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今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其中保市场主体作为稳增长的微观基础,是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的前提和基础。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可以说,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经济基本盘,保市场主体就能“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在我国上亿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的关键在于保中小微企业,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下来。在江苏,以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正面临着更复杂、更严峻的风险与挑战。面对新形势,保市场主体就是要求充分认清这些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的难点、堵点,并积极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助其纾困解难,从而推动全省企业复产提速、扩面、增效。
坚持靶向施策,瞄准消费侧激发内需市场活力。当前,虽然多数企业已逐渐复工复产,但短期的复工率上升,往往是对积压订单交付的消化,是基于“存量”而非“增量”的复产。需求订单的“增量”减少,可能会拖累国内企业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原材料的迅速涨价等带来的成本冲击,很可能给依靠已有订单复工复产的企业带来比停产更大的亏损。
因此,企业复工复产后应重点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缩短企业资金回笼周期。在外需不确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一方面,通过稳岗就业、鼓励创新创业以及拓宽投资渠道,解决居民“钱不够花”问题。另一方面,重点解决居民“钱不敢花”和“钱不便花”问题。对于“钱不敢花”问题,应从解决重要民生领域供给瓶颈出发,扩大重要民生服务投资,增加基本民生需求的产品生产和供给,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健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应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扩大消费券的产品服务和受益群体范围,尽可能多地惠及中等收入群体及其所倾向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对于“钱不便花”问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积极创新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放心消费平台建设。
坚持协同施策,以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为目标支持全产业链复苏。推动企业复产达产,前提就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中间品进出口影响着未来的国内生产、消费以及国际贸易,某一个环节的断裂很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循环受阻。江苏制造业发达,但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受影响的企业面较广,特别是来自美国、欧洲等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中间设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难以快速复工复产,会阻碍全产业链的快速复苏和有序运行。
因此,要有系统思维,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为基准。一方面,应以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来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梳理和遴选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及其省内外核心配套企业,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优化提升保障全产业链的生产要素流动畅通。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和资源优势及其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担保、汇票承兑、信用证议付等,解决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应协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复产。特别是对于配套企业多为国外企业的产业链,应积极协助搜寻国内相关配套企业,支持其复工复产并尽快完成进口替代。另外,对于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江苏中间零部件生产企业,应通过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缓期限和优服务等措施支持其复工复产和出口,确保全球供应链生态圈安全稳定、协同有序。
坚持分类施策,给予重点支柱行业的中小企业特色化的精准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最多、提供基本民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以及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都是由中小微企业贡献的。然而,处于产业链配套环节的诸多民营中小微企业,虽然复工复产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但受制于要素供给、销售渠道、议价能力等多方面约束,部分复工复产后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特别是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传统行业和重点支柱行业,以及一些市场尚未激发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尚未充分实现复产达产。
因此,保市场主体的重点在于保上述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一方面,对于缺乏产品订单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仅仅依靠减税政策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门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来帮扶。另一方面,不能仅仅采取普惠性的补贴和融资政策,而应“一业一议”“一企一议”。對于那些重点行业中对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起着重要作用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或具有潜在巨大贡献的企业,给予较为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融资政策。此外,应积极构建和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线上平台经济模式,降低制造商品牌营销成本,并迎合瞬时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和改造升级。
坚持分期施策,着力兼顾纾解短期困难和化解中长期风险。从短期来看,除了需求端的消费不足因素之外,供给端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中间零部件等生产要素供应链不畅,也是制约企业有效复产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就业优先目标下,短期政策重点应侧重于稳就业岗位、稳要素供给、稳市场订单。除了给予企业稳岗补贴、房租和用能补贴之外,加大阶段性税费减免,采取贷款展期或贴息等优惠政策,并着力保障物流企业复产达产。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订单缺失的企业,帮助其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渠道。对于疫情倒逼转型升级的企业,应帮助其搜寻新岗位技工,对接新的项目,给予技术研发创新补贴等。
中长期的政策目标应当是给市场主体稳市场预期。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让企业经营者理性认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以及疫情冲击的暂时性、有限性。另一方面,加快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执行和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企业服务监督机制和政策落实反馈机制,积极回应各类市场主体要求,打破政企沟通壁垒,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流程的制度服务和保障工作,全力打造公平、公正、透明以及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在江苏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作者系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
在我国上亿市场主体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微企业。保市场主体的关键在于保中小微企业,想尽一切办法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下来。在江苏,以工业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正面临着更复杂、更严峻的风险与挑战。面对新形势,保市场主体就是要求充分认清这些企业复工复产后面临的难点、堵点,并积极采取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助其纾困解难,从而推动全省企业复产提速、扩面、增效。
坚持靶向施策,瞄准消费侧激发内需市场活力。当前,虽然多数企业已逐渐复工复产,但短期的复工率上升,往往是对积压订单交付的消化,是基于“存量”而非“增量”的复产。需求订单的“增量”减少,可能会拖累国内企业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原材料的迅速涨价等带来的成本冲击,很可能给依靠已有订单复工复产的企业带来比停产更大的亏损。
因此,企业复工复产后应重点扩大市场的有效需求,从而缩短企业资金回笼周期。在外需不确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一方面,通过稳岗就业、鼓励创新创业以及拓宽投资渠道,解决居民“钱不够花”问题。另一方面,重点解决居民“钱不敢花”和“钱不便花”问题。对于“钱不敢花”问题,应从解决重要民生领域供给瓶颈出发,扩大重要民生服务投资,增加基本民生需求的产品生产和供给,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和健全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六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应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扩大消费券的产品服务和受益群体范围,尽可能多地惠及中等收入群体及其所倾向的消费产品和服务。对于“钱不便花”问题,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积极创新基于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互联网放心消费平台建设。
坚持协同施策,以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为目标支持全产业链复苏。推动企业复产达产,前提就是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与畅通。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中间品进出口影响着未来的国内生产、消费以及国际贸易,某一个环节的断裂很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循环受阻。江苏制造业发达,但制造业产业链较长,受影响的企业面较广,特别是来自美国、欧洲等疫情严重国家和地区的中间设备和零部件生产企业难以快速复工复产,会阻碍全产业链的快速复苏和有序运行。
因此,要有系统思维,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为基准。一方面,应以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全面复工复产来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为重点,梳理和遴选出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及其省内外核心配套企业,通过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优化提升保障全产业链的生产要素流动畅通。比如,在融资方面,可以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等经营周转类信贷支持,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和资源优势及其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为上下游企业提供担保、汇票承兑、信用证议付等,解决产业链上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应协调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复工复产。特别是对于配套企业多为国外企业的产业链,应积极协助搜寻国内相关配套企业,支持其复工复产并尽快完成进口替代。另外,对于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江苏中间零部件生产企业,应通过减税费、增信贷、降成本、缓期限和优服务等措施支持其复工复产和出口,确保全球供应链生态圈安全稳定、协同有序。
坚持分类施策,给予重点支柱行业的中小企业特色化的精准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最多、提供基本民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我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以及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都是由中小微企业贡献的。然而,处于产业链配套环节的诸多民营中小微企业,虽然复工复产主动性积极性更高,但受制于要素供给、销售渠道、议价能力等多方面约束,部分复工复产后压力较大、困难较多。特别是纺织服装、汽车零部件等传统行业和重点支柱行业,以及一些市场尚未激发但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微企业尚未充分实现复产达产。
因此,保市场主体的重点在于保上述行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一方面,对于缺乏产品订单的中小微企业来说,仅仅依靠减税政策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专门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来帮扶。另一方面,不能仅仅采取普惠性的补贴和融资政策,而应“一业一议”“一企一议”。對于那些重点行业中对产业链供应链运转起着重要作用的、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或具有潜在巨大贡献的企业,给予较为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融资政策。此外,应积极构建和发展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线上平台经济模式,降低制造商品牌营销成本,并迎合瞬时变化的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生产和改造升级。
坚持分期施策,着力兼顾纾解短期困难和化解中长期风险。从短期来看,除了需求端的消费不足因素之外,供给端的原材料、机器设备、中间零部件等生产要素供应链不畅,也是制约企业有效复产的重要原因。因而,在就业优先目标下,短期政策重点应侧重于稳就业岗位、稳要素供给、稳市场订单。除了给予企业稳岗补贴、房租和用能补贴之外,加大阶段性税费减免,采取贷款展期或贴息等优惠政策,并着力保障物流企业复产达产。对于产业链和供应链断裂、订单缺失的企业,帮助其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发展渠道。对于疫情倒逼转型升级的企业,应帮助其搜寻新岗位技工,对接新的项目,给予技术研发创新补贴等。
中长期的政策目标应当是给市场主体稳市场预期。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让企业经营者理性认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以及疫情冲击的暂时性、有限性。另一方面,加快深化“放管服”改革,严格执行和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关部门企业服务监督机制和政策落实反馈机制,积极回应各类市场主体要求,打破政企沟通壁垒,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流程的制度服务和保障工作,全力打造公平、公正、透明以及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在江苏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作者系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