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讨论实效的策略探究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要求,探究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策略,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打造高效、有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 课堂讨论 有效
  思想品德课教学长期以来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满足于单纯的特定的价值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知识的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课堂上应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使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促进学科学习;使学生学会积极倾听并适时反馈,思维健康、积极、全面,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讨论氛围,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好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一、讨论前的分组策略
  1.在课前划分好讨论小组,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形成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和良好协作的心态。
  2.小组人数以6-8人为宜,由学生推选出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对本小组进行组织管理;成绩中下的学生负责记录讨论、交流的结果;成绩中上的学生负责展示讨论、交流的结果,并在组间讨论时担任发言人。同时,角色要定期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增强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讨论内容的设计策略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要适合探究。课本上早有定论且能力要求较低的,或问题的挑战性过大,超越了学生的知识范围,都不宜进行讨论。
  2.讨论问题要选择多数学生对此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并且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开展争论与辩论。
  3.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联系社会现实,设计能反映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德育功能的问题,自然而然地给予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4.讨论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逻辑性,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为标准,根据知识迁移的理论,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逻辑性强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通过不断深化和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根据讨论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如上网搜索、阅读教材和必要的参考材料,进行相关的知识储备,初步形成对论题的认识。这样,既可保证讨论的质量,也能激发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不仅能节约课堂讨论时间,还能保证讨论的成效,避免在讨论过程中出现泛泛而谈。
  三、讨论过程中的组织引导策略
  1.讨论时要重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相互倾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并尊重其他同学的发言,求同存异。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一定的表达技巧,向学生传授深入讨论的技巧。如对一个问题寻根究底、“标新立异”或积极补充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提高他们的讨论能力。
  2.加强对讨论过程的组织和引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防止跑题、扯得过远;及时分析学生的发言,适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不包办答案,不扼杀学生的思维,防止教师和某些学生的“一言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同认识;当讨论出现“卡壳”现象时,教师要循循善诱, 启发学生敞开思想、自由发表意见;当学生获得了成功后,及时给予真诚的鼓励。
  3.课堂讨论时如果发现课前准备好的问题太浅或太深,要作灵活的变更,将已设计好的问题进行修改,或者补充辅助的子问题,调控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好在“学习发展区”中。
  四、课堂讨论的评价策略
  要形成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的评价机制,注意保护结论的多样性, 关爱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1.评价要具有灵活性。教师对待学生的讨论回答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允许说完,适当点拨;允许犯错,适时纠正;允许质疑,适当宽容;评价多元,鼓励为主。
  2.要适时归纳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新观点、新知识、新发现;对于讨论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如观点上的局限、方法上的失误等,注意澄清错误观念, 引导学生服从真理、修正错误。
  3.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同舟共济,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共同发展。
  经过探究,我们形成了具有“趣味性、探究性、思想性、全面性、灵活性”特点的、以“兴趣导入——鼓励多向——多元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课堂讨论打造了学生喜欢的思想品德课堂,从而实现了课堂的有效、高效。
其他文献
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面向21世纪世界教育提出的一个响亮口号。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采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试着把
期刊
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同时通过反思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物理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积极反思教学现状,在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反思中形成新的教学特色,在反思教学中形成新的教学技能。  一、反思教学设计是否科学与完善  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如何完成的教学设计,是上课的指南、备课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否科学,课题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概念的形成与分析是否准确、透彻并利于
期刊
摘 要:《背影》这样的传统篇目,在课堂教学上难以推陈出新,导致课堂出现僵化、模式化的现象,如何让这种老课文换发新活力?笔者经过研究,创新了一种新的学习法,叫做发现学习法。以《背影》为例,便是发现重点字词、发现疑难问题、发现人间真情、发现全新视角。发现一词,不同于质疑,不同于批注,这种提法更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老课文 新活力 发现学习法 主动性 课堂效益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
期刊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
期刊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求高。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首先,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念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教师死教,学生死学,以追求高分数、高升学率为目标,不仅忽视了对人的能力的培养,也忽视了人的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对人
期刊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数学课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 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把学生领到未知的数学世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求知识欲望。  关键词:磁石 先声夺人 序幕  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出现,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构建高效课堂的方式有多种,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肤浅的体会。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象汇合成了一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勃勃。这种竞赛是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
期刊
一本教材,教师一拿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成不变,年年炒旧饭,年年吃老本,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我们有的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有的不知课堂教学如何创新,以致年复一年,用老方法培育新一代人。  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北京教育学院的刘德武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在教学“画正方形”的内容中,我们很多教师就只停留在1×1=1、2×2=4、3×3=9、4×4=16……的层次上,没
期刊
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无论新旧大纲都强调了它的人文性。语文学科特有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因素,只有坚持情感教学才能彰显语文的人文之美。  所谓的情感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即运用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来促进教学。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小学数学中“生活化教学”强调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生活化教学,才能使“生活化教学”充满活力,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