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求,探究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打造高效、有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课堂讨论 有效
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以来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知识的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课堂上应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促进学科学习;使学生学会积极倾听并适时反馈,思维健康、积极、全面,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讨论前的分组策略
1.在课前划分好讨论小组,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形成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和良好协作的心态。
2.小组人数以6-8人为宜,由学生推选出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对本小组进行组织管理;成绩中下的学生负责记录讨论、交流的结果;成绩中上的学生负责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并在组间讨论时担任发言人。同时,角色要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强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讨论内容的设计策略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要适合探究。课本上早有定论且能力要求较低的,或问题的挑战性过大,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都不宜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要选择多数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并且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开展争论与辩论。
3.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社会现实,设计能反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的问题,自然而然地给予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4.讨论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逻辑性,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为标准,根据知识迁移的理论,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逻辑性强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通过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根据讨论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如上网搜索、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对论题的认识。这样,既可保证讨论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不仅能节约课堂讨论时间,还能保证讨论的成效,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泛泛而谈。
三、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策略
1.讨论时要重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相互倾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并尊重其他同学的发言,求同存异。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定的表达技巧,向学生传授深入讨论的技巧。如对一个问题寻根究底、“标新立异”或积极补充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提高他们的讨论能力。
2.加强对讨论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防止跑题、扯得过远;及时分析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不包办答案,不扼杀学生的思维,防止教师和某些学生的“一言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同认识;当讨论出现“卡壳”现象时,教师要循循善诱, 启发学生敞开思想、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获得了成功后,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
3.课堂讨论时如果发现课前准备好的问题太浅或太深,要作灵活的变更,将已设计好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者补充辅助的子问题,调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好在“学习发展区”中。
四、课堂讨论的评价策略
要形成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机制,注意保护结论的多样性, 关爱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1.评价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对待学生的讨论回答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允许说完,适当点拨;允许犯错,适时纠正;允许质疑,适当宽容;评价多元,鼓励为主。
2.要适时归纳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新观点、新知识、新发现;对于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如观点上的局限、方法上的失误等,注意澄清错误观念, 引导学生服从真理、修正错误。
3.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共同发展。
经过探究,我们形成了具有“趣味性、探究性、思想性、全面性、灵活性”特点的、以“兴趣导入——鼓励多向——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堂讨论打造了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堂,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课堂讨论 有效
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以来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知识的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课堂上应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促进学科学习;使学生学会积极倾听并适时反馈,思维健康、积极、全面,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讨论前的分组策略
1.在课前划分好讨论小组,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形成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和良好协作的心态。
2.小组人数以6-8人为宜,由学生推选出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对本小组进行组织管理;成绩中下的学生负责记录讨论、交流的结果;成绩中上的学生负责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并在组间讨论时担任发言人。同时,角色要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强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讨论内容的设计策略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要适合探究。课本上早有定论且能力要求较低的,或问题的挑战性过大,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都不宜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要选择多数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并且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开展争论与辩论。
3.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社会现实,设计能反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的问题,自然而然地给予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4.讨论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逻辑性,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为标准,根据知识迁移的理论,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逻辑性强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通过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根据讨论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如上网搜索、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对论题的认识。这样,既可保证讨论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不仅能节约课堂讨论时间,还能保证讨论的成效,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泛泛而谈。
三、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策略
1.讨论时要重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相互倾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并尊重其他同学的发言,求同存异。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定的表达技巧,向学生传授深入讨论的技巧。如对一个问题寻根究底、“标新立异”或积极补充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提高他们的讨论能力。
2.加强对讨论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防止跑题、扯得过远;及时分析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不包办答案,不扼杀学生的思维,防止教师和某些学生的“一言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同认识;当讨论出现“卡壳”现象时,教师要循循善诱, 启发学生敞开思想、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获得了成功后,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
3.课堂讨论时如果发现课前准备好的问题太浅或太深,要作灵活的变更,将已设计好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者补充辅助的子问题,调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好在“学习发展区”中。
四、课堂讨论的评价策略
要形成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机制,注意保护结论的多样性, 关爱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1.评价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对待学生的讨论回答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允许说完,适当点拨;允许犯错,适时纠正;允许质疑,适当宽容;评价多元,鼓励为主。
2.要适时归纳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新观点、新知识、新发现;对于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如观点上的局限、方法上的失误等,注意澄清错误观念, 引导学生服从真理、修正错误。
3.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共同发展。
经过探究,我们形成了具有“趣味性、探究性、思想性、全面性、灵活性”特点的、以“兴趣导入——鼓励多向——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堂讨论打造了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堂,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