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下,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变化。历史教师必须认清这种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 学习目标
把握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关键,下面我就新课标关于八年级这一学段的初中历史学习目标作简要解析。
《历史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学生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下面我对这些学习目标作简要的解析。
一、知识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首先要把握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事件,众多历史事件的综合构成了历史现象;任何历史现象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動和历史事件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也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要让学生知道。所以,学习目标才加上了“重要的”这样一个限制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才符合“重要的”这一标准呢?那就是内容标准中所列的内容。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是一个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是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从当时中国主要的局势来看,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这和原教学大纲是一致的。中国近代史的七个学习主题,期中前五个基本上是按考试的发展顺序排列的,即使是某一个学习主题,也是根据先后顺序叙述的。中国现代史也大致如此。
二、能力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析历史问题”。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仅仅达到了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这样一个目标,则显然没有达到义务教育对本学科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上学时从历史教师那里获得的一点历史知识,在进一步求学或走向社会后,还应该能够学会通过其它渠道获取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关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培养成历史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新课标关于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尺度的。一方面,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对祖国的历史都不仅能够做到自己知道,而且能够通过讲解让别人知道,更能够懂得怎样去知道。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深造,或者想在今后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也给他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是在八年级完成的,因此能力目标的要求就比中国古代史高了一些,如果说中国古代史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在中国近代现代史学习中就要强调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如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应该让学生知道其含义、目的、作用等,这就做到了对历史资料的初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落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未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生通过中国现代史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这一目标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层面:1.认识国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进行了不折不饶的斗争;在近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中国人民的斗争和探索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设国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八年级的学生应对此有一定的认识。2.树立信心。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认识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认识百年探索的基础上树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大的信心。3.坚定信念。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树立两个方面的信念: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复兴;复兴中华民族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与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 学习目标
把握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关键,下面我就新课标关于八年级这一学段的初中历史学习目标作简要解析。
《历史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学生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下面我对这些学习目标作简要的解析。
一、知识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首先要把握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事件,众多历史事件的综合构成了历史现象;任何历史现象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動和历史事件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也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要让学生知道。所以,学习目标才加上了“重要的”这样一个限制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才符合“重要的”这一标准呢?那就是内容标准中所列的内容。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是一个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是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从当时中国主要的局势来看,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这和原教学大纲是一致的。中国近代史的七个学习主题,期中前五个基本上是按考试的发展顺序排列的,即使是某一个学习主题,也是根据先后顺序叙述的。中国现代史也大致如此。
二、能力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析历史问题”。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仅仅达到了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这样一个目标,则显然没有达到义务教育对本学科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上学时从历史教师那里获得的一点历史知识,在进一步求学或走向社会后,还应该能够学会通过其它渠道获取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关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培养成历史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新课标关于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尺度的。一方面,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对祖国的历史都不仅能够做到自己知道,而且能够通过讲解让别人知道,更能够懂得怎样去知道。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深造,或者想在今后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也给他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是在八年级完成的,因此能力目标的要求就比中国古代史高了一些,如果说中国古代史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在中国近代现代史学习中就要强调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如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应该让学生知道其含义、目的、作用等,这就做到了对历史资料的初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落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未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生通过中国现代史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这一目标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层面:1.认识国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进行了不折不饶的斗争;在近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中国人民的斗争和探索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设国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八年级的学生应对此有一定的认识。2.树立信心。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认识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认识百年探索的基础上树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大的信心。3.坚定信念。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树立两个方面的信念: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复兴;复兴中华民族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