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大宅门》里的黄立,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仁,是《新亮剑》里的李云龙,还是无数电视剧的黄金主角和配角。“大叔范儿”特别流行的时候,他很是火过一阵。但对他来说,最喜欢的还是“演戏”这件事,借着演戏成为明星,不在他的兴趣范畴内。他做事低调,除了是个演员外,传播最广的居然是前年他离婚的新闻。
他自己说,其他方面他都很晕,生活能力特别差。但唯有演戏这件事,让他倾注了所有注意力。采访那天,他穿了普通的白 T和仔裤,喜欢喝美式咖啡,喜欢到处看,喜欢和工作人员开开玩笑。他比电视上看起来更儒雅更温和,身为天津爷们,说话幽默生动是必须的,还带有一点点的狂气。最近他主演的《江湖正道》正在热播,里面的“票儿”一角是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靠自己钻研琢磨,为这个人物加入了很多丰满的细节。他将“票儿”的气质总结为“侠气、痞气、豪气、义气”,归结起来,其实就是黄志忠自己身上的“爷们气”。
“演员是靠作品说话的”
每个戏我都会参加剧本创作,这是一个规律。我在“票儿”这个人物身上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他身上那股劲有力量,我喜欢身上有力量的人物。我给他加了拿着向日葵吃瓜子的动作,我从小就喜欢吃瓜子,小时候北方常见向日葵,现在都没有了。向日葵温暖阳光,正能量。有这个贯穿的动作在里面,可以帮助表演,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转换可以通过外部的手法揭露内心活动。
在学校里这些创作人物的手法都是这么教的,不知道现在的中戏怎么教,我们那会一年级观察生活,二年级节选一段小说作为一个剧目,三年级到剧本和独幕剧片段,四年级毕业大戏。几年下来演过的人物有几百上千个。现在排某一个作品都有情绪情感记忆、我觉得我们受过的训练还是很扎实的。
那时候上下几届的学生都非常用功,为争排练场抢时间互相打架。没有排练场我们就在路灯下,在园区里,在操场上排练。我记得刚上大学头两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课业量和工作量压得没有时间睡觉。每天想小品,想段子,还要去街上观察生活。
去街上看,什么都看,第一轮都观察一些很边缘的人物,哑巴、瞎子、乞丐这类很偏的。后来老师说不是这些人不能看,而是把视野放宽一点,多看看正常人。那会去动物园、公共汽车站、餐厅、商场、胡同,就往那儿一坐,观察各种人。
那个时候更多的挑战还是在塑造人物上,各种各样的都去尝试。我们一直接受的理念是演员这个职业是要靠作品说话的,需要靠每个人物的区别来建立价值,如果演得千篇一律,都按自身演,就不需要演员这个职业,谁都可以来。
我曾说过喜欢两种演员,一种是塑造人物,把人物传达得特别好。另一种就是演什么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质,但是因为个人魅力所以赋予了人物一种别样的魅力。一个大家,演每个人物都呈现不同的形态,我心里会有种尊重。所谓的那种偶像演员,我可能也就看一眼,就是那样呗。
所以像达斯汀·霍夫曼,阿尔·帕西诺,马龙·白兰度,都是我的目标,我还有期盼,觉得还有这么多山去爬去够。我也不看电视剧,大部分都是垃圾,脏了我的眼,脏了我的心。看看那些好片子,看看书,去游走游走,我觉得更好。
“40岁的我,就像开了一个闸口”
一过了 40岁,就像打开了一个闸口,很多情绪情结像源源不断的小溪一样用不完,这是很强烈的感觉,之前从来没有。
年轻时候演戏,情绪来了是很微妙的感受,又怕过,又怕不到,想掌控住,因此杂念特别多。那时候情感达不到就用技术手段呈现,但这种技术永远被两个字打败,真实。所以大人跟孩子演戏永远演不过孩子,因为孩子全是真的。
现在就任这些情绪领着我走,随时来随时有,戏只要写到那儿,很快就会迅速到那个点,这种感受在 40岁以后特别强烈。
这太难得了,现在是我创作的黄金期,最好的创作时期就是 40至 50岁,如果保养好的话,可以往下演十年,演 30岁。往上可以演到七八十岁,这十年是我最好的黄金十年创作期。也只有这个能让我注意力集中,还当个事,我有乐趣在里面,其他的真的是无所谓。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们讲 20年前在一起创作上的事,我全忘了,我说“是吗?还有这事?你们全都记得我全忘了,有过吗?你们别忽悠我。”每个人精力就那么多,生活方面我一塌糊涂,生活能力非常差。
我晕吗?我天天都晕。
但有些东西我记得很好,不管什么环境下,我都会观察每个人,这些方面我很敏感。
就像现在,你身上特别的色彩,我会瞬间在心里拽出来,记住。以后我塑造某一个人物时想起来就会用上,这就是乐趣。
“搞创作的人是处在分裂状态的”
BQ:你也说过演员的个人经历很重要,但一年到头在剧组里,和社会生活接触的也不多,你怎么弥补这种缺失?
H:我现在每年基本是两个戏,可能还会去给人家客串一个。就这样的话也时间不少,一个戏拍三个月,前期准备两三个月,拍两个戏一年就过去了。只能是在路上观察人,读书。在剧组里我基本保证每天看一个片子,或者每天看一两集美剧英剧,工作完的时间是我自己的,那时候是我充电的时候。
BQ:你喜欢看什么美剧?
H:《生活大爆炸》、《纸牌屋》、《无耻家庭》、《新闻直播间》,反正这一批我基本都看了。你得学习啊,要不聊什么啊,你总得进步吧,美剧从制作到对人性解读得深刻,我觉得是要学习的,有一个尺度标杆在那儿。 BQ:你会回头看自己演的戏吗?
H:拍完后期在剪辑房和后期配音时会看,等到播出这事就过去了。电视剧太长了,不像过去还有6、8、10集的,我特别怀念 20集这个长度。
BQ:为什么?
H:20集电视剧相当于七八个电影的量,又集中,矛盾又强烈,体力精力又短,写故事也好写。一长了,经常前半部分还行,到后面就是胡编乱造,我特别怀念那时候,经常说咱们拍点短的行么,就 20集,精彩至极,拍摄时间也短,拍一好故事。
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人物命运的跌宕,怎么把长度抻出来啊。抻不出来过于平的话显然没有力量,处处都是矛盾。
BQ:但这是很难的呀,电视台、制片方都不一定愿意。
H:哎呀,行业的悲剧,行业的无奈,急功近利。
BQ:那你自己对选择的戏是有要求的吧?
H:我有要求,我对这个职业还是有热爱,还是当一个事去做。但心里的期待越高,往往失望就越大,我现在就是两种态度,一,我选择团队,团队很重要。二,我随遇而安。我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把本分干好就行了。演员的话语权在开机前和拍摄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一旦拍完,你就不是什么了。后面的工作就进入不了了。再发声,人家也不听了,很无奈。
BQ:工作之余喜欢做什么?
H:跟大家一样,干人干的事。什么都喜欢一点,看心情,心劲儿到哪了就干什么事。这阵对摄影感兴趣,背着相机包就去拍,想去旅行背着包就走了。
BQ:你还喜欢打篮球,但去年出了车祸,也没有办法再打了。
H:现在玩老年运动了。(什么运动?)就……走走。骑自行车,游泳,这腿(指左腿)还萎缩着,就得不断地治疗。剧烈的戏也拍不了,以前还行,拍《江湖正道》时的打戏、骑马、撒起来跑,都我自己来。
BQ:你身体也不太好,去年拍戏还送医院了?
H:天气热,心脏本身又不太好,就含了几次药,《我的绝密生涯》有很多非常虐心的戏。这些都得认吧,所有在一线拼杀做出成绩的人,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我经常觉得搞创作的人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进入人物我们就不是我们了,现在还谈笑风生,那边喊我,我会说等会,拍完咱再聊。到那眼泪就得下来,情绪一下就得到顶点,然后回来咱俩接着聊。这是正常人吗?全是病人啊。所以我觉着,哎呀,挺不容易的。
BQ:那你也还是喜欢。
H:所以只有“热爱”二字撑着,没这个,跟这个职业有多远离多远。
BQ:前年你的家庭和爱情发生了一些变故,你本身也不是想去吸引眼球的人,当时的舆论对你影响还是挺大的,现在你怎么看那件事?
H:过去了,都过去了。生活上的影响当然有,但也是我的经历嘛,挺好的,通过那些事看看人,了解人性,对我的创作,我将来对人物的认识,又有另一方面的了解。经历多点对这个职业来讲没坏处。
他自己说,其他方面他都很晕,生活能力特别差。但唯有演戏这件事,让他倾注了所有注意力。采访那天,他穿了普通的白 T和仔裤,喜欢喝美式咖啡,喜欢到处看,喜欢和工作人员开开玩笑。他比电视上看起来更儒雅更温和,身为天津爷们,说话幽默生动是必须的,还带有一点点的狂气。最近他主演的《江湖正道》正在热播,里面的“票儿”一角是他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创作出来的,靠自己钻研琢磨,为这个人物加入了很多丰满的细节。他将“票儿”的气质总结为“侠气、痞气、豪气、义气”,归结起来,其实就是黄志忠自己身上的“爷们气”。
“演员是靠作品说话的”
每个戏我都会参加剧本创作,这是一个规律。我在“票儿”这个人物身上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他身上那股劲有力量,我喜欢身上有力量的人物。我给他加了拿着向日葵吃瓜子的动作,我从小就喜欢吃瓜子,小时候北方常见向日葵,现在都没有了。向日葵温暖阳光,正能量。有这个贯穿的动作在里面,可以帮助表演,人物的喜怒哀乐、情绪转换可以通过外部的手法揭露内心活动。
在学校里这些创作人物的手法都是这么教的,不知道现在的中戏怎么教,我们那会一年级观察生活,二年级节选一段小说作为一个剧目,三年级到剧本和独幕剧片段,四年级毕业大戏。几年下来演过的人物有几百上千个。现在排某一个作品都有情绪情感记忆、我觉得我们受过的训练还是很扎实的。
那时候上下几届的学生都非常用功,为争排练场抢时间互相打架。没有排练场我们就在路灯下,在园区里,在操场上排练。我记得刚上大学头两年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课业量和工作量压得没有时间睡觉。每天想小品,想段子,还要去街上观察生活。
去街上看,什么都看,第一轮都观察一些很边缘的人物,哑巴、瞎子、乞丐这类很偏的。后来老师说不是这些人不能看,而是把视野放宽一点,多看看正常人。那会去动物园、公共汽车站、餐厅、商场、胡同,就往那儿一坐,观察各种人。
那个时候更多的挑战还是在塑造人物上,各种各样的都去尝试。我们一直接受的理念是演员这个职业是要靠作品说话的,需要靠每个人物的区别来建立价值,如果演得千篇一律,都按自身演,就不需要演员这个职业,谁都可以来。
我曾说过喜欢两种演员,一种是塑造人物,把人物传达得特别好。另一种就是演什么都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质,但是因为个人魅力所以赋予了人物一种别样的魅力。一个大家,演每个人物都呈现不同的形态,我心里会有种尊重。所谓的那种偶像演员,我可能也就看一眼,就是那样呗。
所以像达斯汀·霍夫曼,阿尔·帕西诺,马龙·白兰度,都是我的目标,我还有期盼,觉得还有这么多山去爬去够。我也不看电视剧,大部分都是垃圾,脏了我的眼,脏了我的心。看看那些好片子,看看书,去游走游走,我觉得更好。
“40岁的我,就像开了一个闸口”
一过了 40岁,就像打开了一个闸口,很多情绪情结像源源不断的小溪一样用不完,这是很强烈的感觉,之前从来没有。
年轻时候演戏,情绪来了是很微妙的感受,又怕过,又怕不到,想掌控住,因此杂念特别多。那时候情感达不到就用技术手段呈现,但这种技术永远被两个字打败,真实。所以大人跟孩子演戏永远演不过孩子,因为孩子全是真的。
现在就任这些情绪领着我走,随时来随时有,戏只要写到那儿,很快就会迅速到那个点,这种感受在 40岁以后特别强烈。
这太难得了,现在是我创作的黄金期,最好的创作时期就是 40至 50岁,如果保养好的话,可以往下演十年,演 30岁。往上可以演到七八十岁,这十年是我最好的黄金十年创作期。也只有这个能让我注意力集中,还当个事,我有乐趣在里面,其他的真的是无所谓。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们讲 20年前在一起创作上的事,我全忘了,我说“是吗?还有这事?你们全都记得我全忘了,有过吗?你们别忽悠我。”每个人精力就那么多,生活方面我一塌糊涂,生活能力非常差。
我晕吗?我天天都晕。
但有些东西我记得很好,不管什么环境下,我都会观察每个人,这些方面我很敏感。
就像现在,你身上特别的色彩,我会瞬间在心里拽出来,记住。以后我塑造某一个人物时想起来就会用上,这就是乐趣。
“搞创作的人是处在分裂状态的”
BQ:你也说过演员的个人经历很重要,但一年到头在剧组里,和社会生活接触的也不多,你怎么弥补这种缺失?
H:我现在每年基本是两个戏,可能还会去给人家客串一个。就这样的话也时间不少,一个戏拍三个月,前期准备两三个月,拍两个戏一年就过去了。只能是在路上观察人,读书。在剧组里我基本保证每天看一个片子,或者每天看一两集美剧英剧,工作完的时间是我自己的,那时候是我充电的时候。
BQ:你喜欢看什么美剧?
H:《生活大爆炸》、《纸牌屋》、《无耻家庭》、《新闻直播间》,反正这一批我基本都看了。你得学习啊,要不聊什么啊,你总得进步吧,美剧从制作到对人性解读得深刻,我觉得是要学习的,有一个尺度标杆在那儿。 BQ:你会回头看自己演的戏吗?
H:拍完后期在剪辑房和后期配音时会看,等到播出这事就过去了。电视剧太长了,不像过去还有6、8、10集的,我特别怀念 20集这个长度。
BQ:为什么?
H:20集电视剧相当于七八个电影的量,又集中,矛盾又强烈,体力精力又短,写故事也好写。一长了,经常前半部分还行,到后面就是胡编乱造,我特别怀念那时候,经常说咱们拍点短的行么,就 20集,精彩至极,拍摄时间也短,拍一好故事。
没有强烈的矛盾冲突,没有人物命运的跌宕,怎么把长度抻出来啊。抻不出来过于平的话显然没有力量,处处都是矛盾。
BQ:但这是很难的呀,电视台、制片方都不一定愿意。
H:哎呀,行业的悲剧,行业的无奈,急功近利。
BQ:那你自己对选择的戏是有要求的吧?
H:我有要求,我对这个职业还是有热爱,还是当一个事去做。但心里的期待越高,往往失望就越大,我现在就是两种态度,一,我选择团队,团队很重要。二,我随遇而安。我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个钉,把本分干好就行了。演员的话语权在开机前和拍摄过程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态度,一旦拍完,你就不是什么了。后面的工作就进入不了了。再发声,人家也不听了,很无奈。
BQ:工作之余喜欢做什么?
H:跟大家一样,干人干的事。什么都喜欢一点,看心情,心劲儿到哪了就干什么事。这阵对摄影感兴趣,背着相机包就去拍,想去旅行背着包就走了。
BQ:你还喜欢打篮球,但去年出了车祸,也没有办法再打了。
H:现在玩老年运动了。(什么运动?)就……走走。骑自行车,游泳,这腿(指左腿)还萎缩着,就得不断地治疗。剧烈的戏也拍不了,以前还行,拍《江湖正道》时的打戏、骑马、撒起来跑,都我自己来。
BQ:你身体也不太好,去年拍戏还送医院了?
H:天气热,心脏本身又不太好,就含了几次药,《我的绝密生涯》有很多非常虐心的戏。这些都得认吧,所有在一线拼杀做出成绩的人,没有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我经常觉得搞创作的人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进入人物我们就不是我们了,现在还谈笑风生,那边喊我,我会说等会,拍完咱再聊。到那眼泪就得下来,情绪一下就得到顶点,然后回来咱俩接着聊。这是正常人吗?全是病人啊。所以我觉着,哎呀,挺不容易的。
BQ:那你也还是喜欢。
H:所以只有“热爱”二字撑着,没这个,跟这个职业有多远离多远。
BQ:前年你的家庭和爱情发生了一些变故,你本身也不是想去吸引眼球的人,当时的舆论对你影响还是挺大的,现在你怎么看那件事?
H:过去了,都过去了。生活上的影响当然有,但也是我的经历嘛,挺好的,通过那些事看看人,了解人性,对我的创作,我将来对人物的认识,又有另一方面的了解。经历多点对这个职业来讲没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