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际模型的研究经历了由“符号说”的语码模式到“意图说”的推理模式的转变。这直接影响到批判交往教学论的产生、学生/教师中心说的提出 、开放式课堂的建立,交际能力这一核心概念也相应获得了更多的内涵。
【关键词】交际模型 语码模式 人际交往模式 交往教学论
一、交际模型的转变:从语码模式到人际交往模式
交际活动在现实社会中极其普遍,随着70年代社会学、教学论和语言学界兴起的“交际转向”“语用转向”等范式转移,交际的概念便同语言课堂深深的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哈贝马斯提出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更使我们看到了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和功能性。到目前为止,关于交际的理论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模式:语码模式(后来发展到推理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
语码模式,又称信息模式,起初存在于信息技术领域,就是信息发出者通过某种渠道或媒介把通讯内容发送到信息接收者处。在整个交际过程中,重要的是对符号系统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推理模式主要指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交际模型,认为说话人说话时都有一定的意图并以传递这一意图为最终目的,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欲通过话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相同,后者有可能会偏离前者。
对交际模式的范式转移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德国哈贝马斯和他所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通过语言交流达成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的行为。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交往行为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语言交往的符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是交往理性得以贯彻的决定性前提。交际者一旦作出行为,而他者采取了相应的立场,他们就进入了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由言语者、听众和当时在场的其他人所具有的视角系统构成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它不是先天的自然存在,而是不同主体后天交往的结果,是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起来的(吴晓春2004)。因此,人际交往模式看重的不是信息传递的物理属性,而更加关注其社会属性。该理论感兴趣的是交际双方的关系层面和影响交际的“言外”因素。
二、交际的属性和内涵
从词源上讲,拉丁语的communicare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知,告知”,其二是“共同做某事”。以上两层意思就体现着交际模式的两种类型。第一层意思是交际在语码模式上的理解,是交际在“技术层面”的意义,即对不断增多的信息或信息技术进行加工精化的过程。 第二层意思是交际在人际交往模式上的理解,即在“社会层面”中的意义。两种模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评价,综合两种模式对交际的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共同点:
1.交际过程的可逆性。交际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转变为信息接收者,其中相互交谈是角色转变的关键。
2.交际过程的多渠道性。信息流通的渠道和信息交流的方式除了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外,非言语交际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3.交际密码的多样性。交际的编码解码体系在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看来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另外,语言系统本身也存在着多义性。说话人和听话人所拥有的不同的交际密码,从而造成两者对相同信息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4.交际的功能性。在卡尔布勒的语言符号功能模式中,语言符号位于交际中心,连接着事物、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三个方面。而语言符号在这其中承担着指示、表达和吁求的功能。
5.交际的语境依赖性。交际是一个依赖语境的动态交互过程。语言使用者可以主动操纵和选择语境来表达和理解语言的意义。
6.交际的社会性。每个交际过程都是在一个内容层面和一个关系层面中展开的,其中后者决定前者。这里讲的“关系”即交际的社会属性,即交际双方的关系。
7.元交际性。元交际性就是交际主体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来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Ruth von Cohn所提出的交际规则中第二条“如果你对别人的行为或特点作出评述,同时告诉他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和第六条“如果你向别人提出问题,告诉他你为什么这么问以及该问题对你意味着什么”,都体现出元交际性在保证交际沟通顺畅、避免歧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对交往教学论的批判和反思
交往教学论把交际作为课堂活动中心融入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去。这里的交际更多的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和人类行为,任何教学过程中班级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出现的问题都属于这个范畴。“交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促进他们自我认同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我决策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面向交际的外语课程包含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篇章处理(听和读)以及语言反思四个方面。语言反思,即让学生通过模拟、分析和反思认识到影响和破坏交际进程的各种因素,以求怎样达成更好的理解。
其次,以前的“以学生为中心”或“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成“开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负责能力的发展。要使所有参加教学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各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形成相对平等的交往规则。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造营一种“有条件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文化。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通过交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去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达到民主、平等的交际课堂。
因此,外语交际课堂既不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对语言语法性、系统性的忽视,更不是泛滥的课堂民主和无秩序性的体现,而是要建立一个“交际共同体”或 “理解共同体”的课堂氛围。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在经验和决策中发展自己交往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交际模型 语码模式 人际交往模式 交往教学论
一、交际模型的转变:从语码模式到人际交往模式
交际活动在现实社会中极其普遍,随着70年代社会学、教学论和语言学界兴起的“交际转向”“语用转向”等范式转移,交际的概念便同语言课堂深深的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哈贝马斯提出的“社会交往行为理论”这一概念,更使我们看到了语言交际的社会性和功能性。到目前为止,关于交际的理论综合起来说主要有两种模式:语码模式(后来发展到推理模式)和人际交往模式。
语码模式,又称信息模式,起初存在于信息技术领域,就是信息发出者通过某种渠道或媒介把通讯内容发送到信息接收者处。在整个交际过程中,重要的是对符号系统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推理模式主要指Grice所提出的“合作原则”交际模型,认为说话人说话时都有一定的意图并以传递这一意图为最终目的,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意欲通过话语表达的意义不一定相同,后者有可能会偏离前者。
对交际模式的范式转移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是德国哈贝马斯和他所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主体通过语言交流达成相互理解和共同合作的行为。哈贝马斯认为,语言是交往行为得以成功进行的前提,语言交往的符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是交往理性得以贯彻的决定性前提。交际者一旦作出行为,而他者采取了相应的立场,他们就进入了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由言语者、听众和当时在场的其他人所具有的视角系统构成的主体间的相互关系, 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它不是先天的自然存在,而是不同主体后天交往的结果,是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起来的(吴晓春2004)。因此,人际交往模式看重的不是信息传递的物理属性,而更加关注其社会属性。该理论感兴趣的是交际双方的关系层面和影响交际的“言外”因素。
二、交际的属性和内涵
从词源上讲,拉丁语的communicare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通知,告知”,其二是“共同做某事”。以上两层意思就体现着交际模式的两种类型。第一层意思是交际在语码模式上的理解,是交际在“技术层面”的意义,即对不断增多的信息或信息技术进行加工精化的过程。 第二层意思是交际在人际交往模式上的理解,即在“社会层面”中的意义。两种模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交际过程进行了描述和评价,综合两种模式对交际的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共同点:
1.交际过程的可逆性。交际过程中,信息发出者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转变为信息接收者,其中相互交谈是角色转变的关键。
2.交际过程的多渠道性。信息流通的渠道和信息交流的方式除了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外,非言语交际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3.交际密码的多样性。交际的编码解码体系在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看来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另外,语言系统本身也存在着多义性。说话人和听话人所拥有的不同的交际密码,从而造成两者对相同信息的不同理解和阐释。
4.交际的功能性。在卡尔布勒的语言符号功能模式中,语言符号位于交际中心,连接着事物、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三个方面。而语言符号在这其中承担着指示、表达和吁求的功能。
5.交际的语境依赖性。交际是一个依赖语境的动态交互过程。语言使用者可以主动操纵和选择语境来表达和理解语言的意义。
6.交际的社会性。每个交际过程都是在一个内容层面和一个关系层面中展开的,其中后者决定前者。这里讲的“关系”即交际的社会属性,即交际双方的关系。
7.元交际性。元交际性就是交际主体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和讨论来实现交往行为合理化。Ruth von Cohn所提出的交际规则中第二条“如果你对别人的行为或特点作出评述,同时告诉他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和第六条“如果你向别人提出问题,告诉他你为什么这么问以及该问题对你意味着什么”,都体现出元交际性在保证交际沟通顺畅、避免歧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对交往教学论的批判和反思
交往教学论把交际作为课堂活动中心融入到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中去。这里的交际更多的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和人类行为,任何教学过程中班级成员间的关系以及出现的问题都属于这个范畴。“交际”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的尊重促进他们自我认同的发展,培养他们的自我决策能力和与他人相处的社会交往能力。
首先,面向交际的外语课程包含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篇章处理(听和读)以及语言反思四个方面。语言反思,即让学生通过模拟、分析和反思认识到影响和破坏交际进程的各种因素,以求怎样达成更好的理解。
其次,以前的“以学生为中心”或“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成“开放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负责能力的发展。要使所有参加教学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来,各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形成相对平等的交往规则。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造营一种“有条件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文化。首先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通过交流进行自主学习,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去营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条件,通过“民主集中”的方式进行引导,最后达到民主、平等的交际课堂。
因此,外语交际课堂既不是各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对语言语法性、系统性的忽视,更不是泛滥的课堂民主和无秩序性的体现,而是要建立一个“交际共同体”或 “理解共同体”的课堂氛围。只有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在经验和决策中发展自己交往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