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画艺术创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意境,讲究“情景交融”。绝大多数的国画作品都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方法,在作品中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国画;艺术创作;情感表现
一、中国画的情感意境表现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十分看重意境的渲染。意境是创作者主体性情感与真实世界中的客观物质的互动。人的情感与客观环境的交融将生成某种创作者所向往的艺术创作氛围,使艺术创作达到艺术家所预先设定的艺术境界,因而意境也是国画艺术家创作生涯的最高追求。国画艺术家意境的营造往往来自于对自然、生态的关心以及对人的人性化关怀。创作者借景抒情,在或简单、或复杂的情景组合中营造国画创作主旨的意境,勾勒和构建创作者的自我精神境界。国画艺术的创作,“首重是立意”,立意是对国画作品进行意境构思的第一步。一副国画作品是否能够扣动人心,是否可以与受众产生心理共鸣,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意境营造成功与否的影响。国画创作往往追求的是人、物、情、景的交融,力求实现心灵共鸣的境界。意境不仅仅是真实世界中精粹部分的艺术体现,同时也是国画的精髓与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融合。 国画作品是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场域”,每一个笔触都是对意象形象的刻画,是为营造意境的累积。意境常被人称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画之灵魂”,假使中国画创作没有体现出基于意境创造的美学追求,那么画面将仅仅停留在模仿自然的表象层面。 国画创作中突出的“意”属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范畴,是创作者思想凝结和升华的过程。所有的艺术创作要想“活起来”,即所传递的景色“身临其境”,所看到的人物心神兼備,能够引起受众的“感同身受”,就必须要融入创作者的真情实感。《石涛画语录》中写到:“吾写此纸时,也如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强调的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我进入意境之中的创作体验,也突出了人与自然界中事物的关联性,强调了人与客观事物实现心意互动的绝妙之感。李可染先生曾强调“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由此可见,国画创作的情感表达往往需要建立某种意境,这种意境是创作者情感的承载物。我们在进行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去感受存在于世界间的万物意识,尽可能地将意境与情境融合起来,实现有感而发的境界。情感是国画意境营造的源泉,体现着一位创作者的艺术修为和审美品质,更彰显着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
二、国画艺术中情与景物的交融
国画创作更多的体现为人的情与自然界中的景物相互交融。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先生的知名画作《黑虎松》便是人的情与景物之间的互动。尽管从画面中来看,仅有一颗松树,然而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而作《黑虎松》却证明了其对黄山、对祖国山河大地的赤子心怀。刘海粟先生从 1918 年到 1988 年先后十次来到黄山,时间跨越了70 年,作品《黑虎松》凝聚了刘海粟先生对黄山数十年深深的眷恋。情之所至之时,刘海粟先生在画作中提写到“十上黄山画黑虎松并遇李可染,1954 年夏与可染同画黑虎松及西海,朝夕讨论,乐不可忘。今可染已自成风格,蔚然大家,松下忆之,匆匆三十四年矣。”刘海粟先生将情感倾注到了黄山的景物之中,凝结在了作品之上,实现了国画创作的情与景的交融。由此可见,国画动人心魄之处仍然是其所表达的情感,一树、一景都可能蕴藏着磅礴浩渺的人间真情。
国画创作的过程是将真实的物象转化成为艺术意象,建立心理感受的系统过程。这要求创作者要对真实的物象观察入微,详细解读,达到充分了解的程度,并对真实的物象充满的情感。刘海粟先生的作品《黑虎松》便是凝结了他对黄山的情感,十上黄山的经历也使他对黑虎松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是其创作出能够引人共鸣作品的关键。这表明国画的创作并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需要调动情感因素对现实进行心理和思维的加工,继而使最终的创作对象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物理属性,而拥有更高尚、更卓越的情感高度。
三、国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情感表现
无论是我国画坛还是世界画坛中,现实主义永远是绘画创作领域的核心关键词。现实主义所提倡的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是艺术家进行国画创作的基本前提。国画与现代西方绘画存在鲜明的差异性。国画创作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讲述的是真实的生活,例如《清明上河图》、《南宋皇城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这些著名国画典藏之作所描绘的都是中国古代的现实生活。国画创作不能脱离现实主义的根基,如果了缺少了对真实事物的描摹,将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无法将创作者的情感正确的寄托在画作之上。只有创作者找到了情感与现实相结合的契机与途径,所创作的国画作品才可能会拥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才能贴近受众的心灵。
现实主义是国画创作的生命之源,具有极高的艺术理论价值。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国画创作应忠实与自然、忠实于社会、忠实于真实的历史,更要忠实于人的现实情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国画创作主要的思维方法,也是表现情感的主要渠道。现实主义是每一个国画艺术家所要具备的一种艺术思维和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和平的现代化建设时期,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情感从激烈逐步走向包容和开放,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仍然是国画创作的情感源泉。我国当代国画艺术家基于现实主义创作了大量关注真实生活的作品。例如刘健的《下井前》,描绘的是矿井之下无数旷工的日常缩影,画面中的旷工表情淡漠,似乎这是多年来下井作业前十分平常的一天,反应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再如冯远所做的《都市百态习作》,用浓墨重彩描绘外来务工者的奔波,沉重的包袱、凝重的表情,反应了艺术家对社会民生深深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潘望森,徐青.宋代山水画的理学意涵[J].学术界,2016(4):154.
[2]屈菁,屈健.从“世纪之辩”看当代笔墨创新[J].学院文萃,2016(9):121.
关键词:国画;艺术创作;情感表现
一、中国画的情感意境表现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十分看重意境的渲染。意境是创作者主体性情感与真实世界中的客观物质的互动。人的情感与客观环境的交融将生成某种创作者所向往的艺术创作氛围,使艺术创作达到艺术家所预先设定的艺术境界,因而意境也是国画艺术家创作生涯的最高追求。国画艺术家意境的营造往往来自于对自然、生态的关心以及对人的人性化关怀。创作者借景抒情,在或简单、或复杂的情景组合中营造国画创作主旨的意境,勾勒和构建创作者的自我精神境界。国画艺术的创作,“首重是立意”,立意是对国画作品进行意境构思的第一步。一副国画作品是否能够扣动人心,是否可以与受众产生心理共鸣,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意境营造成功与否的影响。国画创作往往追求的是人、物、情、景的交融,力求实现心灵共鸣的境界。意境不仅仅是真实世界中精粹部分的艺术体现,同时也是国画的精髓与中国传统美学理念的融合。 国画作品是创作者自我情感的艺术表现,是主观与客观结合所产生的艺术“场域”,每一个笔触都是对意象形象的刻画,是为营造意境的累积。意境常被人称为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画之灵魂”,假使中国画创作没有体现出基于意境创造的美学追求,那么画面将仅仅停留在模仿自然的表象层面。 国画创作中突出的“意”属于创作者的主体意识范畴,是创作者思想凝结和升华的过程。所有的艺术创作要想“活起来”,即所传递的景色“身临其境”,所看到的人物心神兼備,能够引起受众的“感同身受”,就必须要融入创作者的真情实感。《石涛画语录》中写到:“吾写此纸时,也如春江水。江花随我开,江水随我起。”强调的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自我进入意境之中的创作体验,也突出了人与自然界中事物的关联性,强调了人与客观事物实现心意互动的绝妙之感。李可染先生曾强调“艺术家不进入境界是不会感动人的”,由此可见,国画创作的情感表达往往需要建立某种意境,这种意境是创作者情感的承载物。我们在进行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地去感受存在于世界间的万物意识,尽可能地将意境与情境融合起来,实现有感而发的境界。情感是国画意境营造的源泉,体现着一位创作者的艺术修为和审美品质,更彰显着创作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格局。
二、国画艺术中情与景物的交融
国画创作更多的体现为人的情与自然界中的景物相互交融。著名艺术家刘海粟先生的知名画作《黑虎松》便是人的情与景物之间的互动。尽管从画面中来看,仅有一颗松树,然而刘海粟先生“十上黄山”而作《黑虎松》却证明了其对黄山、对祖国山河大地的赤子心怀。刘海粟先生从 1918 年到 1988 年先后十次来到黄山,时间跨越了70 年,作品《黑虎松》凝聚了刘海粟先生对黄山数十年深深的眷恋。情之所至之时,刘海粟先生在画作中提写到“十上黄山画黑虎松并遇李可染,1954 年夏与可染同画黑虎松及西海,朝夕讨论,乐不可忘。今可染已自成风格,蔚然大家,松下忆之,匆匆三十四年矣。”刘海粟先生将情感倾注到了黄山的景物之中,凝结在了作品之上,实现了国画创作的情与景的交融。由此可见,国画动人心魄之处仍然是其所表达的情感,一树、一景都可能蕴藏着磅礴浩渺的人间真情。
国画创作的过程是将真实的物象转化成为艺术意象,建立心理感受的系统过程。这要求创作者要对真实的物象观察入微,详细解读,达到充分了解的程度,并对真实的物象充满的情感。刘海粟先生的作品《黑虎松》便是凝结了他对黄山的情感,十上黄山的经历也使他对黑虎松有着充分的了解,这是其创作出能够引人共鸣作品的关键。这表明国画的创作并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需要调动情感因素对现实进行心理和思维的加工,继而使最终的创作对象超出了事物本身的物理属性,而拥有更高尚、更卓越的情感高度。
三、国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情感表现
无论是我国画坛还是世界画坛中,现实主义永远是绘画创作领域的核心关键词。现实主义所提倡的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是艺术家进行国画创作的基本前提。国画与现代西方绘画存在鲜明的差异性。国画创作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讲述的是真实的生活,例如《清明上河图》、《南宋皇城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等,这些著名国画典藏之作所描绘的都是中国古代的现实生活。国画创作不能脱离现实主义的根基,如果了缺少了对真实事物的描摹,将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也无法将创作者的情感正确的寄托在画作之上。只有创作者找到了情感与现实相结合的契机与途径,所创作的国画作品才可能会拥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才能贴近受众的心灵。
现实主义是国画创作的生命之源,具有极高的艺术理论价值。在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国画创作应忠实与自然、忠实于社会、忠实于真实的历史,更要忠实于人的现实情感。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国画创作主要的思维方法,也是表现情感的主要渠道。现实主义是每一个国画艺术家所要具备的一种艺术思维和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和平的现代化建设时期,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情感从激烈逐步走向包容和开放,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仍然是国画创作的情感源泉。我国当代国画艺术家基于现实主义创作了大量关注真实生活的作品。例如刘健的《下井前》,描绘的是矿井之下无数旷工的日常缩影,画面中的旷工表情淡漠,似乎这是多年来下井作业前十分平常的一天,反应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再如冯远所做的《都市百态习作》,用浓墨重彩描绘外来务工者的奔波,沉重的包袱、凝重的表情,反应了艺术家对社会民生深深的思索。
参考文献:
[1]潘望森,徐青.宋代山水画的理学意涵[J].学术界,2016(4):154.
[2]屈菁,屈健.从“世纪之辩”看当代笔墨创新[J].学院文萃,2016(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