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论声像档案价值鉴定
连颖在《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声像档案是现代档案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价值鉴定是现代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作者指出,做好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优化馆藏结构,降低管理成本;二是有利于促进声像档案资源开发,大幅度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三是有利于声像档案安全保管,留存人类永恒的记忆。提出了做好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其一,历史事实原则;其二,档案效用原则;其三,成本效益原则;其四,风险控制原则。列举了制约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的因素为:心理因素、技术因素、人才因素和声像档案自身因素。
最后,就如何做好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提升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的意识;二是深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方法研究;三是加强声像档案价值鉴定人才培养工作;四是积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鉴定;五是设立专门的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岗位或鉴定工作部门;六是完善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规章制度。
档案馆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
鹿璐在《中国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年来,人们对档案文化的认识越来越高,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产品,形成了一股持续发展的档案文化热潮,档案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在此背景下,作者提出了档案馆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一是通过立法或制定规范性文件,将文化性档案纳入档案馆接收范围;二是从内容上和征集方式上,突出征集有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档案;三是依托“档案馆日”、“开展主题研究”等档案文化活动,传播地方档案文化;四是依托公共媒体,拓展档案文化产品利用新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五是依托多层次档案讲座、论坛,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六是建立和创新人才机制;七是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资源整合机制。
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研究
张东华、姚红叶在《档案学研究》2012年第1期撰文,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审视档案文化的建设,分析了文化生态对档案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是文化生态促使档案文化建设适应时代要求,更具前瞻性;二是文化生态促使档案文化建设打破传统,更具创新性;三是文化生态促使档案文化建设从全局出发,更具战略性。接着剖析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症结:一是档案文化建设流于表面;二是档案机构组织结构不协调;三是档案文化建设缺乏多样性;四是档案文化建设的制度缺少。最后,提出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一要以塑造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观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关键;二要以调整档案机构组织结构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重心;三要以丰富充实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四要以完善档案制度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保障。
美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姜中桥、江贻芳在《档案学研究》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如何提高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的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个施工单位在开挖前都能了解地下管线的布局,那么,所有的开挖作业就可以避开一个个“雷区”,从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在这方面,美国的“一呼通体系”,为我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呼通体系”是由美国管道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指导、美国共同地下联盟牵头组织,以美国各州“一呼通中心”为依托,由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地下管线协调管理体系。2007年5月1日,美国共同土地联盟、美国交通部、美国联邦通信委、美国总承包商协会等联合宣布,正式将“811”作为挖掘作业前联系当地“一呼通中心”的全国统一号码。挖掘作业者在施工前拨打“811”专线,可与在全美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62个“一呼通中心”取得联系。“811”专线是全美统一的“挖掘前呼叫”号码,美国任何地方的房主或承包商在施工前拨打“811”专线,其呼叫就会被转到所在地的“一呼通中心”,地下管线的标记程序很快就会被启动。挖掘作业者呼叫时要告诉接线员所要挖掘的方位、施工的类型等,当地的“一呼通中心”工作人员就会根据呼叫内容,通知即将受到施工影响的公共设施服务公司,该公司会在几天内(一般是施工前48小时~72小时)派勘察员免费标记挖掘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在施工现场标记时一般使用水溶性涂料标识,如红色代表“电力线路”,橙色代表“通信、电话、有线电视线路”,蓝色代表“饮用水管道”,绿色代表“污水管道”,黄色代表“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白色代表“计划挖掘的区域”等。
特色 开放 创新——论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
郑金月在《浙江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提出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要坚持把彰显特色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做到三点:一是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文化的本质属性;二是记忆存史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功能;三是真实权威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要坚持把开放包容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二是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三是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
三要坚持把创新提升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坚持做到四点:一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有创新观念;二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创新品牌;三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有创新机制;四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创新平台。
让档案馆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
尹立娜在《北京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认为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资源的化身,肩负着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储备的任务,应该主动融入文化产业体系分工,成为文化产业的巨大内容提供商。
就如何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的问题,作者指出,一是档案馆与出版发行机构联手,开发档案资源,编辑出版档案史料;二是档案馆与影视基础合作为其历史布景提供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与影视公司以及知名导演合作,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开发成为引人入胜的影视题材;三是档案馆联系旅游业、文化休闲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使这些产业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将档案馆纳入规划范围,以增加对档案文化产品的需求;四是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文化资源,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借助当地重大节庆活动,推销切合主题的档案文化产品。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类研究
王伟华在《兰台世界》2012年第1期中旬刊撰文,将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为八类:
一是生产劳动类;二是社会生活类;三是天文星象类;四是历史故事类;五是神话传说类;六是舞乐百戏类;七是祥瑞升仙类;八是建筑艺术类。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类的研究有三点:
一是通过题材分类,可以使人们更加具体系统地了解汉代南阳乃至全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貌;二是通过题材分类,可以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三是通过题材分类,可以使人们真正领略到南阳石刻汉画档案的独特艺术魅力。
浅谈农民工人事档案管理
宁现伟在《湖北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提出了为农民工建档的必要性:一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畅与规范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客观上有利于促使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三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国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预防重大流行疾病和疫情;五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作者指出,我国目前农民工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五种:第一种模式,由农民工输出地有关部门(如农民工所在行政村、当地劳动部门或人才市场)建档和管理;第二种模式,由农民工输入地有关部门(如用人单位、当地劳务中心或者工会)建立和管理;第三种模式,由地方性的综合档案馆管理;第四种模式,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档案馆(如2004年哈尔滨市建立农民工档案馆);第五种模式,成立民生档案馆,将农民工档案交民生档案馆管理。在建档初期,行政村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农民工的信息采集工作。农民工人事档案应一式两份,农民工自己带一份,县人才市场保存一份。待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人事电子档案数据库,农民工凭身份证号可登录查到自己的电子档案,用人单位也可了解所需农民工的档案信息。
连颖在《档案学通讯》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声像档案是现代档案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价值鉴定是现代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作者指出,做好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优化馆藏结构,降低管理成本;二是有利于促进声像档案资源开发,大幅度提升档案的利用价值;三是有利于声像档案安全保管,留存人类永恒的记忆。提出了做好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的原则:其一,历史事实原则;其二,档案效用原则;其三,成本效益原则;其四,风险控制原则。列举了制约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的因素为:心理因素、技术因素、人才因素和声像档案自身因素。
最后,就如何做好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提出了六点建议:一是提升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的意识;二是深化声像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与方法研究;三是加强声像档案价值鉴定人才培养工作;四是积极利用现代技术进行鉴定;五是设立专门的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岗位或鉴定工作部门;六是完善声像档案价值鉴定工作规章制度。
档案馆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
鹿璐在《中国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近年来,人们对档案文化的认识越来越高,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的档案文化产品,形成了一股持续发展的档案文化热潮,档案文化正以各种方式融入社会和百姓生活。在此背景下,作者提出了档案馆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与对策:
一是通过立法或制定规范性文件,将文化性档案纳入档案馆接收范围;二是从内容上和征集方式上,突出征集有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档案;三是依托“档案馆日”、“开展主题研究”等档案文化活动,传播地方档案文化;四是依托公共媒体,拓展档案文化产品利用新渠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五是依托多层次档案讲座、论坛,增强档案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六是建立和创新人才机制;七是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资源整合机制。
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研究
张东华、姚红叶在《档案学研究》2012年第1期撰文,从文化生态的角度审视档案文化的建设,分析了文化生态对档案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一是文化生态促使档案文化建设适应时代要求,更具前瞻性;二是文化生态促使档案文化建设打破传统,更具创新性;三是文化生态促使档案文化建设从全局出发,更具战略性。接着剖析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症结:一是档案文化建设流于表面;二是档案机构组织结构不协调;三是档案文化建设缺乏多样性;四是档案文化建设的制度缺少。最后,提出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一要以塑造档案文化核心价值观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关键;二要以调整档案机构组织结构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重心;三要以丰富充实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四要以完善档案制度作为档案文化建设的保障。
美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姜中桥、江贻芳在《档案学研究》2012年第1期撰文指出,如何提高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的损失,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我们的每一个施工单位在开挖前都能了解地下管线的布局,那么,所有的开挖作业就可以避开一个个“雷区”,从而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在这方面,美国的“一呼通体系”,为我国地下管线档案信息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呼通体系”是由美国管道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指导、美国共同地下联盟牵头组织,以美国各州“一呼通中心”为依托,由各地下管线权属单位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地下管线协调管理体系。2007年5月1日,美国共同土地联盟、美国交通部、美国联邦通信委、美国总承包商协会等联合宣布,正式将“811”作为挖掘作业前联系当地“一呼通中心”的全国统一号码。挖掘作业者在施工前拨打“811”专线,可与在全美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62个“一呼通中心”取得联系。“811”专线是全美统一的“挖掘前呼叫”号码,美国任何地方的房主或承包商在施工前拨打“811”专线,其呼叫就会被转到所在地的“一呼通中心”,地下管线的标记程序很快就会被启动。挖掘作业者呼叫时要告诉接线员所要挖掘的方位、施工的类型等,当地的“一呼通中心”工作人员就会根据呼叫内容,通知即将受到施工影响的公共设施服务公司,该公司会在几天内(一般是施工前48小时~72小时)派勘察员免费标记挖掘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具体位置。在施工现场标记时一般使用水溶性涂料标识,如红色代表“电力线路”,橙色代表“通信、电话、有线电视线路”,蓝色代表“饮用水管道”,绿色代表“污水管道”,黄色代表“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白色代表“计划挖掘的区域”等。
特色 开放 创新——论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
郑金月在《浙江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提出了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要坚持把彰显特色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坚持做到三点:一是原始记录性是档案文化的本质属性;二是记忆存史是档案文化的基本功能;三是真实权威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特色。
二要坚持把开放包容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做到三点:一是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二是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三是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
三要坚持把创新提升作为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目标追求。坚持做到四点:一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有创新观念;二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创新品牌;三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有创新机制;四是推进档案文化建设要创新平台。
让档案馆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
尹立娜在《北京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认为档案部门作为文化事业单位,是文化资源的化身,肩负着为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储备的任务,应该主动融入文化产业体系分工,成为文化产业的巨大内容提供商。
就如何成为文化产业的内容提供商的问题,作者指出,一是档案馆与出版发行机构联手,开发档案资源,编辑出版档案史料;二是档案馆与影视基础合作为其历史布景提供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与影视公司以及知名导演合作,将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开发成为引人入胜的影视题材;三是档案馆联系旅游业、文化休闲业、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使这些产业在进行项目规划时将档案馆纳入规划范围,以增加对档案文化产品的需求;四是档案馆利用馆藏档案文化资源,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借助当地重大节庆活动,推销切合主题的档案文化产品。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类研究
王伟华在《兰台世界》2012年第1期中旬刊撰文,将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为八类:
一是生产劳动类;二是社会生活类;三是天文星象类;四是历史故事类;五是神话传说类;六是舞乐百戏类;七是祥瑞升仙类;八是建筑艺术类。
南阳石刻汉画档案题材分类的研究有三点:
一是通过题材分类,可以使人们更加具体系统地了解汉代南阳乃至全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貌;二是通过题材分类,可以使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三是通过题材分类,可以使人们真正领略到南阳石刻汉画档案的独特艺术魅力。
浅谈农民工人事档案管理
宁现伟在《湖北档案》2012年第1期撰文,提出了为农民工建档的必要性:一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畅与规范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客观上有利于促使农民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劳动技能;三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国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和预防重大流行疾病和疫情;五是建立农民工人事档案,有利于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作者指出,我国目前农民工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有五种:第一种模式,由农民工输出地有关部门(如农民工所在行政村、当地劳动部门或人才市场)建档和管理;第二种模式,由农民工输入地有关部门(如用人单位、当地劳务中心或者工会)建立和管理;第三种模式,由地方性的综合档案馆管理;第四种模式,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档案馆(如2004年哈尔滨市建立农民工档案馆);第五种模式,成立民生档案馆,将农民工档案交民生档案馆管理。在建档初期,行政村档案室应有专人负责农民工的信息采集工作。农民工人事档案应一式两份,农民工自己带一份,县人才市场保存一份。待条件成熟时,可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人事电子档案数据库,农民工凭身份证号可登录查到自己的电子档案,用人单位也可了解所需农民工的档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