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 自优势, 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高职院校要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联盟策略的研究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结合泉州地区现有的产学研 结合策略,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产学研合作应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建立多方共赢的持续关系。
一、泉州高职产学研概述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为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教育不能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 更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优化。目前, 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 并经省十届人大五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作出决议的《福建省建 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指出,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形成与构建 “海西” 九大支撑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像泉州这 样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 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高职 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目前, 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7 所, 其中本科高校5 所, 高职高专12 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 11.37 万人。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 期间, 全市 将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15 年, 全市高等院校达到19 所,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2 万人左右。高职院校校均 规模达到5000 人以上,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 规模的60%以上。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泉州高职院校为各行各业输送 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与产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学”协作关系, 但是, 真正实现有 效的“产学研” 的结合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研”总体看来很薄弱, 单是“产学”结合, 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组对部分泉州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预评估”,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方案”标准测评, 结果具备和基本具备部评条件的高职院校并不多。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泉州高职院校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比如,创新产学研合作的集团组织模式, 从单一的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到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从成果产业化应用到进行集成技术发展。组织模式也从单个企业松散的合作到紧密型合作, 再到行业战略性合作, 再发展到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 创造出多样化的模式, 多种模式 有机结合、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学研是各自具有不同优势的利 益主体, 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然而, 进 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产学研合作对于创新的战略 意义日益凸现, 产学研合作呈现出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 形态多元化、政府作用趋强化等特征, 相应的在实践中也 出现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近年来, 泉州市委市政府强 化执行泉州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基地载体建设 战略, 逐步走上一条项目带动推动载体建设、载体建设形 成块状效应、块状效应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平台的产业集群 发展路子, 这将有力地促进泉州产学研形成多样化的模式。
1.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一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 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是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形 式。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 进一步提升泉 州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 术创新体系, 为建设海峡西岸经贸港口城市提供有力的技 术支撑。泉州特制定《泉州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的实施方案》。随后, 有11 家光电企业与3 家国内相关的 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 通过契约形式成立泉州市首个产 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即泉州市光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目前, 数字视听、微波通信、纺织机械、食用油脂、 数字安防产业、安防智能产业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已成 立, 另有日用陶瓷、海产品深加工、数控机床、安溪茶产 业、五金机电等产业提出了构建技术联盟的意向。
2.校地共建、一园多校的大学科技园
立足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 以名校为依托, 整 合高校与地方资源, 采用校地共建、一园多校的大学科技 园模式, 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和产 业化基地的建立。2007 年, 泉州市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在科 技部高新司的牵线下, 利用在泉州当地的知名度, 吸引民 间资本参与, 与南安市金达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 园共同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北电力 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 实现了由政府引导、以企 业为主体, 以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 汇集民间 资本的“政、产、学、研” 相结合的体系, 实现了投资主 体的单一性的转变。该分园的建设, 对促进泉州光电信息 产业发展、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激发高校科技 人员的创业热情、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共建实体型合作模式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共同目标, 将各自的部分 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 用, 在创造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性合作 创新组织模式。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础上, 泉州数 字微波通信技术联盟运用实体型合作模式, 由联盟几家企 业联合注资, 正式成立“联合微波(泉州) 有限公司”。该 公司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作项目的主体, 将实行股权 与管理权相分离, 聘请专业职业经理人团队进行管理, 创 新联盟内的企业, 均可以股权的形式参与加入。
4.政企学联合创新平台
政企学联合创新平台是一种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 式, 是由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当地企业三者共同建立 的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孵化基地 等技术创新机构, 现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泉州高新 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依托政府科技服务机构, 以大学、科 研院所及泉州市技术创新工程专家顾问团为技术、人才资 源, 通过资金扶持、咨询诊断、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人 才引进等手段,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营造了一个较强 的服务网络体系。泉州生产力中心与泉州亚泰制药有限公 司、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合作组建泉州市现代中药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开展福建名牌中成药“赛霉安” 二次 开发和复方“伤肌宁” 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 肌病等中药新药研究。
5.企业院士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由政府推动, 以企事业单位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两院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 依托省内研发机构, 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如丰泽区 委、区政府、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李乐民 院士合作签约, 联合建立泉州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此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 更加完善政府、企业、院校、 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 搭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成 果转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对带 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 要现实意义。随后, 泉州又建有博士后工作站3 家、院士 专家工作站4 家, 今年是“十二五” 开局之年, 市政府又 提出继续打响院士专家工作站品牌, 将推动新组建3—5 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探索产学研联盟的新模式
当前增强泉州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建立产学研联 盟。长期以来, 如何定位企业、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 又保证风险 利益的主体企业的投入, 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 循环。
1.产学研合作的角色分工有待于明确
产学研使得学校、企业形成合力成为可能, 但这种关 系只是一个松散型的协议, 群体的项目合作和实质性商务 运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产学研三者相互关系中, 大学和 研究机构的学术开拓和实用性开发, 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和前提; 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是产学研合作 的最终目的, 而协调并提供包括财政、法律法规等政策支 持, 则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保证。而角色的分工, 需要利 用法律规范不同主体的行为, 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 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 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 纠纷。因此,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产学研联盟成功的制度保 障。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知识产权归 属、利益分配、科研人员奖励、促进技术转移方面都作具 体规定, 为推动产学研联盟提供了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2.政府应对产学研联盟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政府专项资金是产学研联盟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众所周知, 在大多数产学研联盟模式中, 都是由企业出资 金, 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然而面对 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难题来说, 让企业出 资可能会有所顾虑,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投入这类 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建立科技成 果资金, 通过政府资金、民间资本的筹集, 提供3000 万元 的科技成果与风险投资资金, 用于大学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产业化, 一方面可以减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增强企 业参与创新的能力。
3.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带动产学研合作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在探索更加有效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泉州本土高校、科研机构在大力开发企业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寻求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但是在形成产学合作互通工作网络和互惠互利双赢机制方面尚存在较大不足。高职院校应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自觉性,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 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为基础的,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课题调研报告.民盟福建 省委福建中华职教社, 2010(3) .
[2] 孙卫平, 王荣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 [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4) .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 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3) .
[4] 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2010 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FJJ10-067); 获得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吴云旋(1977-), 女, 福建泉州人,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与物流。
一、泉州高职产学研概述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为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教育不能仅仅是大学生数量的变化, 更要使高等教育的结构不断优化。目前, 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 并经省十届人大五次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作出决议的《福建省建 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指出,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形成与构建 “海西” 九大支撑体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而像泉州这 样民营经济发达的城市, 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高职 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目前, 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7 所, 其中本科高校5 所, 高职高专12 所。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 11.37 万人。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二五” 期间, 全市 将推动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15 年, 全市高等院校达到19 所,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稳定在12 万人左右。高职院校校均 规模达到5000 人以上,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等教育招生 规模的60%以上。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 泉州高职院校为各行各业输送 了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与产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初步形成了良好的“产学”协作关系, 但是, 真正实现有 效的“产学研” 的结合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研”总体看来很薄弱, 单是“产学”结合, 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省教育厅组织教育专家组对部分泉州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预评估”,按照教育部“高职高专评估方案”标准测评, 结果具备和基本具备部评条件的高职院校并不多。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 泉州高职院校在创新产学研合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比如,创新产学研合作的集团组织模式, 从单一的和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到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开发,从培养学生到培养老师、从成果产业化应用到进行集成技术发展。组织模式也从单个企业松散的合作到紧密型合作, 再到行业战略性合作, 再发展到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 创造出多样化的模式, 多种模式 有机结合、长期并存、共同发展。
二、多样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学研是各自具有不同优势的利 益主体, 产学研合作被认为是自主选择的结果。然而, 进 入20 世纪80 年代以后, 随着产学研合作对于创新的战略 意义日益凸现, 产学研合作呈现出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 形态多元化、政府作用趋强化等特征, 相应的在实践中也 出现了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近年来, 泉州市委市政府强 化执行泉州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和基地载体建设 战略, 逐步走上一条项目带动推动载体建设、载体建设形 成块状效应、块状效应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平台的产业集群 发展路子, 这将有力地促进泉州产学研形成多样化的模式。
1.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一种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开 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是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形 式。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 进一步提升泉 州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 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区域技 术创新体系, 为建设海峡西岸经贸港口城市提供有力的技 术支撑。泉州特制定《泉州市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的实施方案》。随后, 有11 家光电企业与3 家国内相关的 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 通过契约形式成立泉州市首个产 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即泉州市光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目前, 数字视听、微波通信、纺织机械、食用油脂、 数字安防产业、安防智能产业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已成 立, 另有日用陶瓷、海产品深加工、数控机床、安溪茶产 业、五金机电等产业提出了构建技术联盟的意向。
2.校地共建、一园多校的大学科技园
立足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 以名校为依托, 整 合高校与地方资源, 采用校地共建、一园多校的大学科技 园模式, 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和产 业化基地的建立。2007 年, 泉州市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在科 技部高新司的牵线下, 利用在泉州当地的知名度, 吸引民 间资本参与, 与南安市金达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 园共同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北电力 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 实现了由政府引导、以企 业为主体, 以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 汇集民间 资本的“政、产、学、研” 相结合的体系, 实现了投资主 体的单一性的转变。该分园的建设, 对促进泉州光电信息 产业发展、促进大学科技成果的有效转移、激发高校科技 人员的创业热情、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共建实体型合作模式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共同目标, 将各自的部分 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 用, 在创造财富共同分享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实体性合作 创新组织模式。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础上, 泉州数 字微波通信技术联盟运用实体型合作模式, 由联盟几家企 业联合注资, 正式成立“联合微波(泉州) 有限公司”。该 公司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作项目的主体, 将实行股权 与管理权相分离, 聘请专业职业经理人团队进行管理, 创 新联盟内的企业, 均可以股权的形式参与加入。
4.政企学联合创新平台
政企学联合创新平台是一种政府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 式, 是由政府、高校或科研院所、当地企业三者共同建立 的研究院、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孵化基地 等技术创新机构, 现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泉州高新 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依托政府科技服务机构, 以大学、科 研院所及泉州市技术创新工程专家顾问团为技术、人才资 源, 通过资金扶持、咨询诊断、技术合作、人员培训、人 才引进等手段, 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营造了一个较强 的服务网络体系。泉州生产力中心与泉州亚泰制药有限公 司、华侨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所合作组建泉州市现代中药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开展福建名牌中成药“赛霉安” 二次 开发和复方“伤肌宁” 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和扩张性心 肌病等中药新药研究。
5.企业院士工作站
院士工作站由政府推动, 以企事业单位创新需求为导向, 以两院院士及其团队为核心, 依托省内研发机构, 联合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如丰泽区 委、区政府、福建先创电子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李乐民 院士合作签约, 联合建立泉州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此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 更加完善政府、企业、院校、 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 搭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成 果转化、交流合作的平台, 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 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对带 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提升和发展具有重 要现实意义。随后, 泉州又建有博士后工作站3 家、院士 专家工作站4 家, 今年是“十二五” 开局之年, 市政府又 提出继续打响院士专家工作站品牌, 将推动新组建3—5 个院士专家工作站。
三、探索产学研联盟的新模式
当前增强泉州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口是建立产学研联 盟。长期以来, 如何定位企业、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更好地激发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 又保证风险 利益的主体企业的投入, 从而形成产学研合作链条的良性 循环。
1.产学研合作的角色分工有待于明确
产学研使得学校、企业形成合力成为可能, 但这种关 系只是一个松散型的协议, 群体的项目合作和实质性商务 运作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产学研三者相互关系中, 大学和 研究机构的学术开拓和实用性开发, 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和前提; 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 是产学研合作 的最终目的, 而协调并提供包括财政、法律法规等政策支 持, 则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保证。而角色的分工, 需要利 用法律规范不同主体的行为, 保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 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 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 纠纷。因此,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产学研联盟成功的制度保 障。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知识产权归 属、利益分配、科研人员奖励、促进技术转移方面都作具 体规定, 为推动产学研联盟提供了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2.政府应对产学研联盟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
政府专项资金是产学研联盟中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众所周知, 在大多数产学研联盟模式中, 都是由企业出资 金, 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然而面对 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难题来说, 让企业出 资可能会有所顾虑,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投入这类 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建立科技成 果资金, 通过政府资金、民间资本的筹集, 提供3000 万元 的科技成果与风险投资资金, 用于大学的科技成果的转化 与产业化, 一方面可以减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增强企 业参与创新的能力。
3.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是带动产学研合作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在探索更加有效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 泉州本土高校、科研机构在大力开发企业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寻求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与突破, 但是在形成产学合作互通工作网络和互惠互利双赢机制方面尚存在较大不足。高职院校应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自觉性,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 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研活动,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为基础的, 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课题调研报告.民盟福建 省委福建中华职教社, 2010(3) .
[2] 孙卫平, 王荣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机制的研究 [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4) .
[3]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 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13) .
[4] 谭界忠.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机制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2010 年度课题阶段性成果(FJJ10-067); 获得泉州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吴云旋(1977-), 女, 福建泉州人,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与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