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言
石化(fossilization)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仍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发展,一些语言错误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进一步学习也很难纠正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中,Selinker(1978)就注意到了目标语或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易僵化的语言石化现象,指出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无论他们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他们生成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规则,长期重复使用这些词语和句法结构(Selinker的标准约为五年),便会形成"语言石化"。这种石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目标语的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石化一词定义如下:(外语学习中)指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即表现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的口语或书面语表达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第二语言或外语语言形式。语音、词汇的使用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均可定型或石化"。《足本蓝登书屋词典》把石化解释为"语言形式、特点和规则有悖于目的语标准,无论如何进一步接触目的语,它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出现"。戴炜栋教授(1990)也将fossilization译为"石化",而且指出石化现象存在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语法、用词及语言表达的各个阶段,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会固定或僵化,当僵化不能得到缓解和化解则最终发展成为石化。在中国学生英语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特别是英语到了实际表达应用阶段时,"石化现象"尤为严重,且形成不同程度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何克服学生这种石化现象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已成为英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石化现象"作一点理论的分析,并探讨如何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开始防止、解决或缓解这一现象的途径,以期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启示。
二、"石化现象"的原因探析
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语言僵化现象。错误的第二语言形式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导致这些错误僵化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所有的误差起因都可形成语言石化现象(戴炜栋,1990)。"石化现象"既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外因(如固定模式化的教育体制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也有英语学习者本身的内因作用(如认知心理偏差等)。语言教学理论界一直有一点共识,即"石化现象"是学习者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Selinker(1978)和Ellis(1997)认为语言石化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英语学习者的年龄即关键期的来临以及缺乏与目标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愿望;外因包括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和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年龄因素
从人生物生长的角度解释语言石化现象的理论称作"年龄论"或"生物论",作为许多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其优点在于解释第二语言发音的石化现象。 Lanneberg(1967)认为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经确定,语言功能被定位在左脑,因此语言发展势必受到一定的限制。Lamendella(1977)提出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后学习第二语言需发展相应的"次系统",如果第二语言"次系统"不完善,学习者只有借助母语"次系统",而这种"借用"就会产生一种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语,导致石化现象产生,阻碍学习者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熟练程度。
(二)社会心理因素
Schumann(1978)以"洋泾浜语假说"来探讨石化形成的原因,即从学习者内在的动机入手分析对目标语的态度,归结为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所持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及反复使用有限的语言进行交际,缺乏与目标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在学习态度上产生了消极状态。
(三)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也就是Ellis(1997)曾提出的反馈性质,主要认为学习者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不正确语言输出有时被当作或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导致一些错误沉淀石化;而不同的反馈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使用有不同程度的正面、中立或负面的作用,这也是形成石化的另一原因。
(四)母语干扰
母语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质量密切相关。在语音和词汇层面,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非显著性差异或显著差异都会干扰甚至抑制正确的第二语言输出,造成语病和语病僵化,进而转化为石化(张殿玉,2004)。从母语的句型对语法的干扰错误而言,Ellis(1997)发现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中不成功的因素59%是受語言的负迁移影响。多年来国内英语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阅读与写作中用母语思考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语言"石化现象"。
(五)不当的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策略
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习得的习惯和质量。国内有学者认为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属起因之一(姜瑾 & 施华珍,2002)。她们认为我们国家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参考书的指导帮助,学习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语言系统的接受而淡化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生要表达的观点远远超过了他们用英语来表达的能力,以致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当则导致"石化现象"。
三、缓解"石化现象"的途径
"石化现象"并非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多年的学习中慢慢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理论上,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的任何阶段出现的一种语言僵化的现象,但是在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 "石化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当然,缓解"石化现象"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共同努力,减少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或降低语言石化的影响。
(一)恰当使用正迁移
在语言学习中,迁移表现为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心理机制调节,努力增加正迁移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将迁移当作一个教学目标,将学习母语的经验作出概括并用于促进英语学习(姜瑾 & 施华珍,2002)。Stern (1996)指出,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不是满堂灌输语言知识。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促进迁移并不明显地表现在减少某种语言错误上,而是减少整体的错误率。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应该不断地修正学习风格,朝有利于调节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母语正迁移方向努力。同时注意语言系统结构的掌握和英语语言习惯用法的灵活运用,做到两者在实践中的自动转换交替、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维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提高学习效率客观减少或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课堂教学的促进功能
规范的课堂教学有益于控制语言行为,加速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克拉申(Krashen, 1978)指出"规范教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比在大街上的学习有效得多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师资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普遍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表达思想的第二语言工具。Ellis(1997)也曾总结过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指出"学习者应该得到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高质量的输入;课堂里听其他学习者讲话可能要比学会学习直接参与更重要;鼓励学习者构造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从长远看可以导致更高的语法准确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应做好详尽的调查,正确估测学生现在的语言熟练程度,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好对学生现有能力可接受的练习和任务,同时在教授新内容时要注意教学的渐进性,不要急于求成,最大限度地从客观上减少或避免语言石化的产生(秦耀咏等,2006)。也正因为规范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理论指导必须与语言实践中的沟通行为相结合,才能防止或缓解语言"石化现象"。
(三)认知方式的改进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方式随着学习阶段的不同而改变能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在英语初学阶段,学习者应对所学单词的形式和用法有足够的注意力以确保其正确使用,而到了语言学习的中后期,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一词多义变化和一物多词变化以及语境变化。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自觉使用想象和联想,将自身的社会文化经历和母语文化知识与英语语篇结合,充分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来学习英语,对已掌握的语言单位充分利用进而输出语言,提高语言的创造能力,同时又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以缓解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四)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一门外语,要持之以恒,取得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同时强化了学习的动机。Carroll(1962)认为:The more motivation a learner has, the more time he or she will spe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Bernard Spolsky 1989:148)。研究表明,如果一项学习任务在开始和持续阶段均有能力地驱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将有效地防止语言石化现象(文秋芳2001;张凌华2000;石永珍,2000)。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动力不同,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动力发展阶段做相应的调整,综合考虑教学的难易度、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学习者独立学习和判断的能力,以确保其朝着前进的方向努力,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对学习保持一定的兴趣。
四、结语
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语言僵化现象。以上分析了英语学习中"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一些原因,并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一些缓解"石化现象"的措施。然而,由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众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该现象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防止或缓解语言"石化现象"需要学习和教学者的共同努力,语言技能的训练者和习得者应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从基础学习阶段做起,改变学习过程中僵化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了解僵化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可以化解的必然现象,避免悲观情绪的萌生,通过对英语学习者的内外因共同作用正迁移的促进,相信能够有效地缓解或消除语病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缓解"石化现象"。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Spolsky,Bernard.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戴炜栋.誤差起因分析综述[J].外国语,1990,(2).
[5]姜瑾,施华珍.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石化现象"之探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5).
[6]秦耀咏.英语学习石化现象实证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
[7]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2000,(4).
[8]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9]张殿玉.英语语言习得中的语病僵化与石化探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10]张凌华.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动机[J].中国英语教学,20 00, (1).
石化(fossilization)是指语言学习者在中介语连续体仍未达到目的语状态时便停止发展,一些语言错误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固定下来,进一步学习也很难纠正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研究中,Selinker(1978)就注意到了目标语或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易僵化的语言石化现象,指出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无论他们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他们生成的中介语中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规则,长期重复使用这些词语和句法结构(Selinker的标准约为五年),便会形成"语言石化"。这种石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目标语的熟练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石化一词定义如下:(外语学习中)指这样一个过程,有时出现不正确的语言特征永久性地成为一个人说或写一种语言的方式,即表现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的口语或书面语表达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第二语言或外语语言形式。语音、词汇的使用和语法方面的不正确形式均可定型或石化"。《足本蓝登书屋词典》把石化解释为"语言形式、特点和规则有悖于目的语标准,无论如何进一步接触目的语,它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出现"。戴炜栋教授(1990)也将fossilization译为"石化",而且指出石化现象存在于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语音、语法、用词及语言表达的各个阶段,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由此可见,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的各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会固定或僵化,当僵化不能得到缓解和化解则最终发展成为石化。在中国学生英语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特别是英语到了实际表达应用阶段时,"石化现象"尤为严重,且形成不同程度的不同表现形式。如何克服学生这种石化现象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熟练程度,已成为英语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石化现象"作一点理论的分析,并探讨如何从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开始防止、解决或缓解这一现象的途径,以期为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启示。
二、"石化现象"的原因探析
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语言僵化现象。错误的第二语言形式可以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语言层面,导致这些错误僵化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所有的误差起因都可形成语言石化现象(戴炜栋,1990)。"石化现象"既有特殊的社会文化外因(如固定模式化的教育体制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也有英语学习者本身的内因作用(如认知心理偏差等)。语言教学理论界一直有一点共识,即"石化现象"是学习者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Selinker(1978)和Ellis(1997)认为语言石化有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英语学习者的年龄即关键期的来临以及缺乏与目标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愿望;外因包括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和反馈性质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使用的影响。"石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类别:
(一)年龄因素
从人生物生长的角度解释语言石化现象的理论称作"年龄论"或"生物论",作为许多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其优点在于解释第二语言发音的石化现象。 Lanneberg(1967)认为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期后,大脑两侧的功能分工已经确定,语言功能被定位在左脑,因此语言发展势必受到一定的限制。Lamendella(1977)提出学习者在掌握母语后学习第二语言需发展相应的"次系统",如果第二语言"次系统"不完善,学习者只有借助母语"次系统",而这种"借用"就会产生一种介于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语,导致石化现象产生,阻碍学习者进一步提高第二语言熟练程度。
(二)社会心理因素
Schumann(1978)以"洋泾浜语假说"来探讨石化形成的原因,即从学习者内在的动机入手分析对目标语的态度,归结为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标语所持的社会和心理距离及反复使用有限的语言进行交际,缺乏与目标语社会文化融合的欲望,在学习态度上产生了消极状态。
(三)相互作用论
"相互作用论"也就是Ellis(1997)曾提出的反馈性质,主要认为学习者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不正确语言输出有时被当作或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导致一些错误沉淀石化;而不同的反馈会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使用有不同程度的正面、中立或负面的作用,这也是形成石化的另一原因。
(四)母语干扰
母语迁移与第二语言习得质量密切相关。在语音和词汇层面,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非显著性差异或显著差异都会干扰甚至抑制正确的第二语言输出,造成语病和语病僵化,进而转化为石化(张殿玉,2004)。从母语的句型对语法的干扰错误而言,Ellis(1997)发现中国人在外语学习中不成功的因素59%是受語言的负迁移影响。多年来国内英语学习者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主要表现在阅读与写作中用母语思考养成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语言"石化现象"。
(五)不当的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策略
学习第二语言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习得的习惯和质量。国内有学者认为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陈旧和师资力量的缺乏也属起因之一(姜瑾 & 施华珍,2002)。她们认为我们国家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参考书的指导帮助,学习者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语言系统的接受而淡化了语言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生要表达的观点远远超过了他们用英语来表达的能力,以致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对这种压力调整不当则导致"石化现象"。
三、缓解"石化现象"的途径
"石化现象"并非先天固有的,而是在多年的学习中慢慢形成的一种学习习惯。理论上,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的任何阶段出现的一种语言僵化的现象,但是在外语教学或外语学习中,只要我们有意识地采取一些学习技巧和方法, "石化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当然,缓解"石化现象"需要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共同努力,减少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高学习效率,防止石化现象的产生或降低语言石化的影响。
(一)恰当使用正迁移
在语言学习中,迁移表现为一个认知心理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心理机制调节,努力增加正迁移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将迁移当作一个教学目标,将学习母语的经验作出概括并用于促进英语学习(姜瑾 & 施华珍,2002)。Stern (1996)指出,在教学中应该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而不是满堂灌输语言知识。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促进迁移并不明显地表现在减少某种语言错误上,而是减少整体的错误率。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应该不断地修正学习风格,朝有利于调节认知心理过程中的母语正迁移方向努力。同时注意语言系统结构的掌握和英语语言习惯用法的灵活运用,做到两者在实践中的自动转换交替、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维持输入与输出的平衡,提高学习效率客观减少或避免语言"石化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课堂教学的促进功能
规范的课堂教学有益于控制语言行为,加速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克拉申(Krashen, 1978)指出"规范教学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比在大街上的学习有效得多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师资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习者调整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普遍效率,使学生真正掌握表达思想的第二语言工具。Ellis(1997)也曾总结过英语课堂的教学方法,指出"学习者应该得到符合他们理解水平的高质量的输入;课堂里听其他学习者讲话可能要比学会学习直接参与更重要;鼓励学习者构造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从长远看可以导致更高的语法准确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应做好详尽的调查,正确估测学生现在的语言熟练程度,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好对学生现有能力可接受的练习和任务,同时在教授新内容时要注意教学的渐进性,不要急于求成,最大限度地从客观上减少或避免语言石化的产生(秦耀咏等,2006)。也正因为规范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课堂理论指导必须与语言实践中的沟通行为相结合,才能防止或缓解语言"石化现象"。
(三)认知方式的改进
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认知方式随着学习阶段的不同而改变能有效地防止"石化"现象的发生。在英语初学阶段,学习者应对所学单词的形式和用法有足够的注意力以确保其正确使用,而到了语言学习的中后期,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一词多义变化和一物多词变化以及语境变化。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自觉使用想象和联想,将自身的社会文化经历和母语文化知识与英语语篇结合,充分利用自身原有的知识来学习英语,对已掌握的语言单位充分利用进而输出语言,提高语言的创造能力,同时又从英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社会知识,以缓解外语学习中的"石化现象"。
(四)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一门外语,要持之以恒,取得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同时强化了学习的动机。Carroll(1962)认为:The more motivation a learner has, the more time he or she will spend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Bernard Spolsky 1989:148)。研究表明,如果一项学习任务在开始和持续阶段均有能力地驱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将有效地防止语言石化现象(文秋芳2001;张凌华2000;石永珍,2000)。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动力不同,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处的动力发展阶段做相应的调整,综合考虑教学的难易度、趣味性和挑战性以及学习者独立学习和判断的能力,以确保其朝着前进的方向努力,既能完成学习任务又对学习保持一定的兴趣。
四、结语
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语言僵化现象。以上分析了英语学习中"语言石化"现象出现的一些原因,并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一些缓解"石化现象"的措施。然而,由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众多,要从根本上解决该现象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防止或缓解语言"石化现象"需要学习和教学者的共同努力,语言技能的训练者和习得者应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从基础学习阶段做起,改变学习过程中僵化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提高英语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了解僵化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可以化解的必然现象,避免悲观情绪的萌生,通过对英语学习者的内外因共同作用正迁移的促进,相信能够有效地缓解或消除语病僵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缓解"石化现象"。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Spolsky,Bernard.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Stern, H. H. 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戴炜栋.誤差起因分析综述[J].外国语,1990,(2).
[5]姜瑾,施华珍.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石化现象"之探讨[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5).
[6]秦耀咏.英语学习石化现象实证研究[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
[7]石永珍.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J].国外外语教学,2000,(4).
[8]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
[9]张殿玉.英语语言习得中的语病僵化与石化探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9).
[10]张凌华.非英语专业新生英语学习动机[J].中国英语教学,20 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