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已成当代教学理论中的一个热点。那么,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能力自主情感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实现了语文课堂教育素质化,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呢?我认为可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
一、扎实训练,着眼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唯一的方法就是“训练”讲究训练得巧、准、实。语文教学目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从这一角度出发,语言文字训练实则是一个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中心,同时有机地进行阅读、思维、想象、说话、读写等重能力训练的“球式结构”。训练要围绕目标,切准训练点,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过程的自主化、训练对象差异化,避免“瞎子吃狗肉块块都是好的”的盲目现象。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能否运用迁移、类比等方法学会解决新问题;是否会从一般现象的认识上归纳、总结、推广出普遍原理。如教《手术台就是阵地》,理解白求恩所说的话“手术台就是阵地”一句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手术台”“阵地”指的是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试着说“是的阵地”,如“工厂是工人的阵地”,“课堂是教师的阵地”等,这样由特例推向一般,从而使学生感知到这句话具有的普遍意义:这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显示出人物在某特地场所得重要性,反映了人物忠于职守、工作负责的精神。这样,由一般性知识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使训练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二、讲究策略,落脚学生自主学习
从社会发展形势看,终生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未来的文盲,已经不再只指那些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凡是不会学习的人都被称为文盲。学习方法、能力的获得已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鲜明时代感。联系语文学科,叶老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能读书”,“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认为,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教会或渗透学法,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如教学《粜米》一文中的“粜”字,通过字形分析让孩子说出“粜”,有一个“出”和一个“米”组成,就是“把米弄出去,卖出”的意思。联系到“籴”字考学生,学生自然能说出“籴”就是把粮食买来的意思,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值此,却并未收场,又交代一句“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有些字从字形上就能悟出它的意思”,从而教给学生通过分析字形,揣测字义的学习方法。
2、使学生获得了能力,充分的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
3、加强自我学习、充分选择、重组适合学生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习方法。
4、重视自学讨论,拓展交流信息面,可以展开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交互学习形式。
5、对具有独创性的见解给与表扬,鼓励大胆的质疑。以上策略要相机的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教学过程相融相协。
三、孕育波澜,开启情感认知按钮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进行心灵沟通,相知相融的过程。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感知、体悟教材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人事景物、草木花鸟,无不染有“情”字,形成教学中的一个可以诱引的“动情点”。契诃夫指出“教学法纪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作用”。作为教者要善于把这些“动情”因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感知、体悟,在课堂教学中掀起情感的“涟漪”或“波澜”。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有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事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抓住了“大年夜”这一情感“诱因”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对罪恶制度的憎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掀起一堂课教学的高潮。学生情感的被激发,首先要求教者要有良好的情感心理状态,较准确的把握和领悟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要求教者善于感知和调控学生情绪表现,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去创造动静相协、张弛相合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主动中自觉的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能力自主情感
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实现了语文课堂教育素质化,才能确保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小学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呢?我认为可分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扎实、有效的探索。
一、扎实训练,着眼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唯一的方法就是“训练”讲究训练得巧、准、实。语文教学目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另一方面要“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各学科共有的任务。从这一角度出发,语言文字训练实则是一个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中心,同时有机地进行阅读、思维、想象、说话、读写等重能力训练的“球式结构”。训练要围绕目标,切准训练点,要注意训练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过程的自主化、训练对象差异化,避免“瞎子吃狗肉块块都是好的”的盲目现象。归根到底,还要看学生的能力是否得到培养;能否运用迁移、类比等方法学会解决新问题;是否会从一般现象的认识上归纳、总结、推广出普遍原理。如教《手术台就是阵地》,理解白求恩所说的话“手术台就是阵地”一句时,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手术台”“阵地”指的是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试着说“是的阵地”,如“工厂是工人的阵地”,“课堂是教师的阵地”等,这样由特例推向一般,从而使学生感知到这句话具有的普遍意义:这是采用比喻的方法,显示出人物在某特地场所得重要性,反映了人物忠于职守、工作负责的精神。这样,由一般性知识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使训练真正落实到了实处。
二、讲究策略,落脚学生自主学习
从社会发展形势看,终生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未来的文盲,已经不再只指那些没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凡是不会学习的人都被称为文盲。学习方法、能力的获得已显得尤为重要,体现了鲜明时代感。联系语文学科,叶老指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自能读书”,“教是为了不教”。为此,我认为,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教会或渗透学法,培养学生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如教学《粜米》一文中的“粜”字,通过字形分析让孩子说出“粜”,有一个“出”和一个“米”组成,就是“把米弄出去,卖出”的意思。联系到“籴”字考学生,学生自然能说出“籴”就是把粮食买来的意思,实现了能力的迁移。值此,却并未收场,又交代一句“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有意思,有些字从字形上就能悟出它的意思”,从而教给学生通过分析字形,揣测字义的学习方法。
2、使学生获得了能力,充分的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
3、加强自我学习、充分选择、重组适合学生自己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学习方法。
4、重视自学讨论,拓展交流信息面,可以展开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交互学习形式。
5、对具有独创性的见解给与表扬,鼓励大胆的质疑。以上策略要相机的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学习策略的获得与教学过程相融相协。
三、孕育波澜,开启情感认知按钮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文章的过程,就是读者和作者以及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进行心灵沟通,相知相融的过程。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感知、体悟教材的过程。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人事景物、草木花鸟,无不染有“情”字,形成教学中的一个可以诱引的“动情点”。契诃夫指出“教学法纪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作用”。作为教者要善于把这些“动情”因素,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感知、体悟,在课堂教学中掀起情感的“涟漪”或“波澜”。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柴幻想与大年夜有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教学时,可以通过比较,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事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抓住了“大年夜”这一情感“诱因”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阀门,就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对罪恶制度的憎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掀起一堂课教学的高潮。学生情感的被激发,首先要求教者要有良好的情感心理状态,较准确的把握和领悟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更要求教者善于感知和调控学生情绪表现,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去创造动静相协、张弛相合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氛围,让学生在愉悦主动中自觉的获得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