工作,不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就业。这些行为不仅缩小了就业范围,也增加了就业难度。对此,县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媒体、广播、创建典型等利于群众接受的引导失地农民进行就业,使他们了解就业培训的重要性,并调动起他们参加就业培训与就业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新的就业观,通过分析当今形式,给自己准确定位,进而树立起“有活干既是就业”的思想理念。
2、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体系
山西省吉县政府在将农民的土地征收后,积极的为失地农民提供一系列的补偿措施,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对失地农民提供的就业培训体系却较为缺乏。所以,要为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培训体系。通过对其他地区就业培训的了解,有些政府虽然对失地农民举办了不少的培训,但针对性不强、效果也并不明显,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不紧密。还有一些地方则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仅仅关注培训的次数。所以,县政府在培训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性别、年龄、文化素质、就业技能、对于就业培训的需求、就业意向等方面的选择,并通过市场对劳动力技术的需求进行统计,有针对性得进行培训,确保培训的质量。二是由于考核评估机制具有激励作用,还可以确保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质量。我们应该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实效性、参加培训对象得满意度等方面纳入考核内容,并将参加培训的主体作为重要的考评主体,把考评结果作为考核培训单位的重要指标,同时将就业培训有关部门的领导及管理者在就业培训过程中的工作实绩和贡献纳入他们任职期内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实行优奖劣罚,这样就可以对从事就业培训的单位和个人起到一定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培训工作中。
3、提供创业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
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政府以各种方式对失地农民给予了补偿,以货币补偿方式和土地换保方式为主。通过这种方式许多人突然一夜暴富,但是由于缺乏对征地补偿款的规划使用,大部分用于构建房屋和日常消费方面上,很少有人利用补偿款进行创业。有些失地农民既使想创业,一方面由于县政府为他们提供的创业政策很少,另一方面大多银行基于对失地农民还贷能力的考虑而不愿意为这些人群提供借贷服务。对此,县政府一方面可以鼓励一部分文化程度高、有能力的、有创业意识的失地农民进行自主创业,并为他么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意识与能力,塑造出其作为创业者应有的素质。二是政府可以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贷款,在失地农民向银行贷款中提供担保并开发适合农民担保的产品,在税收、创业资金等方面进行优惠,提高他们创业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少数人就业,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 4、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
虽然吉县缺乏工业产业,但是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拓宽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一是定期举行招聘会,失地农民免费参加,以此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在征收农民土地后,政府对每个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就业技能、就业意愿、是否参加过就业培训等信息进行录取和汇总,联合中介机构,进而为他们提供相应得工作岗位。
如果中介机构为失地农民寻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并进行就业,政府承担失地农民的中介费用,或者对中介机构的税收进行减免等优惠政策,增加他们的熱情。三是农民失去土地后主要是到企业中工作,政府可以对企业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来激励企业对失地农民的录用。四是建立网络就业平台。政府可以配备专业人员,利用网络提供用工信息,定期更新,充当个人和企业的桥梁。
5、根据地域经济特色、制定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在不断加速,其发展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持,各地区需按照各自的经济特色来选择主导产业,制定出富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山西省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成为温带落叶果树的最佳栽培区域之一,以苹果、梨、枣、柿、葡萄等果树居多,其中苹果为第一大栽培树种。近年来为了推动本省得特色农业道路,在全省提出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来促进农业的转型发展,发展县域经济。
在吉县,苹果树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全县耕地面积的90%左右,苹果成为了支柱产业,但是目前除了农业产业以外,还缺乏其他的工业产业,而且苹果产业链也比较单一。随着吉县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成为闲置劳动力。通过调查发现,每年在长果及成熟季节各个果园的果农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套袋、采摘、装箱等工作,每天工资在100-150元不等,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还吸引了不少临县劳动力的加入。据统计,在每年苹果收货的季节,可达到8万余人劳工力的加入,而且劳动力供不应求。根据这些地区特色,政府一方面可以联合中介机构的作用,使失地农民免费到中介机构填写就业信息;另一方面,政府积极鼓励果农通过中介机构寻求劳动力,通过中介机构将失地农民与果农联系起来,进而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率。
政府还可以有效的将人与自然相结合,扩大以苹果产业结构链。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建立企业,对苹果进行加工:例如果醋、果脯、果酱等特色产品。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失地农民投资入股,将征地补偿款变成股份,实行年终分红的政策,确保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给失地农民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不仅可以解决失地农民中的闲散劳动力,还可以使许多外出打工的失地农民考虑回乡工作。这样既发展了本地经济,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促进了城镇化得科学合理发展。
6、创建劳务品牌,促进劳务输出
劳务品牌是指一个地区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某一行业(职业、工种),人员集中形成相当规模,且专业技能突出,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劳务名称,代表着某个职业的市场价值。[2]国外早已形成了一些有名的劳务品牌:比如菲佣、东欧油漆工、摩洛哥园丁等等。随着劳务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省也开始形成独特的劳务品牌。山西省作为人口密集的省份,也创建了一些著名的劳务品牌,例如临县的“的哥”、五台的泥瓦匠、浑源的保姆、临猗的蛋糕工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本省的有名的劳务品牌。可见吉县政府也应当根据现有特色引导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劳务品牌,比如吉县厨师、吉县家政、吉县苹果装箱工、吉县汽修工等多个品牌,以此来促进失地农民的就业。
参考文献
[1]韩俊.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J].科学咨询,2005,12
[2]朱强.基于劳动力转移视角的劳务品牌建设[J].2009.10
作者简介
孙荟娟(1989-),女,汉族,山西省吉县人,研究生,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