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功的人,都有浩然的气概,他们都是大胆的,勇敢的。他们字典里是没有‘惧怕’两个字的,他们自信他们的能力是能够干一切事业的,他们自认他们是个很有价值的人。”
——戴尔·卡耐基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比普通就业栽更多的跟头。创业是一次人生洗礼,不但要从零开始,还要从负数起步。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梦想支撑着,人才拥有超乎寻常的爆发力。尼采说过,“在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只为果农做点实事”的想法,成就了朱新礼一生的伟业。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朱新礼选择了一条他人以前从未走过的路,也是中国市场上鲜有人走的路。他大胆地辞去“铁饭碗”,接过了“把水当饮料卖”都得亏的罐头厂,就是在那里,他用果汁创造了财富,换回了“金饭碗”。决定只在一瞬间,积累是基础,但信念、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却是关键。
梦想从负数开始
1992年初,朱新礼被调到沂源县任外经委副主任。当时外经委的办公室,一间屋子里坐6个人,其中1位主任,4位副主任,1位秘书。5个主任每天的工作就是开会、讨论、批文件、看报纸,唯一的那位秘书负责扫扫地,打打水,迎来送往。.
1992年春天,87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从1月18日到2月21日,相继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陆续发表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讲话。“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打发日子,不如扎扎实实地为‘卖果难’的果农做点实事。”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了他力量,他要无愧于党和人民,开始寻思着为群众做点什么了。
1992年6月,朱新礼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辞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职务,丢弃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第二天,朱新礼就找了沂源县委书记陈传玉,他对书记说,“给我一个全县最差的企业干”。.丁书记说:“新礼啊,算了吧,不要去受那个罪了,好不容易从乡镇企业中出来,就在这里干吧。”朱新礼再三坚持,“我想到外面闯闯,您就从全县企业中找一个给我吧。”丁书记也是无奈地说:“你想找哪一个?”朱新礼说,“我一点目标都没有,你让我去哪个我就去哪个。”丁书记,“有一个罐头厂,是84年建的,你去那里怎么样。”朱新礼爽快地说:“行。”
那天下午,朱新礼就去了罐头厂。朱新礼没有想到,罐头厂几乎快要破产,罐头厂生产的是那种玻璃瓶的水果罐头,110个工人,已经三年没发工资,只剩20多个人守着一个小冷库吃租赁费,其余的员工到水泥厂等其它厂子做了装卸工,还有一部分人在家里,负债金额达1100万。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新礼还是决心把它接下来,但他提了要求:让国有资产管理局把这个厂的资产评估一下,将体制进行修改。
设备在当时没有任何用处了,把设备卖了废铁,房子和土地一共41亩土地,建厂时从农村征地时是5000块钱一亩,给朱新礼评估时是50000块钱一亩,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一共是450万。但那时的朱新礼并没有钱,于是县委、县政府下了一个文件,三年不承担利息,要求朱新礼把450万元钱还掉,由朱新礼全部承担经营责任。自此,朱新礼跳进了充满惊涛巨浪的“商海”。
在荆棘中开路
如果不“下海”,朱新礼的日子完全可以过得很舒服。在宽大干净的机关办公室里,打上开水,泡杯浓茶,呷着茶顺便拿起报纸随便翻翻,来了电话接通协调一下,来了人接待陪聊一会儿。闲暇之余,外出与企业洽谈洽谈,与农民交交心,下班后回家与妻儿共进晚餐。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提起当年的创业动机,朱新礼说,这源于《大众日报》头版的一篇报道。报道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老农民冒着炎炎烈日推着人力车,拉着水果到集贸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买不了又舍不得扔掉,毕竟是自己花费了心血的劳动成果。只好推着车,垂头丧气回家了。一连几天,水果一个也卖不出去。
20世纪80年代,“新风”一波又一波,“要致富,种果树”的口号风行一时。政府鼓励、媒体宣传,一时沸沸扬扬。几千年来饱受贫穷之苦的农民群众,希望尽快发家致富,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们从外地购买树苗,在自家的庄稼地上栽上了果树。他们满怀着希望,可是等来的却是失望和苦闷。就像“多收了三五斗”一样,增产不增收,价格低得可怜,血本无归。许多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掉果树当柴烧。他们心里迷惑,为什么就是赚不上钱呢?
朱新礼开始思索,寻求改变农民“卖果难”的局面。机会无处不在,朱新礼很有商业头脑,他敏锐地看到了潜在的商机。由于经常关注市场经济前沿,他提出“做浓缩果汁,发展果汁业”。就这样,一个有创意的“点子”萌生了。
20世纪80年代,果汁业在中国非常不景气,众多罐头厂纷纷倒闭。但是,这一行业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条路前景很难预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而放弃就会丧失一个很大的商机。市场经济就讲究一个“快”字,朱新礼难以抉择了。
在那段日子里,朱新礼彻夜难眠,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要到外面闯一闯。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门槛。
汇源横空出世
1992年6月28日,是汇源诞生的日子。.汇源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卖了果茶,收不回货款,三角债困扰着汇源。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常常是晚上苦思冥想,白天四处出击,为的就是一个字――钱。他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扶持,但人家明确告诉他,政府没有资金。后来,他又想找亲戚朋友借,但大家的收入都很少,借来的那一点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就算有钱的亲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人家心里没底,怕钱打了水漂。最后,朱新礼只好去银行碰运气。他怀着满腹的希望踏进银行,与行长进行了友好洽谈。但很久之后,贷款还是杳无音信。.
资金短缺迟迟得不到解决,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朱新礼的心头,使他喘不过气来。但朱新礼已经踏上这条“贼船”,注定了要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他根本没法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 除了资金,让他苦恼的另一个紧迫的难题,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朱新礼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改进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以前饮料生产设备是国产的,并且厂房和设备都极其陈旧落后。通过各种途径,朱新礼了解到现代化的浓缩果汁设备只有德国和瑞士才有。.
1993年3月,朱新礼飞到了德国和瑞士,考察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士饮料灌装生产线。他把目标锁定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然而,资金上的窘境却是极其现实的,他根本没有外汇支付给对方作为货款。.
回国之后的一次聚会上,朱新礼听到朋友们谈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补偿贸易。这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可以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这个意外发现之后,朱新礼惊喜万分:汇源有救了!最关键的一步,是向银行申请一个五年信用证。这倒也不难,朱新礼利用自己当初在沂源县经委任职的一些社会关系,很快申请成功。.
1993年4月,中国第一条TBA-9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在汇源公司开始安装,7月下旬正式投产,灌装250ml果汁饮料,日产果汁饮料18万包。.
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在汇源公司安家落户了。与此同时,1993年8月,朱新礼高薪聘请了以德国食品工程专家汉德舒先生为首的20多个德国果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和技术、品控工作。.
在当时,当200多个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安装机器设备时,小小的沂源县城沸腾了。山里的人没见过老外,也从没看到过老外给中国人干活,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有一大帮老百姓围着看热闹。.
日后,朱新礼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们的员工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影子。”事实上,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世界的影子,放眼全中国,世界的影子依然在国人心中朦胧而遥远。朱新礼带领汇源引进的生产设备(利乐生产线),正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条现代化的浓缩果汁生产设备。.
汇源移师京城,是朱新礼的又一个重要决定。看似一小步,实则是汇源走向全国、奔向世界的一大步。正是这一步,为汇源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
1994年10月,“一意孤行”的朱新礼带着汇源的23名铁杆员工,在北京顺义安营扎寨。他选择了地处顺义区北小营镇的原利华食品厂作为他的落脚之地。几番洽谈后,朱新礼干脆把利华食品厂连土地加厂房“一锅端”地租了下来。一年多以后,又将其全部买了下来。.
后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兼并了相邻的闲置工厂,有了决策者的地位。到今天,汇源集团总部(也是顺义工厂所在地)门前的那条路,已经被命名为“汇源路”。..
那时的果汁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陌生的。知道的,也都把它当做奢侈品,舍不得喝。朱新礼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培养中国人喝果汁的习惯,要“让100%的中国人喝上100%的天然果汁”。于是,他不惜重金,拿下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广告。.
这样,汇源不仅能把全国各地的优质水果基地牢牢掌控在手中,而且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反应灵敏的网络,实现原料生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了加强源头把控,汇源先后在吉林、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安徽、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十几个省区市联结了绿色环保的水果基地。.
由此,汇源形成了上下一条龙的产业链和“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战略布局。..
“让全中国消费者都能喝上汇源生产的放心果汁,汇源有信心做得更好,在三农领域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个倔强自信的沂蒙汉子掷地有声。
汇源就此带头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果汁产业,引领了中国果汁消费的健康生活新时尚。而大量消化水果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水果种植、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朱新礼从农民中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又回到了农民中去。
——戴尔·卡耐基
创业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比普通就业栽更多的跟头。创业是一次人生洗礼,不但要从零开始,还要从负数起步。然而,正是这种强烈的梦想支撑着,人才拥有超乎寻常的爆发力。尼采说过,“在强毅而能负载的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的尊严之中,存在着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的重负的内在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着欲望的爆发力。”
“只为果农做点实事”的想法,成就了朱新礼一生的伟业。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朱新礼选择了一条他人以前从未走过的路,也是中国市场上鲜有人走的路。他大胆地辞去“铁饭碗”,接过了“把水当饮料卖”都得亏的罐头厂,就是在那里,他用果汁创造了财富,换回了“金饭碗”。决定只在一瞬间,积累是基础,但信念、胆略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却是关键。
梦想从负数开始
1992年初,朱新礼被调到沂源县任外经委副主任。当时外经委的办公室,一间屋子里坐6个人,其中1位主任,4位副主任,1位秘书。5个主任每天的工作就是开会、讨论、批文件、看报纸,唯一的那位秘书负责扫扫地,打打水,迎来送往。.
1992年春天,87岁高龄的邓小平同志从1月18日到2月21日,相继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陆续发表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重要讲话。“与其坐在办公室里打发日子,不如扎扎实实地为‘卖果难’的果农做点实事。”邓小平南巡讲话给了他力量,他要无愧于党和人民,开始寻思着为群众做点什么了。
1992年6月,朱新礼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决定辞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的职务,丢弃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第二天,朱新礼就找了沂源县委书记陈传玉,他对书记说,“给我一个全县最差的企业干”。.丁书记说:“新礼啊,算了吧,不要去受那个罪了,好不容易从乡镇企业中出来,就在这里干吧。”朱新礼再三坚持,“我想到外面闯闯,您就从全县企业中找一个给我吧。”丁书记也是无奈地说:“你想找哪一个?”朱新礼说,“我一点目标都没有,你让我去哪个我就去哪个。”丁书记,“有一个罐头厂,是84年建的,你去那里怎么样。”朱新礼爽快地说:“行。”
那天下午,朱新礼就去了罐头厂。朱新礼没有想到,罐头厂几乎快要破产,罐头厂生产的是那种玻璃瓶的水果罐头,110个工人,已经三年没发工资,只剩20多个人守着一个小冷库吃租赁费,其余的员工到水泥厂等其它厂子做了装卸工,还有一部分人在家里,负债金额达1100万。
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朱新礼还是决心把它接下来,但他提了要求:让国有资产管理局把这个厂的资产评估一下,将体制进行修改。
设备在当时没有任何用处了,把设备卖了废铁,房子和土地一共41亩土地,建厂时从农村征地时是5000块钱一亩,给朱新礼评估时是50000块钱一亩,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一共是450万。但那时的朱新礼并没有钱,于是县委、县政府下了一个文件,三年不承担利息,要求朱新礼把450万元钱还掉,由朱新礼全部承担经营责任。自此,朱新礼跳进了充满惊涛巨浪的“商海”。
在荆棘中开路
如果不“下海”,朱新礼的日子完全可以过得很舒服。在宽大干净的机关办公室里,打上开水,泡杯浓茶,呷着茶顺便拿起报纸随便翻翻,来了电话接通协调一下,来了人接待陪聊一会儿。闲暇之余,外出与企业洽谈洽谈,与农民交交心,下班后回家与妻儿共进晚餐。他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呢?
提起当年的创业动机,朱新礼说,这源于《大众日报》头版的一篇报道。报道大致是这样的:一个老农民冒着炎炎烈日推着人力车,拉着水果到集贸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买不了又舍不得扔掉,毕竟是自己花费了心血的劳动成果。只好推着车,垂头丧气回家了。一连几天,水果一个也卖不出去。
20世纪80年代,“新风”一波又一波,“要致富,种果树”的口号风行一时。政府鼓励、媒体宣传,一时沸沸扬扬。几千年来饱受贫穷之苦的农民群众,希望尽快发家致富,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他们从外地购买树苗,在自家的庄稼地上栽上了果树。他们满怀着希望,可是等来的却是失望和苦闷。就像“多收了三五斗”一样,增产不增收,价格低得可怜,血本无归。许多人不得不忍痛割爱,砍掉果树当柴烧。他们心里迷惑,为什么就是赚不上钱呢?
朱新礼开始思索,寻求改变农民“卖果难”的局面。机会无处不在,朱新礼很有商业头脑,他敏锐地看到了潜在的商机。由于经常关注市场经济前沿,他提出“做浓缩果汁,发展果汁业”。就这样,一个有创意的“点子”萌生了。
20世纪80年代,果汁业在中国非常不景气,众多罐头厂纷纷倒闭。但是,这一行业在国外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条路前景很难预测,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而放弃就会丧失一个很大的商机。市场经济就讲究一个“快”字,朱新礼难以抉择了。
在那段日子里,朱新礼彻夜难眠,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选择要到外面闯一闯。他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门槛。
汇源横空出世
1992年6月28日,是汇源诞生的日子。.汇源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卖了果茶,收不回货款,三角债困扰着汇源。朱新礼绞尽脑汁,夜不能寐。常常是晚上苦思冥想,白天四处出击,为的就是一个字――钱。他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扶持,但人家明确告诉他,政府没有资金。后来,他又想找亲戚朋友借,但大家的收入都很少,借来的那一点点钱也只是杯水车薪,而且就算有钱的亲友也不愿意借给他,人家心里没底,怕钱打了水漂。最后,朱新礼只好去银行碰运气。他怀着满腹的希望踏进银行,与行长进行了友好洽谈。但很久之后,贷款还是杳无音信。.
资金短缺迟迟得不到解决,就像一座大山压在朱新礼的心头,使他喘不过气来。但朱新礼已经踏上这条“贼船”,注定了要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布满荆棘的创业之路,他根本没法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向前。. 除了资金,让他苦恼的另一个紧迫的难题,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朱新礼首先想到的是一定要改进技术,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以前饮料生产设备是国产的,并且厂房和设备都极其陈旧落后。通过各种途径,朱新礼了解到现代化的浓缩果汁设备只有德国和瑞士才有。.
1993年3月,朱新礼飞到了德国和瑞士,考察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士饮料灌装生产线。他把目标锁定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和瑞典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然而,资金上的窘境却是极其现实的,他根本没有外汇支付给对方作为货款。.
回国之后的一次聚会上,朱新礼听到朋友们谈论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补偿贸易。这是一种理想的筹资方式,可以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有了这个意外发现之后,朱新礼惊喜万分:汇源有救了!最关键的一步,是向银行申请一个五年信用证。这倒也不难,朱新礼利用自己当初在沂源县经委任职的一些社会关系,很快申请成功。.
1993年4月,中国第一条TBA-9利乐包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在汇源公司开始安装,7月下旬正式投产,灌装250ml果汁饮料,日产果汁饮料18万包。.
价值上千万美元的德国水果加工设备在汇源公司安家落户了。与此同时,1993年8月,朱新礼高薪聘请了以德国食品工程专家汉德舒先生为首的20多个德国果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负责设备安装调试和技术、品控工作。.
在当时,当200多个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来安装机器设备时,小小的沂源县城沸腾了。山里的人没见过老外,也从没看到过老外给中国人干活,因此无论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有一大帮老百姓围着看热闹。.
日后,朱新礼这样形容当时的情景:“现在回忆起来,那是我们的员工第一次看到了世界的影子。”事实上,这不仅是他们第一次看到世界的影子,放眼全中国,世界的影子依然在国人心中朦胧而遥远。朱新礼带领汇源引进的生产设备(利乐生产线),正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条现代化的浓缩果汁生产设备。.
汇源移师京城,是朱新礼的又一个重要决定。看似一小步,实则是汇源走向全国、奔向世界的一大步。正是这一步,为汇源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门。.
1994年10月,“一意孤行”的朱新礼带着汇源的23名铁杆员工,在北京顺义安营扎寨。他选择了地处顺义区北小营镇的原利华食品厂作为他的落脚之地。几番洽谈后,朱新礼干脆把利华食品厂连土地加厂房“一锅端”地租了下来。一年多以后,又将其全部买了下来。.
后来,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又兼并了相邻的闲置工厂,有了决策者的地位。到今天,汇源集团总部(也是顺义工厂所在地)门前的那条路,已经被命名为“汇源路”。..
那时的果汁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陌生的。知道的,也都把它当做奢侈品,舍不得喝。朱新礼要改变这种观念,要培养中国人喝果汁的习惯,要“让100%的中国人喝上100%的天然果汁”。于是,他不惜重金,拿下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广告。.
这样,汇源不仅能把全国各地的优质水果基地牢牢掌控在手中,而且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反应灵敏的网络,实现原料生产、产品生产与销售的一体化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了加强源头把控,汇源先后在吉林、北京、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安徽、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等十几个省区市联结了绿色环保的水果基地。.
由此,汇源形成了上下一条龙的产业链和“纵贯南北、横跨东西”的战略布局。..
“让全中国消费者都能喝上汇源生产的放心果汁,汇源有信心做得更好,在三农领域履行更多的社会责任!”这个倔强自信的沂蒙汉子掷地有声。
汇源就此带头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果汁产业,引领了中国果汁消费的健康生活新时尚。而大量消化水果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水果种植、加工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朱新礼从农民中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又回到了农民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