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有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兴致勃勃地将自己准备许久的观摩课教案寄给叶圣陶先生,希望他提提意见。叶老回信道:不管怎样,只希望你们上课时别忘了孩子!今天,时隔三十余载,我们幼儿园的教学观摩活动又如何呢?
那是一个市级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的名称,第二部分以游戏“找朋友”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执教老师事先在活动室地板上开辟了一个“菜园子”,平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蔬菜胸牌,请孩子们自主挑选一个自己最喜爱的“蔬菜宝宝”挂在胸前,然后找到跟自己挂一样胸牌的小朋友结对做“找朋友”的游戏。“菜园子”里有紫色的茄子、红色的番茄、白色的花菜等,制作精美,每种蔬菜的数量也都十分充足。可见教师在教具设计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意欲为幼儿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但是,活动一开始,问题就出现了——只有一个小男孩选择了花菜胸牌。
游戏开始了,欢快的歌声伴着教师优美的舞姿,整个活动室气氛活跃起来。孩子们经过简短的寻找,都开始和自己的朋友做起游戏来。戴花菜胸牌的小男孩在人群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不停地将头探向同伴的胸前,但始终没有找到。只见他愁容满面,焦急万分……最后他放弃了,孤零零地站到了旁边,求助地望着正在跳舞的教师,但教师似乎没有发现他的落单,仍自顾自地笑着、跳着……小男孩紧张地揉搓起胸前的“花菜”来,有的观摩教师见此情景笑了起来。小男孩转过头,痛苦地望望观摩的教师,神情更加紧张了,眼眶里蓄满了泪水——但音乐还在欢快地进行!
其实,执教老师是看得到这个戴“花菜”的小男孩的,但她没能停下来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干脆拉起他的手做他的朋友。如果有一个在场的教师能勇敢地走上前去,也取一张花菜胸牌戴上……
那一幕就这样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眼前时常浮现的似乎不只是这个小男孩的窘态,而是一群孩子的无奈——没有被教师选上,不能参加观摩活动的孩子们在一旁未语泪先流:不公平!我们也想去!活动前接受教师一遍遍试教的孩子们不胜其烦:没意思!我们不想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活动前被教师千叮咛万嘱咐的孩子们心有余悸:好难受!我们不想受那么多限制!活动后被教师批评、惩罚的“出格”的孩子们更是涕零不已:我们怎么了?为什么一进行观摩活动就要这样对待我们?
是呀,为什么?说实话,是因为教师缺乏勇气,缺乏自信,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担心别人评论自己的缺点,所以只好给自己画一个假面具,设计一个固定的程式,把“自己”藏起来去“表演”。而孩子,就成了“表演”的工具。
在有些教师看来,幼儿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焦点,但不是教学观摩活动中的焦点,教学观摩活动中的焦点是“观众”。一旦活动中出现非预期性事件,教师往往会严格按照“表演程序”,而难以表现出常态教学的应有之义。其实,教具是否精致、动作是否优美、过程是否流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能否积极回应幼儿,适时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创造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那是一个市级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的名称,第二部分以游戏“找朋友”的形式进行巩固练习。执教老师事先在活动室地板上开辟了一个“菜园子”,平铺了许多不同种类的蔬菜胸牌,请孩子们自主挑选一个自己最喜爱的“蔬菜宝宝”挂在胸前,然后找到跟自己挂一样胸牌的小朋友结对做“找朋友”的游戏。“菜园子”里有紫色的茄子、红色的番茄、白色的花菜等,制作精美,每种蔬菜的数量也都十分充足。可见教师在教具设计制作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意欲为幼儿提供充分的选择余地。但是,活动一开始,问题就出现了——只有一个小男孩选择了花菜胸牌。
游戏开始了,欢快的歌声伴着教师优美的舞姿,整个活动室气氛活跃起来。孩子们经过简短的寻找,都开始和自己的朋友做起游戏来。戴花菜胸牌的小男孩在人群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不停地将头探向同伴的胸前,但始终没有找到。只见他愁容满面,焦急万分……最后他放弃了,孤零零地站到了旁边,求助地望着正在跳舞的教师,但教师似乎没有发现他的落单,仍自顾自地笑着、跳着……小男孩紧张地揉搓起胸前的“花菜”来,有的观摩教师见此情景笑了起来。小男孩转过头,痛苦地望望观摩的教师,神情更加紧张了,眼眶里蓄满了泪水——但音乐还在欢快地进行!
其实,执教老师是看得到这个戴“花菜”的小男孩的,但她没能停下来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或干脆拉起他的手做他的朋友。如果有一个在场的教师能勇敢地走上前去,也取一张花菜胸牌戴上……
那一幕就这样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眼前时常浮现的似乎不只是这个小男孩的窘态,而是一群孩子的无奈——没有被教师选上,不能参加观摩活动的孩子们在一旁未语泪先流:不公平!我们也想去!活动前接受教师一遍遍试教的孩子们不胜其烦:没意思!我们不想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活动前被教师千叮咛万嘱咐的孩子们心有余悸:好难受!我们不想受那么多限制!活动后被教师批评、惩罚的“出格”的孩子们更是涕零不已:我们怎么了?为什么一进行观摩活动就要这样对待我们?
是呀,为什么?说实话,是因为教师缺乏勇气,缺乏自信,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不足,担心别人评论自己的缺点,所以只好给自己画一个假面具,设计一个固定的程式,把“自己”藏起来去“表演”。而孩子,就成了“表演”的工具。
在有些教师看来,幼儿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焦点,但不是教学观摩活动中的焦点,教学观摩活动中的焦点是“观众”。一旦活动中出现非预期性事件,教师往往会严格按照“表演程序”,而难以表现出常态教学的应有之义。其实,教具是否精致、动作是否优美、过程是否流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能否积极回应幼儿,适时捕捉有价值的教育因素,创造真正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