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是为所有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修模块具有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计划学时只有72学时,与原有的化学课程相比,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要求等都有很大变化和不同.因此,教师只有优化教学策略,才能顺利、高效地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
一、准确把握模块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必修为第一阶段,选修为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的关系.
对于在必修阶段接触到的化学知识,教师不要“一步到位”,应明确在必修阶段的基本要求水平,清楚每个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广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成达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刚开始接触高中化学时,只进行计算公式的简单换算,如已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求溶质的物质的量.不要刚开始学习时,就加入较复杂的计算.又如,关于离子反应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单一离子的检验,不要求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仍然用高考的标准和旧课程的要求处理教材中的内容,无限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
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在必修1中是拓展资源,不作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有的教师处理得很细致,给学生全面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的原料、原理、设备、材料的循环利用等问题.实际上,硫酸生产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在“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中才要求的.类似的内容还有次氯酸、硫化氢等物质的性质、硝酸的工业生产、炼铁等.
二、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教学
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对概念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新课程将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教师设计教学情景:在火山喷发的实际情景中认识的硫元素组成的物质家族中的成员;在雷电发生的情景模拟中认识氮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在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情景中认识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的相互转化;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制品引出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等.
三、抓住核心內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
化学课程目标转变成三维,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事实证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达到,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质纯粹地学习,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内在形成.
如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1要求的所有物质.但是,相关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四、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讨论在概念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对概念意义的交流,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进入高认知水平,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及观念.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栏目开展多种讨论活动.
问题策略和活动策略在概念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化学概念比较抽象,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呢?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对其具有一定模糊认识的问题.
另外,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一、准确把握模块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必修为第一阶段,选修为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内容形成螺旋上升的关系.
对于在必修阶段接触到的化学知识,教师不要“一步到位”,应明确在必修阶段的基本要求水平,清楚每个具体化学知识的深广度,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效成达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刚开始接触高中化学时,只进行计算公式的简单换算,如已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求溶质的物质的量.不要刚开始学习时,就加入较复杂的计算.又如,关于离子反应的知识,在必修模块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单一离子的检验,不要求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类型的离子反应.
在教学实施中,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仍然用高考的标准和旧课程的要求处理教材中的内容,无限拓展和提高教学要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额外的负担.
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在必修1中是拓展资源,不作为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但是,有的教师处理得很细致,给学生全面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的原料、原理、设备、材料的循环利用等问题.实际上,硫酸生产的具体技术问题是在“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中才要求的.类似的内容还有次氯酸、硫化氢等物质的性质、硝酸的工业生产、炼铁等.
二、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具体化学知识的教学
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处理对概念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研究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新课程将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教师设计教学情景:在火山喷发的实际情景中认识的硫元素组成的物质家族中的成员;在雷电发生的情景模拟中认识氮气的主要化学性质;在模拟溶洞形成的实验情景中认识碳酸钙与碳酸氢钙之间的相互转化;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制品引出塑料、橡胶、纤维等高分子材料等.
三、抓住核心內容进行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
化学课程目标转变成三维,加上教学时间有限,必然要求教师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事实证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仅仅通过讲授达到,也不可能脱离物质性质纯粹地学习,必须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内在形成.
如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1要求的所有物质.但是,相关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四、为学生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传统的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无奈地学科学的情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实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讨论在概念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对概念意义的交流,包括对疑点、假设以及论点的提出与评价,可以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伴间的交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理解与建构,进入高认知水平,形成和发展关于科学现象的有意义的认识及观念.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交流研讨栏目开展多种讨论活动.
问题策略和活动策略在概念教学中也非常重要.化学概念比较抽象,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或活动能驱动学生思考呢?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社会问题,或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对其具有一定模糊认识的问题.
另外,在实施必修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