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中加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dentity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党史学习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 经验智慧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弘扬我们党重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优良传统,发挥好党的历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重要作用,是教育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劳动是不分贵贱尊卑、脑体之别的劳动,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劳动,是创造个人美好生活与创造社会美好生活相统一的劳动。实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体认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一切财富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树立劳动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热爱体力劳动的良好习惯,掌握满足个人生存和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技能。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不仅把“爱劳动”作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全体国民的一项重要公德,而且把“理论与实际一致”确立为基本教育方法,规定各类学校都要“注重技術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国家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建设者和伟大祖国的保卫者。新中国的劳动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正如 1954年习仲勋同志在全国中学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我们的教育工作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一性质“应该是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改变的,不是去年提出总路线后才改变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克服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政治的缺点,消除学生轻视体力劳动和劳动人民、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思想,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刻苦耐劳的品格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强健学生体魄,并且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生产知识和初步的劳动技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毛泽东同志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确立为我们的教育方针。他强调,我们这个时代的德育与智育“是连接一道的。二者都同从事劳动有关,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原则是不可移易的”。
  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必须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都要有新的发展。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在继续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外,增加了“教育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将“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完善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新阶段,我们党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劳育”从“德育”中独立出来,与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完整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结合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从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要求和评价制度等方面“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紧迫需要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和功能,在培养时代新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具有热爱劳动、服务人民的思想道德。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发动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体认劳动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是光荣而神圣的事情,劳动不分贵贱尊卑、脑体之别,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使之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习惯,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消除轻视体力劳动、鄙视普通劳动者、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用金钱衡量劳动价值的剥削阶级思想。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仅要有远大理想、科学知识,更要掌握为人民、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服务的实际本领和专业技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强调在系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生产知识、科学实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训,加强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公益活动等实践锻炼,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学用结合能力的培养,克服“读死书”“死读书”以及只注重书本知识、专业理论学习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养成的不良习惯。
  青少年心理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就是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常态化的劳动锻炼中增强体质、健全人格、活跃身心,磨炼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生活自理、互助合作的精神意志,从而改变青少年中出现的四体不勤、体质下降、性情孤僻、经不起挫折等现象。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必须树立劳动和劳动者最美、真美的审美情趣。只有具备崇高审美追求和高尚人格修养、真正做到心灵美的人,才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美育的融合,注重以劳育美,使青少年在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实践中陶冶审美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育劳动创造美、劳动和劳动者最美丽的审美素养,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美丑观,坚决抵制西方社会非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等审美观的渗透和影响,阻遏浅表化、庸俗化、畸形化、病态化审美趋向的蔓延和扩散。

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经验智慧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既取得明显成效,也出现过某种失误。但不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为新阶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益资鉴。
  劳动教育要与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任务有机结合。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党在不同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不尽相同,但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建设者,不是为了培养官僚阶级、剥削阶级以及为其服务的“精英”。一段时期以来,劳动教育的短板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达成,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实现劳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有机结合、深度融合,防止在实践中出现劳动教育扩大化、以劳代教和劳动教育形式化、以教代劳两种片面化倾向。
  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要贯穿德智体美各方面和全过程。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既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又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要路径。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德智体美,是由党和国家教育工作根本任务决定的,是劳动教育本身具有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功能决定的,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将“德智体美劳”并提,并不意味着劳动教育可以独立于其它“四育”之外,而是为了实现劳动教育与其它“四育”更为紧密的结合、融通,为了突出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价值。为此,要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原则,推进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修订完善专业和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良好风气。一段时间以来,劳动综合育人的价值功能在较大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普遍被淡化、弱化,在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果实、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不良现象。对此,家庭、社会要高度重视,同心同向同行,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把教育理念从升学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认真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吃苦耐劳精神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引导子女热爱劳动、珍爱劳动果实、尊重劳动人民。党和政府要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体力劳动者的社会风气,企事业单位、各条战线要广泛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创新大赛和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评选等活动,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要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坚决抵制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拈轻怕重、“一夜暴富”“啃老族”等错误思想行为,“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
  加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领导、协调、保障。劳动教育关涉全体师生、涉及家庭社会、需要场地经费、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在组织协调、劳动场地、安全保障等方面面临不少现实问题。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内外协调,加强劳动安全教育和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校内劳动基地、实验实习中心建设。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生产劳动、参与新型社会服务性劳动,协调和引导好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单位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要弘扬优良传统,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义务劳动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学校、家庭、社会、政府要提升劳动教育的保障能力,从兴建劳动实践场所、健全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强化劳动安全防范、提供劳动经费支持等方面着力完善保障条件,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作者分别为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重点项目“毛泽东劳动教育思想及其經验启示”(项目编号:CX20190793)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②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③《毛泽东论教育》(第三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⑥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责编/赵博艺 美编/陈琳
其他文献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
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史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处理好“思”与“行”的关系,思想认识上明确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战略地位是在实践中加强中国共产党文
〔摘要〕党内法规责任规定是政治责任的具体化,其本质是党的纪律,以党内义务为前提,为党内法规的有效执行提供重要制度保障。根据条文排列方式,党内法规责任规定表述方式可以分成条文对应式、行为叙述式、行为列举式和原则设定式等四种模式。当前党内法规责任规定偏重于原则性设定,与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科学化规范化要求之间存在不适用性。要坚持“应设即设、设则有效”原则,实现义务与责任对称、责任规定与纠偏机制对等,实现不
学史崇德就是要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最主要的就是涵养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学史崇德重在知行合一、见诸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道德力量、传承红色基因,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系统观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遵循。
公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主要集中于该条例规定的合理性层面.从立法学视角看,立法位阶和立法形式才是该条例的真正问题所在.该条
【关键词】实干精神 现代化 新时代 “钉钉子精神”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中国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60余年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中国何以能如此?主要靠的是全体中国人辛辛苦苦、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所说:“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
【关键词】现代化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回答了社会主义
作为东、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缩影,美国对伊斯兰文明的反感乃至拒斥可谓由来已久,然而鉴于生活在美国境内的穆斯林群体一直人口数量不多、政治参与度较低,在来源国、教派乃至社会阶层、地位方面分化程度很高,因此长期处于社会“边缘”。“941”事件的爆发,堪称美国穆斯林命运的重大转折。自此,该群体被部分美国政客.
〔摘要〕“法德合治”是对中国传统“礼法合治”的扬弃,是对西方“唯法治论”的超越,强调法与德的内在一致性。科学把握“法德合治”,一方面,应当认识到“法德合治”是对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涵括:在立法上坚持实质法治优先,把道德规范作为形式规范的前规范;在法律实施上则须坚持形式法治优先,把道德作为解释法律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法德合治”意在表明“德”是理想主义法治和实用主义法治的平衡器,要在理想主义法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