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黑海北铜金矿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化)体地质特征的分析,着重阐述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并对找矿潜力进行评价。
[关键词]铜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潜力
中图分类号:TE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051-01
一、研究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东昆仑造山带的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中西部(,以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为特点。成矿区带划分属东昆仑成矿省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中西段。
二、研究区成矿地质特征
1、地层对矿体的控制特征
(1)区内出露地层以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为主,纳赤台群碎屑岩组中Cu含量普遍高于克拉克值,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火山岩中Cu元素的含量普遍高于克拉克值,甚至数倍于克拉克值,说明该区铜的成矿具备一定的物源基础。
(2)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As丙22异常主要分布于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地层中,通过后期查证,在这两套地层内发现了多条金铜矿(化)体及找矿线索,说明区内地层对金铜矿(化)体控制作用明显。
(3)研究区内有1处重砂异常及3处自然重砂金高含量点分布,重砂异常区出露纳赤台群下岩组的灰绿色变砂岩地层,沟脑高山为万保沟群中岩组;自然重砂金高含量通过汇水域分析,也基本可以确定其物质来源为评价区内的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地层,这进一步说明这两套地层与区内金铜矿关系较为密切。
2、岩体对矿体的控制特征
研究区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中酸性岩脉沿构造裂隙侵入。从样品分析结果看,绝大多数中酸性岩脉岩石样金含量普遍较高,个别达到了金矿化体级别,局部地段有富集成矿的可能。说明中酸性岩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而且为金的后期活化、迁移和进一步富集成矿提供了热液来源和热动力条件。研究区西部的M6矿体即赋存于印支期肉红色二长花岗岩与南部三叠系中统闹仓坚沟组(T2ncb)地层接触带部位,说明研究区内岩体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明显。
3、构造对矿体的控制特征
研究区紧邻昆中断裂构造活动带,区内地层韧性形变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具多期次构造活动叠加之特点。根据金成矿的一般规律可知,分布于主干断裂两侧的次级构造往往对成矿起主导作用,为金元素的活化、运移、富集提供必要条件。前人工作成果显示:区内分布的次级断裂破碎带、韧性剪切带等次级构造活动与区内金铜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内的主要化探异常、金铜矿(化)体均沿此构造带分布。
三、研究区成矿规律
研究区区域范围内主要经历了新元古代和华里西-印支两个成矿时期。其中,华里西-印支构造旋回为主要成矿期,该时期区域上经历了古特提斯洋演化-关闭和古中国大陆与藏滇陆块对接、碰撞继而陆内汇聚—欧亚大陆形成等一系列构造活动,其间花岗岩大量侵入,构成构造-岩浆带,形成了一系列与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各类矿床。如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Au、Sb矿床;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Fe、Co、Pb、Zn、Au白云母、宝石矿床等。研究区内的主要矿床成因即属于该成矿期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Au及多金属矿床。
研究区区内的主要金铜矿体均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主干断裂带两侧的挤压破碎带、韧性剪切带等部位。
四、矿(化)体地质特征
1、金矿化体特征
2008-2010年度工作中在驻金沟南北两侧的断裂破碎蚀变带(即南北矿(化)带)中发现金铜矿(化)体18条,其中金矿体5条,金矿化体12条,铜矿体1条。
驻金沟北地区矿(化)体均赋存于纳赤台群的浅黄色碎裂岩化、碎斑岩化、褐铁矿化长石石英砂岩地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驻金沟南地区矿(化)体则赋存于万保沟群火山岩组的黑色-灰黑色碎裂岩化、碎斑岩化、褐铁矿化碳质千枚岩地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其中M2、M4矿体规模最大,为区内的主矿体。
(1)M2金矿体
产出于驻金沟北部北矿(化)带的AP1异常内,长约516 m,厚6.30m,金平均品位1.64×10-6,矿体向北倾,倾角30°~57°。其形态为脉状,展布方向为北西西向, 与围岩界线不甚清楚。含矿岩性主要为破碎蚀变长石砂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粘土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含矿岩石碎裂岩化程度较高。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3.82%,品位变化系数78.43%。
(2)M4金矿体
产出于驻金沟南部南矿(化)带的AP2异常内,长140 m,厚2.76 m,金品位9.74×10-6,矿体产状225°∠23°。其形态为脉状,展布方向为北西向,与围岩界线不甚清楚。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岩化碳质千枚岩,蚀变类型主要为褐铁矿化。由09TC5、09TC6、09TC11控制。
2、铜矿化点特征
研究区内共发现铜矿化点11处,仅对部分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验证,其余只在野外作了一些地表追索和检查工作,其中由槽探控制的矿化线索已证实为一铜矿体,矿体编号为M5。所有铜矿化线索均为含铜石英脉型,石英脉体的宽度一般在5—15cm,由于碎石流覆盖,长度一般不详,推测长度一般不超过15m。含矿岩石为沿岩石微解理、裂隙分布的石英细脉,而其产出的围岩不尽相同;地表容矿岩石中均可见铜的次生氧化物—孔雀石和铜兰,野外目估的品位均在0.1~0.5×10-2。
五、研究区成矿潜力分析
1、研究区位于昆仑成矿省东昆仑前寒武、晚古生代、中生代Au、Cu、Pb、Zn、Fe成矿带内,其主要成矿历史时期及地质环境为:新元古代陆块群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陆缘活动成矿地质环境、华里西造山作用造就的构造—岩浆带成矿地质环境及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作用造就的板内构造—岩浆带成矿地质环境。研究区内各成矿历史时期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均有分布,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但由于该区位于昆仑山主脊附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各项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故一直未能取得找矿突破。
2、研究区内1:20万、1:5万及1:1万化探异常均有分布,不同比例尺的化探异常分布位置、组成元素等均较为吻合、能够相互印证。而且从异常特征看,各异常均表现出元素相互套合较好,强度及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的特征。结合异常区分布的重砂金高含量点及地表追索检查过程中在各主要异常区内发现的多条含金蚀变破碎带及金矿(化)体,初步认为这些异常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3、研究区内成矿事实明显。近几年针对1:5万AS01、AS03水系异常区的普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发现并圈定出多条Au、Cu矿(化)体:AS01水系异常区圈出Au矿体1条(厚度约7m,平均品位4.3g/t)、矿化体1条(厚度约3.3m,平均品位0.47g/t); AS03水系异常区圈定出4条金矿体, 11条金矿化体,1条铜矿体,,但由于投入工作量较少,对含矿破碎蚀变带控制程度较低,对矿体深部控制验证不足,故未能取得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 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 国家地质总局物探大队902队在东昆仑地区开展了1:50万航空磁测工作报告,1975年.
[3] 路凤香、桑隆康著,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02.
[4]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黑海北地区报告,2011.
个人简介
阮明贤(1977),男,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勘查。
[关键词]铜金矿、成矿规律、找矿潜力
中图分类号:TE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3-0051-01
一、研究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研究区所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属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东昆仑造山带的雪山峰—布尔汉布达造山亚带中西部(,以地层发育、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强烈为特点。成矿区带划分属东昆仑成矿省雪山峰—布尔汉布达华力西—印支期钴、金、铜、玉石(稀有、稀土)成矿带中西段。
二、研究区成矿地质特征
1、地层对矿体的控制特征
(1)区内出露地层以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为主,纳赤台群碎屑岩组中Cu含量普遍高于克拉克值,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火山岩中Cu元素的含量普遍高于克拉克值,甚至数倍于克拉克值,说明该区铜的成矿具备一定的物源基础。
(2)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As丙22异常主要分布于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地层中,通过后期查证,在这两套地层内发现了多条金铜矿(化)体及找矿线索,说明区内地层对金铜矿(化)体控制作用明显。
(3)研究区内有1处重砂异常及3处自然重砂金高含量点分布,重砂异常区出露纳赤台群下岩组的灰绿色变砂岩地层,沟脑高山为万保沟群中岩组;自然重砂金高含量通过汇水域分析,也基本可以确定其物质来源为评价区内的万保沟群和纳赤台群地层,这进一步说明这两套地层与区内金铜矿关系较为密切。
2、岩体对矿体的控制特征
研究区区域上岩浆活动强烈,中酸性岩脉沿构造裂隙侵入。从样品分析结果看,绝大多数中酸性岩脉岩石样金含量普遍较高,个别达到了金矿化体级别,局部地段有富集成矿的可能。说明中酸性岩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而且为金的后期活化、迁移和进一步富集成矿提供了热液来源和热动力条件。研究区西部的M6矿体即赋存于印支期肉红色二长花岗岩与南部三叠系中统闹仓坚沟组(T2ncb)地层接触带部位,说明研究区内岩体对矿体的控制作用明显。
3、构造对矿体的控制特征
研究区紧邻昆中断裂构造活动带,区内地层韧性形变强烈,断裂构造发育,具多期次构造活动叠加之特点。根据金成矿的一般规律可知,分布于主干断裂两侧的次级构造往往对成矿起主导作用,为金元素的活化、运移、富集提供必要条件。前人工作成果显示:区内分布的次级断裂破碎带、韧性剪切带等次级构造活动与区内金铜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研究区内的主要化探异常、金铜矿(化)体均沿此构造带分布。
三、研究区成矿规律
研究区区域范围内主要经历了新元古代和华里西-印支两个成矿时期。其中,华里西-印支构造旋回为主要成矿期,该时期区域上经历了古特提斯洋演化-关闭和古中国大陆与藏滇陆块对接、碰撞继而陆内汇聚—欧亚大陆形成等一系列构造活动,其间花岗岩大量侵入,构成构造-岩浆带,形成了一系列与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各类矿床。如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Au、Sb矿床;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的Fe、Co、Pb、Zn、Au白云母、宝石矿床等。研究区内的主要矿床成因即属于该成矿期与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Au及多金属矿床。
研究区区内的主要金铜矿体均产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主干断裂带两侧的挤压破碎带、韧性剪切带等部位。
四、矿(化)体地质特征
1、金矿化体特征
2008-2010年度工作中在驻金沟南北两侧的断裂破碎蚀变带(即南北矿(化)带)中发现金铜矿(化)体18条,其中金矿体5条,金矿化体12条,铜矿体1条。
驻金沟北地区矿(化)体均赋存于纳赤台群的浅黄色碎裂岩化、碎斑岩化、褐铁矿化长石石英砂岩地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驻金沟南地区矿(化)体则赋存于万保沟群火山岩组的黑色-灰黑色碎裂岩化、碎斑岩化、褐铁矿化碳质千枚岩地层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其中M2、M4矿体规模最大,为区内的主矿体。
(1)M2金矿体
产出于驻金沟北部北矿(化)带的AP1异常内,长约516 m,厚6.30m,金平均品位1.64×10-6,矿体向北倾,倾角30°~57°。其形态为脉状,展布方向为北西西向, 与围岩界线不甚清楚。含矿岩性主要为破碎蚀变长石砂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粘土化、高岭土化及褐铁矿化,含矿岩石碎裂岩化程度较高。矿体厚度变化系数13.82%,品位变化系数78.43%。
(2)M4金矿体
产出于驻金沟南部南矿(化)带的AP2异常内,长140 m,厚2.76 m,金品位9.74×10-6,矿体产状225°∠23°。其形态为脉状,展布方向为北西向,与围岩界线不甚清楚。含矿岩性主要为碎裂岩化碳质千枚岩,蚀变类型主要为褐铁矿化。由09TC5、09TC6、09TC11控制。
2、铜矿化点特征
研究区内共发现铜矿化点11处,仅对部分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验证,其余只在野外作了一些地表追索和检查工作,其中由槽探控制的矿化线索已证实为一铜矿体,矿体编号为M5。所有铜矿化线索均为含铜石英脉型,石英脉体的宽度一般在5—15cm,由于碎石流覆盖,长度一般不详,推测长度一般不超过15m。含矿岩石为沿岩石微解理、裂隙分布的石英细脉,而其产出的围岩不尽相同;地表容矿岩石中均可见铜的次生氧化物—孔雀石和铜兰,野外目估的品位均在0.1~0.5×10-2。
五、研究区成矿潜力分析
1、研究区位于昆仑成矿省东昆仑前寒武、晚古生代、中生代Au、Cu、Pb、Zn、Fe成矿带内,其主要成矿历史时期及地质环境为:新元古代陆块群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陆缘活动成矿地质环境、华里西造山作用造就的构造—岩浆带成矿地质环境及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作用造就的板内构造—岩浆带成矿地质环境。研究区内各成矿历史时期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均有分布,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但由于该区位于昆仑山主脊附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各项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故一直未能取得找矿突破。
2、研究区内1:20万、1:5万及1:1万化探异常均有分布,不同比例尺的化探异常分布位置、组成元素等均较为吻合、能够相互印证。而且从异常特征看,各异常均表现出元素相互套合较好,强度及规模较大、浓集中心明显的特征。结合异常区分布的重砂金高含量点及地表追索检查过程中在各主要异常区内发现的多条含金蚀变破碎带及金矿(化)体,初步认为这些异常为矿致异常的可能性较大,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
3、研究区内成矿事实明显。近几年针对1:5万AS01、AS03水系异常区的普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发现并圈定出多条Au、Cu矿(化)体:AS01水系异常区圈出Au矿体1条(厚度约7m,平均品位4.3g/t)、矿化体1条(厚度约3.3m,平均品位0.47g/t); AS03水系异常区圈定出4条金矿体, 11条金矿化体,1条铜矿体,,但由于投入工作量较少,对含矿破碎蚀变带控制程度较低,对矿体深部控制验证不足,故未能取得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 程裕淇主编,中国区域地质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2] 国家地质总局物探大队902队在东昆仑地区开展了1:50万航空磁测工作报告,1975年.
[3] 路凤香、桑隆康著,岩石学。地质出版社,2002.
[4] 青海省柴达木综合地质矿产勘查院黑海北地区报告,2011.
个人简介
阮明贤(1977),男,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资源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