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一卡通子系统的合理设计是确保校园一卡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下内容将对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本世纪初,校园网的建设在各大校园内开始逐步实施,在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建设基于校园网的“一卡通”的智能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的可能性。再加上随着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非接触式工C卡(射频卡)技术的诞生并趋于成熟,使其在制作成本方面不断降低同时,又为建设其智能卡信息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高校建设与发展大趋势的影响之下,高校纷纷开始投入校园数字化一卡通的系统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在校园内的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利用“校园一卡通”完成了相关的服务功能,并得到高度的认可。而要确保校园一卡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对其子系统设计是关键,本文以下内容将对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2、“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
2.1、收费类子系统
本子系统包含如下几个系统:第一,餐饮收费系统。在此管理的子系统中,是通过客户端的通信控制的相关模块以及服务器端的通信处理模块进行数据以及信息的传输。使用是开始是读取相关的个人信息,比如学生学号,卡号等信息,然后传递到服务器上进行相关的通信处理,从而来检验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则,是否能够使用此卡。第二,机房收费系统。计时收费管理系统(读写器版)作为一卡通管理系统的有效补充,使用期非常方便。其系统中的程序用四个部分来完成对系统设置上机管理。作为校内的师生,可以利用其内的金额,进行消费,只是在进出打卡的过程中来实时的完成计费的功能,同时,它还有特定的相关的服务功能,比如可以进行计时方面的管理。第三,超市和商场收费子系统。此系统涵盖在校园范围的相关场所,包括超市、活动中心、健身房、球室、电影院、洗衣房、实验室、网球场等相关场所来完成服务功能。
2.2、身份识别类子系统
设计的方案如下:首先刷卡来验证信息的权限以及相关的有效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不是在本楼住的学生,但可根据对学号等相关信息的认证,此卡记录会自动消除,如果不是本校的学生,或者是外来人员,考勤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由宿舍管理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方可进入本宿舍楼内。
2.3、图书馆管理系统接口
2.3.1、设计方案
根据校园读者的需求,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如下:第一,让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一卡通有机结合,换掉老的图书证,统一使用校园一卡通,来实现对图书的管理。第二,采用一卡通的专门专用软件来进行相关的收费管理。第三,对进出图书馆的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并对相关人员的出现宾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管理。第四,保证使图书馆网络系统与一卡通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相互之间数据的实时通讯。
2.3.2、借阅书籍的总体实现过程
基于师生的需求及图书管理的要求,在图书馆的每个进出口位置设置一个读卡器,学生要进入图书卡,首先进行刷卡来确认相关的信息,同时对身份进行相关的确定,刷卡确认成功后,则为有效的卡片,方可进入图书馆,否则系统会发出报警的信号。当师生进行图书的借阅时,有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图书信息的扫描后,学生再次进行刷卡,即可完成对图书的借阅。当师生进行还书时,再次刷卡并确认相关的书籍信息,就可以完成相关的还书处理。
2.3.3、图书馆管理与业务接口
图书馆管理与业务接口主要集中在办证收费、丢书处理、损书处理及超期处理三个方面,其具体功能描述如下:一是辦证收费。图书馆办公室来统一办理办证的收费,涵盖对新证的办理,卡的充值等相关的业务。原来的办证业务是由校园卡业务中心来办理的,考虑到和校园卡的有机结合,在图书馆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办卡的分中心,另外也可以单独发行单独功能的校园卡。三是超期处理。此种业务办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确认超期,然后到图书馆相应的办理部门进行办理,根据超期期限的多少来支持相应的金额,在此业务办理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的进行记录超期的情况。另外在有书超期没有及时还书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提示读者来及时还书,否则再想借其他书是不允许的。四是脱机消费。就目前来讲,师生在图书馆的消费一般是使用的联机消费,并没有使用脱机消费,或者说消费很少。所以说当出现中央服务器的连接中断时,校园一卡通可以通过POS机保留原来进行交易的相关记录,当和中央服务器连接时,相关的交易记录会自动更新于服务器当中。
5、结尾
以上内容对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其涵盖了财务管理、银行的圈存、实验室上网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要求较强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极高的应用性,故在系统的投入使用前,在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上要进行相关的测试,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J2EE构建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陈华军等,人民邮电出版社
[2]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张青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本世纪初,校园网的建设在各大校园内开始逐步实施,在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的基础上,建设基于校园网的“一卡通”的智能卡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强的可能性。再加上随着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非接触式工C卡(射频卡)技术的诞生并趋于成熟,使其在制作成本方面不断降低同时,又为建设其智能卡信息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高校建设与发展大趋势的影响之下,高校纷纷开始投入校园数字化一卡通的系统建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在校园内的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利用“校园一卡通”完成了相关的服务功能,并得到高度的认可。而要确保校园一卡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对其子系统设计是关键,本文以下内容将对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进行研究和探讨,以供参考。
2、“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
2.1、收费类子系统
本子系统包含如下几个系统:第一,餐饮收费系统。在此管理的子系统中,是通过客户端的通信控制的相关模块以及服务器端的通信处理模块进行数据以及信息的传输。使用是开始是读取相关的个人信息,比如学生学号,卡号等信息,然后传递到服务器上进行相关的通信处理,从而来检验其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则,是否能够使用此卡。第二,机房收费系统。计时收费管理系统(读写器版)作为一卡通管理系统的有效补充,使用期非常方便。其系统中的程序用四个部分来完成对系统设置上机管理。作为校内的师生,可以利用其内的金额,进行消费,只是在进出打卡的过程中来实时的完成计费的功能,同时,它还有特定的相关的服务功能,比如可以进行计时方面的管理。第三,超市和商场收费子系统。此系统涵盖在校园范围的相关场所,包括超市、活动中心、健身房、球室、电影院、洗衣房、实验室、网球场等相关场所来完成服务功能。
2.2、身份识别类子系统
设计的方案如下:首先刷卡来验证信息的权限以及相关的有效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比如不是在本楼住的学生,但可根据对学号等相关信息的认证,此卡记录会自动消除,如果不是本校的学生,或者是外来人员,考勤系统会自动发出报警信号,由宿舍管理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后,方可进入本宿舍楼内。
2.3、图书馆管理系统接口
2.3.1、设计方案
根据校园读者的需求,对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如下:第一,让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与一卡通有机结合,换掉老的图书证,统一使用校园一卡通,来实现对图书的管理。第二,采用一卡通的专门专用软件来进行相关的收费管理。第三,对进出图书馆的相关人员进行记录,并对相关人员的出现宾律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出勤情况进行统计管理。第四,保证使图书馆网络系统与一卡通系统的无缝连接,实现相互之间数据的实时通讯。
2.3.2、借阅书籍的总体实现过程
基于师生的需求及图书管理的要求,在图书馆的每个进出口位置设置一个读卡器,学生要进入图书卡,首先进行刷卡来确认相关的信息,同时对身份进行相关的确定,刷卡确认成功后,则为有效的卡片,方可进入图书馆,否则系统会发出报警的信号。当师生进行图书的借阅时,有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图书信息的扫描后,学生再次进行刷卡,即可完成对图书的借阅。当师生进行还书时,再次刷卡并确认相关的书籍信息,就可以完成相关的还书处理。
2.3.3、图书馆管理与业务接口
图书馆管理与业务接口主要集中在办证收费、丢书处理、损书处理及超期处理三个方面,其具体功能描述如下:一是辦证收费。图书馆办公室来统一办理办证的收费,涵盖对新证的办理,卡的充值等相关的业务。原来的办证业务是由校园卡业务中心来办理的,考虑到和校园卡的有机结合,在图书馆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办卡的分中心,另外也可以单独发行单独功能的校园卡。三是超期处理。此种业务办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确认超期,然后到图书馆相应的办理部门进行办理,根据超期期限的多少来支持相应的金额,在此业务办理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的进行记录超期的情况。另外在有书超期没有及时还书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提示读者来及时还书,否则再想借其他书是不允许的。四是脱机消费。就目前来讲,师生在图书馆的消费一般是使用的联机消费,并没有使用脱机消费,或者说消费很少。所以说当出现中央服务器的连接中断时,校园一卡通可以通过POS机保留原来进行交易的相关记录,当和中央服务器连接时,相关的交易记录会自动更新于服务器当中。
5、结尾
以上内容对校园一卡通子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其涵盖了财务管理、银行的圈存、实验室上网管理、图书馆管理、后勤管理等一系列功能,要求较强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极高的应用性,故在系统的投入使用前,在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上要进行相关的测试,从而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J2EE构建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陈华军等,人民邮电出版社
[2]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张青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