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特级教师的视频实录,对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提问的类型以问题的数学思维水平、情境性、开放性这三个维度划分,并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然后结合教学各环节的问题处理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特级教师
一、课堂提问研究定量分析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研究主要运用NVIVO 11对教学实录进行划分,并归类分析。将课堂提问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课堂提问的关联性、课堂提问的情境性和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来对样本进行分析。
1.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
根据教师提问的数学思维水平,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只需要提供答案或给出问题的结果(A1),要求學生回忆,陈述,重复或解释数学概念,定义或性质(A2),旨在成为数学链接或强调建立数学概念或程序之间的联系(A3)的问题。
说明:A1表示只提供答案; A2表示概念性问题; A3表示数学联结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情境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问题是以在什么情境下呈现,问题是否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是否使用了数学器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这里,将对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课堂提问或任务的情境性展开分析。表4、表5分别表示两个课堂提问中呈现情境、解决问题使用数学器材和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况。
说明:D1表示不用任何操作性器材;D2表示教师操作器材;D3表示学生操作器材;D4表示教师和学生都操作器材。
说明:E1表示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没有联系; E2只有当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 E3,数学问题显示没有接触,但解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E4表示当现实生活中提出和解决的数学问题。
3.课堂提问的开放性
课堂提问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开放性程度,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选择机会大小有决定性影响。表6和表7分别表示两个课堂中学生对教师提问解决方法的选择程度和种类等情况。
说明:F1表示学生无选择机会;F2表示有限的选择,要求学生在所呈现的多种方法中选用一种;F3表示开放的选择,即教师鼓励学生用他喜欢的任何方法解答。
说明:G1表示学生提出了1种解决方法;G2表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2种解决方法。 G3表明学生提出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G4表示学生提出了4种问题解决方法。
二、课堂提问特点分析
分析吴老师的课堂,学生是主角,学生说得比老师多,并且不同于其他教师课堂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并由其他同学完成解答,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决。
(一)数学联结的比例较高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吴正宪老师要求做数学联结的比例较高,即在学生理解数学和概念的概念上建立联系或分析,自行构建数学问题的概念。特级教师更有可能提问高层次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逻辑分析或构建数学概念,并建立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善于关注问题情境
1.重视学生的几何学习操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吴正宪老师在使用操作设备的教师和学生中占了比例的一半以上,结合教学视频和教学背景,吴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几何学习操作,应该尽可能创造学生利用尺、书本、铅笔盒和其他数学工具进行操作学习活动的机会,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平面几何之间的空间关系。
2.联系现实生活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吴正宪老师在介绍问题时联系现实程度相对较低,但在课堂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现实生活中的比例较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3.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性
表4和5中的数据相比,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数学问题的开放程度越高,学生选择的机会越大,会提出不同的类型越多的解决方案。学生开放选择机会的比例高达30%-40%,不同学生在不同类型数学问题中的比例高达13%-14%,这意味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选择与问题解决方案的类型密切相关。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观察课堂记录和数据分析,吴正宪老师的许多课堂提问都是由“问题串”来完成的,在这方面,给新人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教师课前应准备“问题串”,并作出教学预设,问题是否是学生们可以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首先,要回到学生原有的经验提问,这一步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水平,还能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其次,推动疑问的火焰。初步了解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后,进一步提问让学生在新知识中发生认知矛盾,引导学生联系经验进行探索,在可及范围内应用最近的发展区域。最后,在新知识的易错点和关键点对学生作出反问,在学生的回答中反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车思杨.中美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2]周建华.数学概念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量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6):96-100.
[3]曹一鸣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中学数学课堂微观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特级教师
一、课堂提问研究定量分析
(一)课堂提问的类型
研究主要运用NVIVO 11对教学实录进行划分,并归类分析。将课堂提问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课堂提问的关联性、课堂提问的情境性和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来对样本进行分析。
1.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
根据教师提问的数学思维水平,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只需要提供答案或给出问题的结果(A1),要求學生回忆,陈述,重复或解释数学概念,定义或性质(A2),旨在成为数学链接或强调建立数学概念或程序之间的联系(A3)的问题。
说明:A1表示只提供答案; A2表示概念性问题; A3表示数学联结的问题。
2.课堂提问的情境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问题是以在什么情境下呈现,问题是否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是否使用了数学器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不同的影响。这里,将对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课堂提问或任务的情境性展开分析。表4、表5分别表示两个课堂提问中呈现情境、解决问题使用数学器材和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况。
说明:D1表示不用任何操作性器材;D2表示教师操作器材;D3表示学生操作器材;D4表示教师和学生都操作器材。
说明:E1表示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没有联系; E2只有当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 E3,数学问题显示没有接触,但解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 E4表示当现实生活中提出和解决的数学问题。
3.课堂提问的开放性
课堂提问中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开放性程度,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选择机会大小有决定性影响。表6和表7分别表示两个课堂中学生对教师提问解决方法的选择程度和种类等情况。
说明:F1表示学生无选择机会;F2表示有限的选择,要求学生在所呈现的多种方法中选用一种;F3表示开放的选择,即教师鼓励学生用他喜欢的任何方法解答。
说明:G1表示学生提出了1种解决方法;G2表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2种解决方法。 G3表明学生提出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G4表示学生提出了4种问题解决方法。
二、课堂提问特点分析
分析吴老师的课堂,学生是主角,学生说得比老师多,并且不同于其他教师课堂的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学生会主动提出问题,并由其他同学完成解答,无法自主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解决。
(一)数学联结的比例较高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吴正宪老师要求做数学联结的比例较高,即在学生理解数学和概念的概念上建立联系或分析,自行构建数学问题的概念。特级教师更有可能提问高层次的数学问题,并要求学生逻辑分析或构建数学概念,并建立不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善于关注问题情境
1.重视学生的几何学习操作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吴正宪老师在使用操作设备的教师和学生中占了比例的一半以上,结合教学视频和教学背景,吴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几何学习操作,应该尽可能创造学生利用尺、书本、铅笔盒和其他数学工具进行操作学习活动的机会,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平面几何之间的空间关系。
2.联系现实生活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吴正宪老师在介绍问题时联系现实程度相对较低,但在课堂上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现实生活中的比例较高,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3.善于激发学生自主性
表4和5中的数据相比,教师和学生之间对话的数学问题的开放程度越高,学生选择的机会越大,会提出不同的类型越多的解决方案。学生开放选择机会的比例高达30%-40%,不同学生在不同类型数学问题中的比例高达13%-14%,这意味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选择与问题解决方案的类型密切相关。
三、思考与建议
通过观察课堂记录和数据分析,吴正宪老师的许多课堂提问都是由“问题串”来完成的,在这方面,给新人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教师课前应准备“问题串”,并作出教学预设,问题是否是学生们可以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首先,要回到学生原有的经验提问,这一步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旧的知识水平,还能使老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其次,推动疑问的火焰。初步了解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后,进一步提问让学生在新知识中发生认知矛盾,引导学生联系经验进行探索,在可及范围内应用最近的发展区域。最后,在新知识的易错点和关键点对学生作出反问,在学生的回答中反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车思杨.中美高质量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比较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2]周建华.数学概念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量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6):96-100.
[3]曹一鸣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中学数学课堂微观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