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现代城市信息化进程中,陕南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如同雨后春笋。针对这一特殊新生区域,笔者通过走访陕西省白河县相关单位部门和深入乡镇实地调研,对陕南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现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与思考,最后提出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旨在为陕南农村生态社区建立起与现代农村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白河县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依托村级服务中心,新建大批农村新型生态社区。这些社区的建成,集中了人口、聚集了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但农村生态社区属新生物,不像城市社区有完善的市政配套功能,管理和服务尚未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尚在探索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鉴于这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有别于村组一级的特殊区域,笔者通过走访了相关部门和实地调研,提出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農村生态社区建设现状
1、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
2007年,白河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农村管理服务问题,派8个部门率先在全县包抓新建8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其后一年多时间,其便捷的服务功能,吸引大量尤其是后高山群众迁居到服务中心周边。自此,以村综合服务中心为辐射的集中安置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生态社区。其中枣树生态社区成为白河县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品位最高、环境最好的生态社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后,全县又相继开工建设20多个生态社区。截至目前,全县基本建成了8个农村生态社区,在建27个,已有7000多户近3万人搬迁居住。全部社区建成后,将容纳2万户7万人居住。
2、统筹规划,多方争取,灵活施策
白河县农村生态社区基本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三种方式进行建设。建设总规划由相关部门和镇政府负责,一次性规划到位,分年度实施。规划形成后,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确保规划落实和建设标准。县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项目、集中资金、配套建设。相关部门分工不分家,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据统计,仅枣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就达到1200多万元。同时,白河县积极争取省市政策补助资金,加强水、电、路、堤、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财政建设资金2亿多元。社区房屋主体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思路进行建设,探索出“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发建设”四种建设模式,不仅解决了社区建设前期的征地、融资等困难,而且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益尝试。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主要由县统筹办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和镇村按照具体职责分工负责,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灵活。
3、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带动系列效益
白河县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促进了人口下山,聚集了各种资源,解决了山地危居问题,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了人口城镇化率,对于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群众下山后,山上腾出大量山地、林地,为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一大批工商企业、务工能人、村组干部借此机遇纷纷回乡投资创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集约经营山林资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带动了“三农统筹”,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纷纷向城市靠拢,环保理念、健康意识、科技素质、文明行为逐渐取代过去的封建迷信和随意、落后的行为方式,向现代文明更进了一步。人口的集中居住,既便于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治理,也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农村生态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不到位
目前,白河县在建和续建的35个农村社区大多实行的是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基本由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人员兼管,没有明确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很难到位。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镇、村,户籍仍在原地,他们白天在原村,晚上在社区,社区只能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其他的管不上,这样不仅造成了现在的村想管却鞭长莫及,原来的村想管却管不住。加上社区干部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社区管理缺位。
2、服务机制不健全
农村生态社区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大量聚集,各种服务机制还未建立,暴露出很多新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差。社区卫生保洁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无人管理,垃圾无人清运;居民家中柴草乱放、畜禽乱跑、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区环境面貌。二是服务保障工作滞后。因无人牵头负责社区内部事务,社区常会出现一些水、电、通讯设施坏了无人维修,下水道堵塞无人过问,绿化苗木无人看管,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无人保管等很多现实问题,社区群众抱有等、观、盼的思想,等待政府或村干部出面解决,若解决不及时、不到位,他们则抱怨政府,甚至引发激动情绪。三是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陌生人缺乏应有警觉,喜欢敞家门,串家户,凑热闹、看笑话,易出现失控场面。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可随意进入社区,盗窃、打架、赌博等情况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很大考验。四是文化教育缺失。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陈规陋习一时难以根除,对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仍延续后高山的习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3、社区群众增收困难
社区居民大多由后高山搬迁至此,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还背负一定的家庭债务,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极为不便,发展产业增加了成本投入。一些头脑灵活或有一技之长的可以通过办个体等,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群众只有靠外出务工还债和维持基本生活。据了解,大多数社区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甚至举家外出务工,常年关门闭户,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 4、基础配套有待完善
农村生态社区大多由个体老板或返乡能人投资开发建设,由于建设量大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只能保证基本的市政功能建设,无法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目前,除枣树和光荣社区政府投入较多,基础设施较完善外,其他大多数生态社区仍然存在环境不美、供水不足、排污不畅、路灯不亮等问题。尤其是因暴雨或地质灾害损毁的基础设施无资金修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社区治理的建议
面对生态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从解决矛盾问题入手,建立起与现代农村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实现社区民主管理
农村生态社区属村一级的管辖范畴,但又有别于村级管理。在生态社区的建设规划上,不宜搞“一刀切”或“一哄而上”,在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和不增加管理层级的前提下,按照分类施策原则,采取整村划转、整村划分、撤组成立和分村组建四种模式,探索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管理服务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应按照“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模式进行管理,体现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共融并行的特色,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管理组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社区管理民约》,加强社区自我管理。要推进社区民主建设,落实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使社区财务、事务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政府应出台社区管理的相关实施意见,指导社区管理良性运行。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社区服务中心是农村生态社区的核心所在,社区服务中心要完善发挥“八大服务”基本功能作用,要及时开展便民服务工作,以加强社区服务保障。要建立完善卫生、安全、学习等各种机制,成立中介组织或互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如茅坪枣树生态社区就成立了“十大公共服务组织”。加强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可成立用水供电协会或水电维修队,通过适当收取一定的维修管理成本,实现以水养水、以电养电的目的;可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管理社区婚庆、丧葬等活动;可设立一定数量的社区公益性岗位,负责社区公共部分垃圾打扫、清运;可组建社区治安义务联防队,完善社区警务室配备;建立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清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积极开展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救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
3、加強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诚信文明社区
在农村社区开展“五个五”乡风文明活动,拓展农村精神文明的内容和领域,推进城乡文明的有效对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组织社区管委会对入住的社区居户,通过评模评优、树立道德典型和致富带头人等办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组织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定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依托社区广场,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文化知识、居民素质及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大力提升社区居民文明意识,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尽快适应社区新生活,自觉维护公共设施,保持小区优美环境,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华丽转身。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环境优美社区
生态社区建设或许是今后农村的发展趋势。要抓住陕南移民搬迁机遇,本着“着眼长远、设施齐全、基础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选址,严格规划设计,注重安全管理,用好政府资金,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公厕、排污、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体现现代社区核心理念,切实提升社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成为广大群众的向往,确保能够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舒适。要坚持集中安置的方式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集中安置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群众筹措建房资金,让搬迁群众能够买得起房,不能让群众背负过重的负担。
5、鼓励全民创业,发展致富产业促增收
目前,白河县农村社区农民增收仍以劳务输出为主,靠产业增收的不足30%。群众下山入住社区后,最关心的就是长远发展和增收致富问题。今后十年,白河县将有1.7万户7.1万人要进入社区集镇定居,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学习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广开增收渠道,找准致富门路,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特别是要针对西部山区的实际,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坚持产业统筹,让搬迁户就地务工增收,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
杨守军 中共白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白河县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依托村级服务中心,新建大批农村新型生态社区。这些社区的建成,集中了人口、聚集了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但农村生态社区属新生物,不像城市社区有完善的市政配套功能,管理和服务尚未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尚在探索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鉴于这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有别于村组一级的特殊区域,笔者通过走访了相关部门和实地调研,提出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農村生态社区建设现状
1、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
2007年,白河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农村管理服务问题,派8个部门率先在全县包抓新建8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其后一年多时间,其便捷的服务功能,吸引大量尤其是后高山群众迁居到服务中心周边。自此,以村综合服务中心为辐射的集中安置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生态社区。其中枣树生态社区成为白河县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品位最高、环境最好的生态社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后,全县又相继开工建设20多个生态社区。截至目前,全县基本建成了8个农村生态社区,在建27个,已有7000多户近3万人搬迁居住。全部社区建成后,将容纳2万户7万人居住。
2、统筹规划,多方争取,灵活施策
白河县农村生态社区基本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三种方式进行建设。建设总规划由相关部门和镇政府负责,一次性规划到位,分年度实施。规划形成后,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确保规划落实和建设标准。县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项目、集中资金、配套建设。相关部门分工不分家,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据统计,仅枣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就达到1200多万元。同时,白河县积极争取省市政策补助资金,加强水、电、路、堤、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财政建设资金2亿多元。社区房屋主体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思路进行建设,探索出“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发建设”四种建设模式,不仅解决了社区建设前期的征地、融资等困难,而且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益尝试。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主要由县统筹办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和镇村按照具体职责分工负责,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灵活。
3、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带动系列效益
白河县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促进了人口下山,聚集了各种资源,解决了山地危居问题,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了人口城镇化率,对于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群众下山后,山上腾出大量山地、林地,为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一大批工商企业、务工能人、村组干部借此机遇纷纷回乡投资创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集约经营山林资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带动了“三农统筹”,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纷纷向城市靠拢,环保理念、健康意识、科技素质、文明行为逐渐取代过去的封建迷信和随意、落后的行为方式,向现代文明更进了一步。人口的集中居住,既便于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治理,也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农村生态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不到位
目前,白河县在建和续建的35个农村社区大多实行的是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基本由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人员兼管,没有明确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很难到位。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镇、村,户籍仍在原地,他们白天在原村,晚上在社区,社区只能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其他的管不上,这样不仅造成了现在的村想管却鞭长莫及,原来的村想管却管不住。加上社区干部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社区管理缺位。
2、服务机制不健全
农村生态社区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大量聚集,各种服务机制还未建立,暴露出很多新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差。社区卫生保洁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无人管理,垃圾无人清运;居民家中柴草乱放、畜禽乱跑、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区环境面貌。二是服务保障工作滞后。因无人牵头负责社区内部事务,社区常会出现一些水、电、通讯设施坏了无人维修,下水道堵塞无人过问,绿化苗木无人看管,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无人保管等很多现实问题,社区群众抱有等、观、盼的思想,等待政府或村干部出面解决,若解决不及时、不到位,他们则抱怨政府,甚至引发激动情绪。三是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陌生人缺乏应有警觉,喜欢敞家门,串家户,凑热闹、看笑话,易出现失控场面。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可随意进入社区,盗窃、打架、赌博等情况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很大考验。四是文化教育缺失。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陈规陋习一时难以根除,对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仍延续后高山的习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3、社区群众增收困难
社区居民大多由后高山搬迁至此,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还背负一定的家庭债务,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极为不便,发展产业增加了成本投入。一些头脑灵活或有一技之长的可以通过办个体等,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群众只有靠外出务工还债和维持基本生活。据了解,大多数社区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甚至举家外出务工,常年关门闭户,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 4、基础配套有待完善
农村生态社区大多由个体老板或返乡能人投资开发建设,由于建设量大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只能保证基本的市政功能建设,无法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目前,除枣树和光荣社区政府投入较多,基础设施较完善外,其他大多数生态社区仍然存在环境不美、供水不足、排污不畅、路灯不亮等问题。尤其是因暴雨或地质灾害损毁的基础设施无资金修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社区治理的建议
面对生态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从解决矛盾问题入手,建立起与现代农村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实现社区民主管理
农村生态社区属村一级的管辖范畴,但又有别于村级管理。在生态社区的建设规划上,不宜搞“一刀切”或“一哄而上”,在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和不增加管理层级的前提下,按照分类施策原则,采取整村划转、整村划分、撤组成立和分村组建四种模式,探索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管理服务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应按照“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模式进行管理,体现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共融并行的特色,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管理组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社区管理民约》,加强社区自我管理。要推进社区民主建设,落实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使社区财务、事务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政府应出台社区管理的相关实施意见,指导社区管理良性运行。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社区服务中心是农村生态社区的核心所在,社区服务中心要完善发挥“八大服务”基本功能作用,要及时开展便民服务工作,以加强社区服务保障。要建立完善卫生、安全、学习等各种机制,成立中介组织或互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如茅坪枣树生态社区就成立了“十大公共服务组织”。加强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可成立用水供电协会或水电维修队,通过适当收取一定的维修管理成本,实现以水养水、以电养电的目的;可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管理社区婚庆、丧葬等活动;可设立一定数量的社区公益性岗位,负责社区公共部分垃圾打扫、清运;可组建社区治安义务联防队,完善社区警务室配备;建立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清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积极开展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救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
3、加強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诚信文明社区
在农村社区开展“五个五”乡风文明活动,拓展农村精神文明的内容和领域,推进城乡文明的有效对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组织社区管委会对入住的社区居户,通过评模评优、树立道德典型和致富带头人等办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组织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定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依托社区广场,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文化知识、居民素质及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大力提升社区居民文明意识,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尽快适应社区新生活,自觉维护公共设施,保持小区优美环境,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华丽转身。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环境优美社区
生态社区建设或许是今后农村的发展趋势。要抓住陕南移民搬迁机遇,本着“着眼长远、设施齐全、基础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选址,严格规划设计,注重安全管理,用好政府资金,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公厕、排污、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体现现代社区核心理念,切实提升社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成为广大群众的向往,确保能够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舒适。要坚持集中安置的方式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集中安置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群众筹措建房资金,让搬迁群众能够买得起房,不能让群众背负过重的负担。
5、鼓励全民创业,发展致富产业促增收
目前,白河县农村社区农民增收仍以劳务输出为主,靠产业增收的不足30%。群众下山入住社区后,最关心的就是长远发展和增收致富问题。今后十年,白河县将有1.7万户7.1万人要进入社区集镇定居,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学习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广开增收渠道,找准致富门路,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特别是要针对西部山区的实际,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坚持产业统筹,让搬迁户就地务工增收,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
杨守军 中共白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