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声乐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心理学与声乐学有着一定关联,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心理调控能力包括多项内容,比如心理暗示、意志力等等。在声乐演出前,一定要做好心理控制,避免紧张的情绪影响水平发挥。本文对声乐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进行了分析,还对声乐教学中的一些心理调控技巧进行了介绍,希望对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心理调控;声乐教学;作用;联系
在声乐演出时,心理调控能力影响着人的意志、情绪以及演唱水准,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可以提高声乐表演的能力,影响着演唱着情绪的支配。如果在演出前歌唱者过于紧张,而且没有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可能无法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无法控制歌唱者歌唱的行为,这影响了演出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的技巧。下面笔者对心理学与声乐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 心理学与声乐学的联系
心理学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心理暗示、心理活动以及意志力等,在声乐联系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可以支配器官以及神经,影响着大脑的支配能力。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肌肉、发声器官以及感觉神经,而大脑对身体的各个器官有着操纵支配的能力,而在心理活动的影响下,大脑可能会发出错误的信号,这支配着学生的歌唱行为。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将心理学融入教学中,可以控制大脑支配的意识,在大脑发出指令后,可以保证指令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可以更好的贯彻与实施大脑发出的指令,大脑受到神经反馈后,可以对行为进行调整与支配,从而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
2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技巧
2.1 咬字吐字的技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民族音乐是声乐表演的内容之一,由于民族音乐在发音与咬字方面与传统的演唱咬字有着一定区别,为了实现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咬字方面对学生高音以及音频的变化进行调整。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咬字的方面不但与平时说话有着一定区别,在不同的歌曲中,发音也有着一定区别,尤其是在咬字的力度以及位置方面。提高演唱的水平,必须对发音进行锻炼,应用心理调控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反应,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吐字一定要清楚,不能使发音出现残缺,利用心理调控技巧,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醒与调整,在发音记忆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或者设想的方式,对字词的发音进行记忆,这样才能保证演出的质量。
2.2 共鸣感觉的心理调控
在声乐歌唱的过程中,最佳的状态是产生共鸣效果,为了达到共鸣,需要应用一些心理调控技巧,首先,在演唱时学生要对呼吸进行调整,还要找到正确的发音以及共鸣的位置,要对心理进行适度的调整,如果学生心理比较紧张,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为了锻炼产生共鸣的技巧,學生要对相关生理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练习,共鸣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胸腔共鸣,一种是喉部共鸣,另一种是鼻腔与头腔共鸣,只有掌握这三种共鸣,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巧。
2.2.1 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属于大气管共鸣,比较适合低音,在音域中发挥着基础的共鸣作用。在胸腔共鸣心理调控时,可以利用心理表象方法,学生可以想像自己的胸腔是一个化学试验用的小口大肚的瓶子,你的横膈膜就是瓶低。这样的心理感觉应该始终存在于歌唱者的心中,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在歌唱时想像自己的胸部有口,声音就是从这个口里唱出来的。
2.2.2 喉部共鸣
喉部感觉是声乐学习中的矛盾焦点所在。对于喉部共鸣,心里调节在这里仍然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首先要保持积极的身体状态,这是唱好歌的前提。同时要有放松的心态,这是保证身体保持正确积极状态的关键。要能想到甚至是“看到”喉部在打开。
2.2.3 鼻腔与头腔
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关键是如何打开头腔。在高音区演唱时,应该在心理上首先想到小舌头后面就是鼻咽口的位置,在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觉的监督与引导下找到把声音投射进鼻咽腔的角度,同时向后面哼唱,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上要想像声音集中成点状,越到高音,感觉这个点越亮越集中。
3 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3.1 重视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包括演唱者的喜、怒、哀、乐,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演唱。虽然人体的其他器官状态很正常,但是由于心理情绪异常甚至是有抵触、害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乡演出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平时唱的不错的学生,在台下练习的挺好,但是一上台,心跳加快、气息上浮、声音发抖,大脑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一个声乐学生或者声乐老师来说,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可控的情绪是重要的心里品质之一。只有良好地运用情绪情感具有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才能提高学生声乐水平。
3.2 重视技巧的培养
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形成,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更需要在歌唱技巧上下工夫。古语云:艺高人胆大。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歌唱技巧是演唱好歌曲的内在原因,根本原因。因此应该通过艰苦的反复的练习,使科学的发声方法成为学生熟练的技能。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反复的训练,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技能。它的生理基础是:由于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系统,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一系列的运动就会幻灯片播放一般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出来。
3.3 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办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有效办法。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好的声音、好的乐句,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他的闪光点,并进一步要求他对这个闪光点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其他部分的演唱形成指导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声乐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声乐水平,才能提高演唱的技巧。心理调控能力包括情绪、意志、感觉以及记忆等等,只有掌握心理调控技巧,才能在演出出发挥最佳的水平。为了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心理学教学,使学生可以灵活调整情绪,是自己在演出前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本文对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声乐教师提供一定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2]谢华丽.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6.
[3]高红.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调控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
关键词:心理调控;声乐教学;作用;联系
在声乐演出时,心理调控能力影响着人的意志、情绪以及演唱水准,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可以提高声乐表演的能力,影响着演唱着情绪的支配。如果在演出前歌唱者过于紧张,而且没有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可能无法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无法控制歌唱者歌唱的行为,这影响了演出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的技巧。下面笔者对心理学与声乐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 心理学与声乐学的联系
心理学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心理暗示、心理活动以及意志力等,在声乐联系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可以支配器官以及神经,影响着大脑的支配能力。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肌肉、发声器官以及感觉神经,而大脑对身体的各个器官有着操纵支配的能力,而在心理活动的影响下,大脑可能会发出错误的信号,这支配着学生的歌唱行为。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将心理学融入教学中,可以控制大脑支配的意识,在大脑发出指令后,可以保证指令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可以更好的贯彻与实施大脑发出的指令,大脑受到神经反馈后,可以对行为进行调整与支配,从而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
2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技巧
2.1 咬字吐字的技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民族音乐是声乐表演的内容之一,由于民族音乐在发音与咬字方面与传统的演唱咬字有着一定区别,为了实现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咬字方面对学生高音以及音频的变化进行调整。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咬字的方面不但与平时说话有着一定区别,在不同的歌曲中,发音也有着一定区别,尤其是在咬字的力度以及位置方面。提高演唱的水平,必须对发音进行锻炼,应用心理调控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反应,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吐字一定要清楚,不能使发音出现残缺,利用心理调控技巧,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醒与调整,在发音记忆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或者设想的方式,对字词的发音进行记忆,这样才能保证演出的质量。
2.2 共鸣感觉的心理调控
在声乐歌唱的过程中,最佳的状态是产生共鸣效果,为了达到共鸣,需要应用一些心理调控技巧,首先,在演唱时学生要对呼吸进行调整,还要找到正确的发音以及共鸣的位置,要对心理进行适度的调整,如果学生心理比较紧张,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为了锻炼产生共鸣的技巧,學生要对相关生理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练习,共鸣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胸腔共鸣,一种是喉部共鸣,另一种是鼻腔与头腔共鸣,只有掌握这三种共鸣,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巧。
2.2.1 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属于大气管共鸣,比较适合低音,在音域中发挥着基础的共鸣作用。在胸腔共鸣心理调控时,可以利用心理表象方法,学生可以想像自己的胸腔是一个化学试验用的小口大肚的瓶子,你的横膈膜就是瓶低。这样的心理感觉应该始终存在于歌唱者的心中,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在歌唱时想像自己的胸部有口,声音就是从这个口里唱出来的。
2.2.2 喉部共鸣
喉部感觉是声乐学习中的矛盾焦点所在。对于喉部共鸣,心里调节在这里仍然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首先要保持积极的身体状态,这是唱好歌的前提。同时要有放松的心态,这是保证身体保持正确积极状态的关键。要能想到甚至是“看到”喉部在打开。
2.2.3 鼻腔与头腔
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关键是如何打开头腔。在高音区演唱时,应该在心理上首先想到小舌头后面就是鼻咽口的位置,在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觉的监督与引导下找到把声音投射进鼻咽腔的角度,同时向后面哼唱,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上要想像声音集中成点状,越到高音,感觉这个点越亮越集中。
3 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3.1 重视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包括演唱者的喜、怒、哀、乐,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演唱。虽然人体的其他器官状态很正常,但是由于心理情绪异常甚至是有抵触、害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乡演出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平时唱的不错的学生,在台下练习的挺好,但是一上台,心跳加快、气息上浮、声音发抖,大脑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一个声乐学生或者声乐老师来说,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可控的情绪是重要的心里品质之一。只有良好地运用情绪情感具有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才能提高学生声乐水平。
3.2 重视技巧的培养
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形成,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更需要在歌唱技巧上下工夫。古语云:艺高人胆大。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歌唱技巧是演唱好歌曲的内在原因,根本原因。因此应该通过艰苦的反复的练习,使科学的发声方法成为学生熟练的技能。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反复的训练,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技能。它的生理基础是:由于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系统,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一系列的运动就会幻灯片播放一般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出来。
3.3 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办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有效办法。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好的声音、好的乐句,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他的闪光点,并进一步要求他对这个闪光点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其他部分的演唱形成指导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声乐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声乐水平,才能提高演唱的技巧。心理调控能力包括情绪、意志、感觉以及记忆等等,只有掌握心理调控技巧,才能在演出出发挥最佳的水平。为了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心理学教学,使学生可以灵活调整情绪,是自己在演出前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本文对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声乐教师提供一定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2]谢华丽.声乐教学中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8,6.
[3]高红.论钢琴演奏中的心理调控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