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外界事物、接受新知识的启蒙阶段,数学课利用电教媒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内容丰富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也加强了,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出示了这样的情境:在森林运动会上,要进行独轮车比赛,有三种车轮可以选择,第一种是椭圆形车轮,第二种是圆形车轮,第三种是方形车轮. 如果让你选择独轮车,你会怎样选择?让学生们讨论并说明理由. 这时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结合多媒体演示:三种独轮车在同一起点开始出发,发现车轮是圆形的独轮车是最快、最稳的. 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车轮的中心位置又为什么安装车轴?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思维也异常活跃,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有价值,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如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分解知识
在教学时,单靠教师讲解,有些知识点学生无法清晰地观察到整个过程,他们也不容易接受,如果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声音、动画等一些功能,可以把知识点分解,让学生易理解.
例如“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三角形先拆分,先出示一条线段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注意点,让学生知道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即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 再加大难度,如果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按顺时针方向怎样旋转?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很快能理解和掌握. 接下来进入重点,如果是三角形按顺时针旋转90°,怎么办?学生有了刚才的知识铺垫,找到了旋转的中心,知道先旋转连接中心点的两条线段,再连接第三条斜边,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快. 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长方形等一些基本平面图形按一定的要求旋转,这样一步一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辅助,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那么一些教学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些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想象,但是有些还是要依赖于多媒体演示,比如平行四边形,一开始教学时,很多学生都会把平行四边形说成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多媒体的演示,而且是多种对折方法,发现对折后两边并不能完全重合,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掌握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扎实,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标志、文字、图形的一半,然后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来猜猜是什么,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调动了每名同学的积极性. 有了刚才的知识铺垫,再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图形,学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那另外一半就很容易画出来了.这个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乐意学数学.
四、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解,让学生容易接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先把例题分成两个一步计算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很快就能解答出来,然后把两个问题合并,小明和小芳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用多媒体演示两人行走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大部分同学都能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得出小明走的路程 小芳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再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发现他们俩都走了4分钟,可以先求两人一分钟走的路程,再乘4分钟,也能算出两家相距的路程. 这时候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发现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计算这类行程问题的两种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教师去激发的,要让学生有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例题中出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这四根小棒,任意选择三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4厘米、5厘米和6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这两种情况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但是在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环节学生的争议很大,有些学生认为每根小棒都能碰到,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些学生持反对意见,然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发现这样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因为其中的两条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这种情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接着把刚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出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讨论三角形三根小棒长度之间的关系,追问如果知道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能否知道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学生在刚才的知识基础上,经过讨论发现了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就是大于两根小棒长度之差,小于两根小棒长度之和.
总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这样“让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充分感受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多媒体出示了这样的情境:在森林运动会上,要进行独轮车比赛,有三种车轮可以选择,第一种是椭圆形车轮,第二种是圆形车轮,第三种是方形车轮. 如果让你选择独轮车,你会怎样选择?让学生们讨论并说明理由. 这时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结合多媒体演示:三种独轮车在同一起点开始出发,发现车轮是圆形的独轮车是最快、最稳的. 由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 车轮的中心位置又为什么安装车轴?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思维也异常活跃,提出的问题也非常有价值,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然后再让学生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如半径、直径的概念,在同一个圆内半径、直径之间的关系等,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电教媒体,形象分解知识
在教学时,单靠教师讲解,有些知识点学生无法清晰地观察到整个过程,他们也不容易接受,如果利用多媒体的闪烁、声音、动画等一些功能,可以把知识点分解,让学生易理解.
例如“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三角形先拆分,先出示一条线段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总结旋转的注意点,让学生知道图形旋转时的三要素,即旋转的中心、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 再加大难度,如果是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按顺时针方向怎样旋转?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也很快能理解和掌握. 接下来进入重点,如果是三角形按顺时针旋转90°,怎么办?学生有了刚才的知识铺垫,找到了旋转的中心,知道先旋转连接中心点的两条线段,再连接第三条斜边,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快. 然后就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长方形等一些基本平面图形按一定的要求旋转,这样一步一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运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辅助,把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那么一些教学重难点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有些平面图形可以让学生直接想象,但是有些还是要依赖于多媒体演示,比如平行四边形,一开始教学时,很多学生都会把平行四边形说成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多媒体的演示,而且是多种对折方法,发现对折后两边并不能完全重合,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地掌握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后,为了让学生学习得更扎实,用多媒体出示了一些标志、文字、图形的一半,然后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来猜猜是什么,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涨,调动了每名同学的积极性. 有了刚才的知识铺垫,再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图形,学生知道了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那另外一半就很容易画出来了.这个内容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突破了重难点,更乐意学数学.
四、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对小学生来说,有些数学概念都比较抽象,不能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解,让学生容易接受,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先把例题分成两个一步计算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很快就能解答出来,然后把两个问题合并,小明和小芳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用多媒体演示两人行走的过程,通过动画演示,大部分同学都能清晰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得出小明走的路程 小芳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 再启发学生,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发现他们俩都走了4分钟,可以先求两人一分钟走的路程,再乘4分钟,也能算出两家相距的路程. 这时候让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发现第二种方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计算这类行程问题的两种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考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五、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的能力是需要教师去激发的,要让学生有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让学生有求知欲望,利用多媒体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把学习数学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例题中出示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这四根小棒,任意选择三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4厘米、5厘米和6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这两种情况是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但是在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环节学生的争议很大,有些学生认为每根小棒都能碰到,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些学生持反对意见,然后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发现这样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因为其中的两条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这种情况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接着把刚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出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讨论三角形三根小棒长度之间的关系,追问如果知道其中两根小棒的长度,能否知道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学生在刚才的知识基础上,经过讨论发现了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就是大于两根小棒长度之差,小于两根小棒长度之和.
总之,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虚拟化场景,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这样“让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愿望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