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自幼喜爱绘画,1758年,9岁时他的父亲为他聘请法兰克福一位名叫米歇尔 · 埃本的画师上门授课,学习一直持续到13岁。
1765年,16岁时歌德遵从父命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虽然就在那一年他开始了文学写作,但对绘画的兴趣依然不减,当年底结识时任莱比锡艺术学院院长的画家亚当 · 弗 · 奥塞尔,并跟他继续学画。与此同时,他又结识了铜版雕版画家约翰 · 米歇尔 · 斯托克,学会了蚀刻铜版画技术。
即使在18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他二十四五岁时先后创作出戏剧《葛兹 · 封 ·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诗歌《普罗米修斯》等一系列享誉全欧的文学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主将之后,他仍然有志于成为一个画家。1777年,他在哈尔茨旅行时就托名为“画家韦伯”。
1786年9月至1788年5月,他不辞而别,从魏玛宫廷出走,再次化名“画家约翰 · 米勒”,从威尼斯到西西里游历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在意大利的21个月时间,歌德的主要工作是考察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他拜访名师,参观古物收藏馆,参加透视法短训班,外出时画笔不离身,临摹写生,共作画七百五十多幅。
意大利之行使得歌德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技巧愈加成熟,这也是歌德绘画历程中最多产的一个时期,但意大利之行也使歌德最终放弃了成为画家的志向。面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提香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歌德感到他们的艺术是自己难以逾越的高峰。在《意大利游记》中歌德写道:“搞绘画艺术,我年纪太大了(歌德时年39岁),无论是我胡乱涂鸦得多一些少一些都是一样……每天我变得越来越清楚了,我本来是为诗歌艺术而生的。罗马较长时间的停留使我得到了益处,这就是我放弃去搞绘画艺术了。”
歌德自1788年从意大利回到魏玛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时,几乎不再作画,而专注于文学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 ·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和长篇叙事
诗《赫尔曼与窦绿台》等重要作品。这是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1806年8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最终覆灭,魏玛一度被法军攻陷,在这个多事之秋,为了排解郁闷,歌德再度拿起画笔,一年内画满了整整一个笔记本,共计作品88幅。1807年秋,歌德附上一首长诗,将画本赠给了魏玛公国的卡洛琳公主。
1810年,61岁的歌德进行了“他绘画能力的最后一次尝试”,这一年的9月份,他在旅行中完成了22幅风景速写。
歌德一生共作画二千七百多幅。
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产物。”
从题材看,歌德的绘画作品绝大多数是风景画,有少量人物肖像画和极少数静物画,没有神话、宗教和历史题材作品,也没有人体绘画。
就形式而言,歌德的绘画主要是纸本铅笔、炭笔和羽毛笔素描和水彩画,有少量蚀刻铜版画,所有作品尺幅都很小,没有油画。
作为画家,歌德崇尚传统、追求真实,他作画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写生的手法,画风写实,只有个别作品带有想象色彩。
德国艺术史家威廉 · 豪森施泰因写道:“在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画页中,画家歌德的语言方式总是独特的。他看到了光,看到了空气;他把两者勾画出来,描绘出来……这一点并不是不重要:他不时地画,一再地画,从一个几乎是判断错误的范围里,从他观照的广袤世界中,从他的呼吸里—没有一丝屑细渺小的痕迹。”
奥地利作家赫尔曼 · 巴尔称赞说:“这些画页偶尔比最美的伦勃朗还要伦勃朗,时而在魅力的强度上可以与凡 · 高一比高低……尽管它们都是旅行时匆忙的速写,也都有着情感的尊严和一种认识上的高度,那是那些最伟大的大师只有在他们最幸运的时刻预感上能提升到这种地步。”
戈特弗里德 · 凯勒则认为:(歌德的绘画)“根本就没有价值,尽管他毕生都在谈论他的这些练习。”
德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马 · 李卜曼(1847—1936)说:“歌德尽管付出了铁一般的勤奋和坚忍不拔的努力,依然是一个半吊子。虽然他学了该学的,也像其他人一样做得有好有坏;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画是出自歌德之手,那我们就几乎不会相信的。因为它们连一丁点儿歌德精神也没有表现出来。没有一丝独创性,而独创性是天才的首要标准;它们与他的独特和无垠的幻想毫无关系。”
歌德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更准确地说,歌德是新古典主义者的同代人,晚年又看到了浪漫主义绘画的盛极而衰。此时,法国继意大利之后成为欧洲艺术的中心。
1、德国画家
A、新古典主义画家
安东·拉斐尔·门斯(1728—1779),13岁前往意大利学画,4年后回国与父亲一样成为德累斯顿宫廷画家。1757年(29岁)再度来到意大利,并在罗马生活十余年。在那里与温克尔曼相识,一同考察意大利出土文物,并著书立说。1761年前往马德里被西班牙王室聘为宫廷画师,10年后返回罗马居住,直至去世。作品多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并擅画人物肖像。
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拜因(1751-1829),出生于绘画世家,青年时到荷兰学过画,后来在意大利生活长达16年之久。歌德旅居意大利期间曾在他的寓所住过,在《意大利游记》中歌德记述道:“蒂施拜因走了,把他的书房整理好,拂去灰尘,擦拭干净,致使我非常喜欢呆在里面。”蒂施拜因画风细腻优美,除人物肖像外,还创作过大量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
B、浪漫主义画家
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20岁前往哥本哈根丹麦王家美术学院学习,1816年开始任教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他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他的风景画既呈现了真实的自然景色,又融入了他内心的幻想,是人与自然之间孤独的对话,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象征意味。他说:“画家不该只画眼前之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停止画眼前之物。” 菲利普·奥托·龙格(1777-1828),早年在哥本哈根丹麦王家美术学院学习,1801年回国后定居德累斯顿。与弗里德里希的画风不同,龙格在想象的风景中表现了人世间的欢乐。
2、法国画家
A、新古典主义画家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775-1780年旅居罗马,因1781年(33岁)在沙龙展出“借古喻今”的罗马历史题材作品《求乞的贝利萨里》受到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等人的称赞而被接纳为法兰西王家学院院士。1784年(36岁)创作代表作《贺拉斯兄弟的宣誓》。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期间,他不仅用画笔记录了的血与火的历史,而且作为雅各宾党成员亲身参加革命活动。拿破仑称帝后成为宫廷画师。他用古典主义写实手法描绘了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1797年进入大卫的画室,1806年赴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自此一直在罗马居住到1820年。他是希腊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绘画的虔诚崇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力图恢复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创造出“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除了历史画和肖像画之外,他绘画的突出成就还体现在人体绘画方面。
B、浪漫主义画家
让·路易·安德烈·泰奥多尔·热里柯(1791—1824),曾就学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创者。1822年(24岁)创作代表作《梅杜萨之筏》。33岁坠马身亡。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热里柯的同学,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822年(24岁)展出成名作《但丁的小舟》,1823年(25岁)创作《希俄斯岛的屠杀》。他用强烈的激情描绘了历史和现实中一幕幕生命毁灭的悲剧。
达·芬奇(1452-1519)22岁与他的老师维罗基奥合作完成《基督受洗》,25岁创作《天使报喜》。米开朗琪罗(1475-1564)23岁完成成名作《圣母悼子》,26—28岁创作《大卫》,33—37岁绘制《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拉斐尔(1483-1520)21岁创作《大公爵圣母》,27—28岁完成《雅典学院》。乔尔乔内(1477-1510)33岁英年早逝。贝尔尼尼(1598—1680)23—24岁创作《抢夺普洛塞尔皮那》,25—26岁创作《阿波罗与达弗涅》。华托(1684-1721)33岁病逝。凡·高(1853-1890)37岁自杀身亡。毕加索(1881-1973)26岁创作《亚威农少女》。
对比上述绘画大师的成就,我们说歌德在39岁放弃绘画是一个无奈却又明智的选择。
1765年,16岁时歌德遵从父命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虽然就在那一年他开始了文学写作,但对绘画的兴趣依然不减,当年底结识时任莱比锡艺术学院院长的画家亚当 · 弗 · 奥塞尔,并跟他继续学画。与此同时,他又结识了铜版雕版画家约翰 · 米歇尔 · 斯托克,学会了蚀刻铜版画技术。
即使在18世纪70年代初,也就是他二十四五岁时先后创作出戏剧《葛兹 · 封 · 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和诗歌《普罗米修斯》等一系列享誉全欧的文学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主将之后,他仍然有志于成为一个画家。1777年,他在哈尔茨旅行时就托名为“画家韦伯”。
1786年9月至1788年5月,他不辞而别,从魏玛宫廷出走,再次化名“画家约翰 · 米勒”,从威尼斯到西西里游历了整个亚平宁半岛。在意大利的21个月时间,歌德的主要工作是考察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的艺术作品,他拜访名师,参观古物收藏馆,参加透视法短训班,外出时画笔不离身,临摹写生,共作画七百五十多幅。
意大利之行使得歌德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技巧愈加成熟,这也是歌德绘画历程中最多产的一个时期,但意大利之行也使歌德最终放弃了成为画家的志向。面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和提香等艺术大师的作品,歌德感到他们的艺术是自己难以逾越的高峰。在《意大利游记》中歌德写道:“搞绘画艺术,我年纪太大了(歌德时年39岁),无论是我胡乱涂鸦得多一些少一些都是一样……每天我变得越来越清楚了,我本来是为诗歌艺术而生的。罗马较长时间的停留使我得到了益处,这就是我放弃去搞绘画艺术了。”
歌德自1788年从意大利回到魏玛直到1805年席勒逝世时,几乎不再作画,而专注于文学创作,完成了长篇小说《威廉 ·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诗剧《浮士德》第一部和长篇叙事
诗《赫尔曼与窦绿台》等重要作品。这是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
1806年8月,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最终覆灭,魏玛一度被法军攻陷,在这个多事之秋,为了排解郁闷,歌德再度拿起画笔,一年内画满了整整一个笔记本,共计作品88幅。1807年秋,歌德附上一首长诗,将画本赠给了魏玛公国的卡洛琳公主。
1810年,61岁的歌德进行了“他绘画能力的最后一次尝试”,这一年的9月份,他在旅行中完成了22幅风景速写。
歌德一生共作画二千七百多幅。
歌德说:“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产物。”
从题材看,歌德的绘画作品绝大多数是风景画,有少量人物肖像画和极少数静物画,没有神话、宗教和历史题材作品,也没有人体绘画。
就形式而言,歌德的绘画主要是纸本铅笔、炭笔和羽毛笔素描和水彩画,有少量蚀刻铜版画,所有作品尺幅都很小,没有油画。
作为画家,歌德崇尚传统、追求真实,他作画主要采用的是对景写生的手法,画风写实,只有个别作品带有想象色彩。
德国艺术史家威廉 · 豪森施泰因写道:“在大量的占主导地位的画页中,画家歌德的语言方式总是独特的。他看到了光,看到了空气;他把两者勾画出来,描绘出来……这一点并不是不重要:他不时地画,一再地画,从一个几乎是判断错误的范围里,从他观照的广袤世界中,从他的呼吸里—没有一丝屑细渺小的痕迹。”
奥地利作家赫尔曼 · 巴尔称赞说:“这些画页偶尔比最美的伦勃朗还要伦勃朗,时而在魅力的强度上可以与凡 · 高一比高低……尽管它们都是旅行时匆忙的速写,也都有着情感的尊严和一种认识上的高度,那是那些最伟大的大师只有在他们最幸运的时刻预感上能提升到这种地步。”
戈特弗里德 · 凯勒则认为:(歌德的绘画)“根本就没有价值,尽管他毕生都在谈论他的这些练习。”
德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马 · 李卜曼(1847—1936)说:“歌德尽管付出了铁一般的勤奋和坚忍不拔的努力,依然是一个半吊子。虽然他学了该学的,也像其他人一样做得有好有坏;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画是出自歌德之手,那我们就几乎不会相信的。因为它们连一丁点儿歌德精神也没有表现出来。没有一丝独创性,而独创性是天才的首要标准;它们与他的独特和无垠的幻想毫无关系。”
歌德生活的年代正是欧洲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更准确地说,歌德是新古典主义者的同代人,晚年又看到了浪漫主义绘画的盛极而衰。此时,法国继意大利之后成为欧洲艺术的中心。
1、德国画家
A、新古典主义画家
安东·拉斐尔·门斯(1728—1779),13岁前往意大利学画,4年后回国与父亲一样成为德累斯顿宫廷画家。1757年(29岁)再度来到意大利,并在罗马生活十余年。在那里与温克尔曼相识,一同考察意大利出土文物,并著书立说。1761年前往马德里被西班牙王室聘为宫廷画师,10年后返回罗马居住,直至去世。作品多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并擅画人物肖像。
约翰·海因里希·威廉·蒂施拜因(1751-1829),出生于绘画世家,青年时到荷兰学过画,后来在意大利生活长达16年之久。歌德旅居意大利期间曾在他的寓所住过,在《意大利游记》中歌德记述道:“蒂施拜因走了,把他的书房整理好,拂去灰尘,擦拭干净,致使我非常喜欢呆在里面。”蒂施拜因画风细腻优美,除人物肖像外,还创作过大量历史题材的油画作品。
B、浪漫主义画家
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1774-1840),20岁前往哥本哈根丹麦王家美术学院学习,1816年开始任教于德累斯顿美术学院。他是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的奠基人,他的风景画既呈现了真实的自然景色,又融入了他内心的幻想,是人与自然之间孤独的对话,带有强烈的悲剧性象征意味。他说:“画家不该只画眼前之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停止画眼前之物。” 菲利普·奥托·龙格(1777-1828),早年在哥本哈根丹麦王家美术学院学习,1801年回国后定居德累斯顿。与弗里德里希的画风不同,龙格在想象的风景中表现了人世间的欢乐。
2、法国画家
A、新古典主义画家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775-1780年旅居罗马,因1781年(33岁)在沙龙展出“借古喻今”的罗马历史题材作品《求乞的贝利萨里》受到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等人的称赞而被接纳为法兰西王家学院院士。1784年(36岁)创作代表作《贺拉斯兄弟的宣誓》。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期间,他不仅用画笔记录了的血与火的历史,而且作为雅各宾党成员亲身参加革命活动。拿破仑称帝后成为宫廷画师。他用古典主义写实手法描绘了剧烈变化的社会生活。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1780—1867),1797年进入大卫的画室,1806年赴罗马法兰西学院学习,自此一直在罗马居住到1820年。他是希腊罗马艺术和拉斐尔绘画的虔诚崇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力图恢复古典艺术的形式法则,创造出“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除了历史画和肖像画之外,他绘画的突出成就还体现在人体绘画方面。
B、浪漫主义画家
让·路易·安德烈·泰奥多尔·热里柯(1791—1824),曾就学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创者。1822年(24岁)创作代表作《梅杜萨之筏》。33岁坠马身亡。
欧仁·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热里柯的同学,法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822年(24岁)展出成名作《但丁的小舟》,1823年(25岁)创作《希俄斯岛的屠杀》。他用强烈的激情描绘了历史和现实中一幕幕生命毁灭的悲剧。
达·芬奇(1452-1519)22岁与他的老师维罗基奥合作完成《基督受洗》,25岁创作《天使报喜》。米开朗琪罗(1475-1564)23岁完成成名作《圣母悼子》,26—28岁创作《大卫》,33—37岁绘制《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拉斐尔(1483-1520)21岁创作《大公爵圣母》,27—28岁完成《雅典学院》。乔尔乔内(1477-1510)33岁英年早逝。贝尔尼尼(1598—1680)23—24岁创作《抢夺普洛塞尔皮那》,25—26岁创作《阿波罗与达弗涅》。华托(1684-1721)33岁病逝。凡·高(1853-1890)37岁自杀身亡。毕加索(1881-1973)26岁创作《亚威农少女》。
对比上述绘画大师的成就,我们说歌德在39岁放弃绘画是一个无奈却又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