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创新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回归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发散性思维,才能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敢于创新,具有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Lead the Innovation, Le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
——Talking about Middle School Chinese Innovative Education
LIU Shuzhen
(Zengcheng Licheng Street No.2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Language teaching needs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has injected vigor and vital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only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turn to language humanities, cultivate divergent thinking, to protect th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innovate and have innovative capacit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ve awareness; innovative capacity
传统语文教学以应对考试为目的,机械地知识训练,繁琐地逐句分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课文,不顾一切的灌输知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教育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 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和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师生关系有了较大改善,“尊重学生”慢慢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这还不够,只有学生与教师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才能创新,因此就需要构建一种更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在“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中间,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想法,要能用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教育氛围,能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从而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回归人文科学,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了人文学科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段落、中心到写作特色,条分缕析,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审题扣题,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试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2.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语文课堂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认识社会、感受生活、汲取知识;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以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绪自由飞翔。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教师包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怕与老师答案不一致,不说;怕错,也不说。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听老师的点评,记下答案,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中很多题目是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的,如划分层次,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合乎逻辑、便于课文的理解就要给予肯定,不要断然否定学生。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思考,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深刻、全面、灵活。
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这才是给学生创造了创新的氛围,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有真情的交融、新潮的激荡、高峰的体验,灵感的爆发,学生才会萌发出新思想与新创意。
2.2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这也是教学的艺术。首先,设置问题目的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定。其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问题既要设计的科学严密,又要有趣味性,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坎”给学生,让学生逾越。有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或者群情激昂地讨论,从而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启发学生提问题,只有动脑思考的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课堂一定要创设提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学生的“问”往往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篇佳作灿若星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理解中认识各种美,如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发现美,创造美。
学习语文,还可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升华,让孩子们得到教育。一个人的品德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渗透思想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情感来熏陶学生,老师也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言传身教,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颁奖词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3 培养发散性思维,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发散性思维是现代人素质的体现,语文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土壤。我们要利用语文课,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落俗套。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教《心声》时,分析完李京京的形象,就让学生讨论:程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学生就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能更客观地评价人物。在学习《故乡》时,就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另外,许多课文的结尾都带有无穷的余味。教师要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在学完课文后安排学生续写。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让学生想象:假如于勒叔叔回来了,会怎么样?学生就会想象穷于勒回来的情景,也设想富于勒回来的情境,情节非常生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又去了哪儿?想象要符合人物性格。学生又让他变化一次,想象得生动有趣。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流淌着时代精神的活水,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理想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创新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已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蒲家华.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 王长峰,刘凤杰.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分析与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Lead the Innovation, Le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full of Vitality
——Talking about Middle School Chinese Innovative Education
LIU Shuzhen
(Zengcheng Licheng Street No.2 Middle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Language teaching needs innovation education, innovation has injected vigor and vital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only to build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return to language humanities, cultivate divergent thinking, to protect the student's sense of innov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innovate and have innovative capacity.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novative awareness; innovative capacity
传统语文教学以应对考试为目的,机械地知识训练,繁琐地逐句分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课文,不顾一切的灌输知识,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才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1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教育氛围
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中国的传统道德强调“ 师道尊严”,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和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师生关系有了较大改善,“尊重学生”慢慢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这还不够,只有学生与教师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才能创新,因此就需要构建一种更新型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在“尊重学生”和“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要学会“欣赏学生”。教师要学会走进学生中间,支持并鼓励学生不平凡的想法,要能用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设创新教育氛围,能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从而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回归人文科学,改进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了人文学科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段落、中心到写作特色,条分缕析,滴水不漏;学生作文,什么起承转合,审题扣题,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要紧扣教材观点和考试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
构建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
2.1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语文课堂是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正是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认识社会、感受生活、汲取知识;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萌发创见。因此,语文课堂应给学生以无限的空间,让畅想的思绪自由飞翔。
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教师包办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怕与老师答案不一致,不说;怕错,也不说。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听老师的点评,记下答案,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中很多题目是可以有不同的答案的,如划分层次,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合乎逻辑、便于课文的理解就要给予肯定,不要断然否定学生。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思考,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深刻、全面、灵活。
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这才是给学生创造了创新的氛围,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有真情的交融、新潮的激荡、高峰的体验,灵感的爆发,学生才会萌发出新思想与新创意。
2.2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这也是教学的艺术。首先,设置问题目的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定。其次,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问题既要设计的科学严密,又要有趣味性,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教师要设“坎”给学生,让学生逾越。有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或者群情激昂地讨论,从而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启发学生提问题,只有动脑思考的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所以课堂一定要创设提问的情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学生的“问”往往能激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2.3 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等能力的教育。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名篇佳作灿若星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理解中认识各种美,如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进而发现美,创造美。
学习语文,还可以得到思想的启迪和升华,让孩子们得到教育。一个人的品德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内容来渗透思想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情感来熏陶学生,老师也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言传身教,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如感动中国人物事迹、颁奖词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
3 培养发散性思维,给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发散性思维是现代人素质的体现,语文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土壤。我们要利用语文课,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异想天开,不落俗套。
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们要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设法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探索求异的机会,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多向思维。如教《心声》时,分析完李京京的形象,就让学生讨论:程老师是不是一个好老师?学生就会发表不同的看法,并且能更客观地评价人物。在学习《故乡》时,就让学生讨论,杨二嫂是好人还是坏人?是中间人物,还是多余的人?提出多种设想,供学生研究探讨。另外,许多课文的结尾都带有无穷的余味。教师要抓住这些文章的特点,在学完课文后安排学生续写。如学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让学生想象:假如于勒叔叔回来了,会怎么样?学生就会想象穷于勒回来的情景,也设想富于勒回来的情境,情节非常生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又去了哪儿?想象要符合人物性格。学生又让他变化一次,想象得生动有趣。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流淌着时代精神的活水,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语文教学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理想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创新的程度和改革的力度已直接关系到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乃至直接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蒲家华.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2] 王长峰,刘凤杰.新课改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分析与思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