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枝花日照充裕,冬不冷夏不热,为发展“康养 农业”“康养 工业”“康养 医疗”“康养 旅游”“康養 运动”等“康养 ”产业注入新元素,释放新动能。
八月攀枝花,山青日丽。不到30度的平均气温,很适宜户外活动。这座正在向康养新城转型的“钢铁粮仓”,以其特有的“温度”,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攀枝花市委书记李建勤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找到它的比较优势。攀枝花的比较优势就是地下的钒钛和天上的太阳。”
攀枝花已探明的钛、钒储量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三。这里日照充裕,冬不冷夏不热,具有发展“康养 农业”“康养 工业”“康养 医疗”“康养 旅游”“康养 运动”等“康养 ”产业的天然优势。
“钢铁粮仓”
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世纪沧桑巨变。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同志对成立攀枝花特区的“三·四”重要批示,开启了攀枝花五十年开发建设的宏伟历程。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攀枝花实施从“钢铁粮仓”到“钒钛之都”的产业升级,从“工矿基地”到“阳光花城”的城市转型。
从几十年的建设成就看,攀鋼一期工程相当于旧中国钢铁最高年产量的2倍,被誉为中国的钢铁粮仓。
从辐射能力看,攀枝花和成昆线的开发建设,至少改变了3000万人的命运,缩短了周边地区与内地50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攀枝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投入使用,攀枝花初步建立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环保破局
攀枝花因钢铁而兴,也困于“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钢铁经济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其产业链产生的工业废渣、废气、废水问题严峻,环境矛盾突出。
从环境保护破题,攀枝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保护与工业产业发展之间是否能够共存?在“铁腕治污”的过程中,攀枝花在工业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良性互动。
2005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4年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攀枝花赫然在列。曾经的“三线建设”标杆城市,上了“环保黑名单”。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和谐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理念,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治理两方入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治理污染,攀钢走在了前面。
2007年,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开启科学治污行动。经过近7年的科研攻关,攀钢公司的综合脱硫率从40%左右提高到95%以上,烟气处理率超过95%,每年可新增减排二氧化硫万余吨。
另外,攀枝花关停小矿山、小钢厂100余家,退出煤炭产能648万吨,基本淘汰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产能。
据介绍,经过多年治污攻坚,2014年,攀枝花市二氧化硫首次实现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6%。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
在化解落后产能过程中,作为世界上稀缺的工业材料,攀枝花政府引导钒钛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康养胜地
随着城市转型和空气质量好转,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布局见了效果。
攀枝花,这座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年日照2700余小时,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冬日旅游优势凸显。
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2%,2013年同比增长53%。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增长最快的产业。
挖掘“阳光产能”,打造集医疗、养生、养心、休闲为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成为攀枝花市委领导班子培育未来接替产业的基本抓手。花舞人间、红格温泉度假酒店、普达十方养生会馆、梅花园等一批特色健康旅游项目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创新旅游区健康管理服务,在酒店、旅游区、老年公寓规划设置“健康自助小屋”,实现心电图、血压、血糖、肺功能等多个项目自助检测。
2016年,攀枝花全市接待过冬康养老人15万余人次,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062.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5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2.62亿元。
庞大的康养人口催生出“康养 农业” “康养 工业” “康养 旅游” “康养 运动” “康养 医疗”等新型融合业态。
不仅如此,攀枝花统筹建立了“康养 医疗”项目库,已入库项目34个,总投资130亿元。瞄准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附值产品,推进钒钛深加工,推动传统加工制造企业加快开发钒钛日用品、康复器械等康养工业品。
去年,攀枝花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钢铁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到70.5%,而以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服务业占比则增长到26.1%。实现了从“钢铁粮仓”向“阳光花城”蜕变。
八月攀枝花,山青日丽。不到30度的平均气温,很适宜户外活动。这座正在向康养新城转型的“钢铁粮仓”,以其特有的“温度”,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
攀枝花市委书记李建勤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找到它的比较优势。攀枝花的比较优势就是地下的钒钛和天上的太阳。”
攀枝花已探明的钛、钒储量分列世界第一和第三。这里日照充裕,冬不冷夏不热,具有发展“康养 农业”“康养 工业”“康养 医疗”“康养 旅游”“康养 运动”等“康养 ”产业的天然优势。
“钢铁粮仓”
五十年风雨兼程,半世纪沧桑巨变。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同志对成立攀枝花特区的“三·四”重要批示,开启了攀枝花五十年开发建设的宏伟历程。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攀枝花实施从“钢铁粮仓”到“钒钛之都”的产业升级,从“工矿基地”到“阳光花城”的城市转型。
从几十年的建设成就看,攀鋼一期工程相当于旧中国钢铁最高年产量的2倍,被誉为中国的钢铁粮仓。
从辐射能力看,攀枝花和成昆线的开发建设,至少改变了3000万人的命运,缩短了周边地区与内地50年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攀枝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上个世纪末,随着中国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投入使用,攀枝花初步建立起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环保破局
攀枝花因钢铁而兴,也困于“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钢铁经济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同时,其产业链产生的工业废渣、废气、废水问题严峻,环境矛盾突出。
从环境保护破题,攀枝花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保护与工业产业发展之间是否能够共存?在“铁腕治污”的过程中,攀枝花在工业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实现良性互动。
2005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4年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名单,攀枝花赫然在列。曾经的“三线建设”标杆城市,上了“环保黑名单”。
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科学和谐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理念,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治理两方入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治理污染,攀钢走在了前面。
2007年,在攀枝花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开启科学治污行动。经过近7年的科研攻关,攀钢公司的综合脱硫率从40%左右提高到95%以上,烟气处理率超过95%,每年可新增减排二氧化硫万余吨。
另外,攀枝花关停小矿山、小钢厂100余家,退出煤炭产能648万吨,基本淘汰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产能。
据介绍,经过多年治污攻坚,2014年,攀枝花市二氧化硫首次实现达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2.6%。2016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更是达到100%。
在化解落后产能过程中,作为世界上稀缺的工业材料,攀枝花政府引导钒钛产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康养胜地
随着城市转型和空气质量好转,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布局见了效果。
攀枝花,这座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年日照2700余小时,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冬日旅游优势凸显。
201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32%,2013年同比增长53%。旅游业已成为当地增长最快的产业。
挖掘“阳光产能”,打造集医疗、养生、养心、休闲为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成为攀枝花市委领导班子培育未来接替产业的基本抓手。花舞人间、红格温泉度假酒店、普达十方养生会馆、梅花园等一批特色健康旅游项目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攀枝花创新旅游区健康管理服务,在酒店、旅游区、老年公寓规划设置“健康自助小屋”,实现心电图、血压、血糖、肺功能等多个项目自助检测。
2016年,攀枝花全市接待过冬康养老人15万余人次,全年旅游总人数达2062.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1年的50.5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42.62亿元。
庞大的康养人口催生出“康养 农业” “康养 工业” “康养 旅游” “康养 运动” “康养 医疗”等新型融合业态。
不仅如此,攀枝花统筹建立了“康养 医疗”项目库,已入库项目34个,总投资130亿元。瞄准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附值产品,推进钒钛深加工,推动传统加工制造企业加快开发钒钛日用品、康复器械等康养工业品。
去年,攀枝花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钢铁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比下降到70.5%,而以阳光康养为代表的服务业占比则增长到26.1%。实现了从“钢铁粮仓”向“阳光花城”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