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期刊评价是图书馆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关心的一个研究议题,相关研究的文献量巨大。为了厘清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主要脉络,文章通过收集CSSCI数据库中1998~2014年间1769篇期刊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利用NodeXL等软件对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网络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期刊评价研究存在5大研究热点和3大知识基础。
关键词:期刊评价;知识图谱;学术评价;期刊质量
中图分类号: G25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11
Review of Journal Evaluation Research Based 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CSSCI(1998~2014)
Abstract Journal evaluation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concerned b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well as researche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 great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this domain need to be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 main focuses of journal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data record consisted of 1769 item from1998 to 2014 were collected form CSSCI. Using the NodeXL for cluster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he finding is that there are 5 hot focuses and 3 intellectual basement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Key words journal evaluati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research performance assessment; journal quality
1 引言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的知识内容为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发展服务的观念支配着图书馆学的知识生产。“无论什么图书馆学研究分支,如果它研究的内容是关系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那么它是合理的;如果它研究的内容能够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它就是优秀的。”[1]这种观念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图书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研究议题无法引起其他学科的注意,从而在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例如,在1979~2009这30年间,图书馆学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总共只有37篇,而且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2]。“图书资讯学知识来源程度较知识扩散程度高……知识扩展仍以学科境内扩展为主”[3]。
然而,有一个独特的研究主题却突破了图书馆学知识生产自我封闭的特征,即期刊评价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者开始向国内介绍国外重要期刊,到80、90年代兴起核心期刊研究热潮,再到2000年之后以文献计量指标展开科研绩效评价、学术评价和大学评价等研究议题;可以说期刊评价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和对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这些国内著名高校学报的哲社版在2005年之后陆续开设“期刊与评价”、“社科研究与评价”等专栏就是最佳例证。
虽然学术成果有着多种形式和传播渠道,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期刊是当今知识传播系统中最主要的渠道。期刊在自然科学界的主导地位自不待言,即便是在人文社会学科界,期刊也占据了学者出版和信息源的半壁江山[4]。因此,才有“20世纪是期刊的世纪”之说[5]。二战后科技文献和期刊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为研究人员带来便捷的信息资讯和广阔发表渠道的同时,也为科研人员选择期刊和信息提高了难度。任何科研人员都无法熟知本领域的所有信息源,“饥渴已经迅速转化为消化不良”[6]。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期刊评价研究才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攫取了各个学科的眼球。
目前,国内虽然有大量文献讨论期刊评价、核心期刊、引文分析等相关研究议题,但是对期刊评价这一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献尚不多见。李云霞(2008)利用CNKI数据库对1979~2008年之间的261篇期刊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7]。同年,刘新燕和武夷山利用CNKI数据库对1983~2007年之间的671篇期刊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8]。姜春林(2011)利用CSSCI数据库对1998~2009年间303篇国内期刊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9],侯素芳和汤建民(2014)也是基于CSSCI数据对1998~2011年间458篇国内期刊评价研究进行综述[10]。除了这些计量研究成果外,曾建勋和宋培元(2007)对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进行了定性的历史回顾[11],别立谦和何峻(2012)对我国近30年核心期刊研究实践进行定性的历史综述[12]。这些文献都是针对国内期刊评价研究展开梳理。陈燕和李锐(2010)使用1998~2009年间的SSCI和CSSCI分别获取421篇外文文献和385篇中文文献,使用计量方法对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13]。目前这些计量研究的检索策略主要是以“期刊评价”作为检索词,在“主题”或者“关键词”字段进行检索。这种检索策略会发生大量的漏检,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遗漏大部分研究“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
本文主要是对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对国内期刊评价研究进行计量研究时,常用的数据源主要是CNKI和CSSCI。刘心燕和武夷山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998年之前,期刊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都未超过10篇[14]。虽然该研究也存在漏检情况,但是可以推定1998年之前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量不会太大。因此,本文选择CSSCI作为数据源,使用CSSCI数据库的另一优势在于可以对来源文献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
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核心期刊的引荐。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掀起了我国期刊评价研究制度化的新篇章,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个人学术研究’转向‘集体联合攻关’的标志”[15]。尽管自然科学也有不少领域关心期刊评价问题,但是由于其学科规范程度高、标准统一,所以国内自然科学界并未对期刊评价产生较大的争议。与之相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期刊评价一直是热门话题。国内发表期刊评价研究的学术媒体,也大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少量文献分散在如《科学通报》之类的综合报导型自然科学期刊上。
2000年2月南京大学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研制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16]。CSSCI数据库建成之后,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进行引文分析和评价研究的主要数据源。由于CSSCI最多只能支持3个检索词同时组配,所以为了尽可能全的收集期刊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研究进行了两次检索。首先选择“来源文献检索”为检索入口,第一次检索的逻辑检索式是“(篇名=期刊 AND 篇名=评价) OR 关键词=期刊评价”,反馈918条文献记录;第二次检索的逻辑检索式是“关键词=核心期刊 OR 关键词=来源期刊 OR 关键词=期刊质量”;反馈1005条检索记录。经过数据清理、去重等步骤,最终得到有效书目记录1769条题录。检索时间为2015年8月17日。诚然,本研究所使用的检索策略仍然会遗漏一些文献。检全率只能是一个在实践中无限趋近的指标,从目前检索的反馈结果看,本研究使用的检索策略在检全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本研究使用的软件工具是Excel、Sati和NodeXL [17]。
3 文献发表与增长趋势
通过1998年以来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数量分析,可以发现:由于CSSCI的数据起始于1998年,之前的文献增长情况无法覆盖,2009年前,文献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攀升趋势,从1998年的52篇文献上升到2009年的1237篇文献;之后,每年发表的文献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绝对值基本上保持在每年发表相关论文100篇左右;期刊评价研究论文的累积增长趋势符合普赖斯提出的科学文献量指数增长的普遍规律,拟合优度R2为0.8773;在2010年之后,每年的累积文献量和理论值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国内的期刊评价研究在2010年之后已经趋于成熟(见图1)。
2014年,有1769篇期刊评价研究文献发表在199家期刊上。姜春林对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计量研究发现,期刊评价研究的论文主要发表平台有三类:编辑出版类期刊、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综合性期刊[9];侯素芳和汤建民的计量研究发现,发表期刊评价论文的媒体也主要有三类:图书情报类期刊、科研管理类期刊和编辑出版类期刊[10]。本研究结果与姜春林的结论更为吻合,虽然很多学科的期刊都会发表期刊评价的研究论文,但是从数据量上主要集中在:编辑出版类期刊、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综合类期刊(包括高校文科学报)。除此之外,科研管理、体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学科的期刊也刊登了不少期刊评价的研究论文。发文量最多的两份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434篇)和《编辑学报》(154篇),这两份刊物的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33.24%。本文也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6的编辑出版类和图书情报类期刊以及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综合类期刊。
之所以要特别列出较多的综合类期刊,主要为了展示期刊评价是图书情报学界和其他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议题,这有别于图书情报学的其他研究议题。综合类期刊对期刊评价议题的关注,特别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文科学报发表期刊评价的研究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图书情报学长期以来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媒体上的失语状态,成为图书情报学和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重要渠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发文65篇,位列综合期刊榜首,主要因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教授于2008年至2011年期间在该刊开设期刊评价研究相关主题的专栏。类似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教授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期刊评价相关研究的专栏。综合类期刊向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人员敞开大门,这在一个方面表明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提升。
4 谁在做期刊评价研究
1769篇论文共有2266位作者,平均每篇论文为1.28,和姜春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有1806位作者仅发表过1篇期刊评价研究论文,占总数的79.70%,这表明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队伍具有高度的离散分布特征。高产作者主要来自图书情报学,如俞立平(31篇)、潘云涛(30篇)、武夷山(25篇)、叶继元(23篇)、邱均平(18篇)、刘雪立(17篇)、邓三鸿(16篇)、何荣利(12篇)、姜春林(12篇)、马爱芳(12篇)、游苏宁(10篇)等。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作者发文量分布满足幂律分布特征,拟合函数y=19.907x-0.407,拟合优度R2=0.906(见图2)。
幂律分布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科学学中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中称之为二八定律,文献计量学中称之为文献集中和分散定律;研究者在处理呈现幂律分布特征的研究对象时,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根据人工经验设定阈值划分出核心和边缘区,并对相应的核心项展开宏观的数理统计特征描述和微观细节剖析,分布在尾端的边缘项则忽略不予考虑[18]。根据国内期刊评价作者发文量的频次分布(见图2)显示结果,国内期刊评价研究作者发文量分布曲线的拐点在4,因此本研究设定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期刊评价领域的高产作者,共计76位。在高产作者中,使用Sati生成76×76的作者共现矩阵[19],并将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中,选择Clauset-Newman-Moore对节点进行聚类,最终得到期刊评价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 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的大小由作者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决定,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由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决定,网络模块化程度(Modularity)的值为0.4539。如前所述,作者发文频次符合幂律分布,而且合作网络图谱也显示出高频作者之间的网络结构特征明显。这表明虽然期刊评价研究作者群体在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分散特征,但是一些高产的研究团队已经形成。最为突出的有四个团队:一是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潘云涛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网状结构特征,同时存在若干个三角形的合作组,其中以潘云涛、俞立平、武夷山三角合作组最为突出;二是以河南新乡医学院的刘雪立为中心形成的研究团队,这个是合作网络中也呈现出明显网状结构特征,包含数个稳定的三角合作组;三是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为中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包含三个比较稳定的三角合作组;四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为中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中仅包含一个稳定的三角合作组。前两个团队主要是以同事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网络,后两个主要是师承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网络。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研究团队之外,还有一些稳定的三角合作和结对合作也表现突出,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游苏宁、南京大学的苏新宁、南京大学的邓三鸿、武汉大学的方卿、湖南医科大学方平、中科院图书馆方曙与金碧辉、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刘文娟、浙江大学图书馆缪家鼎等。有一些单兵作战的研究人员在期刊评价领域也非常突出,比如沈阳农业大学何荣利等。
期刊评价的作者主要来自699家不同的机构。从发文量来看,南京大学共计142篇位列首位,其次为武汉大学发文42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文39篇位列第三。南京大学之所以能在期刊评价研究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CSSCI由南京大学研发,数据获取便利,为进行期刊评价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依托CSSCI数据库进行期刊评价研究是南京大学的重要特征[10];二是南京大学从事期刊评价的研究团队较多,高产作者合作网络中的叶继元、苏新宁、邓三鸿这三个团队全部来自南京大学。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还有浙江大学(30篇)、北京大学(26篇)、新乡医学院河南省高科技期刊研究中心(22篇)、大连理工大学(20篇)、宁波大学(20篇)、河南师范大学(19篇)、中山大学(18篇)、南京农业大学(17篇)、中南大学(14篇)、沈阳农业大学(13篇)、中科院科学文献情报中心(13篇)、吉林大学(12篇)等。
综合来看,国内从事期刊评价研究的作者主要集中在三类机构:一是图书情报学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如叶继元、邱均平、苏新宁等;二是期刊杂志社的编辑,如刘雪立、张积玉等;三是图书情报机构的研究人员,如潘云涛、金碧辉等。
5 谁引领期刊评价话语
谁在中国期刊评价领域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本文用作者总被引次数的高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个学科领域中,通常高被引的作者引领该学科研究发展,具有较高的话语权。
1769条来源文献中,共包含11103条参考文献,平均每篇论文包含6.28条参考文献。被引作者总计5616位(含非第一作者、团体作者),平均每位作者被引1.96次。对被引20次以上的在国内从事期刊评价的学者名单(见表2)和高产作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邱均平、苏新宁、叶继元、金碧辉、俞立平、刘雪立、潘云涛、游苏宁等既是高产作者也是高被引作者;而戴龙基、万锦堃、任胜利、钱荣贵、朱强、王立民、邹志仁、张其苏等虽然不属于期刊评价领域的高产作者,但是却在期刊评价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这些非高产作者成为高被引作者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重要期刊评价体系的参与人,比如戴龙基、庄守经、朱强、林被甸、张其苏、蔡荣华等都是编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主持人或重要参与者,邹志仁是CSSCI的重要参与人,孟连生是CSCD的重要参与人;二是有期刊评价相关的重要专著,比如王崇德、罗式胜都出版过文献计量学的专著或教材。
通常来说,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话语权的研究者既是这一领域的高产作者,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的高被引作者。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如前所述,期刊评价领域的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虽然有一定的重合,但是仅从发文和被引的频次分布上无法直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作者产能和效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统计了排名前76位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及其总被引次数,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4,双尾检验的显著性p<0.01。统计结果显示,期刊评价领域作者的产能和效能弱相关。因此,研究人员在期刊评价领域树立学术影响力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高产提高自身的曝光率,增加自己被同行认可和引用的机率;二是做出高质量的期刊评价研究成果,从而成为有影响力的学者。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研究对该领域的高被引期刊进行了相同的研究。11103条参考文献中,共有7140条参考文献是期刊论文,来自于1001种不同的期刊。按照被引期刊的学科类别来看,高被引期刊也主要有三类:编辑出版类期刊、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综合类期刊(三类中被引频次排前5的期刊见表3)。除了这三类之外,法学类期刊和科研管理类期刊的被引次数也较高。为了检验期刊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统计了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90种期刊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1,双尾检验的显著性p<0.01。这表明期刊的产能和效能之间高度正相关。因此,如果一份期刊想提升自身在期刊评价领域的影响力,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发表期刊评价领域的研究论文;否则,偶尔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极有可能被湮没在海量文献之中。
6 期刊评价的主流范式
6.1 研究热点分析
共词分析是概述研究热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20]。 1769条来源文献中总计出现2677个关键词,累积出现频次为7068次,平均每篇来源文献有关键词4个(关键词词频分布见图4)。
本文提取出现频次为7以上的高频关键词100个,利用Sati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数据整理:一是删除在期刊评价领域没有检索意义的高频关键词,如“期刊评价”、“评价”、“期刊”、“期刊研究”等;二是合并同义和近义关键词,如“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CSSCI”、“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与“期刊评价指标”、“文献计量”、“计量分析”与“文献计量学”等。最终得到73×73的关键词矩阵。将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中,选择Clauset-Newman-Moore对节点进行聚类,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5)。
从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来看,期刊评价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可以分为5大类:一是以期刊质量和科技期刊为中心的词簇,主要从期刊从业人员的视角出发,立足点是促进期刊质量水平的提升,主要研究热点包括期刊编辑业务、期刊人力资源建设、期刊发展的外部环境、期刊国际化等研究议题;二是以核心期刊和学术期刊为中心的词簇,主要是从图书情报学人员的视角出发,立足点是修正各种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完善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三是以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和CSSCI为中心的词簇,主要是以CSSCI作为重要的数据源,研究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各种评价指标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的应用问题,研究立足点在于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特殊性问题;四是以影响因子和引文分析为中心的词簇,研究议题集中在使用引文分析和引文指标进行科研评价、论文评价等,研究立足点在于通过期刊评价为科研管理服务;五是关键词处于相对边缘位置,主要研究如何评价电子期刊和期刊网站,这块属于传统研究议题在网络形态中的拓展。
6.2 知识基础分析
文献同被引是发掘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一种常用方法[21-22]。本文首先使用Sati对参考文献进行字段抽取,提出被引频次最高的100篇文献生成高被引文献共现矩阵。本文发现,由于CSSCI数据著录本身的不规范,比如参考文献中使用的中英文符号不同,同一篇文献在统计被引频次时被当作不同文献,因此需要手工对被引文献共现矩阵进行合并调整;此外,剔除同被引矩阵中的英文文献,最终得到57×57的高被引文献共现矩阵。将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中,选择Clauset-Newman-Moore对节点进行聚类,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6)。可以发现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可以归为三个主要的文献簇:核心期刊研究文献簇,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文献簇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簇(每一个簇的文献题名与出版出处见表4至表6)。
在“核心期刊研究”文献簇中,主要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期刊目录或核心期刊手册,包括2种科技期刊目录和1~4版的北大版核心期刊总览;二是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包括3本文献计量学教材和2本核心期刊专著;三是针对核心期刊本身的指标体系、缺陷和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展开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类簇的文献都在2005之前出版,而且研究的核心落脚点是科技期刊,兼及人文社会学科期刊。这与侯素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0]。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文献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采用指标体系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时,如何分配指标之间权重以及如何计算期刊的最终综合分值,比如“秩和比法”、“判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二是采用新的单一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价,研究这些单一指标的算法,比如特征因子、h指数、g指数等。这一类文献的特点是以数理分析为基础,是期刊评价研究数理统计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文献簇主要研究成果大都出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邹志仁教授就对CSSCI研究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后,赵宪章和邓三鸿使用CSSCI(2000~2004)年间的数据对文学期刊进行评价研究。同年,苏新宁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期刊本身的客观状况和期刊的被引情况,在这两个维度上采用13个指标对期刊的整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23];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2007年出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奠定了基础。2008年,苏新宁对已有的体系进行了修正,选取了20个指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24];2009年出版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8年,邓三鸿等以CSSCI数据为基础,对比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期刊论文在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合作情况、外文引文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加强出版规范,为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7 结语
期刊评价一直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通过对期刊评价研究的关注和知识贡献,图书情报学的知识体系从为信息机构服务,延伸到为整个社会和学界的知识传播和科研管理服务,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评价成为图书情报学从学术界的边缘走向中心的突破口[25]。虽然学界对当下量化学术评价体制诟病不断,但根本原因是科研体制导致的科研管理部门对工具的使用不当[26]。作为工具生产者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要焦点是完善工具。
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起始于图书情报学界20世纪70年代对核心期刊的引荐。核心期刊评价主要采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通过期刊的综合分值排序来确定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然而,依据综合分值的排名并不能说明很大的问题。为了弥补核心期刊研究的缺陷,尹玉吉[27-29]、于鸣镝[30-31]、崔国平[32]、齐世武和傅春玲[34]等学者提出了期刊分级研究弥补核心期刊的不足,提出了应将期刊划分为若干等级的设想。期刊分级思想的提出,使得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核心期刊只是期刊评价的一种方式。因此,2000年以后学界越来越多的使用期刊评价这一术语作为规范的表达术语,并将核心期刊研究和期刊分级研究视为期刊评价的子领域。因此,核心期刊研究既是期刊评价研究热点也是期刊评价研究的知识基础。 期刊评价属于学术评价研究观层面的研究课题。从目前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期刊评价研究在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理论构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评价对象上,一是从中观的期刊评价转向微观的论文评价,比如最近几年兴起的对“睡美人”论文的研究;二是从中观评价拓展到宏观评价,即通过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为机构评价奠定基础,最为典型的是大学评价研究的兴盛。在评价方法上,替代计量学的出现使得评价数据源更为丰富。在评价理论的构建上,研究学术评价活动的社会机制、评价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将来的重要热点,比如在宏观上研究评价制度的构建运作,在微观上研究引用心理和引用动机。
参考文献:
[1] 范并思. 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J]. 图书馆, 2003(1): 14-15, 4.
[2] 王萃, 傅荣贤.对《新华文摘》(1979-2009年)全文转载的图书馆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5):94-97,72.
[3] 黄慕萱.图书资讯学知识来源与知识扩散指标值研究[J]. 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09, 35(2):14-33.
[4] Nederhof A J. Bibliometric monitoring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A Review[J]. Scientometrics, 2006,66(1): 81-100.
[5] Broadus R N.Early approaches to bibli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7,38(2): 127-129.
[6] (美)布朗, 杜奎德, 王铁生, 葛立成, 译.信息的社会层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13.
[7] 李云霞. 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6):973-976.
[8] 刘新燕, 武夷山. 我国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4): 564-569.
[9] 姜春林.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期刊评价研究评述[J]. 情报科学, 2011(7):1109-1113.
[10] 侯素芳, 汤建民. 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综述和评估:1998-2011[J]. 情报科学, 2014(1): 150-156.
[11] 曾建勋, 宋培元.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现状与走向[J]. 编辑学报, 2007, 19(4):241-244.
[12] 别立谦, 何峻. 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3): 100-105.
[13] 陈燕, 李锐.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及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6): 780-786.
[14] 刘新燕, 武夷山.我国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4): 564-569.
[15] 别立谦, 何峻.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30(3):100-105.
[16] 叶继元.正确看待CSSCI来源期刊[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61-62.
[17] 刘启元, 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2(1):50-58.
[18] 万昊, 谭宗颖, 鲁晶晶, 等. 2001-2014年引文分析领域发展演化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6):120-136.
[19] 刘启元, 叶鹰. 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2(1):50-58.
[20] 冯璐, 冷伏海.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2): 88-92.
[21] Small H. Co-citation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ocum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3,24(4): 265-269.
[22] Marshakova-Shaikevich I. System of document connectionism based on references[J].Nauchn-TchnInform,1973,2(6): 3-8.
[23] 苏新宁.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6,26(6):59-65,182.
[24] 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2008,29(1):35-42.
[25] 刘宇, 张云中, 魏瑞斌, 等. 图书情报学研究进展述评:2010-2013[J]. 图书馆杂志, 2014(12): 38-48.
[26] 朱剑. 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 5-15.
[27] 尹玉吉. 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116-118.
[28] 尹玉吉,王倩. 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137.
[29] 尹玉吉. 关于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85.
[30] 于鸣镝. 试论期刊等级[J]. 晋图学刊,1996(1):36-39.
[31] 于鸣镝. 再论期刊等级[J]. 晋图学刊,1998(4):34-35.
[32] 崔国平. 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J]. 编辑学报,2000(1):41-42.
[33] 齐世武,傅春玲. 浅议科技期刊的分级[J]. 编辑学报,1995(1):56-57.
关键词:期刊评价;知识图谱;学术评价;期刊质量
中图分类号: G255.2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8/tsyqb.1003-6938.2015111
Review of Journal Evaluation Research Based 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CSSCI(1998~2014)
Abstract Journal evaluation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concerned b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well as researcher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A great amount of literature on this domain need to be analyzed to find out the main focuses of journal evaluation research. The data record consisted of 1769 item from1998 to 2014 were collected form CSSCI. Using the NodeXL for cluster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the finding is that there are 5 hot focuses and 3 intellectual basements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Key words journal evaluation;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 research performance assessment; journal quality
1 引言
长期以来,图书馆学的知识内容为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事业发展服务的观念支配着图书馆学的知识生产。“无论什么图书馆学研究分支,如果它研究的内容是关系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那么它是合理的;如果它研究的内容能够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那么它就是优秀的。”[1]这种观念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图书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研究议题无法引起其他学科的注意,从而在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上处于一种失语状态。例如,在1979~2009这30年间,图书馆学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总共只有37篇,而且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2]。“图书资讯学知识来源程度较知识扩散程度高……知识扩展仍以学科境内扩展为主”[3]。
然而,有一个独特的研究主题却突破了图书馆学知识生产自我封闭的特征,即期刊评价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者开始向国内介绍国外重要期刊,到80、90年代兴起核心期刊研究热潮,再到2000年之后以文献计量指标展开科研绩效评价、学术评价和大学评价等研究议题;可以说期刊评价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和对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南京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这些国内著名高校学报的哲社版在2005年之后陆续开设“期刊与评价”、“社科研究与评价”等专栏就是最佳例证。
虽然学术成果有着多种形式和传播渠道,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期刊是当今知识传播系统中最主要的渠道。期刊在自然科学界的主导地位自不待言,即便是在人文社会学科界,期刊也占据了学者出版和信息源的半壁江山[4]。因此,才有“20世纪是期刊的世纪”之说[5]。二战后科技文献和期刊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为研究人员带来便捷的信息资讯和广阔发表渠道的同时,也为科研人员选择期刊和信息提高了难度。任何科研人员都无法熟知本领域的所有信息源,“饥渴已经迅速转化为消化不良”[6]。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期刊评价研究才应运而生,并且迅速攫取了各个学科的眼球。
目前,国内虽然有大量文献讨论期刊评价、核心期刊、引文分析等相关研究议题,但是对期刊评价这一研究主题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的文献尚不多见。李云霞(2008)利用CNKI数据库对1979~2008年之间的261篇期刊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7]。同年,刘新燕和武夷山利用CNKI数据库对1983~2007年之间的671篇期刊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8]。姜春林(2011)利用CSSCI数据库对1998~2009年间303篇国内期刊评价研究进行了梳理[9],侯素芳和汤建民(2014)也是基于CSSCI数据对1998~2011年间458篇国内期刊评价研究进行综述[10]。除了这些计量研究成果外,曾建勋和宋培元(2007)对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进行了定性的历史回顾[11],别立谦和何峻(2012)对我国近30年核心期刊研究实践进行定性的历史综述[12]。这些文献都是针对国内期刊评价研究展开梳理。陈燕和李锐(2010)使用1998~2009年间的SSCI和CSSCI分别获取421篇外文文献和385篇中文文献,使用计量方法对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比较研究[13]。目前这些计量研究的检索策略主要是以“期刊评价”作为检索词,在“主题”或者“关键词”字段进行检索。这种检索策略会发生大量的漏检,最为严重的后果就是遗漏大部分研究“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献。
本文主要是对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在对国内期刊评价研究进行计量研究时,常用的数据源主要是CNKI和CSSCI。刘心燕和武夷山的研究结果显示,在1998年之前,期刊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都未超过10篇[14]。虽然该研究也存在漏检情况,但是可以推定1998年之前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量不会太大。因此,本文选择CSSCI作为数据源,使用CSSCI数据库的另一优势在于可以对来源文献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 2 数据收集与分析工具
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核心期刊的引荐。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掀起了我国期刊评价研究制度化的新篇章,是“国内‘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个人学术研究’转向‘集体联合攻关’的标志”[15]。尽管自然科学也有不少领域关心期刊评价问题,但是由于其学科规范程度高、标准统一,所以国内自然科学界并未对期刊评价产生较大的争议。与之相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界期刊评价一直是热门话题。国内发表期刊评价研究的学术媒体,也大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少量文献分散在如《科学通报》之类的综合报导型自然科学期刊上。
2000年2月南京大学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专门从事研制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16]。CSSCI数据库建成之后,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界进行引文分析和评价研究的主要数据源。由于CSSCI最多只能支持3个检索词同时组配,所以为了尽可能全的收集期刊评价研究的相关文献,本研究进行了两次检索。首先选择“来源文献检索”为检索入口,第一次检索的逻辑检索式是“(篇名=期刊 AND 篇名=评价) OR 关键词=期刊评价”,反馈918条文献记录;第二次检索的逻辑检索式是“关键词=核心期刊 OR 关键词=来源期刊 OR 关键词=期刊质量”;反馈1005条检索记录。经过数据清理、去重等步骤,最终得到有效书目记录1769条题录。检索时间为2015年8月17日。诚然,本研究所使用的检索策略仍然会遗漏一些文献。检全率只能是一个在实践中无限趋近的指标,从目前检索的反馈结果看,本研究使用的检索策略在检全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改进。本研究使用的软件工具是Excel、Sati和NodeXL [17]。
3 文献发表与增长趋势
通过1998年以来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文献数量分析,可以发现:由于CSSCI的数据起始于1998年,之前的文献增长情况无法覆盖,2009年前,文献量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攀升趋势,从1998年的52篇文献上升到2009年的1237篇文献;之后,每年发表的文献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绝对值基本上保持在每年发表相关论文100篇左右;期刊评价研究论文的累积增长趋势符合普赖斯提出的科学文献量指数增长的普遍规律,拟合优度R2为0.8773;在2010年之后,每年的累积文献量和理论值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表明国内的期刊评价研究在2010年之后已经趋于成熟(见图1)。
2014年,有1769篇期刊评价研究文献发表在199家期刊上。姜春林对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计量研究发现,期刊评价研究的论文主要发表平台有三类:编辑出版类期刊、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综合性期刊[9];侯素芳和汤建民的计量研究发现,发表期刊评价论文的媒体也主要有三类:图书情报类期刊、科研管理类期刊和编辑出版类期刊[10]。本研究结果与姜春林的结论更为吻合,虽然很多学科的期刊都会发表期刊评价的研究论文,但是从数据量上主要集中在:编辑出版类期刊、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综合类期刊(包括高校文科学报)。除此之外,科研管理、体育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学科的期刊也刊登了不少期刊评价的研究论文。发文量最多的两份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434篇)和《编辑学报》(154篇),这两份刊物的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33.24%。本文也列出了发文量排名前6的编辑出版类和图书情报类期刊以及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综合类期刊。
之所以要特别列出较多的综合类期刊,主要为了展示期刊评价是图书情报学界和其他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议题,这有别于图书情报学的其他研究议题。综合类期刊对期刊评价议题的关注,特别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文科学报发表期刊评价的研究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图书情报学长期以来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媒体上的失语状态,成为图书情报学和其他学科进行对话的重要渠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发文65篇,位列综合期刊榜首,主要因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苏新宁教授于2008年至2011年期间在该刊开设期刊评价研究相关主题的专栏。类似还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教授在《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期刊评价相关研究的专栏。综合类期刊向图书情报学的研究人员敞开大门,这在一个方面表明图书情报学学科地位的提升。
4 谁在做期刊评价研究
1769篇论文共有2266位作者,平均每篇论文为1.28,和姜春林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9]。有1806位作者仅发表过1篇期刊评价研究论文,占总数的79.70%,这表明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队伍具有高度的离散分布特征。高产作者主要来自图书情报学,如俞立平(31篇)、潘云涛(30篇)、武夷山(25篇)、叶继元(23篇)、邱均平(18篇)、刘雪立(17篇)、邓三鸿(16篇)、何荣利(12篇)、姜春林(12篇)、马爱芳(12篇)、游苏宁(10篇)等。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的作者发文量分布满足幂律分布特征,拟合函数y=19.907x-0.407,拟合优度R2=0.906(见图2)。
幂律分布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普遍现象,科学学中称之为马太效应,经济学中称之为二八定律,文献计量学中称之为文献集中和分散定律;研究者在处理呈现幂律分布特征的研究对象时,通常的处理方法是根据人工经验设定阈值划分出核心和边缘区,并对相应的核心项展开宏观的数理统计特征描述和微观细节剖析,分布在尾端的边缘项则忽略不予考虑[18]。根据国内期刊评价作者发文量的频次分布(见图2)显示结果,国内期刊评价研究作者发文量分布曲线的拐点在4,因此本研究设定发表4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为期刊评价领域的高产作者,共计76位。在高产作者中,使用Sati生成76×76的作者共现矩阵[19],并将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中,选择Clauset-Newman-Moore对节点进行聚类,最终得到期刊评价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见图3)。 合作网络图谱中节点的大小由作者的中介中心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决定,节点之间的连线粗细由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决定,网络模块化程度(Modularity)的值为0.4539。如前所述,作者发文频次符合幂律分布,而且合作网络图谱也显示出高频作者之间的网络结构特征明显。这表明虽然期刊评价研究作者群体在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分散特征,但是一些高产的研究团队已经形成。最为突出的有四个团队:一是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潘云涛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网状结构特征,同时存在若干个三角形的合作组,其中以潘云涛、俞立平、武夷山三角合作组最为突出;二是以河南新乡医学院的刘雪立为中心形成的研究团队,这个是合作网络中也呈现出明显网状结构特征,包含数个稳定的三角合作组;三是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邱均平为中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包含三个比较稳定的三角合作组;四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叶继元为中心的研究团队,该团队中仅包含一个稳定的三角合作组。前两个团队主要是以同事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网络,后两个主要是师承关系建立起来的合作网络。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研究团队之外,还有一些稳定的三角合作和结对合作也表现突出,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游苏宁、南京大学的苏新宁、南京大学的邓三鸿、武汉大学的方卿、湖南医科大学方平、中科院图书馆方曙与金碧辉、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刘文娟、浙江大学图书馆缪家鼎等。有一些单兵作战的研究人员在期刊评价领域也非常突出,比如沈阳农业大学何荣利等。
期刊评价的作者主要来自699家不同的机构。从发文量来看,南京大学共计142篇位列首位,其次为武汉大学发文42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文39篇位列第三。南京大学之所以能在期刊评价研究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CSSCI由南京大学研发,数据获取便利,为进行期刊评价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依托CSSCI数据库进行期刊评价研究是南京大学的重要特征[10];二是南京大学从事期刊评价的研究团队较多,高产作者合作网络中的叶继元、苏新宁、邓三鸿这三个团队全部来自南京大学。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还有浙江大学(30篇)、北京大学(26篇)、新乡医学院河南省高科技期刊研究中心(22篇)、大连理工大学(20篇)、宁波大学(20篇)、河南师范大学(19篇)、中山大学(18篇)、南京农业大学(17篇)、中南大学(14篇)、沈阳农业大学(13篇)、中科院科学文献情报中心(13篇)、吉林大学(12篇)等。
综合来看,国内从事期刊评价研究的作者主要集中在三类机构:一是图书情报学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如叶继元、邱均平、苏新宁等;二是期刊杂志社的编辑,如刘雪立、张积玉等;三是图书情报机构的研究人员,如潘云涛、金碧辉等。
5 谁引领期刊评价话语
谁在中国期刊评价领域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本文用作者总被引次数的高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一个学科领域中,通常高被引的作者引领该学科研究发展,具有较高的话语权。
1769条来源文献中,共包含11103条参考文献,平均每篇论文包含6.28条参考文献。被引作者总计5616位(含非第一作者、团体作者),平均每位作者被引1.96次。对被引20次以上的在国内从事期刊评价的学者名单(见表2)和高产作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邱均平、苏新宁、叶继元、金碧辉、俞立平、刘雪立、潘云涛、游苏宁等既是高产作者也是高被引作者;而戴龙基、万锦堃、任胜利、钱荣贵、朱强、王立民、邹志仁、张其苏等虽然不属于期刊评价领域的高产作者,但是却在期刊评价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这些非高产作者成为高被引作者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重要期刊评价体系的参与人,比如戴龙基、庄守经、朱强、林被甸、张其苏、蔡荣华等都是编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主持人或重要参与者,邹志仁是CSSCI的重要参与人,孟连生是CSCD的重要参与人;二是有期刊评价相关的重要专著,比如王崇德、罗式胜都出版过文献计量学的专著或教材。
通常来说,在某一研究领域具有较高话语权的研究者既是这一领域的高产作者,同时也是这一领域的高被引作者。前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如前所述,期刊评价领域的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虽然有一定的重合,但是仅从发文和被引的频次分布上无法直接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检验作者产能和效能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统计了排名前76位高产作者的发文量及其总被引次数,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4,双尾检验的显著性p<0.01。统计结果显示,期刊评价领域作者的产能和效能弱相关。因此,研究人员在期刊评价领域树立学术影响力可以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高产提高自身的曝光率,增加自己被同行认可和引用的机率;二是做出高质量的期刊评价研究成果,从而成为有影响力的学者。
基于同样的思路,本研究对该领域的高被引期刊进行了相同的研究。11103条参考文献中,共有7140条参考文献是期刊论文,来自于1001种不同的期刊。按照被引期刊的学科类别来看,高被引期刊也主要有三类:编辑出版类期刊、图书情报类期刊和综合类期刊(三类中被引频次排前5的期刊见表3)。除了这三类之外,法学类期刊和科研管理类期刊的被引次数也较高。为了检验期刊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统计了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90种期刊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1,双尾检验的显著性p<0.01。这表明期刊的产能和效能之间高度正相关。因此,如果一份期刊想提升自身在期刊评价领域的影响力,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持续发表期刊评价领域的研究论文;否则,偶尔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极有可能被湮没在海量文献之中。
6 期刊评价的主流范式
6.1 研究热点分析
共词分析是概述研究热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这些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结构变化”[20]。 1769条来源文献中总计出现2677个关键词,累积出现频次为7068次,平均每篇来源文献有关键词4个(关键词词频分布见图4)。
本文提取出现频次为7以上的高频关键词100个,利用Sati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然后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数据整理:一是删除在期刊评价领域没有检索意义的高频关键词,如“期刊评价”、“评价”、“期刊”、“期刊研究”等;二是合并同义和近义关键词,如“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与“CSSCI”、“影响因子”与“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指标”与“期刊评价指标”、“文献计量”、“计量分析”与“文献计量学”等。最终得到73×73的关键词矩阵。将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中,选择Clauset-Newman-Moore对节点进行聚类,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5)。
从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来看,期刊评价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可以分为5大类:一是以期刊质量和科技期刊为中心的词簇,主要从期刊从业人员的视角出发,立足点是促进期刊质量水平的提升,主要研究热点包括期刊编辑业务、期刊人力资源建设、期刊发展的外部环境、期刊国际化等研究议题;二是以核心期刊和学术期刊为中心的词簇,主要是从图书情报学人员的视角出发,立足点是修正各种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完善核心期刊的评价体系;三是以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和CSSCI为中心的词簇,主要是以CSSCI作为重要的数据源,研究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各种评价指标在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的应用问题,研究立足点在于解决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特殊性问题;四是以影响因子和引文分析为中心的词簇,研究议题集中在使用引文分析和引文指标进行科研评价、论文评价等,研究立足点在于通过期刊评价为科研管理服务;五是关键词处于相对边缘位置,主要研究如何评价电子期刊和期刊网站,这块属于传统研究议题在网络形态中的拓展。
6.2 知识基础分析
文献同被引是发掘研究领域知识基础的一种常用方法[21-22]。本文首先使用Sati对参考文献进行字段抽取,提出被引频次最高的100篇文献生成高被引文献共现矩阵。本文发现,由于CSSCI数据著录本身的不规范,比如参考文献中使用的中英文符号不同,同一篇文献在统计被引频次时被当作不同文献,因此需要手工对被引文献共现矩阵进行合并调整;此外,剔除同被引矩阵中的英文文献,最终得到57×57的高被引文献共现矩阵。将共现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Nodexl中,选择Clauset-Newman-Moore对节点进行聚类,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6)。可以发现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可以归为三个主要的文献簇:核心期刊研究文献簇,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文献簇与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簇(每一个簇的文献题名与出版出处见表4至表6)。
在“核心期刊研究”文献簇中,主要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期刊目录或核心期刊手册,包括2种科技期刊目录和1~4版的北大版核心期刊总览;二是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包括3本文献计量学教材和2本核心期刊专著;三是针对核心期刊本身的指标体系、缺陷和在科研评价中的作用展开的论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类簇的文献都在2005之前出版,而且研究的核心落脚点是科技期刊,兼及人文社会学科期刊。这与侯素芳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吻合[10]。
“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文献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采用指标体系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时,如何分配指标之间权重以及如何计算期刊的最终综合分值,比如“秩和比法”、“判别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二是采用新的单一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价,研究这些单一指标的算法,比如特征因子、h指数、g指数等。这一类文献的特点是以数理分析为基础,是期刊评价研究数理统计基础。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文献簇主要研究成果大都出自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邹志仁教授就对CSSCI研究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此后,赵宪章和邓三鸿使用CSSCI(2000~2004)年间的数据对文学期刊进行评价研究。同年,苏新宁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从期刊本身的客观状况和期刊的被引情况,在这两个维度上采用13个指标对期刊的整体水平进行综合评价[23];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2007年出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奠定了基础。2008年,苏新宁对已有的体系进行了修正,选取了20个指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指标体系[24];2009年出版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2008年,邓三鸿等以CSSCI数据为基础,对比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期刊论文在篇均引文、基金论文比、合作情况、外文引文情况等方面的差异,指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需要加强出版规范,为繁荣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7 结语
期刊评价一直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正是通过对期刊评价研究的关注和知识贡献,图书情报学的知识体系从为信息机构服务,延伸到为整个社会和学界的知识传播和科研管理服务,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期刊评价成为图书情报学从学术界的边缘走向中心的突破口[25]。虽然学界对当下量化学术评价体制诟病不断,但根本原因是科研体制导致的科研管理部门对工具的使用不当[26]。作为工具生产者的图书情报学,研究的主要焦点是完善工具。
我国的期刊评价研究起始于图书情报学界20世纪70年代对核心期刊的引荐。核心期刊评价主要采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通过期刊的综合分值排序来确定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然而,依据综合分值的排名并不能说明很大的问题。为了弥补核心期刊研究的缺陷,尹玉吉[27-29]、于鸣镝[30-31]、崔国平[32]、齐世武和傅春玲[34]等学者提出了期刊分级研究弥补核心期刊的不足,提出了应将期刊划分为若干等级的设想。期刊分级思想的提出,使得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核心期刊只是期刊评价的一种方式。因此,2000年以后学界越来越多的使用期刊评价这一术语作为规范的表达术语,并将核心期刊研究和期刊分级研究视为期刊评价的子领域。因此,核心期刊研究既是期刊评价研究热点也是期刊评价研究的知识基础。 期刊评价属于学术评价研究观层面的研究课题。从目前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期刊评价研究在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理论构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评价对象上,一是从中观的期刊评价转向微观的论文评价,比如最近几年兴起的对“睡美人”论文的研究;二是从中观评价拓展到宏观评价,即通过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为机构评价奠定基础,最为典型的是大学评价研究的兴盛。在评价方法上,替代计量学的出现使得评价数据源更为丰富。在评价理论的构建上,研究学术评价活动的社会机制、评价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将来的重要热点,比如在宏观上研究评价制度的构建运作,在微观上研究引用心理和引用动机。
参考文献:
[1] 范并思. 新世纪,图书馆学基础研究什么?[J]. 图书馆, 2003(1): 14-15, 4.
[2] 王萃, 傅荣贤.对《新华文摘》(1979-2009年)全文转载的图书馆学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5):94-97,72.
[3] 黄慕萱.图书资讯学知识来源与知识扩散指标值研究[J]. 图书馆学与资讯科学,2009, 35(2):14-33.
[4] Nederhof A J. Bibliometric monitoring of research performance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Humanities: A Review[J]. Scientometrics, 2006,66(1): 81-100.
[5] Broadus R N.Early approaches to bibliometric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87,38(2): 127-129.
[6] (美)布朗, 杜奎德, 王铁生, 葛立成, 译.信息的社会层面[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13.
[7] 李云霞. 我国期刊评价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6):973-976.
[8] 刘新燕, 武夷山. 我国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4): 564-569.
[9] 姜春林. 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期刊评价研究评述[J]. 情报科学, 2011(7):1109-1113.
[10] 侯素芳, 汤建民. 国内期刊评价研究综述和评估:1998-2011[J]. 情报科学, 2014(1): 150-156.
[11] 曾建勋, 宋培元.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工作的现状与走向[J]. 编辑学报, 2007, 19(4):241-244.
[12] 别立谦, 何峻. 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3): 100-105.
[13] 陈燕, 李锐.国内外科技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及思考[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6): 780-786.
[14] 刘新燕, 武夷山.我国期刊评价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4): 564-569.
[15] 别立谦, 何峻.近三十年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综述[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30(3):100-105.
[16] 叶继元.正确看待CSSCI来源期刊[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 61-62.
[17] 刘启元, 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2(1):50-58.
[18] 万昊, 谭宗颖, 鲁晶晶, 等. 2001-2014年引文分析领域发展演化综述[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 59(6):120-136.
[19] 刘启元, 叶鹰. 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技术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以中外图书情报学为例[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2, 2(1):50-58.
[20] 冯璐, 冷伏海.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2): 88-92.
[21] Small H. Co-citation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ocumen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73,24(4): 265-269.
[22] Marshakova-Shaikevich I. System of document connectionism based on references[J].Nauchn-TchnInform,1973,2(6): 3-8.
[23] 苏新宁.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6,26(6):59-65,182.
[24] 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2008,29(1):35-42.
[25] 刘宇, 张云中, 魏瑞斌, 等. 图书情报学研究进展述评:2010-2013[J]. 图书馆杂志, 2014(12): 38-48.
[26] 朱剑. 科研体制与学术评价之关系——从“学术乱象”根源问题说起[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 5-15.
[27] 尹玉吉. 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116-118.
[28] 尹玉吉,王倩. 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137.
[29] 尹玉吉. 关于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85.
[30] 于鸣镝. 试论期刊等级[J]. 晋图学刊,1996(1):36-39.
[31] 于鸣镝. 再论期刊等级[J]. 晋图学刊,1998(4):34-35.
[32] 崔国平. 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J]. 编辑学报,2000(1):41-42.
[33] 齐世武,傅春玲. 浅议科技期刊的分级[J]. 编辑学报,1995(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