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普通话口语课属于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高校普通话口语课得失的根本标准。
关键词: 普通话 口语教学 人文性
一、口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培养的人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贯通古今、融会中外、文理渗透、综合创新,具有广博的知识、宏阔的思路、自由选择和自我驾驭能力。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有很多因素限制了学生良好个性、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思维水平、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在知识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等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修养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在能力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
普通话口语课属于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的得失的根本标准。口语教学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诸多问题。口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口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成果,也是代表社会进步的标志,它除了包括法律、伦理、道德等理论形态以外,还包括社会生活的非理论形态,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习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外在表现分为物质、精神、社会和语言四个方面。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人的语言行为、语言交往和人的其他方面一样,都有文化的投影,都要遵从一定的文化模式。就口头语言来说,口语运用的背后总是隐含着人文历史特点,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牵涉到地理环境,语言感情,以及交际双方互相靠拢和互相迁就的社会心理,牵涉到语码转换,等等。一个人在口语实践的过程中,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都要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高效口语教学应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能只着眼于语言本身,应强化口语的文化性。
2.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口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过去教师往往把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割裂开来,使得很多的学生只具备语言能力,而不具备社交能力。语言是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的途径,还应重视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影响交际的因素很多,海默斯(Dell Hymes)将之归纳成为一个首字母缩略词:SPEAKING。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合);P代表Participants(参加者);E代表Ends(目的及结果);A代表Ace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Instrumentalities(适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Norms(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Genres(体裁)。由此可见,语言要完成交际需照顾的方面确实很多。
3.口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语言具有物理、生物、心理、信息、人文等多方面的属性,要训练语言,必须从多角度来进行。口语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它不仅要求一个人掌握规范的语音、口语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而且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较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很多学科的配合帮助。高校在口语教学中要注意和别的学科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综合能力。
三、加强口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重审口语教学功能,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功利性、工具性的价值属性,教学中重实用短期效应,轻人文长期建设。就高等院校口语教学来说,它还只是被当作一项职业训练内容对待,还没有被当成对人的思维、心理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训练内容也基本上以口中所说的书面语为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强调口语的工具性,忽视口语的人文性。工具性是源于口语的交际功能,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强调口语课程的工具性,实际上就是从口语教学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口语课程的属性。所以,从口语教学的完整过程来看,口语教学应具有人文性。高校口语教学功能应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
2.重构口语教学目标,实现由口语技能到综合素养的转变。现行高校口语教学目标存在的弊端突出,应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入各章节,注重其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教材可分三大模块:第一是基础模块,主要通过普通话的训练,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第二是应用模块,通过结合社会环境的语用训练,让学生体悟到社会是个大熔炉,学会与社会的其他人员交流、沟通、合作。第三是测试模块,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语言生活现代化的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加快普通话推广与普及的步伐;通过测试,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语言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3.优化高校学生的口语训练环境。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生的口语训练环境,实现口语训练量和训练质的同步提高。创设和优化一个健康而真实的口语环境,有助于解决口语训练质和量的问题。
首先,高等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口语训练途径,通过量的积累为质的变化做准备。如:(1)注重课程整合,将口语训练融入各科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的机会。(2)努力为学生的口语发展搭建舞台。可以通过课堂大讨论、职业论坛、口语艺术大赛、社会用语调查等形式为学生交流、展示搭设舞台。
其次,高校要逐步营造出一个良好、健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在大量而优质的口语训练机会中提升质量,逐步完善提高。良好的口语环境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快速提高。
4.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口语教学应该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方便,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体现开放性。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资料,实现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利用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缪小春,宋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关键词: 普通话 口语教学 人文性
一、口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培养的人才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贯通古今、融会中外、文理渗透、综合创新,具有广博的知识、宏阔的思路、自由选择和自我驾驭能力。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有很多因素限制了学生良好个性、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思维水平、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从三方面入手:在知识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哲学、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等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了解;在修养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与文明的行为举止;在能力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个性,激发创造力。
普通话口语课属于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是否真正贯彻落实“人文教育”这一根本宗旨,在教育过程中是否让学生得到很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衡量高校普通话口语课的得失的根本标准。口语教学就是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诸多问题。口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口语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性成果,也是代表社会进步的标志,它除了包括法律、伦理、道德等理论形态以外,还包括社会生活的非理论形态,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文习俗、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的外在表现分为物质、精神、社会和语言四个方面。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人的语言行为、语言交往和人的其他方面一样,都有文化的投影,都要遵从一定的文化模式。就口头语言来说,口语运用的背后总是隐含着人文历史特点,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牵涉到地理环境,语言感情,以及交际双方互相靠拢和互相迁就的社会心理,牵涉到语码转换,等等。一个人在口语实践的过程中,表达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都要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高效口语教学应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能只着眼于语言本身,应强化口语的文化性。
2.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口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之为口语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过去教师往往把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割裂开来,使得很多的学生只具备语言能力,而不具备社交能力。语言是交际的一个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的途径,还应重视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影响交际的因素很多,海默斯(Dell Hymes)将之归纳成为一个首字母缩略词:SPEAKING。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合);P代表Participants(参加者);E代表Ends(目的及结果);A代表Ace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代表Instrumentalities(适用什么语言、方言等);N代表Norms(各种情况下应遵守的规范);G代表Genres(体裁)。由此可见,语言要完成交际需照顾的方面确实很多。
3.口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语言具有物理、生物、心理、信息、人文等多方面的属性,要训练语言,必须从多角度来进行。口语能力具有综合性的特质,它不仅要求一个人掌握规范的语音、口语表达的技巧和方法,而且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较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很多学科的配合帮助。高校在口语教学中要注意和别的学科结合起来,加强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综合能力。
三、加强口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重审口语教学功能,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重视功利性、工具性的价值属性,教学中重实用短期效应,轻人文长期建设。就高等院校口语教学来说,它还只是被当作一项职业训练内容对待,还没有被当成对人的思维、心理等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训练内容也基本上以口中所说的书面语为主,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强调口语的工具性,忽视口语的人文性。工具性是源于口语的交际功能,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强调口语课程的工具性,实际上就是从口语教学的外在目的角度去看口语课程的属性。所以,从口语教学的完整过程来看,口语教学应具有人文性。高校口语教学功能应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属性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转变。
2.重构口语教学目标,实现由口语技能到综合素养的转变。现行高校口语教学目标存在的弊端突出,应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入各章节,注重其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教材可分三大模块:第一是基础模块,主要通过普通话的训练,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第二是应用模块,通过结合社会环境的语用训练,让学生体悟到社会是个大熔炉,学会与社会的其他人员交流、沟通、合作。第三是测试模块,通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语言生活现代化的要求,使学生充分认识学好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加快普通话推广与普及的步伐;通过测试,让学生意识到只有语言的和谐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3.优化高校学生的口语训练环境。要进一步优化高校学生的口语训练环境,实现口语训练量和训练质的同步提高。创设和优化一个健康而真实的口语环境,有助于解决口语训练质和量的问题。
首先,高等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口语训练途径,通过量的积累为质的变化做准备。如:(1)注重课程整合,将口语训练融入各科教学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口语训练的机会。(2)努力为学生的口语发展搭建舞台。可以通过课堂大讨论、职业论坛、口语艺术大赛、社会用语调查等形式为学生交流、展示搭设舞台。
其次,高校要逐步营造出一个良好、健康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口语能力能够在大量而优质的口语训练机会中提升质量,逐步完善提高。良好的口语环境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快速提高。
4.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口语教学应该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方便,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应体现开放性。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资料,实现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利用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缪小春,宋曼殊.心理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