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其中的关键点。习总书记在2019年初作出了“保护好密云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重要指示,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他又亲自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
60年保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密云水库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也成了山区农民的“聚宝盆”,真正实现了保水与富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典型。2019年密云区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授牌命名,2020年又获得第四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近日, 新华社党校调研组走访了密云区的石城镇、溪翁庄镇及穆家峪镇等三个典型乡镇及下辖的十几个村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密云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现代化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调查,梳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一、生态引领,60年坚持保水成效显著
作为北京市最早确立的生态涵养区之一,密云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呢?
(一)强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2019年5月,密云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7个专项工作小组。
结合密云自身特点,建立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2019年7月密云与怀柔区和河北省承德市签署潮河流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建立跨界水体联合监测、预警及水染防治联合执法机制。
(二)始终把保水放在首位,全方位、无盲点保水
联建联防联治——以跨界断面考核为抓手,加强张承地区、怀柔区的联建联防联治,协同强化上游保水。
网格化管理——以强化库区管控为核心,全面启动水库一级保护区和上游河道“定格、定人、定责、定章”的网格化管理。密云水库一级区273平方公里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实现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及上游主要河道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管护。拿调研的石城镇捧河岩村举例,村辖区内的河域一共9公里,共设33个保水网格员,平均1公里水域就有3—4名网格员。
智能化管理——建成密云水库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设置监控系统,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监管系统。
落实“六护”机制——形成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机制,形成“全覆盖、全天候”监管模式。据石城镇捧河岩村支书郭义军介绍,密云所有的水和山都有专人专职负责养护,政府根据每个村所辖的山林面积和河域长度给各村分配保水员和护林员等公益岗位。
成立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各部门的220多项执法权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
“三清零”目标——执法盲区清零、污染隐患清零、监管盲点清零。
实施退耕禁种——退出库区155米高程以下耕地;全面清退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完成库中岛清理、库滨带造林。
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对一级保护区内村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减少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调研组走访了解到,密云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现运行有200座,总设计处理规模为1.42万吨/天。村民污水全部进入本村污水处理厂管网进行过滤处理后排放。
(三)守护蓝天净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化实施“一微克”行动,综合运用减煤控车、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措施,实现细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据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介绍,密云在各村全覆盖建立小型监测站,每月通报全区空气质量,逐级约谈排名靠后的镇街、村,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现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100%。
二、密云“两山”转化路径和模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密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的发展路径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能使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让生态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互相成就,让人民获得更大福祉。
(一)“蜂盛蜜匀”的蜂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全国养蜂看北京,北京养蜂看密云。”这是蜂业界的一句俗话。密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全国著名的天然蜜库。充分发挥蜜蜂保护生态的作用,以密云水库周边为重点,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养蜂扩规提质,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模式,做强做优密云蜂产业。据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介绍,目前密云全区蜂群达到11.5万群,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4%。
调研组走访了密云蜂业的两个典型,分别是黄峪口村的养蜂合作社和上峪村的养蜂能手刘金良。黄峪口村的蜜蜂是中华蜂,一年产一次蜜,品质佳;刘金良的蜜蜂为意大利蜂,一年产多次蜜,产量高。
在走访中看到,黄峪口村合作社的养蜂基地已颇具规模,合作社里除了蜂箱、标准生产车间,还有小型展示馆、可容纳60名游客住宿的客房。合作社给养蜂的村民很优厚的扶持政策,采访蜂蜜养殖户谭瑞成时了解到,村民只需要1000元入股就能给10箱中华蜂以及传授养蜂技术,他就是从合作社给的10箱蜂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30箱蜂。黄峪口村支部书记饶仕中告诉调研组,目前入股养蜂合作社的村民已达到全村人数的40%,整个村年产蜂蜜二三十吨,蜂蜜收入能达到40万元左右。
区里乃至市里有名的养蜂大户上峪村村民刘金良养了600箱蜜蜂,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他创立的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会员有35个,最少的十几箱,多的100多箱。刘金良说,政府对他支持很大,家里的养蜂房车,总价30多万元,自己只掏了十几万元,其余全是政府补贴。今年政府还推行蜂业贷款贴息,给蜂农提供贷款。他计划把现在的园子扩建,实现旅游蜂业科普结合发展,预计要投资80多万元,区里给报一半。 (二)优化发展“生态+精品高端农业”
发挥农业电商、科技服务等作用,助力基础农业規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引领种植业优化产品结构,瞄准首都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加强“一村一品”和粮菜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电商销售本地农产品。推动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极星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北京首个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密云农业”成为首都市民信赖的品牌。
调研组走访了位于密云区穆家峪镇荆子峪村的极星智慧农业,公司大棚总占地面积270多亩,总投资额15亿元。主体为一栋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的玻璃连栋温室,内含2.2万平方米番茄种植区,2000平方米育苗区以及2000平方米水培生菜区。
公司讲师史冬梅介绍到,公司2018年建成,引进荷兰技术,2019年已初步实现收支平衡。公司农业种植最大的亮点是无土栽培,全脱盐椰糠基质;智能环控,使用气候计算机精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比利时进口熊蜂授粉,不使用化学激素催熟;约1300小时成熟采收,最大程度保留蔬菜原有风味;利用自然除虫生物链,零农药残留更健康。史冬梅说,公司当时在这里投资是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没有土地污染问题,又有充足的水源。公司解决了附近15个人的就业问题,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旅游和深加工的考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三)树立密云文旅品牌形象,融合发展“生态+文旅休闲产业”
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城乡环境,塑造“山水田园,画境密云”整体形象,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促进文化、体育、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挥“古北水镇”等文旅龙头的带动作用,树立密云文旅品牌形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精品乡村酒店和精品民宿
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2017年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民俗户改造升级,吸引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农宅进行精品民宿建设。目前已为200余户经营者发放贷款7520万元,累计改造提升乡村民宿400余个,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酒店和民宿,如大家熟知的日光山谷、禅味村、老友记等。
日光山谷所在的穆家峪镇阁老峪村委谢国阳介绍说,2011年村里启动民居改造,区里统一聘请泛华集团,不光设计房子,把将来的产业发展也融入其中,包括污水和市容设施的配套,以及镇域规划等,深挖生态环境资源,打造易居易业易游的小镇。现在村里360多户村民,有90多家搞民宿。二层的小楼,下面自己住,上面开民宿,依托日光山谷景区,发展户外旅游,解决了几十人就业。现在还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由合作社对民宿统一管理。针对网上订客,区里还专门请专家,手把手教老百姓如何上网。
2、文旅龙头古北水镇的带动效应
古北水镇是密云区的一处旅游度假特色小镇,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长城脚下,以北方水乡为亮点,自2014年营业以来每年都吸引数百万的游客慕名前往,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古北水镇作为密云的特色和支柱企业,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就业,辐射到周边乡村,同时拉动了周边的文旅和经济发展。
古北水镇总裁助理李渊告诉记者,古北水镇2019年全年客流量250万人,实现收入10亿元,净利润1亿元。最近几年,古北水镇对密云区的财政贡献一直稳居前三。古北水镇目前有员工3500人,60%以上员工都来自密云以及周边,而围绕古北水镇周边保守估计有1万间客房,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4000—6000人,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切实红利。“这是古北水镇的溢出效应,在古北水镇的引领下,司马台长城周边形成了休闲度假集群,老百姓成了重要的受益者。”李渊说。近几年,密云实行严格保水后,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古北水镇开建10年来,司马台村也从一个未引入自来水的小村落,发展成了旅游带动乡村发展的典型。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一直以来,密云区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路,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富民,但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两山”转化中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调研组在密云四天十几个村落的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密云乡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保水和发展的平衡问题
保水作为密云区的首要政治任务,目前保水政策为“一刀切”,库区155米高程以下耕地以及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全部清退,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不允许开办企业及相关经营性活动。在采访的涉及保水村庄村民的收入构成中,民宿和文旅成为支柱性产业。尤其是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水区域的村镇,保水严格控制产业发展,连民宿业发展都受限,调研组这次走访的很多做的不错的精品民宿现在都是无照经营,办不下营业执照,贷款和推广都没法开展,阻碍了民宿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如何在保水的基础上谋发展,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在保水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困境。
(二)乡村旅游业态单一,趋同化严重,亟需提档升级
1、传统乡村旅游亟需提质升级
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升级,密云区传统民俗旅游发展趋同,特色不明显,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亟需提档升级。
这次调研对比最明显的就是捧河岩村的民宿和梨树沟村的民宿,前者是年轻人回来创业或加盟创办,走精品路线,后者主要是留守老人经营,就是普通农家乐。前者一千多元一晚供不应求,后者二百多元一晚却无人问津。
2、乡村旅游业态单一
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农家乐、民俗乡村旅游模式单一,乡村旅游与农业、蜂产业、林业等的融合发展模式尚未成形。比如笔者调研的黄峪口村,盛产蜂蜜,虽然已经举行过八届割蜜节,但走进村里,却很难直观感受到蜂元素,更谈不上蜂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3、乡村旅游缺少中端产品 目前,密云乡村旅游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差的价格非常低,好的价格非常高,中端輕奢型乡村民宿(300—500元)大量缺乏,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4、乡村旅游软环境还不尽人意
民俗村、民俗户人居环境、美化绿化等需要进一步整治。比如笔者此次调研的梨树沟村虽然离水库最近,生态环境最优,但是村庄环境破旧,从外观上很难吸引游客。
(三)人才匮乏,年轻人大量外流,创新和发展严重受阻
调研走访密云十几个乡村,笔者发现共性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年轻人流失严重,所采访的村户中90%以上都是老两口在家守业,呈现老年村和空心村现象。
年轻人的流失,让创新和发展无从谈起。在走访黄峪口村时,村支书饶仕中告诉笔者,目前留守的村民最年轻也有50多岁。虽然合作社给了很优厚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老年村民的身体所限,养蜂的村户也只占到了40%。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销售难,虽然整个村年产蜂蜜20—30吨,因为销路不好,收入只有30—40万元。饶书记望着山上的蜂箱说,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是关键,没有人才乡村就难以振兴。
(四)农业缺乏规划,科技含量低,销售渠道窄,发展停滞
虽然密云有极星农业园等高科技农业,但是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种植还是几十年前的传统生产模式,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梨树沟村村委张俊林告诉调研组,以前密云的核桃很受欢迎,但现在受到新疆纸皮核桃的冲击,好多长在树上都没人收。密云的板栗最早也比怀柔出名,但是因为没有规模化种植和营销,现在也远不如怀柔了。
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上,仍然主要依赖于二道贩子上村里收购,除少部分农产品在民宿和旅游中售卖消化外,没有更多的销售渠道。
四、建议和措施
(一)对保水实行区域精准化管理
在离水源地较远的二级保护区内,适当放开民宿、旅游等对环境污染没有太大影响的经营项目。同时乡村自身也应加快配建地下污水排放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站,通过排污治理,以期在不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可以扩大民宿、旅游等产业规模。目前石城镇镇村两级干部也在尝试推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对民宿等放开,让民宿户能够取得营业执照,那么贷款、推广及与外来资金合作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提档升级和扩大规模就有望向前迈进。
(二)优化环境,提档升级,挖掘潜力,深化文旅融合
优化旅游环境,对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进行整治,对重点旅游村镇院落进行重新规划、优化美化。政府投入资金对民宿产业进行扶持,对传统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销平台优势,加强市场宣传力度,推出民宿、景点、美食等“密云网红”打卡地。
充分发掘长城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把文化嵌入旅游景区,实现以文促旅,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业为依托,促进农旅、文旅、蜂旅等多种业态形式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旅游+农业”,把菜园、果园打造成旅游产品,把农产品增加附加值,转化为旅游商品,解决乡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果业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专业人才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给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请有想法、有作为的年轻人来乡村扎根。针对关键产业发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能人才,让专业人才学以致用。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年轻人在农村也能享受较好的医疗、教育、养老、购物等资源,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活、工作氛围,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从而留住人才。
(四)整合资源,科技兴农,电商推广,品牌强农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引进和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讲座等,向村民传授新技术,实现原有农作物的转型升级。
畅通农业电商与农民之间的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及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方面的作用,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培训,实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激发农户参与农村电商的积极性,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加强线下实体体验店的建设,在北京的各大超市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大力推广具有密云特色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密云品牌。
60年保水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密云水库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也成了山区农民的“聚宝盆”,真正实现了保水与富民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典型。2019年密云区获得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授牌命名,2020年又获得第四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
近日, 新华社党校调研组走访了密云区的石城镇、溪翁庄镇及穆家峪镇等三个典型乡镇及下辖的十几个村落,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两山”转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密云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现代化乡村高质量发展路径展开调查,梳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一、生态引领,60年坚持保水成效显著
作为北京市最早确立的生态涵养区之一,密云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发展示范区的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和经验呢?
(一)强化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2019年5月,密云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下设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7个专项工作小组。
结合密云自身特点,建立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2019年7月密云与怀柔区和河北省承德市签署潮河流域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合作协议,建立跨界水体联合监测、预警及水染防治联合执法机制。
(二)始终把保水放在首位,全方位、无盲点保水
联建联防联治——以跨界断面考核为抓手,加强张承地区、怀柔区的联建联防联治,协同强化上游保水。
网格化管理——以强化库区管控为核心,全面启动水库一级保护区和上游河道“定格、定人、定责、定章”的网格化管理。密云水库一级区273平方公里划分为160个保水网格,实现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及上游主要河道全天候、无缝隙、全覆盖管护。拿调研的石城镇捧河岩村举例,村辖区内的河域一共9公里,共设33个保水网格员,平均1公里水域就有3—4名网格员。
智能化管理——建成密云水库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在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设置监控系统,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监管系统。
落实“六护”机制——形成护水、护河、护山、护林、护地、护环境的“六护”机制,形成“全覆盖、全天候”监管模式。据石城镇捧河岩村支书郭义军介绍,密云所有的水和山都有专人专职负责养护,政府根据每个村所辖的山林面积和河域长度给各村分配保水员和护林员等公益岗位。
成立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集中行使各部门的220多项执法权力,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性综合执法。
“三清零”目标——执法盲区清零、污染隐患清零、监管盲点清零。
实施退耕禁种——退出库区155米高程以下耕地;全面清退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完成库中岛清理、库滨带造林。
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对一级保护区内村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减少水库流域面源污染,确保“清水下山、净水入库”。调研组走访了解到,密云村镇污水处理设施现运行有200座,总设计处理规模为1.42万吨/天。村民污水全部进入本村污水处理厂管网进行过滤处理后排放。
(三)守护蓝天净土,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深化实施“一微克”行动,综合运用减煤控车、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等措施,实现细颗粒物浓度逐年下降,据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介绍,密云在各村全覆盖建立小型监测站,每月通报全区空气质量,逐级约谈排名靠后的镇街、村,压实工作责任。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现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已达到100%。
二、密云“两山”转化路径和模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密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的发展路径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能使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存,让生态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互相成就,让人民获得更大福祉。
(一)“蜂盛蜜匀”的蜂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全国养蜂看北京,北京养蜂看密云。”这是蜂业界的一句俗话。密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全国著名的天然蜜库。充分发挥蜜蜂保护生态的作用,以密云水库周边为重点,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养蜂扩规提质,构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模式,做强做优密云蜂产业。据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齐力介绍,目前密云全区蜂群达到11.5万群,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4%。
调研组走访了密云蜂业的两个典型,分别是黄峪口村的养蜂合作社和上峪村的养蜂能手刘金良。黄峪口村的蜜蜂是中华蜂,一年产一次蜜,品质佳;刘金良的蜜蜂为意大利蜂,一年产多次蜜,产量高。
在走访中看到,黄峪口村合作社的养蜂基地已颇具规模,合作社里除了蜂箱、标准生产车间,还有小型展示馆、可容纳60名游客住宿的客房。合作社给养蜂的村民很优厚的扶持政策,采访蜂蜜养殖户谭瑞成时了解到,村民只需要1000元入股就能给10箱中华蜂以及传授养蜂技术,他就是从合作社给的10箱蜂慢慢发展到了现在的30箱蜂。黄峪口村支部书记饶仕中告诉调研组,目前入股养蜂合作社的村民已达到全村人数的40%,整个村年产蜂蜜二三十吨,蜂蜜收入能达到40万元左右。
区里乃至市里有名的养蜂大户上峪村村民刘金良养了600箱蜜蜂,年收入达到40多万元。他创立的北京神农之乡养蜂专业合作社会员有35个,最少的十几箱,多的100多箱。刘金良说,政府对他支持很大,家里的养蜂房车,总价30多万元,自己只掏了十几万元,其余全是政府补贴。今年政府还推行蜂业贷款贴息,给蜂农提供贷款。他计划把现在的园子扩建,实现旅游蜂业科普结合发展,预计要投资80多万元,区里给报一半。 (二)优化发展“生态+精品高端农业”
发挥农业电商、科技服务等作用,助力基础农业規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引领种植业优化产品结构,瞄准首都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加强“一村一品”和粮菜果生产基地建设,支持农业电商销售本地农产品。推动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极星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北京首个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园区,“密云农业”成为首都市民信赖的品牌。
调研组走访了位于密云区穆家峪镇荆子峪村的极星智慧农业,公司大棚总占地面积270多亩,总投资额15亿元。主体为一栋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的玻璃连栋温室,内含2.2万平方米番茄种植区,2000平方米育苗区以及2000平方米水培生菜区。
公司讲师史冬梅介绍到,公司2018年建成,引进荷兰技术,2019年已初步实现收支平衡。公司农业种植最大的亮点是无土栽培,全脱盐椰糠基质;智能环控,使用气候计算机精准控制植物生长环境;比利时进口熊蜂授粉,不使用化学激素催熟;约1300小时成熟采收,最大程度保留蔬菜原有风味;利用自然除虫生物链,零农药残留更健康。史冬梅说,公司当时在这里投资是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没有土地污染问题,又有充足的水源。公司解决了附近15个人的就业问题,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旅游和深加工的考虑,“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三)树立密云文旅品牌形象,融合发展“生态+文旅休闲产业”
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城乡环境,塑造“山水田园,画境密云”整体形象,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促进文化、体育、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挥“古北水镇”等文旅龙头的带动作用,树立密云文旅品牌形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打造精品乡村酒店和精品民宿
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支持力度,2017年出台乡村旅游发展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民俗户改造升级,吸引社会资本利用闲置农宅进行精品民宿建设。目前已为200余户经营者发放贷款7520万元,累计改造提升乡村民宿400余个,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酒店和民宿,如大家熟知的日光山谷、禅味村、老友记等。
日光山谷所在的穆家峪镇阁老峪村委谢国阳介绍说,2011年村里启动民居改造,区里统一聘请泛华集团,不光设计房子,把将来的产业发展也融入其中,包括污水和市容设施的配套,以及镇域规划等,深挖生态环境资源,打造易居易业易游的小镇。现在村里360多户村民,有90多家搞民宿。二层的小楼,下面自己住,上面开民宿,依托日光山谷景区,发展户外旅游,解决了几十人就业。现在还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由合作社对民宿统一管理。针对网上订客,区里还专门请专家,手把手教老百姓如何上网。
2、文旅龙头古北水镇的带动效应
古北水镇是密云区的一处旅游度假特色小镇,位于古北口镇司马台长城脚下,以北方水乡为亮点,自2014年营业以来每年都吸引数百万的游客慕名前往,是文旅融合的典范。古北水镇作为密云的特色和支柱企业,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就业,辐射到周边乡村,同时拉动了周边的文旅和经济发展。
古北水镇总裁助理李渊告诉记者,古北水镇2019年全年客流量250万人,实现收入10亿元,净利润1亿元。最近几年,古北水镇对密云区的财政贡献一直稳居前三。古北水镇目前有员工3500人,60%以上员工都来自密云以及周边,而围绕古北水镇周边保守估计有1万间客房,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达到4000—6000人,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切实红利。“这是古北水镇的溢出效应,在古北水镇的引领下,司马台长城周边形成了休闲度假集群,老百姓成了重要的受益者。”李渊说。近几年,密云实行严格保水后,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古北水镇开建10年来,司马台村也从一个未引入自来水的小村落,发展成了旅游带动乡村发展的典型。
三、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和问题
一直以来,密云区积极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转变思路,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富民,但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两山”转化中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调研组在密云四天十几个村落的走访调研中,发现目前密云乡村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保水和发展的平衡问题
保水作为密云区的首要政治任务,目前保水政策为“一刀切”,库区155米高程以下耕地以及水库一级保护区内养殖场全部清退,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不允许开办企业及相关经营性活动。在采访的涉及保水村庄村民的收入构成中,民宿和文旅成为支柱性产业。尤其是处于一级和二级保水区域的村镇,保水严格控制产业发展,连民宿业发展都受限,调研组这次走访的很多做的不错的精品民宿现在都是无照经营,办不下营业执照,贷款和推广都没法开展,阻碍了民宿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
如何在保水的基础上谋发展,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在保水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困境。
(二)乡村旅游业态单一,趋同化严重,亟需提档升级
1、传统乡村旅游亟需提质升级
随着旅游消费市场的升级,密云区传统民俗旅游发展趋同,特色不明显,已不适应市场需求,亟需提档升级。
这次调研对比最明显的就是捧河岩村的民宿和梨树沟村的民宿,前者是年轻人回来创业或加盟创办,走精品路线,后者主要是留守老人经营,就是普通农家乐。前者一千多元一晚供不应求,后者二百多元一晚却无人问津。
2、乡村旅游业态单一
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农家乐、民俗乡村旅游模式单一,乡村旅游与农业、蜂产业、林业等的融合发展模式尚未成形。比如笔者调研的黄峪口村,盛产蜂蜜,虽然已经举行过八届割蜜节,但走进村里,却很难直观感受到蜂元素,更谈不上蜂业与旅游业的融合。
3、乡村旅游缺少中端产品 目前,密云乡村旅游处于两极分化状态,差的价格非常低,好的价格非常高,中端輕奢型乡村民宿(300—500元)大量缺乏,市场需求缺口很大。
4、乡村旅游软环境还不尽人意
民俗村、民俗户人居环境、美化绿化等需要进一步整治。比如笔者此次调研的梨树沟村虽然离水库最近,生态环境最优,但是村庄环境破旧,从外观上很难吸引游客。
(三)人才匮乏,年轻人大量外流,创新和发展严重受阻
调研走访密云十几个乡村,笔者发现共性的问题就是人才匮乏,年轻人流失严重,所采访的村户中90%以上都是老两口在家守业,呈现老年村和空心村现象。
年轻人的流失,让创新和发展无从谈起。在走访黄峪口村时,村支书饶仕中告诉笔者,目前留守的村民最年轻也有50多岁。虽然合作社给了很优厚的扶持政策,但是由于老年村民的身体所限,养蜂的村户也只占到了40%。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销售难,虽然整个村年产蜂蜜20—30吨,因为销路不好,收入只有30—40万元。饶书记望着山上的蜂箱说,吸引人才回乡创业是关键,没有人才乡村就难以振兴。
(四)农业缺乏规划,科技含量低,销售渠道窄,发展停滞
虽然密云有极星农业园等高科技农业,但是大部分乡村的农业种植还是几十年前的传统生产模式,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和科技创新。梨树沟村村委张俊林告诉调研组,以前密云的核桃很受欢迎,但现在受到新疆纸皮核桃的冲击,好多长在树上都没人收。密云的板栗最早也比怀柔出名,但是因为没有规模化种植和营销,现在也远不如怀柔了。
在农产品销售渠道上,仍然主要依赖于二道贩子上村里收购,除少部分农产品在民宿和旅游中售卖消化外,没有更多的销售渠道。
四、建议和措施
(一)对保水实行区域精准化管理
在离水源地较远的二级保护区内,适当放开民宿、旅游等对环境污染没有太大影响的经营项目。同时乡村自身也应加快配建地下污水排放管网和小型污水处理站,通过排污治理,以期在不对水源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可以扩大民宿、旅游等产业规模。目前石城镇镇村两级干部也在尝试推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对民宿等放开,让民宿户能够取得营业执照,那么贷款、推广及与外来资金合作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提档升级和扩大规模就有望向前迈进。
(二)优化环境,提档升级,挖掘潜力,深化文旅融合
优化旅游环境,对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进行整治,对重点旅游村镇院落进行重新规划、优化美化。政府投入资金对民宿产业进行扶持,对传统农家乐进行提档升级。充分利用新媒体营销平台优势,加强市场宣传力度,推出民宿、景点、美食等“密云网红”打卡地。
充分发掘长城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把文化嵌入旅游景区,实现以文促旅,提高旅游核心竞争力。以旅游业为依托,促进农旅、文旅、蜂旅等多种业态形式的深度融合。特别是“旅游+农业”,把菜园、果园打造成旅游产品,把农产品增加附加值,转化为旅游商品,解决乡村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动旅游与农业、林果业的深度融合。
(三)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专业人才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中。给他们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请有想法、有作为的年轻人来乡村扎根。针对关键产业发展,培养农村实用型技能人才,让专业人才学以致用。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年轻人在农村也能享受较好的医疗、教育、养老、购物等资源,营造一个很好的生活、工作氛围,给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发展“土壤”,从而留住人才。
(四)整合资源,科技兴农,电商推广,品牌强农
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紧紧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引进和培养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加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举办培训讲座等,向村民传授新技术,实现原有农作物的转型升级。
畅通农业电商与农民之间的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农村电子商务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及增加农村就业和收入方面的作用,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培训,实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激发农户参与农村电商的积极性,实现市场的良性循环。加强线下实体体验店的建设,在北京的各大超市开设线下实体体验店,大力推广具有密云特色的农产品,做大做强密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