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浪漫是女人的气质,是一种嘴嚼无味过后又回味深远的芳香。她用浅淡的笔调描绘出了瑰丽的色彩,用轻幽的指法演奏出了震撼的乐章,她在痛苦和历练中洗尽铅华,又在悲情笼罩下惨然谢幕。她带给了我们那么多美丽的故事,传说、臆想或者杜撰谁又在乎,我们需要她,在多梦的年代……
陈家有女初长成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去台湾。少女时期三毛看到毕加索画册里焕发着青春生命力的女人时,她懵懂的心有了幻想,为毕加索,为西班牙。可惜的是三毛的艺术天分远不及她的文学造诣,在尝试了学习绘画的失败后,她有了另一个浪漫的选择:学习哲学。对她来说,毕加索遥不可及,但西班牙依旧充满了期待,美丽的女郎扭动着袅娜的身姿跳起优美的弗拉门戈舞,痴情少年弹着吉他站在楼下对着凉台上的心上人高唱小调,贫贱的理发师夜会美丽的贵族少女。三毛用自己对西班牙的奇妙幻想去勾勒未来,在所有的故事里她都是主角。十九岁,带着五美元的现钞和七百美金的汇票三毛单跪在父母脚下深深地磕了个头后离开了家,从此开始了她的漂泊历程,她进了马德里文哲学院学习。读书期她利用一切可争取的时间去旅行,去透视和了解这个产生过堂吉诃德、卡门和唐璜的国度,巴塞罗纳、塞维利亚、萨拉曼城。大三那年的圣诞节,三毛去塞维亚城旅行时邂逅了一个英俊、稚嫩的男孩荷西(Jose Mafia Quero Ruiz)。那时的荷西只是个腼腆的高中生,三毛无法接受这个为了爱情而逃课和自己约会的十八岁青涩男孩。她态度坚决地选择在一个雪花飘飞的暮色里和他分手,一别就是六年。当他们再重逢时,荷西告诉三毛,在分手的那夜,他整晚都在流泪,几乎想自杀。
几年后三毛回到台湾开始了和一位德国中年教师的另一段爱情。也许经历了几年的飘零后她需要找地方归属自己,她认定对方值得托付终身,于是她毫不迟疑地应允了对方的求婚。这次爱情来时平静,去得却撕心裂肺。就在婚礼举行前夕,德国教师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三毛的怀里,她一直搂着他,直到他的身体变凉。葬礼之后,三毛吞下安眠药欲结束自己的生命,幸运的是这次她被救了下来。这是她第二次被死神拒绝(第一次是学生时代因为老师的侮辱负气自杀)。活着,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死的渴望一直在三毛的心中蛰伏着,陪伴了她一生。
为了爱情
不久一位朋友为三毛带来一封来自西班牙的信,并附带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健壮、成熟,满脸大胡子的男人,那个六年来直对她痴痴盼望的荷西。三毛重返西班牙并在马德里找到了一份为小学生教授英文的工作。爱情仿佛是凤凰涅磐,再次来临时会变得更辉煌、更极致。荷西热烈的爱情让三毛冰冻的心溶解,她相信和他结合将是一生中最幸运的抉择。对三毛来说,浪漫始于台湾,爱情始于马德里,创作始于撒哈拉。她怀着对沙漠蛮荒之美的憧憬和对爱情的期待来到了撒哈拉,并在那里完成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和盛情簇拥的花童,两个纤弱的身影在漫漫黄沙中手拉着手走着来到镇上的法院,完成了一场不平凡的婚礼。尽管婚后的三毛一直以家庭主妇自居而刻意回避自己的作家身份,但她献给华人读者的作品几乎都是婚后的创作。因为这场爱情带给了她别样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
毋庸质疑他们梦幻童话般的婚姻带给了她幸福,也带给了她创作的激情。三毛曾说她的创作灵感一方面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来自荷西。作为丈夫,荷西给了三毛一个温馨、幸福的家,也给了她事业上的全力支持。在西属撒哈拉沙漠上,三毛背着相机,带着纸笔记录着当地特有的民俗和风情。与荷西六年的婚姻是三毛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她极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文学潜质和写作才华,先后完成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在来》,《稻草人手记》和《哭泣的骆驼》等作品。就在她写作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三毛突然停笔了,这让当时的出版商和读者们大惑不解。三毛在给父母的信中解释说由于她养成了白天睡觉,晚上写作的习惯和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的丈夫产生了“时间错位”,这种错位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让她感到爱情在期待中变得有些脱节,她不得不做出决定,暂时放弃写作。在婚姻和事业上,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这就是她对爱情的态度。
歇笔后的三毛和丈夫离开撒哈拉搬到北非的加纳利群岛居住,并开始了短暂浪漫的旅行生活。爱情如同撒哈拉沙漠中的黄沙,无论你怎么攥紧手心,它还是会从你的指间溜走。在他们结婚的第六年,荷西不幸死于潜水意外,这次人生中遭遇的最沉重打击让三毛再次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在荷西葬礼结束后她不顾一切跑回墓地跪在地上挖土,挖得十指出血,她要把爱人挖出来再抱他一次,她要再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安睡。死者带走了生者的快乐,留给她的只是一颗破碎的,无法复原的心。她再次想要自杀,因为她的心早已随着爱人而去。父母~次次去祈求女儿再“试着”活下去,甚至轮流二十四小时“监视”她的行动以防她轻生。琼瑶曾苦劝她七个小时,为的只是得到她一句“不去死”的承诺。于是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承受撕心裂肺的疼痛,为了不成为残害自己和无数热爱自己的读者的凶手,三毛背上了十字架,任凭思念啃噬她的心和她的身体,她都要去忍受。她再次选择回到加纳利群岛,在荷西长眠的地方休养生息。
1981年,结束了14年流浪生活的三毛回到台湾定居。同一年,台湾《联合报》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她欣然接受并写下了《万水千山走遍》。旅行和写作是她治愈伤口的良方,并给了她暂时生存下去的勇气。
忘年恋情
三毛因为求学和旅行先后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一直让她魂牵梦萦的是她的家乡,祖国内地。她曾说过虽然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但内地是她的父母之邦,重返家乡是她多年的宿愿。1989年春,她回到了久已向往的祖国,这次她拜见了她的精神之父一漫画家,《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翌年四月她再次来到内地,这次她遇见了多年来一直敬慕的西部歌王一王洛宾,并有了她人生最后的一次爱情。三毛敬仰王洛宾的人生经历,爱慕他的艺术才华,随着了解的深入,年龄的差距逐渐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的融合。此时的王洛宾已是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与三毛的年龄相差30岁。王洛宾一生命运多舛,经历曲折,深谙人情世故,面对热情似火的三毛显得老成持重,这个近八十岁的老人当然比十八岁的荷西懂得怎样去隐忍自己的情感。他写信给三毛形容自己像萧伯纳那把失去挡雨功能却只能当作拐杖之用的伞,三毛看后即刻复信,她说尊敬与爱并不在称呼上,她坚持在爱情上她是自由的,她的生活中不能失去这把拐杖。也许是有着太多的沧桑经历,王洛宾对儿女情长处之淡然,这段忘年恋情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跨海鸿书传情后很快结束了。没多久,三毛在寄给王洛宾的信中告诉他自己在香港和一位英国老友订了婚。王洛宾看后表现得很平静,即便他相信所谓的“英国老友”纯粹是三毛的虚构,但他仍积极地回信给她,“凡你爱的,我都爱,包括英国先生在内。”
三毛一生都渴望爱情,可爱情每次都来不及让她品味便匆匆消失,爱情仿佛只是遥远的海市蜃楼,仿佛总是可望却不可触摸。1991年1月5日,三毛自杀于台北荣民医院,死神这次终于“开恩”接受了她。
在海峡彼岸,随着电波的传送,一个晴天霹雳猝然击倒了王洛宾。噩梦过后,他不得不接受惨痛的事实。失去的总是最宝贵的,失去的总是最痛惜的。此时这个迟暮的老人终于燃起了烈火,他拨动起琴弦: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未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三毛一生的浪漫情结带给她的是幸还是不幸,谁能说得清?身为作家和浪漫主义者,这也许是她逃不掉的宿命结果,像海明威,像川端康成。
不知下一个又会是谁?
陈家有女初长成
三毛原名陈平,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去台湾。少女时期三毛看到毕加索画册里焕发着青春生命力的女人时,她懵懂的心有了幻想,为毕加索,为西班牙。可惜的是三毛的艺术天分远不及她的文学造诣,在尝试了学习绘画的失败后,她有了另一个浪漫的选择:学习哲学。对她来说,毕加索遥不可及,但西班牙依旧充满了期待,美丽的女郎扭动着袅娜的身姿跳起优美的弗拉门戈舞,痴情少年弹着吉他站在楼下对着凉台上的心上人高唱小调,贫贱的理发师夜会美丽的贵族少女。三毛用自己对西班牙的奇妙幻想去勾勒未来,在所有的故事里她都是主角。十九岁,带着五美元的现钞和七百美金的汇票三毛单跪在父母脚下深深地磕了个头后离开了家,从此开始了她的漂泊历程,她进了马德里文哲学院学习。读书期她利用一切可争取的时间去旅行,去透视和了解这个产生过堂吉诃德、卡门和唐璜的国度,巴塞罗纳、塞维利亚、萨拉曼城。大三那年的圣诞节,三毛去塞维亚城旅行时邂逅了一个英俊、稚嫩的男孩荷西(Jose Mafia Quero Ruiz)。那时的荷西只是个腼腆的高中生,三毛无法接受这个为了爱情而逃课和自己约会的十八岁青涩男孩。她态度坚决地选择在一个雪花飘飞的暮色里和他分手,一别就是六年。当他们再重逢时,荷西告诉三毛,在分手的那夜,他整晚都在流泪,几乎想自杀。
几年后三毛回到台湾开始了和一位德国中年教师的另一段爱情。也许经历了几年的飘零后她需要找地方归属自己,她认定对方值得托付终身,于是她毫不迟疑地应允了对方的求婚。这次爱情来时平静,去得却撕心裂肺。就在婚礼举行前夕,德国教师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三毛的怀里,她一直搂着他,直到他的身体变凉。葬礼之后,三毛吞下安眠药欲结束自己的生命,幸运的是这次她被救了下来。这是她第二次被死神拒绝(第一次是学生时代因为老师的侮辱负气自杀)。活着,有快乐,也会有痛苦,死的渴望一直在三毛的心中蛰伏着,陪伴了她一生。
为了爱情
不久一位朋友为三毛带来一封来自西班牙的信,并附带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一个健壮、成熟,满脸大胡子的男人,那个六年来直对她痴痴盼望的荷西。三毛重返西班牙并在马德里找到了一份为小学生教授英文的工作。爱情仿佛是凤凰涅磐,再次来临时会变得更辉煌、更极致。荷西热烈的爱情让三毛冰冻的心溶解,她相信和他结合将是一生中最幸运的抉择。对三毛来说,浪漫始于台湾,爱情始于马德里,创作始于撒哈拉。她怀着对沙漠蛮荒之美的憧憬和对爱情的期待来到了撒哈拉,并在那里完成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没有亲朋好友的祝贺和盛情簇拥的花童,两个纤弱的身影在漫漫黄沙中手拉着手走着来到镇上的法院,完成了一场不平凡的婚礼。尽管婚后的三毛一直以家庭主妇自居而刻意回避自己的作家身份,但她献给华人读者的作品几乎都是婚后的创作。因为这场爱情带给了她别样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
毋庸质疑他们梦幻童话般的婚姻带给了她幸福,也带给了她创作的激情。三毛曾说她的创作灵感一方面来自撒哈拉沙漠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来自荷西。作为丈夫,荷西给了三毛一个温馨、幸福的家,也给了她事业上的全力支持。在西属撒哈拉沙漠上,三毛背着相机,带着纸笔记录着当地特有的民俗和风情。与荷西六年的婚姻是三毛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她极致地发挥出自己的文学潜质和写作才华,先后完成了《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在来》,《稻草人手记》和《哭泣的骆驼》等作品。就在她写作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三毛突然停笔了,这让当时的出版商和读者们大惑不解。三毛在给父母的信中解释说由于她养成了白天睡觉,晚上写作的习惯和白天工作晚上睡觉的丈夫产生了“时间错位”,这种错位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让她感到爱情在期待中变得有些脱节,她不得不做出决定,暂时放弃写作。在婚姻和事业上,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这就是她对爱情的态度。
歇笔后的三毛和丈夫离开撒哈拉搬到北非的加纳利群岛居住,并开始了短暂浪漫的旅行生活。爱情如同撒哈拉沙漠中的黄沙,无论你怎么攥紧手心,它还是会从你的指间溜走。在他们结婚的第六年,荷西不幸死于潜水意外,这次人生中遭遇的最沉重打击让三毛再次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在荷西葬礼结束后她不顾一切跑回墓地跪在地上挖土,挖得十指出血,她要把爱人挖出来再抱他一次,她要再握着他的手看着他安睡。死者带走了生者的快乐,留给她的只是一颗破碎的,无法复原的心。她再次想要自杀,因为她的心早已随着爱人而去。父母~次次去祈求女儿再“试着”活下去,甚至轮流二十四小时“监视”她的行动以防她轻生。琼瑶曾苦劝她七个小时,为的只是得到她一句“不去死”的承诺。于是为了不让年迈的父母承受撕心裂肺的疼痛,为了不成为残害自己和无数热爱自己的读者的凶手,三毛背上了十字架,任凭思念啃噬她的心和她的身体,她都要去忍受。她再次选择回到加纳利群岛,在荷西长眠的地方休养生息。
1981年,结束了14年流浪生活的三毛回到台湾定居。同一年,台湾《联合报》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她欣然接受并写下了《万水千山走遍》。旅行和写作是她治愈伤口的良方,并给了她暂时生存下去的勇气。
忘年恋情
三毛因为求学和旅行先后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一直让她魂牵梦萦的是她的家乡,祖国内地。她曾说过虽然自己不信仰共产主义,但内地是她的父母之邦,重返家乡是她多年的宿愿。1989年春,她回到了久已向往的祖国,这次她拜见了她的精神之父一漫画家,《三毛流浪记》的作者张乐平。翌年四月她再次来到内地,这次她遇见了多年来一直敬慕的西部歌王一王洛宾,并有了她人生最后的一次爱情。三毛敬仰王洛宾的人生经历,爱慕他的艺术才华,随着了解的深入,年龄的差距逐渐被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的融合。此时的王洛宾已是一个近八十岁的老人,与三毛的年龄相差30岁。王洛宾一生命运多舛,经历曲折,深谙人情世故,面对热情似火的三毛显得老成持重,这个近八十岁的老人当然比十八岁的荷西懂得怎样去隐忍自己的情感。他写信给三毛形容自己像萧伯纳那把失去挡雨功能却只能当作拐杖之用的伞,三毛看后即刻复信,她说尊敬与爱并不在称呼上,她坚持在爱情上她是自由的,她的生活中不能失去这把拐杖。也许是有着太多的沧桑经历,王洛宾对儿女情长处之淡然,这段忘年恋情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跨海鸿书传情后很快结束了。没多久,三毛在寄给王洛宾的信中告诉他自己在香港和一位英国老友订了婚。王洛宾看后表现得很平静,即便他相信所谓的“英国老友”纯粹是三毛的虚构,但他仍积极地回信给她,“凡你爱的,我都爱,包括英国先生在内。”
三毛一生都渴望爱情,可爱情每次都来不及让她品味便匆匆消失,爱情仿佛只是遥远的海市蜃楼,仿佛总是可望却不可触摸。1991年1月5日,三毛自杀于台北荣民医院,死神这次终于“开恩”接受了她。
在海峡彼岸,随着电波的传送,一个晴天霹雳猝然击倒了王洛宾。噩梦过后,他不得不接受惨痛的事实。失去的总是最宝贵的,失去的总是最痛惜的。此时这个迟暮的老人终于燃起了烈火,他拨动起琴弦: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未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三毛一生的浪漫情结带给她的是幸还是不幸,谁能说得清?身为作家和浪漫主义者,这也许是她逃不掉的宿命结果,像海明威,像川端康成。
不知下一个又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