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的学习目标简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same_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时下,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发生了重要变化。历史教师必须认清这种变化,主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还促进自身发展。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标 学习目标
  
  把握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关键,下面我就新课标关于八年级这一学段的初中历史学习目标作简要解析。
  《历史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学生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下面我对这些学习目标作简要的解析。
  一、知识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首先要把握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历史人物的活动构成了历史事件,众多历史事件的综合构成了历史现象;任何历史现象都离不开历史人物的活動和历史事件的过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的,也不是所有的历史现象都要让学生知道。所以,学习目标才加上了“重要的”这样一个限制词。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才符合“重要的”这一标准呢?那就是内容标准中所列的内容。如“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学习主题的内容标准中要求“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是一个历史事件,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人是这一历史事件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但从当时中国主要的局势来看,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这和原教学大纲是一致的。中国近代史的七个学习主题,期中前五个基本上是按考试的发展顺序排列的,即使是某一个学习主题,也是根据先后顺序叙述的。中国现代史也大致如此。
  二、能力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资料,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析历史问题”。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如果仅仅达到了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这样一个目标,则显然没有达到义务教育对本学科的要求。一个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上学时从历史教师那里获得的一点历史知识,在进一步求学或走向社会后,还应该能够学会通过其它渠道获取历史知识,初中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这正是新课标关于能力目标的要求。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培养成历史方面的专门人才,所以新课标关于能力的要求是有一定的尺度的。一方面,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对祖国的历史都不仅能够做到自己知道,而且能够通过讲解让别人知道,更能够懂得怎样去知道。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如果继续深造,或者想在今后从事历史研究工作,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也给他们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教学是在八年级完成的,因此能力目标的要求就比中国古代史高了一些,如果说中国古代史在能力目标培养方面更多强调的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的话,那么在中国近代现代史学习中就要强调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如同盟会十六字纲领,应该让学生知道其含义、目的、作用等,这就做到了对历史资料的初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新课标规定通过中国近代史的学习“认识外国列强的侵略、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综合国力的衰落是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认识抗击未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学生通过中国现代史的学习,“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能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这一目标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三个层面:1.认识国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进行了不折不饶的斗争;在近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侵略过中国,而中国人民的斗争和探索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是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建设国家,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这就是中国的国情。八年级的学生应对此有一定的认识。2.树立信心。在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认识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基础上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认识百年探索的基础上树立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强大的信心。3.坚定信念。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树立两个方面的信念: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复兴;复兴中华民族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
  [2]中学历史教与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堂教学不应仅是学生个体“列席”,更应是多元参与的交互合作,这打破了我们追求有效课堂的思维定式。多元参与促提升、交互合作做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参与的交互合作的课堂即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 有效课堂 多元参与 交互合作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为此,不少教学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做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
摘要: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着重分析农民增收情况,剖析影响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探讨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农民增收 因素分析  阿克苏地处南疆中部,是新疆南北要冲和东西贯通的关节点,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区位、地缘优势十分突出。全地区耕地面积7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
2010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送魏二》,其诗如下: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第三小题是这样命题的: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其参考答案如下: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仔细分析这一参考答案,感觉
一、设计思路  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于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
摘 要: 本文指出在复习电解质溶液时,可以水的电离平衡为主线分析在纯水和酸、碱、盐等稀溶液中,各种因素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旨在使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酸、碱、盐等稀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及规律。  关键词: 电解质 电离平衡 水的离子积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树立有关化学科学的观念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而高
摘 要: 初三思品课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学习自觉性差异明显,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以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让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本文探讨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对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特别是使学习困难生能重拾信心,激发参与热情,促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有效学习中去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三思品学科 多元评价法 学困生 有效转化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在一些相对落后的教师
一、设计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我们要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编韵文促朗读为主线,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性阅读中去,学习语言,感悟文
摘 要: 根据“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新课改理念,我校积极构建以导学为基础的探究式生物实验教学法,鼓励学生创新和探究。  关键词: 中学生物教学 实验课 实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践科学,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生物学实验教学在教材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而我们以往的实验全是让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实施,没有给学生分析成败和勇于创新的空间,这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  一、
摘 要: 本文作者就研讨性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 初中数学 研讨性教学 运用方法    教师所开展的知识教学活动和学生所进行的知识学习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观点碰撞、情感交流的双向互动的过程。从古到今,古代教育大家和现代专家学者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活动,积极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活动,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教
摘 要: 本文以一道中考模拟试题为例,探讨作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关键词: 轴对称图形 作对称轴 交点法  《数学新课标》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