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陕南农村新型生态社区治理的思考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ren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现代城市信息化进程中,陕南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如同雨后春笋。针对这一特殊新生区域,笔者通过走访陕西省白河县相关单位部门和深入乡镇实地调研,对陕南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现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与思考,最后提出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社区治理的几点建议,旨在为陕南农村生态社区建立起与现代农村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白河县结合陕南移民搬迁工程,依托村级服务中心,新建大批农村新型生态社区。这些社区的建成,集中了人口、聚集了资源,有效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但农村生态社区属新生物,不像城市社区有完善的市政配套功能,管理和服务尚未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基础设施、公共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尚在探索中,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鉴于这既不同于城市社区,又有别于村组一级的特殊区域,笔者通过走访了相关部门和实地调研,提出一些浅见,仅供参考。
  農村生态社区建设现状
  1、数量和规模发展迅速
  2007年,白河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农村管理服务问题,派8个部门率先在全县包抓新建8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其后一年多时间,其便捷的服务功能,吸引大量尤其是后高山群众迁居到服务中心周边。自此,以村综合服务中心为辐射的集中安置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生态社区。其中枣树生态社区成为白河县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品位最高、环境最好的生态社区。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后,全县又相继开工建设20多个生态社区。截至目前,全县基本建成了8个农村生态社区,在建27个,已有7000多户近3万人搬迁居住。全部社区建成后,将容纳2万户7万人居住。
  2、统筹规划,多方争取,灵活施策
  白河县农村生态社区基本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联建”三种方式进行建设。建设总规划由相关部门和镇政府负责,一次性规划到位,分年度实施。规划形成后,严格按照规划执行,确保规划落实和建设标准。县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项目、集中资金、配套建设。相关部门分工不分家,共同为社区建设出力。据统计,仅枣树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资金就达到1200多万元。同时,白河县积极争取省市政策补助资金,加强水、电、路、堤、亮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财政建设资金2亿多元。社区房屋主体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的思路进行建设,探索出“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搬迁群众自发建设”四种建设模式,不仅解决了社区建设前期的征地、融资等困难,而且成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有益尝试。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主要由县统筹办牵头抓总,各相关部门和镇村按照具体职责分工负责,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式方法更加灵活。
  3、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带动系列效益
  白河县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促进了人口下山,聚集了各种资源,解决了山地危居问题,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了人口城镇化率,对于农村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群众下山后,山上腾出大量山地、林地,为生产资源的重新组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一大批工商企业、务工能人、村组干部借此机遇纷纷回乡投资创业,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集约经营山林资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带动了“三农统筹”,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纷纷向城市靠拢,环保理念、健康意识、科技素质、文明行为逐渐取代过去的封建迷信和随意、落后的行为方式,向现代文明更进了一步。人口的集中居住,既便于地方政府加强社会治理,也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
  农村生态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管理不到位
  目前,白河县在建和续建的35个农村社区大多实行的是村社合一的管理模式,基本由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人员兼管,没有明确专门的管理人员,管理很难到位。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镇、村,户籍仍在原地,他们白天在原村,晚上在社区,社区只能管理计划生育工作,其他的管不上,这样不仅造成了现在的村想管却鞭长莫及,原来的村想管却管不住。加上社区干部身兼数职,任务繁重,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社区管理缺位。
  2、服务机制不健全
  农村生态社区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口大量聚集,各种服务机制还未建立,暴露出很多新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差。社区卫生保洁服务机制尚未建立,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无人管理,垃圾无人清运;居民家中柴草乱放、畜禽乱跑、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社区环境面貌。二是服务保障工作滞后。因无人牵头负责社区内部事务,社区常会出现一些水、电、通讯设施坏了无人维修,下水道堵塞无人过问,绿化苗木无人看管,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无人保管等很多现实问题,社区群众抱有等、观、盼的思想,等待政府或村干部出面解决,若解决不及时、不到位,他们则抱怨政府,甚至引发激动情绪。三是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居民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陌生人缺乏应有警觉,喜欢敞家门,串家户,凑热闹、看笑话,易出现失控场面。一些社会闲杂人员可随意进入社区,盗窃、打架、赌博等情况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很大考验。四是文化教育缺失。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一些陈规陋习一时难以根除,对公共事务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参与公益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仍延续后高山的习惯,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3、社区群众增收困难
  社区居民大多由后高山搬迁至此,在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还背负一定的家庭债务,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极为不便,发展产业增加了成本投入。一些头脑灵活或有一技之长的可以通过办个体等,实现再就业,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群众只有靠外出务工还债和维持基本生活。据了解,大多数社区家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大部分甚至举家外出务工,常年关门闭户,增收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发展的瓶颈。   4、基础配套有待完善
  农村生态社区大多由个体老板或返乡能人投资开发建设,由于建设量大面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只能保证基本的市政功能建设,无法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目前,除枣树和光荣社区政府投入较多,基础设施较完善外,其他大多数生态社区仍然存在环境不美、供水不足、排污不畅、路灯不亮等问题。尤其是因暴雨或地质灾害损毁的基础设施无资金修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关于加强农村生态社区治理的建议
  面对生态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从解决矛盾问题入手,建立起与现代农村文明相适应的社区治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1、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实现社区民主管理
  农村生态社区属村一级的管辖范畴,但又有别于村级管理。在生态社区的建设规划上,不宜搞“一刀切”或“一哄而上”,在不改变村民自治机制和不增加管理层级的前提下,按照分类施策原则,采取整村划转、整村划分、撤组成立和分村组建四种模式,探索推行“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服务房和人”管理服务机制,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应按照“政府主导+社区自治”的模式进行管理,体现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共融并行的特色,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体、社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管理组织,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制定《社区管理民约》,加强社区自我管理。要推进社区民主建设,落实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实现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议、自己办、自己管。完善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使社区财务、事务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政府应出台社区管理的相关实施意见,指导社区管理良性运行。
  2、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社区服务中心是农村生态社区的核心所在,社区服务中心要完善发挥“八大服务”基本功能作用,要及时开展便民服务工作,以加强社区服务保障。要建立完善卫生、安全、学习等各种机制,成立中介组织或互助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如茅坪枣树生态社区就成立了“十大公共服务组织”。加强社区服务保障机制的创新,可成立用水供电协会或水电维修队,通过适当收取一定的维修管理成本,实现以水养水、以电养电的目的;可成立红白理事会等,管理社区婚庆、丧葬等活动;可设立一定数量的社区公益性岗位,负责社区公共部分垃圾打扫、清运;可组建社区治安义务联防队,完善社区警务室配备;建立群防群治体系,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及时清除各种不稳定因素;积极开展困难群体和特殊对象救助服务,强化社区服务保障功能。
  3、加強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诚信文明社区
  在农村社区开展“五个五”乡风文明活动,拓展农村精神文明的内容和领域,推进城乡文明的有效对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要组织社区管委会对入住的社区居户,通过评模评优、树立道德典型和致富带头人等办法,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组织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法律;定期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依托社区广场,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文化知识、居民素质及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大力提升社区居民文明意识,教育他们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尽快适应社区新生活,自觉维护公共设施,保持小区优美环境,实现农民向市民的华丽转身。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环境优美社区
  生态社区建设或许是今后农村的发展趋势。要抓住陕南移民搬迁机遇,本着“着眼长远、设施齐全、基础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选址,严格规划设计,注重安全管理,用好政府资金,特别是要充分考虑社区的公厕、排污、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绿化、硬化等基础设施,体现现代社区核心理念,切实提升社区的人口承载能力,成为广大群众的向往,确保能够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舒适。要坚持集中安置的方式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集中安置问题,通过各种渠道帮助群众筹措建房资金,让搬迁群众能够买得起房,不能让群众背负过重的负担。
  5、鼓励全民创业,发展致富产业促增收
  目前,白河县农村社区农民增收仍以劳务输出为主,靠产业增收的不足30%。群众下山入住社区后,最关心的就是长远发展和增收致富问题。今后十年,白河县将有1.7万户7.1万人要进入社区集镇定居,解决他们的增收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学习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一个生态社区、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广开增收渠道,找准致富门路,着力解决搬迁群众的致富问题。特别是要针对西部山区的实际,鼓励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坚持产业统筹,让搬迁户就地务工增收,变农业资源为工商资本,变农村居民为产业工人,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切实解决搬迁户的基本生活和长远发展问题。
  作者简介
  杨守军 中共白河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
其他文献
近年来,陕西省白水县民政局根据本县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机制工作的新路子,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为了创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示范县,他们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力做好留守困境儿童及家庭的保障服务工作,依托“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2017寸草春晖”、“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等系列活动,全面启动留守困境儿童关爱工作,先后投入活动
期刊
澄城县是陕西省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渭北旱塬地带。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澄城县扶贫办紧紧围绕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和脱贫退出“577”标准,统筹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增收项目,探索创新“园区+”、“财政+银行+贫困户”“贫困村+互助资金+贫困户”“支部+产业+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已累计扶持建设扶贫产业园158個,联
期刊
他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情结的作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他独特的叙事风格中,也体现在他笔下令人陶醉的壮美风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以及一个个令人怦然心动的浪漫传奇中。  他将自己的写作比作像考古工作者修复文物一样。他认为,作家有责任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残片挖掘出来,把这些碎片拼凑在一起,还原出一个久远年代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2018年初,一部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浚稽山》悄然面世,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兴
期刊
推进工业园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既是陕西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也是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工业园区融入“一带一路”的基本方向可概括为“内部提升,外部拓展,协同推进”。具体路径为:积极打造特色工业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园区合作计划,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打造智慧园区,加强招商选资力度,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工业园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平台,是重要的经
期刊
水晶兰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保护区内的发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秦岭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颇有成效,但要让水晶兰永远盛开,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依然任重道远。  因为秦岭国家植物园的一个项目,接触到陕西省周至县殿镇田峪村主任徐德奎,了解到他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保护区内发现了一种罕见植物——水晶兰。为了一探这神奇的植物,六月初我与同事晓筠陪同《三秦都市报》记者王晓峰一起驱车前往周至县田峪村,寻觅
期刊
《浚稷山》以中国古代汉武帝时期骑都尉李陵和汉使苏武的历史事件为经,以草原帝国的地理风俗环境为纬,网罗历史残片,将那些斑斓孤立的人物各安其位,形成一个浑然的整体。伴随着历史中匈奴民族的没落和大汉的日益强盛,一个或许更加符合历史逻辑的真实的汉匈纵横捭阖史,穿过重重帷幔,走向了读者面前。  《浚稷山》,当我拿起杭盖这部小说,面对这座陌生的山脉字符打量时,唤起的是极为模糊遥远的记忆。我知道,在这个遥远而又
期刊
这是一次难得的茶马古道之旅,也是一次从丽江到丽江的历史之旅。因为丽江因“美丽的金沙江”而名,元朝时就在石鼓设置过丽江路。而我们刚好在一天之间,从现在的丽江城,穿越茶马古道寻访香格里,朝圣玉龙雪山,面壁老君山,俯瞰金沙江,遥指石鼓城,触摸蒙古哨,感受那份历史的不可承受之重……  行百里半九十,人生如赶路,愈到后头活愈多、事愈忙、心愈累,过年也是如此,难得浮生半日闲。正月初九,受海市公司老总和丽刚先生
期刊
5月18日下午,主题为“数字经济 智造未来”的京东全球个性化定制产业创新2018高峰论坛暨京东西安首届硬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西安航天基地举行。  本次论坛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承办,京东云联合承办,京东云创新空间(西安)独家执行,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智能制造产业与大数据行业科技创新发展,迎接和庆祝改革开放四
期刊
随着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公共管理专业学位对人才的培养已经从专一性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本文以长安大学MPA教育中心为例,初步探究了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素质教育的路径。  公共管理(MPA)专业学位是以公共管理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项目,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从事公共管理、公共事务和公共政策研究分析等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自从1999年5
期刊
根据马克思主义异化观点,我们以“映秀母亲”和“山里码头”项目为例,反思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近十年灾害社会工作的经验教训,认为“中国式灾后重建模式”在推动经济(基础设施和GDP)跨越式增长的同时,却在社区生计、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建面临结构性困境,出现马克思所说的“三重异化”问题。通过教育与唤醒的过程,呼吁全社会敬畏生态环境、尊重生命价值,重拾道法自然。  自2008年6月24日广东绿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