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棘的小说有一种老成的味道,这当然是相对于他的年龄来讲。在这三篇小说中,他用有限的篇幅将触角巧妙地延伸到了那些宏大主题下的边缘地带,并在此找到了自己的文学依托。
生物学上,金蝉脱壳是成长的必然,那么,对小说中的“我们”来说,成长意味着什么?在梦中,“我”变成了一只金蝉,一只想要到高处栖身却没有完美翅膀的金蝉。树干上一圈圈的胶带正等着金蝉的落网,而现实中的“我们”已经身陷桎梏。郭峰→似是而非的爱情,老段→无处不在的体制,“我”→自我,只需略一举隅,这群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便一目了然。“我们”究竟能否突围成功?王棘的态度显然是悲观的,“我对着那块玻璃欣赏了一会儿自己赤裸的身体,心情总算没那么糟糕了。”这一阿Q式的自我安慰非常高明地将场景互文——那矿泉水瓶子里/镜子里的金蝉/我,面临的将是同样的结局。“我”坚决不吃金蝉并有意放生其中一只,尽管“两片翅膀都挣断了”,它依旧逃了。这是“挣脱”的代价,也是必然的付出,最重要的,还需命运之手的垂怜和悲悯,谁是命运之手?对逃走的金蝉来说,“我”是,对“我们”来说,谁才是呢?在这个意义上,“我”对金蝉的手下留情毋宁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顾影自怜。
“只有孩子们活在梦里”,现实已然“火光冲天”。在《火光冲天》的结尾,我们或许能找到《金蝉脱壳》结尾处——“我从梦中惊醒”这一潜意识行为的答案。当视角从乌泱泱的社会转向家庭场域,境况又当如何呢?在《火光冲天》中,小说的张力是由人物之间的同盟/敌对状态来构建的,如下图:
在这组人物矩阵中,水平方向的两组相互对立,对角线的两组相互补充,垂直方向的两组存在矛盾却不一定对立。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我”最后要决心将曹志军家的房子付之一炬呢?这一平衡关系的打破意味着什么?矛盾就此化解了吗?显然,矛盾只有恶化的可能,而绝非终结。
在《火光冲天》中,父权已经弱化为“羊”——温顺、软弱的平面符号。不同于俄狄浦斯王弑父恋母,在这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取代父亲的权威,以求自证——“我不是疯子!”与韩芳感情的不了了之,又让我对于“不忠”这一行为不齿和鄙薄——这股愤恨的发泄发生了转移,与对尊严的极端捍卫的冲动汇合,迸发为冲天火光。《明天以后》将中心角色设置成一名叫“继续”的孩子,王棘终于转向了“人”。这里我将试着解释这三部小说内在的关联:金蝉→羊→小孩,这三个中心意象存在某种延续吗?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王棘感兴趣的正是这些微小的东西,愈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物愈具有爆发的潜力和欲望。“继续”的突然死亡可以说是一个铺陈良久的“爆点”,他死了,明天以后,还有明天吗?答案不言自明。生活的琐碎细节已经让这对夫妇焦头烂额,膝下无子的悲凉又让人无可寄托。无论“继续”是疯是傻,他活着,他存在着,便是一盏生命之灯,屋子里便有生气。而他死了,残留的是空空荡荡的落寞。
如果说金蝉“脱”壳意味着向外的突围,火光“冲”天象征着向上(父辈)的反抗,那么,“明天以后”则是在“平面”的时间上对生活的惨淡经营。王棘小说的主人公们向四面八方探寻着出口,却最终陷入命运的终极轮回。王棘小说的方向性十分明确,但是无论是向外、向上还是在时间上的向后延续,王棘都冷冷地将主人公牢牢封锁在原地,他用一只手将这些人物送到特定的情景,而另一只手又进行精确的格挡,双手互搏,碰撞出火花。正当青年们要求罢工准备离开时,上面竟然要求加班;正当“我”放下恩怨终于叫了一声“妈”的时候,漫天的火光暗示了“我”的黯淡前程;正当“他”欣慰于“继续”每天都要睡午觉时——可能是“他”每天最放松幸福的时刻——“继续”却死了。所有的“改变”或“突围”都失败了,所有的“拯救”与“自赎”都功亏一篑。
金蝉脱壳的阵痛、火光冲天的怨愤、明天以后的寂寥,这三幅图景背后是一个直陈生之艰难的王棘。王棘的背面是广阔的生活经验,他的正面是无数的潜在读者,但是,他最乐于的却是低下头默默述说。换言之,他的叙述方式多少带着点自言自语的悲凉。郭峰关于林悦的那些梦,零零碎碎的倾述,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他只是在说,而不在乎别人是否在听,郭峰对于林悦的追求也是自顾自的,不管“我”的看法;《火光冲天》中,从来没有人要认真听被当作疯子的“我”说的话,连爹也不听;《明天以后》中,“继续”的一举一动显得那么多余而累赘……这些带有“独语”性质的人物,与王棘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知道他写小说的并不多,写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他的自言自语。
综上的一些草蛇灰线,算是观察王棘小说的一点心得,好的小说,当然不可一言以蔽之,若真能如此,倒是小说的不幸了。
(责任编辑:钱益清)
生物学上,金蝉脱壳是成长的必然,那么,对小说中的“我们”来说,成长意味着什么?在梦中,“我”变成了一只金蝉,一只想要到高处栖身却没有完美翅膀的金蝉。树干上一圈圈的胶带正等着金蝉的落网,而现实中的“我们”已经身陷桎梏。郭峰→似是而非的爱情,老段→无处不在的体制,“我”→自我,只需略一举隅,这群年轻人的生存状态便一目了然。“我们”究竟能否突围成功?王棘的态度显然是悲观的,“我对着那块玻璃欣赏了一会儿自己赤裸的身体,心情总算没那么糟糕了。”这一阿Q式的自我安慰非常高明地将场景互文——那矿泉水瓶子里/镜子里的金蝉/我,面临的将是同样的结局。“我”坚决不吃金蝉并有意放生其中一只,尽管“两片翅膀都挣断了”,它依旧逃了。这是“挣脱”的代价,也是必然的付出,最重要的,还需命运之手的垂怜和悲悯,谁是命运之手?对逃走的金蝉来说,“我”是,对“我们”来说,谁才是呢?在这个意义上,“我”对金蝉的手下留情毋宁说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顾影自怜。
“只有孩子们活在梦里”,现实已然“火光冲天”。在《火光冲天》的结尾,我们或许能找到《金蝉脱壳》结尾处——“我从梦中惊醒”这一潜意识行为的答案。当视角从乌泱泱的社会转向家庭场域,境况又当如何呢?在《火光冲天》中,小说的张力是由人物之间的同盟/敌对状态来构建的,如下图:
在这组人物矩阵中,水平方向的两组相互对立,对角线的两组相互补充,垂直方向的两组存在矛盾却不一定对立。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我”最后要决心将曹志军家的房子付之一炬呢?这一平衡关系的打破意味着什么?矛盾就此化解了吗?显然,矛盾只有恶化的可能,而绝非终结。
在《火光冲天》中,父权已经弱化为“羊”——温顺、软弱的平面符号。不同于俄狄浦斯王弑父恋母,在这里,“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取代父亲的权威,以求自证——“我不是疯子!”与韩芳感情的不了了之,又让我对于“不忠”这一行为不齿和鄙薄——这股愤恨的发泄发生了转移,与对尊严的极端捍卫的冲动汇合,迸发为冲天火光。《明天以后》将中心角色设置成一名叫“继续”的孩子,王棘终于转向了“人”。这里我将试着解释这三部小说内在的关联:金蝉→羊→小孩,这三个中心意象存在某种延续吗?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王棘感兴趣的正是这些微小的东西,愈是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物愈具有爆发的潜力和欲望。“继续”的突然死亡可以说是一个铺陈良久的“爆点”,他死了,明天以后,还有明天吗?答案不言自明。生活的琐碎细节已经让这对夫妇焦头烂额,膝下无子的悲凉又让人无可寄托。无论“继续”是疯是傻,他活着,他存在着,便是一盏生命之灯,屋子里便有生气。而他死了,残留的是空空荡荡的落寞。
如果说金蝉“脱”壳意味着向外的突围,火光“冲”天象征着向上(父辈)的反抗,那么,“明天以后”则是在“平面”的时间上对生活的惨淡经营。王棘小说的主人公们向四面八方探寻着出口,却最终陷入命运的终极轮回。王棘小说的方向性十分明确,但是无论是向外、向上还是在时间上的向后延续,王棘都冷冷地将主人公牢牢封锁在原地,他用一只手将这些人物送到特定的情景,而另一只手又进行精确的格挡,双手互搏,碰撞出火花。正当青年们要求罢工准备离开时,上面竟然要求加班;正当“我”放下恩怨终于叫了一声“妈”的时候,漫天的火光暗示了“我”的黯淡前程;正当“他”欣慰于“继续”每天都要睡午觉时——可能是“他”每天最放松幸福的时刻——“继续”却死了。所有的“改变”或“突围”都失败了,所有的“拯救”与“自赎”都功亏一篑。
金蝉脱壳的阵痛、火光冲天的怨愤、明天以后的寂寥,这三幅图景背后是一个直陈生之艰难的王棘。王棘的背面是广阔的生活经验,他的正面是无数的潜在读者,但是,他最乐于的却是低下头默默述说。换言之,他的叙述方式多少带着点自言自语的悲凉。郭峰关于林悦的那些梦,零零碎碎的倾述,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他只是在说,而不在乎别人是否在听,郭峰对于林悦的追求也是自顾自的,不管“我”的看法;《火光冲天》中,从来没有人要认真听被当作疯子的“我”说的话,连爹也不听;《明天以后》中,“继续”的一举一动显得那么多余而累赘……这些带有“独语”性质的人物,与王棘的生活密不可分。在现实生活中,身边知道他写小说的并不多,写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他的自言自语。
综上的一些草蛇灰线,算是观察王棘小说的一点心得,好的小说,当然不可一言以蔽之,若真能如此,倒是小说的不幸了。
(责任编辑:钱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