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素质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法学教育应转向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法学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法学应用型人才是指以本科法学教育为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法律职业技能,精通法学基础知识的专门从事法学实践性工作的高级人才。①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在所著《法律教育》一书中也谈到:“法律教育之宗旨及计划是:要以严格之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创造精神及善于适应时代需要之法律人才”。②
一、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背景分析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却存在反差,一面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却是法学专业学生“求职难”。 2012年6月,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发布了中国2011届毕业生起薪、各专业就业率等现状。麦可思称,报告是在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蓝皮书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即所谓红牌专业,其中法学本科专业位列其中。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素质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极大的距离。一方面,我们的法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还不成熟。由于法学院的学生直接从高中生中录取,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主导的模式,所以很多时候法学教育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与司法实践的要求距离较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经济主体的利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果都需要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普及与完善,实务部门亟需大量的优秀法律人才。加上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法律世界化的变化,都要求法学教育进行改革。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重点就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
二、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著名法学家陈守一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法律是社会进步的保障。”③可见,一个合格的现代法学人才应该是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④因此,我们在法学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和特色。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选修课范围,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既学有所长,又全面发展。注重教学方法改进,反对“填鸭”式教学,开展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模拟,借以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的能力素质教育系列活动
利用入学教育、班会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和规划引导,要求大一学生每人制定职业规划,存档并在大学四年里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通过“求是”讲座、就业指导课、实习实践、各类招聘会等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就业适应能力。针对实际情况,将考研作为学生高端就业的主要出口,对全体学生进行考研教育,从入学进行规划和英语学习的指导,大二进行专业学习的引导和考研学校的筛选,大三进行考研学校和专业方向的选择指导,大四进行考研实务的具体指导,并为学生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三)改革课程体系
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要求所有课程必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量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并从司法实务部门聘请了多名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热心法学教育事业的具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实务课程。同时根据法律变化频繁、知识更新快捷的特点,要求教师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辨别、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充分发挥课内外教学活动的作用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开庭观摩、辩论赛、开展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举办模拟法庭大赛、法制宣传月活动,开设了法律援助中心等常规实践教学项目,并配备专业教师负责和指导。针对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以“蒙山学堂”为载体举行尖子生综合素质培养系列活动,从公务员选拨、司法考试、考研、教师招考等毕业出口需要,举行系列活动,提升对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
(五)注重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与十几个司法实务部门订有合作协议,包括仲裁委员会、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并与实习单位协商确定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教师。与此相对应,我们将学期划分成教学学期和实践学期,在寒暑假中集中安排学生分组进入到相关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时间从两周到八周不等。实践证明此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调动了学生对法学专业的人情和对实务的思考。
(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邀请有关专家、教师与学生举行面对面读书交流;组织学生针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或者调研报告,并根据情况汇集成册以供交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将毕业论文列为必修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可获参评奖学金的机会。
(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法学院提出了“21点综合素质教育”计划,即有点抱负、有点思想、有点远见、有点胸襟、有点境界、有点高尚、有点牺牲精神、有点哲学、有点史学、有点逻辑、有点国外经历、有点外交能力、有点受过挫折、有点本领、有点韧劲、有点文采、有点谦虚、有点人缘、有点节俭、有点悟性、有点干劲。⑤从心理、道德、视野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要求和提升。相应的开设了《犯罪心理学》、《法律逻辑学》等课程,举办选派学生进入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研修的系列活动,举行“爱校、爱国演讲比赛”、红歌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教育活动。
注释:
①胡亚球.对我国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评论,1999(1)。
②杨海坤.苏州大学法学院培养法律人才的基本经验[J].法学家,2000(4)。
③汤能松,张蕴华,阎亚林.关于90年代高等法学教育发展与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A].政法教育研究论文选[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⑤《临沂大学法学院学生21点综合素质教育计划》http://fxy.lyu.edu.cn/s/25/t/1019/5e/cc/info24268.htm
关键词:法学人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法学应用型人才是指以本科法学教育为基础,能够熟练掌握法律职业技能,精通法学基础知识的专门从事法学实践性工作的高级人才。①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先生在所著《法律教育》一书中也谈到:“法律教育之宗旨及计划是:要以严格之方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富有创造精神及善于适应时代需要之法律人才”。②
一、构建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方式的背景分析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实却存在反差,一面是“求贤若渴”的用人单位;另一方面却是法学专业学生“求职难”。 2012年6月,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发布了中国2011届毕业生起薪、各专业就业率等现状。麦可思称,报告是在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调查人数达到46万余人,覆盖中国31个省区市2093所高校、1247个专业。蓝皮书将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即所谓红牌专业,其中法学本科专业位列其中。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法学专业毕业生素质与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极大的距离。一方面,我们的法学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还不成熟。由于法学院的学生直接从高中生中录取,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文史哲主导的模式,所以很多时候法学教育停留在理论分析、法律诠释层面,与司法实践的要求距离较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经济主体的利益,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果都需要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普及与完善,实务部门亟需大量的优秀法律人才。加上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法律世界化的变化,都要求法学教育进行改革。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重点就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
二、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著名法学家陈守一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法律是社会进步的保障。”③可见,一个合格的现代法学人才应该是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④因此,我们在法学人才培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思路,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培养模式和特色。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要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观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扩大选修课范围,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与选择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既学有所长,又全面发展。注重教学方法改进,反对“填鸭”式教学,开展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模拟,借以启发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科学精神。
(二)开展以就业、创业为主的能力素质教育系列活动
利用入学教育、班会等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和规划引导,要求大一学生每人制定职业规划,存档并在大学四年里进行动态管理和调整。通过“求是”讲座、就业指导课、实习实践、各类招聘会等形式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就业适应能力。针对实际情况,将考研作为学生高端就业的主要出口,对全体学生进行考研教育,从入学进行规划和英语学习的指导,大二进行专业学习的引导和考研学校的筛选,大三进行考研学校和专业方向的选择指导,大四进行考研实务的具体指导,并为学生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三)改革课程体系
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增加实践课教学时数。要求所有课程必须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在保证理论教学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尽量压缩课堂教学时数。并从司法实务部门聘请了多名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热心法学教育事业的具有相关专业高级职称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实务课程。同时根据法律变化频繁、知识更新快捷的特点,要求教师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分析、辨别、创造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充分发挥课内外教学活动的作用
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开庭观摩、辩论赛、开展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等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举办模拟法庭大赛、法制宣传月活动,开设了法律援助中心等常规实践教学项目,并配备专业教师负责和指导。针对进入三年级的学生,以“蒙山学堂”为载体举行尖子生综合素质培养系列活动,从公务员选拨、司法考试、考研、教师招考等毕业出口需要,举行系列活动,提升对学生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专业素质。
(五)注重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们已与十几个司法实务部门订有合作协议,包括仲裁委员会、检察院、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并与实习单位协商确定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教师。与此相对应,我们将学期划分成教学学期和实践学期,在寒暑假中集中安排学生分组进入到相关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时间从两周到八周不等。实践证明此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调动了学生对法学专业的人情和对实务的思考。
(六)加强学生科研能力训练
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邀请有关专家、教师与学生举行面对面读书交流;组织学生针对实习情况进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或者调研报告,并根据情况汇集成册以供交流;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将毕业论文列为必修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如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可获参评奖学金的机会。
(七)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法学院提出了“21点综合素质教育”计划,即有点抱负、有点思想、有点远见、有点胸襟、有点境界、有点高尚、有点牺牲精神、有点哲学、有点史学、有点逻辑、有点国外经历、有点外交能力、有点受过挫折、有点本领、有点韧劲、有点文采、有点谦虚、有点人缘、有点节俭、有点悟性、有点干劲。⑤从心理、道德、视野等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要求和提升。相应的开设了《犯罪心理学》、《法律逻辑学》等课程,举办选派学生进入国内外其他高校进行研修的系列活动,举行“爱校、爱国演讲比赛”、红歌比赛、观看红色电影等教育活动。
注释:
①胡亚球.对我国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与重构[J].法学评论,1999(1)。
②杨海坤.苏州大学法学院培养法律人才的基本经验[J].法学家,2000(4)。
③汤能松,张蕴华,阎亚林.关于90年代高等法学教育发展与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A].政法教育研究论文选[C].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A].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⑤《临沂大学法学院学生21点综合素质教育计划》http://fxy.lyu.edu.cn/s/25/t/1019/5e/cc/info24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