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进行,“问题”已经被看成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
棋道中有句俗话:“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课堂,有的教师通过抛出一两个新颖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咀嚼文本,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而有的老师提的问题“浅、杂、多、乱、无用”, 令学生生厌。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课堂教学符合课改理念,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课堂问题设计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我认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难易适度,需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进行推理、判定,才能回答出来。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
如教学《假如人类也有尾巴》 一文,开始我就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们人类也有尾巴会什么样子呢?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们设想了多种情况,我顺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
二、启发性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提问并不是从始至终问到底,而是要把握“问”的时机与火候,在学生经历了“愤”的过程后,教师才能“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境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滿现实而借酒消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三、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能增强他们对外部信息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引人入胜”之妙,讲求新意,必须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问题提出来平淡无奇、味同嚼蜡。
例如教学《孔乙己》,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设疑导入不是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四、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要说:“设计一个巧妙的问题,我可以给学生一双感悟世界的眼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和氛围,这样才能在新课标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禅堂初级中学(234228)
棋道中有句俗话:“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课堂,有的教师通过抛出一两个新颖巧妙的问题,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咀嚼文本,争先恐后地发表见解;而有的老师提的问题“浅、杂、多、乱、无用”, 令学生生厌。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课堂教学符合课改理念,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使课堂问题设计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我认为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难易适度,需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进行推理、判定,才能回答出来。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
如教学《假如人类也有尾巴》 一文,开始我就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们人类也有尾巴会什么样子呢?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很活跃,学生们设想了多种情况,我顺势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理解课文就容易得多。
二、启发性原则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提问并不是从始至终问到底,而是要把握“问”的时机与火候,在学生经历了“愤”的过程后,教师才能“启”。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它是提问的价值所在。在内容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跳一跳能够着”的境地,这样学生思维才能积极起来,并向纵深发展。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滿现实而借酒消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三、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能增强他们对外部信息的感受能力和接受能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引人入胜”之妙,讲求新意,必须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忌问题提出来平淡无奇、味同嚼蜡。
例如教学《孔乙己》,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设疑导入不是围绕课文内容本身,而是借课题以外的与课文有关联的某些内容发问,巧设悬念,由远及近,引入新课,不仅过渡自然,而且所述问题正是学习《孔乙己》的一些本质问题,即塑造孔乙己形象的创作方法和孔乙己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
四、民主性原则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应该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生动活泼的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不要训斥,不要嘲笑讽刺,要循循善诱加以纠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去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我要说:“设计一个巧妙的问题,我可以给学生一双感悟世界的眼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条件和氛围,这样才能在新课标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灵璧县禅堂初级中学(23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