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养生气功对提高体适能水平、促进健康的作用以及在代替体力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认为,当今社会慢性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导致死亡率提高与体适能水平低下,缺少体力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养生气功;体力活动;体适能;健康促进;慢性疾病
一、养生气功、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相关概念
养生气功又称“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生命学科,其目的、手段和发展过程都是围绕人类生命为中心。从起源看,它首先以贵人重生为思想前提,注重延长人的寿命,以追求延年益寿为目的。从发展看,无论养生气功依据什么样的理论体系,采用什么样的实践方法,但始终是围绕着养护身体、提高生命质量、参与体力劳动,提高体适能水平,增进健康、追求心理与生理平衡这一主线而展开。本文所指养生功法的种类主要为:太极、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类。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指身体运动导致骨骼肌收缩产生能量消耗的过程[1]。”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PF)指在工作之余,身体不仅不疲惫,还有余力去享受余暇时间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2]。
二、体力活动、静态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骨骼肌肉异常、某些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都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这是体力活动的不足以及长期的静态生活方式所导致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症以及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更要注意,肥胖导致体适能水平低下,慢性病易聚集,肥胖是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由此可见,健康体适能以及养生功法的习练或者规律的体力活动对于肥胖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
三、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抛弃静态生活方式,从事养生功法的习练,不难拥有一个普通但健康的体适能水平,这可以使我们降低44%的死亡率。并且,如果一开始就拥有一个好的体适能水平,且保持下去,死亡率最低。没有一个良好体适能还不抛弃静态生活方式,缺少体力活动的人,死亡率最高,即两者间存在量效关系[4]。
关于养生气功、體适能水平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对冠心病(CHD)的发生风险及早亡率研究比较多。静态生活方式或低的心肺适能水平增加了CHD发生风险和早亡率。长期练习养生气功的人,并且总耗能达到1500kcal/周可以使CHD发生风险降低25-50%。规律练习养生气功并且每周消耗500 kcal热量可达到控制血脂的目的。每周消耗1800 kcal以上的热量可使血HDL达到理想水平。规律的体力活动以及其它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主要机制可能为:(1)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2)降低血压,增加心肌等张机械性或代谢性功能;(3)减少身体脂肪;(4)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5]。
四、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运动方式
在指南中关于维持健康的最低标准建议是基于有氧运动相关的研究。那么不同运动方式的其他运动和健康效果的结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习练养生气功可以提高体适能水平,促进健康,但是否对慢性病有针对性的效应呢?习练养生气功对慢性病患者又有多大的实际作用?
(二)关于运动负荷
习练养生气功的目的为保持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指南提出了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最低锻炼标准,但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适能水平都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体适能水平的负荷量是多少?
(三)关于习练养生气功影响因素
人们在参与体力活动时往往连最低标准都未到达。那么,在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影响习练者习练的因素是什么?
(四)关于养生气功与运动安全
习练养生气功过程中,应最大限度避免习练者受到损伤及突发意外事件;最后习练个体应理性认识自身情况,选择适应自身功法的同时加强学习所选择功法流派历史、理论知识及习练功效,做到最佳练习效果。那么,负荷量该如何选择?习练项目该如何选定?
五、结语
就本文调查、分析及撰写过程中的结果显示,传统养生气功可以代替体力活动达到增强自身体适能,促进健康的作用,但是养生气功项目的选择、负荷量、习练效应、习练影响因素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就总体来说还是在探索中前进的,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规范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预期目标且同时朝着更加规范、合理及科学的方向迈近。
参考文献:
[1]Nilsson A,Brage S,Riddoch C,et a1.Comparison of equations for predicting energy expenditure from accelerometer counts in children.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8,18 (5):643-650.
[2]陈佩杰,王人卫,胡琪琛,等.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J].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3]陈伟.肥胖性慢性炎症与运动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 (2):238-244.
[4]陈佩杰.运动与健康促进[J].上海体育科研,2015,24 (1):46-49.
[5]王嫱.心脏运动康复的现状与展望[J].心脏杂志,2010,19 (3):357-361.
关键词:养生气功;体力活动;体适能;健康促进;慢性疾病
一、养生气功、体力活动、健康体适能相关概念
养生气功又称“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生命学科,其目的、手段和发展过程都是围绕人类生命为中心。从起源看,它首先以贵人重生为思想前提,注重延长人的寿命,以追求延年益寿为目的。从发展看,无论养生气功依据什么样的理论体系,采用什么样的实践方法,但始终是围绕着养护身体、提高生命质量、参与体力劳动,提高体适能水平,增进健康、追求心理与生理平衡这一主线而展开。本文所指养生功法的种类主要为:太极、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五类。
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指身体运动导致骨骼肌收缩产生能量消耗的过程[1]。”
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PF)指在工作之余,身体不仅不疲惫,还有余力去享受余暇时间及应付突发事情的能力[2]。
二、体力活动、静态生活方式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骨骼肌肉异常、某些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生发展都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这是体力活动的不足以及长期的静态生活方式所导致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症以及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因此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型肥胖)更要注意,肥胖导致体适能水平低下,慢性病易聚集,肥胖是慢性病的高危因素。由此可见,健康体适能以及养生功法的习练或者规律的体力活动对于肥胖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3]。
三、体力活动、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抛弃静态生活方式,从事养生功法的习练,不难拥有一个普通但健康的体适能水平,这可以使我们降低44%的死亡率。并且,如果一开始就拥有一个好的体适能水平,且保持下去,死亡率最低。没有一个良好体适能还不抛弃静态生活方式,缺少体力活动的人,死亡率最高,即两者间存在量效关系[4]。
关于养生气功、體适能水平在心血管健康中的作用,对冠心病(CHD)的发生风险及早亡率研究比较多。静态生活方式或低的心肺适能水平增加了CHD发生风险和早亡率。长期练习养生气功的人,并且总耗能达到1500kcal/周可以使CHD发生风险降低25-50%。规律练习养生气功并且每周消耗500 kcal热量可达到控制血脂的目的。每周消耗1800 kcal以上的热量可使血HDL达到理想水平。规律的体力活动以及其它降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的主要机制可能为:(1)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2)降低血压,增加心肌等张机械性或代谢性功能;(3)减少身体脂肪;(4)降低血纤维蛋白原活性,减少血小板聚集[5]。
四、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运动方式
在指南中关于维持健康的最低标准建议是基于有氧运动相关的研究。那么不同运动方式的其他运动和健康效果的结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习练养生气功可以提高体适能水平,促进健康,但是否对慢性病有针对性的效应呢?习练养生气功对慢性病患者又有多大的实际作用?
(二)关于运动负荷
习练养生气功的目的为保持健康、提高健康水平。指南提出了维持身体健康所必须的最低锻炼标准,但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体适能水平都不相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体适能水平的负荷量是多少?
(三)关于习练养生气功影响因素
人们在参与体力活动时往往连最低标准都未到达。那么,在受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影响习练者习练的因素是什么?
(四)关于养生气功与运动安全
习练养生气功过程中,应最大限度避免习练者受到损伤及突发意外事件;最后习练个体应理性认识自身情况,选择适应自身功法的同时加强学习所选择功法流派历史、理论知识及习练功效,做到最佳练习效果。那么,负荷量该如何选择?习练项目该如何选定?
五、结语
就本文调查、分析及撰写过程中的结果显示,传统养生气功可以代替体力活动达到增强自身体适能,促进健康的作用,但是养生气功项目的选择、负荷量、习练效应、习练影响因素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但就总体来说还是在探索中前进的,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规范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预期目标且同时朝着更加规范、合理及科学的方向迈近。
参考文献:
[1]Nilsson A,Brage S,Riddoch C,et a1.Comparison of equations for predicting energy expenditure from accelerometer counts in children.Scand J Med Sci Sports,2008,18 (5):643-650.
[2]陈佩杰,王人卫,胡琪琛,等.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J].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3]陈伟.肥胖性慢性炎症与运动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0,29 (2):238-244.
[4]陈佩杰.运动与健康促进[J].上海体育科研,2015,24 (1):46-49.
[5]王嫱.心脏运动康复的现状与展望[J].心脏杂志,2010,19 (3):357-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