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科学的阅读理念,在学生朗读时给予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去朗读,真正地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圆满地完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探讨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仍然有部分教师不重视朗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读得“有口无心”,无意义、无目的的朗读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进行以下探讨。
一、明确目的,解读文本
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深入感悟与解读文本,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朗读,明确朗读目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文章,体会思想感情,并细细品味关键句子。朗读形式包括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在《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教师应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配合朗读。课堂上还可以采取整体感知朗读、有感情的品味朗读、重点句子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课文主旨。
二、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我听过许多语文公开课,发现有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范读不够重视,也许是怕自己的范读不能尽善尽美,或是怕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殊不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例如,在《火烧云》教学中,教师应先朗读,通过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的颜色与形状。而在《观潮》教学中,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景物之美,并由衷发出赞叹。教师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以此感染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又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精选练点,培养语感
我们是城乡结合的小学,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是很好。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引导学生怎样去读、去领悟课文中的语言、去揣摩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所以,指导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读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是对朗读的指导要有所取舍,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比如,教学《鲁本的秘密》这一课,我让学生朗读感受较深的句子。鲁本到工厂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情景的对话,读出焦急、乞求的语气;“鲁本给妈妈送胸针”是本课最感人的情景,带着激动、兴奋的感情去读,体验鲁本实现心愿的快乐和幸福,进一步体会鲁本对妈妈的爱。
四、创设情境,活跃气氛
教学实例表明,情境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图片、音像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如果阅读方法过于单调,会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只有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阅读中。例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教师要借助感人的文字与声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领悟文章情感。教学开始时,教师要根据文章中小鸟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鸟儿与大树不愿分别的情境。朗读中要表现出小鸟寻找大树时的艰辛和焦急,从而准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五、品读感悟,熟读积累
朗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好停顿、轻重、缓急、语气、感情等方法,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把建起围墙后“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和之前“鲜花盛开、绿树成荫”进行比较,突出花园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感受巨人的态度,教师要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分析巨人的心理,尤其是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句子,是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又如,在《猫》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猫的性格的?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矛盾词语用在一起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答案找出来,并深入理解文章。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细心揣摩文中的优美语句,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总之,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朗读中也才能获得启迪,体验乐趣。
参考文献:
[1]凌旭东,李春宝.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J].小学教学,2000(248).
[2]张晨瑛.朗读教学忧思录[J].小学语文教学,2000(4).
[3]魏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学周刊,2011(12).
編辑 王团兰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探讨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可仍然有部分教师不重视朗读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读得盲目,读得无味,看似热闹的朗读却收效甚微;读得“有口无心”,无意义、无目的的朗读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兴趣;朗读情感未激发、缺乏必要的朗读技巧指导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进行以下探讨。
一、明确目的,解读文本
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深入感悟与解读文本,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朗读,明确朗读目的。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文章,体会思想感情,并细细品味关键句子。朗读形式包括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在《山沟里的孩子》教学中,教师应先进行范读,然后让学生配合朗读。课堂上还可以采取整体感知朗读、有感情的品味朗读、重点句子的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课文主旨。
二、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我听过许多语文公开课,发现有许多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对范读不够重视,也许是怕自己的范读不能尽善尽美,或是怕占用宝贵的教学时间。殊不知,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走进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例如,在《火烧云》教学中,教师应先朗读,通过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的颜色与形状。而在《观潮》教学中,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自然景物之美,并由衷发出赞叹。教师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以此感染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又能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三、精选练点,培养语感
我们是城乡结合的小学,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不是很好。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引导学生怎样去读、去领悟课文中的语言、去揣摩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所以,指导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把读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但是对朗读的指导要有所取舍,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比如,教学《鲁本的秘密》这一课,我让学生朗读感受较深的句子。鲁本到工厂卖最后四个麻袋的情景的对话,读出焦急、乞求的语气;“鲁本给妈妈送胸针”是本课最感人的情景,带着激动、兴奋的感情去读,体验鲁本实现心愿的快乐和幸福,进一步体会鲁本对妈妈的爱。
四、创设情境,活跃气氛
教学实例表明,情境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图片、音像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如果阅读方法过于单调,会让学生产生乏味之感。只有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才会主动投入到阅读中。例如,在《去年的树》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教师要借助感人的文字与声调,调动学生的情绪,以便更好地领悟文章情感。教学开始时,教师要根据文章中小鸟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鸟儿与大树不愿分别的情境。朗读中要表现出小鸟寻找大树时的艰辛和焦急,从而准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五、品读感悟,熟读积累
朗读课文时,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好停顿、轻重、缓急、语气、感情等方法,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把建起围墙后“冰雪覆盖、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和之前“鲜花盛开、绿树成荫”进行比较,突出花园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感受巨人的态度,教师要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分析巨人的心理,尤其是描写巨人冷酷无情的句子,是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又如,在《猫》的教学中,让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猫的性格的?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矛盾词语用在一起的?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将答案找出来,并深入理解文章。学生进行朗读时,教师要让学生细心揣摩文中的优美语句,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总之,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朗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朗读中也才能获得启迪,体验乐趣。
参考文献:
[1]凌旭东,李春宝.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J].小学教学,2000(248).
[2]张晨瑛.朗读教学忧思录[J].小学语文教学,2000(4).
[3]魏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J].学周刊,2011(12).
編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