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U223 文献标识码:A
一、2010年之前公司绩效管理实践的简要回顾
2002年初公司引入目标管理,以双文明综合承包业绩责任书为载体建立业绩责任书考核体系;2003年引入过程管理考核机制,建立与责任书考核体系相对应的绩效监控手段;2004年起推广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基本形成公司层面绩效管理体系的初步框架。在多年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有:
1、考核指标仍比较粗放,未覆盖重点工作任务;业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有效考核手段;部门绩效与员工绩效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
2、员工绩效考核周期过长,考核时效性有所欠缺;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360度测评方式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评定误差;
3、考核执行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区分业绩差距,薪酬分配未能完全反映绩效;考核职能部门未能严格执行考核规定;
4、绩效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效跟进和持续改进。
二、公司2011年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重视宣贯培训。召开专题宣贯会和系列讲座,精心编写绩效管理办法讲义,对公司各类员工分层级进行宣贯培训,深入推广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
2、落实各级责任。根据年度业绩责任书及年度重点工作编制公司168项关键绩效指标和各部门业绩责任书,组织签订员工绩效责任书,分解落实并有效传递各项指标和任务,明确考核目标和标准。
3、完善管理体系。将责任书指标和绩效计划有效结合,围绕KPI指标,分解落实每个季度的重点工作,制订各部门季度绩效计划;落实绩效经理人制度,新增专项考核办法39个。
4、优化评价方法。更注重季度绩效计划评价,引入ABC分类权重法、绩效计划评价系数、KPI专项考核等评价方法;中层干部评价在部门绩效基础上引入直接上级评价与职务表现评价方式。
5、引入工作写实。开发应用工作日志管理模块,实现按分管权限定期审阅与检查。通过记录工作日志,提高工作时效,及时回顾和检查自身绩效,并使评价更有依据。
6、注重成果应用。优化调整薪酬分配方案,与工作业绩挂钩考核的绩效奖金提高到工资总额的32%并逐年提升。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业发展、培训开发挂钩。
7、定期编辑简报。每季度编辑绩效管理简报,对季度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总体概述、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二)基本成效
1-3季度绩效评价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首先,从考核扣分内容来看。各部门被考核扣分事项主要有: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完成时效、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进度、物资保障、客户投诉、同业对标排名、安全督察、违章作业、抢修超时、施工质量、舆情处理、预算执行、信息安全、技能培训、员工违纪等各个方面。
第二,从考核扣分情况来看。被考核部门数量分别在25-27之间,占参与考核部门总数的75%。考核职能部门能认真对照考核办法严格考核,考核体系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各部门更加注重绩效计划完成的时效性,工作质量有所提升。
第三,从部门评价结果来看。各部门绩效评价平均分为96.1,平均每季度考核扣分为3.9,考核力度比较明显;部门最高与最低分差平均为2.84,其中2季度最大分差3.46。绩效评价得分直接与部门绩效奖金系数挂钩,部门之间考核分配差距比较明显。
第四,从绩效评价效果来看。一是,部门绩效评价得分直接与绩效奖金系数以及所在部门中层干部绩效得分挂钩,使得中层干部和员工更加关注绩效,关注工作质量、完成时效和业绩目标的实现,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的传递以及相应的责任分解、落实更加有效。二是,公司整体业绩全面提升,同业对标各项指标进步明显,前三季度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二位,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是,各部门之间沟通明显加强,团结协作更为明显,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以及KPI指标基本上可控、在控。四是,公司分管领导更加關注分管部门的业绩评价,并深入指导、主动协调相关专业管理工作。
三、实施情况调研与存在问题分析
公司就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及时研究、分析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绩效改进等情况,发现以下问题尚需改进与完善:
1、对不同层面的宣贯、培训还没有做到全部覆盖。宣贯、培训不到位,则绩效管理的动力机制、压力传导、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等优越性就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一些部门虽然也自行组织内部学习与宣贯,但未做到全面覆盖,部分员工仍一知半解;一些部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绩效管理混同于单一的绩效考核。
2、职能考核部门的过程监控与考核力度不够深入。部分职能部门对于分管范围内的绩效计划以及KPI的过程监控并未引起高度关注,对于具体执行不到位或完成情况不理想的情况,没有及时跟踪或督促,考核时缺少充分依据和说服力,或存在考核不严、考核遗漏等。
3、不同层面KPI的过程追踪与修正机制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面KPI的提炼、选择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并完善KPI的动态跟踪、修正以及考核机制,明确追踪步骤、修正原则和审批流程。
4、部门层面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对于内部二级部门或管理专职以及班组之间的绩效目标分解以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等研究不够深入,描述过于粗略;员工绩效评价标准的评定,缺乏充分依据和区分原则。
5、绩效反馈与沟通等重要环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部门对于绩效结果的反馈与沟通环节重视不够,没有注重对员工绩效提升的主观引导。绩效计划制订环节缺乏必要的沟通与指导,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6、绩效经理人主动评价意识和评价力度有待加强。部分绩效经理人缺乏合理利用绩效评价手段的主动意识,对计划、辅导、反馈等重点环节重视不够。评价力度有待加强,大平均、小差异现象依然存在,过于注重内部“和谐”与“平衡”,对优秀员工的倾斜力度不够。
四、关于2012年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一)着力于做好部门内部的二次分配考核
着重解决好部门内部二次分配考核以及实施细则的优化,这既是把全员绩效考核真正落实到位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而避免最终流于形式的根本前提。
1、进一步加强对各个层面绩效经理人的宣贯培训。从管理理念、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到实施方法、评价标准、沟通技巧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培训;以典型案例分析、专题座谈讨论、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注重培训实效,使绩效管理学习与研究定期化、常态化。
2、及时引入部门负责人绩效管理执行力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压力传导机制不畅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层干部,应对其所在部门工作成效和实施力度进行专项考核,优化群众测评模式,引导中层干部将更多精力用于绩效管理与考核,敢于动真,严格考核。
3、加大二次分配的考核力度,合理体现分配差距。督促各部门尽快修订、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考核分配力度。充分考虑员工的技能水平、承担责任、劳动态度以及工作质量等因素,从考核分配中有效体现出主要业务骨干与辅助人员之间,以及有效工时多、工作绩效好与工作量少、工作绩效一般人员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一是充分体现工作中承担责任的大小,包括实际从事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责任、业务技术含量、管理协调能力等因素;二是有效区分劳动态度和工作质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主动接受工作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三是合理体现业务技能水平差异,以实际操作水平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向业务全能型、一专多能型员工适度倾斜。
4、深入做好班组长层面以及班组内部的绩效评价。应根据班组在部门各项生产或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工作任务、贡献程度以及班组管理工作状况等,合理体现不同班组班组长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充分鼓励和支持班组长积极主动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班组长要研究制订适合班组实际的内部考核办法,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有效评价工作质量,加强沟通和辅导,积极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二)深入做好绩效管理体系的评审与优化
为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以持续改进为宗旨,坚持做好绩效管理体系的评审与优化。
1、定期做好绩效管理体系评审。根据具体实践和成效,围绕绩效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利用有效形式,定期組织对绩效管理体系满意度以及评价制度可操作性、适用性等进行调查、分析,不断修正与完善。
2、建立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标准。适时引入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效评价纳入绩效管理体系。既要让绩效管理为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也要让绩效管理体系成为传递优秀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3、逐步优化KPI指标专项考核。2012年KPI指标制定要从关键性、典型性、有效性、操作性、可控性等各个环节注重优化与精练。要重视对KPI的动态监控和考核跟进,部门KPI指标评价应体现不同部门承担公司KPI指标数量、关联程度的差异。
4、修订完善专项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五大”体系建设后组织机构、部门职责、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的调整,以及各项专业管理工作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的调整,从有效性、操作性、适用性、合理性、完整性等方面对现行专项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三)高度重视绩效评价的沟通与反馈环节
应对绩效沟通与反馈环节的重要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着力于改善绩效经理人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对绩效经理人关于绩效沟通与反馈技巧的培训与指导,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四)继续加大与绩效挂钩考核的分配力度
积极推进绩效管理与薪酬分配相协调的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公司薪酬分配方案,继续加大与绩效挂钩考核的工资总额比例。合理体现员工的绩效差异,积极探索薪酬分配向优秀专业人才、关键岗位、一线人才倾斜所对应的分配激励措施。
(五)注重于对县公司和农电的延伸与指导
进一步调研、指导县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深入交流实践经验,使得绩效管理在县公司得到更有效地延伸和深入应用。结合实际,逐步将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经验推广、延伸到供电所和农电员工层面,实现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在公司系统范围内的全方位覆盖。
一、2010年之前公司绩效管理实践的简要回顾
2002年初公司引入目标管理,以双文明综合承包业绩责任书为载体建立业绩责任书考核体系;2003年引入过程管理考核机制,建立与责任书考核体系相对应的绩效监控手段;2004年起推广实施员工绩效考核,基本形成公司层面绩效管理体系的初步框架。在多年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有:
1、考核指标仍比较粗放,未覆盖重点工作任务;业绩目标不够明确,缺乏有效考核手段;部门绩效与员工绩效之间未形成有效衔接;
2、员工绩效考核周期过长,考核时效性有所欠缺;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沟通;360度测评方式在实践中容易产生评定误差;
3、考核执行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区分业绩差距,薪酬分配未能完全反映绩效;考核职能部门未能严格执行考核规定;
4、绩效管理机制上缺乏有效跟进和持续改进。
二、公司2011年绩效管理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重视宣贯培训。召开专题宣贯会和系列讲座,精心编写绩效管理办法讲义,对公司各类员工分层级进行宣贯培训,深入推广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
2、落实各级责任。根据年度业绩责任书及年度重点工作编制公司168项关键绩效指标和各部门业绩责任书,组织签订员工绩效责任书,分解落实并有效传递各项指标和任务,明确考核目标和标准。
3、完善管理体系。将责任书指标和绩效计划有效结合,围绕KPI指标,分解落实每个季度的重点工作,制订各部门季度绩效计划;落实绩效经理人制度,新增专项考核办法39个。
4、优化评价方法。更注重季度绩效计划评价,引入ABC分类权重法、绩效计划评价系数、KPI专项考核等评价方法;中层干部评价在部门绩效基础上引入直接上级评价与职务表现评价方式。
5、引入工作写实。开发应用工作日志管理模块,实现按分管权限定期审阅与检查。通过记录工作日志,提高工作时效,及时回顾和检查自身绩效,并使评价更有依据。
6、注重成果应用。优化调整薪酬分配方案,与工作业绩挂钩考核的绩效奖金提高到工资总额的32%并逐年提升。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职业发展、培训开发挂钩。
7、定期编辑简报。每季度编辑绩效管理简报,对季度绩效评价情况进行总体概述、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改进建议。
(二)基本成效
1-3季度绩效评价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首先,从考核扣分内容来看。各部门被考核扣分事项主要有:重点工作督办事项完成时效、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进度、物资保障、客户投诉、同业对标排名、安全督察、违章作业、抢修超时、施工质量、舆情处理、预算执行、信息安全、技能培训、员工违纪等各个方面。
第二,从考核扣分情况来看。被考核部门数量分别在25-27之间,占参与考核部门总数的75%。考核职能部门能认真对照考核办法严格考核,考核体系逐渐开始发挥作用,各部门更加注重绩效计划完成的时效性,工作质量有所提升。
第三,从部门评价结果来看。各部门绩效评价平均分为96.1,平均每季度考核扣分为3.9,考核力度比较明显;部门最高与最低分差平均为2.84,其中2季度最大分差3.46。绩效评价得分直接与部门绩效奖金系数挂钩,部门之间考核分配差距比较明显。
第四,从绩效评价效果来看。一是,部门绩效评价得分直接与绩效奖金系数以及所在部门中层干部绩效得分挂钩,使得中层干部和员工更加关注绩效,关注工作质量、完成时效和业绩目标的实现,各项工作任务、目标的传递以及相应的责任分解、落实更加有效。二是,公司整体业绩全面提升,同业对标各项指标进步明显,前三季度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二位,取得历史性突破。三是,各部门之间沟通明显加强,团结协作更为明显,各项重点工作推进以及KPI指标基本上可控、在控。四是,公司分管领导更加關注分管部门的业绩评价,并深入指导、主动协调相关专业管理工作。
三、实施情况调研与存在问题分析
公司就绩效管理情况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专题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及时研究、分析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以及绩效改进等情况,发现以下问题尚需改进与完善:
1、对不同层面的宣贯、培训还没有做到全部覆盖。宣贯、培训不到位,则绩效管理的动力机制、压力传导、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等优越性就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一些部门虽然也自行组织内部学习与宣贯,但未做到全面覆盖,部分员工仍一知半解;一些部门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将绩效管理混同于单一的绩效考核。
2、职能考核部门的过程监控与考核力度不够深入。部分职能部门对于分管范围内的绩效计划以及KPI的过程监控并未引起高度关注,对于具体执行不到位或完成情况不理想的情况,没有及时跟踪或督促,考核时缺少充分依据和说服力,或存在考核不严、考核遗漏等。
3、不同层面KPI的过程追踪与修正机制有待完善。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层面KPI的提炼、选择的基本原则,尽快建立并完善KPI的动态跟踪、修正以及考核机制,明确追踪步骤、修正原则和审批流程。
4、部门层面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部门对于内部二级部门或管理专职以及班组之间的绩效目标分解以及评价方法、基本原则等研究不够深入,描述过于粗略;员工绩效评价标准的评定,缺乏充分依据和区分原则。
5、绩效反馈与沟通等重要环节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一些部门对于绩效结果的反馈与沟通环节重视不够,没有注重对员工绩效提升的主观引导。绩效计划制订环节缺乏必要的沟通与指导,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之间缺乏有效关联。
6、绩效经理人主动评价意识和评价力度有待加强。部分绩效经理人缺乏合理利用绩效评价手段的主动意识,对计划、辅导、反馈等重点环节重视不够。评价力度有待加强,大平均、小差异现象依然存在,过于注重内部“和谐”与“平衡”,对优秀员工的倾斜力度不够。
四、关于2012年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一)着力于做好部门内部的二次分配考核
着重解决好部门内部二次分配考核以及实施细则的优化,这既是把全员绩效考核真正落实到位的基础,也是绩效管理体系实现持续改进而避免最终流于形式的根本前提。
1、进一步加强对各个层面绩效经理人的宣贯培训。从管理理念、组织体系、管理流程到实施方法、评价标准、沟通技巧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培训;以典型案例分析、专题座谈讨论、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注重培训实效,使绩效管理学习与研究定期化、常态化。
2、及时引入部门负责人绩效管理执行力评价机制。绩效管理压力传导机制不畅的核心原因在于中层干部,应对其所在部门工作成效和实施力度进行专项考核,优化群众测评模式,引导中层干部将更多精力用于绩效管理与考核,敢于动真,严格考核。
3、加大二次分配的考核力度,合理体现分配差距。督促各部门尽快修订、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大考核分配力度。充分考虑员工的技能水平、承担责任、劳动态度以及工作质量等因素,从考核分配中有效体现出主要业务骨干与辅助人员之间,以及有效工时多、工作绩效好与工作量少、工作绩效一般人员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发挥薪酬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一是充分体现工作中承担责任的大小,包括实际从事工作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责任、业务技术含量、管理协调能力等因素;二是有效区分劳动态度和工作质量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完成工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主动接受工作任务、发挥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三是合理体现业务技能水平差异,以实际操作水平或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向业务全能型、一专多能型员工适度倾斜。
4、深入做好班组长层面以及班组内部的绩效评价。应根据班组在部门各项生产或管理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工作任务、贡献程度以及班组管理工作状况等,合理体现不同班组班组长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充分鼓励和支持班组长积极主动地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班组长要研究制订适合班组实际的内部考核办法,合理安排工作任务,有效评价工作质量,加强沟通和辅导,积极倡导团队协作精神。
(二)深入做好绩效管理体系的评审与优化
为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以持续改进为宗旨,坚持做好绩效管理体系的评审与优化。
1、定期做好绩效管理体系评审。根据具体实践和成效,围绕绩效目标和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利用有效形式,定期組织对绩效管理体系满意度以及评价制度可操作性、适用性等进行调查、分析,不断修正与完善。
2、建立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标准。适时引入企业文化建设评价机制,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效评价纳入绩效管理体系。既要让绩效管理为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也要让绩效管理体系成为传递优秀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
3、逐步优化KPI指标专项考核。2012年KPI指标制定要从关键性、典型性、有效性、操作性、可控性等各个环节注重优化与精练。要重视对KPI的动态监控和考核跟进,部门KPI指标评价应体现不同部门承担公司KPI指标数量、关联程度的差异。
4、修订完善专项考核评价标准。根据“五大”体系建设后组织机构、部门职责、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的调整,以及各项专业管理工作要求以及评价标准的调整,从有效性、操作性、适用性、合理性、完整性等方面对现行专项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
(三)高度重视绩效评价的沟通与反馈环节
应对绩效沟通与反馈环节的重要意义引起高度重视,着力于改善绩效经理人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要注重对绩效经理人关于绩效沟通与反馈技巧的培训与指导,并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四)继续加大与绩效挂钩考核的分配力度
积极推进绩效管理与薪酬分配相协调的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优化调整公司薪酬分配方案,继续加大与绩效挂钩考核的工资总额比例。合理体现员工的绩效差异,积极探索薪酬分配向优秀专业人才、关键岗位、一线人才倾斜所对应的分配激励措施。
(五)注重于对县公司和农电的延伸与指导
进一步调研、指导县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深入交流实践经验,使得绩效管理在县公司得到更有效地延伸和深入应用。结合实际,逐步将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经验推广、延伸到供电所和农电员工层面,实现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在公司系统范围内的全方位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