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媒体之“不能”为切入点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教学中恰当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已被大多数教师接受和认可。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其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切入点应从不可替代性出发,而不是盲目使用,要使用传统媒体之“不能”,以求达到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能效比”。
  ● 还原生活场景
  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呈现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但由于课堂教学的特征、教学时间不允许、外出活动成本太高、安全性等因素,很难经常组织学生回到生活现实场景中学习,而通过语言描述、单幅图片、数学教具等又不能较好地还原生活场景,然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多种媒体的结合运用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
  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数的概念很抽象,但是在平时生活中需要用数来表示的例子很多,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大量的生活画面:学生学号、商品编号、公路里程等,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又如,教授“圆的周长”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呈现建筑工人正在圆形花坛外贴瓷砖,给出的问题是:测算大约需要几块瓷砖。学生回答可以用绳子绕一圈,再测量绳子长度等实际测量的办法来解决。教师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圆形足球场顶部需要安装装饰条,给出的问题是:需要多少长度的装饰条?还能用实际测量的办法吗?(有学生回答不能,也有学生回答难度很大等),从而引出圆的周长及圆的周长计算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求知识。
  再如,在教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十字路口车辆通过情况”的录像,首先让学生根据要求统计各类车辆,完成后组织交流,得出统计结果;然后让学生回顾统计过程,寻找在统计时存在的问题;接着通过录像回放的方式,让学生重新审视并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纠正操作错误。这样的教学片段,撇开带领全班学生站在十字路口存在安全隐患不说,即使带领学生进入实际场景中,也不可能让现实情境反复呈现。
  ● 解决操作难题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有些操作难以完成,只能通过简单讲解或者已经完成的模型结果来呈现,缺少直观形象和操作体验,而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操作实况录像等方式演示,可以还直观于学生。
  例如,在教授“圆柱体体积”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现场直接利用实物割、拼,操作起来相当困难,一般就通过教具模型,让学生看到分割好的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两个难点:一是通过媒体模拟演示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操作过程,具有较强的现场感,有利于感受到操作体验;二是将圆柱体从分割几份到最大限度的多次分割,比较多次拼合的结果,让学生直观地体会知识间的内在关联,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潜移默化中体会转化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又如,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中,涉及很多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等位置变化、立体图形的特征研究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教学利用传统的板面图示、实物演示的方式,不仅操作困难,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则更容易突显知识重点、分解学习难点、展现动态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提炼。
  ● 外显思维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形成、空间的认识、图形的位移、数感的建立等知识,对思维水平不高、现实经验缺乏的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不能很好地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往往就是“依葫芦画瓢”、“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在动态的演示过程中,外显思维活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思维活动。
  例如,教授“长方体的认识”时,学生对长方体各要素——点、线、面的概念,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特别是很难确切感知“棱”的概念。这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牙膏盒、集装箱等多种现实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通过演变去掉物体的外部特征,转化为同一色彩的长方体几何体,非常形象地帮助学生从实物中归纳出、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概念,进而在头脑中建立“长方体”这一概念的表象。然后,在学生运用实物操作、触摸体验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演示,隐去长方体外面的色彩而呈现立体的线型长方体,进一步完成形体的抽象概括。最后,教师通过多媒体闪烁八个点、十二条棱、六个面,帮助学生理解各要素之间的空间、位置、大小关系,并让学生感知到从具体物体中逐渐抽象出来的点、线、面的概念。从上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操作使学生直观感知了从具体的长方体实物到长方体几何体,再到长方体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抽象概括过程,让学生理解了人类认识社会的思维过程。
其他文献
中国人自古以螃蟹为“天下之至味”,食蟹之风在宋朝尤其盛行,为螃蟹而“痴狂”者大有人在。  欧阳修很爱吃蟹,退休前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安徽阜阳的猪羊肉确实不如京城的鲜嫩,但当地西湖所产的螃蟹可比京城卖的强多了,且价格便宜,我晚年一定要搬到阜阳去住。”他不只是嘴上说说,晚年真在阜阳西湖岸边买了地皮、盖了房子,喝酒吃蟹,优哉游哉。  苏轼非常羡慕这种神仙生活,同时也是“吃蟹爱好者”。他在《老饕赋》中描述
什么是细节描写?一般地说,对那些细微、具体可感并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特别是能展示人物思想及其性格特征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的描写,称之为细节描写。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多让人印象深刻被称作经典的细节描写。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对孔乙己会“回”字四种写法的描绘,突出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芯终不肯断气的细节,人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
人们平常看世界的角度,主要可分为仰视、平视、俯视三种。   平视,是最正常和最舒服的眼光,发自于从容的平常心,蕴含着成熟与自信,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有利于稳步前行,不容易摔跤出事。仰视,是用来看比我们高大的人和物的眼光角度,即所谓高山仰止。经常仰视,从好处来说,让我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有榜样,比有标杆,不会如同井底之蛙,妄自尊大;从副作用来看,仰视久了,不仅会脖子酸疼,还往往会让我们心生自
姜宗福常常自嘲,当官就好比开车,“刚刚学会开车的时候车瘾大,不晓得怕,速度也不怕快。然而,随着车龄的增长,反倒感觉安全系数越来越低,越开胆子越小,越开车速越慢”。权力就像风筝,“无论领导身在何处,都会死死地拽住线头”。  相较于网络对其人其书的热捧,在现实生活中,出书以后的姜宗福遭遇的是集体缄默。    曾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的姜宗福,卸任后,将自己的为官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官路》并出版,引发关
泰格特的小说《窗》(苏教版八年级下),通过同住一个病房的两位病人互相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美与丑两个截然不同的心灵世界。一个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品德高尚;另一个则自私、冷酷、漠视生命、狡猾、虚伪、残忍。作品体现了作者扬善贬恶的道德倾向。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美文。作为教师可以从语言、情节、人物心理、对比手法等多角度来引领学生进行体验、讨论和交流。但是,这
对于一切公共事件,公众有权知道真相。目击者的描述是调查机构还原真相的一种途径,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有时还可能是唯一途径。受眾根据这些叙述,“了解”来龙去脉,并引出真假、是非、善恶等判断。  我们常说的“罗生门”现象,揭示了人类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观察角度不同,利益关切有异,知识准备不同,责任心有强有弱,都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人性上的弱点,导致人类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在还原真相的过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习主席指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新时代,人民军队要永远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践行“两个课题”,不断谱写新时代强国强军的新篇章。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动力源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探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动力
摘 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要提高读书的成效,需经历“读书——实践——反思——创新”等过程.列举了一个在读书中成长的教学案例,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将“读书——实践——反思——创新”应用于教学中,以优化教学质量,提高读书成效.  关键词: 读书;实践;反思;创新;案例  教師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读书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通过读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读
谷雨时节,南海之滨,博鳌小镇。  世纪疫情背景下的首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面向世界的演讲振聋发聩。  近20分钟,近3000字。凝神聆听,三个问题萦绕脑海——  为什么在“亚洲”论坛讲“人类”?  为什么在博鳌讲“一带一路”?  为什么在国际场合谈百年大党的使命担当?第一个问题,为何在以“亚洲”命名的论坛讲“人类”?  今年是博鳌亚洲论坛成立20周年。演讲中,习主席回顾论坛20年历程,循着
张鸣在历史研究上最显著的个人特色是去脸谱化,有时我嫌他去过度了,历史文字读起来有了茶博士说书的感觉。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庖丁解牛者张鸣依然沿袭自己一向的风格,解构了这场伟大革命。一个世纪来被符号化的辛亥革命,在张鸣的视野中不过是中国发生过一场左右不定的摇晃。  革命事件,有什么神圣的?革命领袖,有什么不同凡人的?没有,统统没有,光环消失,金粉落尽。这种治史态度和言说形式,我觉得在当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