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提出了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转变的就是那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机械记忆;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04-00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多讲些生活中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比如家庭中地砖的铺设就是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的特殊组合而产生的效果。常规的地砖有正方形与正六边形,用它们来铺设地板,整体和谐,没有空隙,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但为何不用相同的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材料来铺设地板?
又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用这样的一例,在北半球的一个工作站有一间房子面向正南,假定房檐离地面3m,窗台高80cm。如果冬天太阳最低时,正午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31°;夏天太阳最高时,正午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78°。如果你是一名建筑师,那么房檐设计为多宽,才能正好在夏天使阳光进不了房间,而在冬天让太阳光线最大可能的照进屋里,怎样设计?这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解决它的关键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正确画出几何图形,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可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成。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计算得出,只要把房檐的宽设计为46.2cm,就能保证夏天阳光不进房子,而冬天阳光却可以照进屋里达4.52m的深度。把这样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旨在要求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与学以致用的思维变通与外延能力。
二、要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管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做到帮助而不“包办”,放手而不“脱手”,既要精心帮扶,又要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猜想→实践→归纳→应用的程序完全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他们在实验小组中,多次将自己的想法、意见、方案和别人交流、沟通、切磋,在争辩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一下子设计完整而严密的实验方案,但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完善。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提升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的系统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就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学习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方法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探究性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现什么?”的问题,通过思考、研讨、质疑、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目前的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如果教师能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吃透”了的教材内容作些翻新,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给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变被动的“听而得之”为自主探索的“思而得之”,就能把课本知识变“活”,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教“活”。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继承性学习方式,养成批判式的创新学习方法,通过感受: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智能。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大做“诚”字文章,还其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使之有充分的心力和时间去谋求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呵护,浇灌学生创新的幼芽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转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循疑而进,思疑解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对此做出了英明的评价:“平庸的教师全然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他们只会照本宣科,不思进取;平庸的教师不相信学生会有创新的潜能,也发现不了学生创造的火花,他们的冷眼和教鞭不断摧残着创造的幼芽。”现在,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融洽、和谐、合作与交流。课堂运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提出和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彼此之间的智慧。不仅要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看学生质疑问题的质量,是表面的、文字上的、一目了然的,还是高质量的(层次深、角度新、观点正),更要看学生敢不敢发表和教师、同学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的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
关键词:机械记忆; 自主学习; 创新意识;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04-00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传统教学往往“重结论轻过程”。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巧。
一、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学过程中,多讲些生活中与数学关系密切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动力。比如家庭中地砖的铺设就是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的特殊组合而产生的效果。常规的地砖有正方形与正六边形,用它们来铺设地板,整体和谐,没有空隙,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但为何不用相同的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材料来铺设地板?
又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时,用这样的一例,在北半球的一个工作站有一间房子面向正南,假定房檐离地面3m,窗台高80cm。如果冬天太阳最低时,正午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31°;夏天太阳最高时,正午光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是78°。如果你是一名建筑师,那么房檐设计为多宽,才能正好在夏天使阳光进不了房间,而在冬天让太阳光线最大可能的照进屋里,怎样设计?这是一个实际生活问题,解决它的关键是根据题中所给的条件,正确画出几何图形,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过程可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完成。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计算得出,只要把房檐的宽设计为46.2cm,就能保证夏天阳光不进房子,而冬天阳光却可以照进屋里达4.52m的深度。把这样的实际问题引进课堂,作为课本知识的补充,旨在要求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与学以致用的思维变通与外延能力。
二、要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的管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做到帮助而不“包办”,放手而不“脱手”,既要精心帮扶,又要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按猜想→实践→归纳→应用的程序完全自主、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地表现自己。他们在实验小组中,多次将自己的想法、意见、方案和别人交流、沟通、切磋,在争辩中锻炼了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尽管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难以一下子设计完整而严密的实验方案,但可以在合作学习中不断地补充、完善。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了科学价值观的熏陶。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提升知识结构与科学方法的系统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活动过程来进行,就要自始至终让学生处于积极创造学习的状态。教师要高度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即方法的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探究性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进而“发现什么?”的问题,通过思考、研讨、质疑、探究、发现,调动学生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大脑思维,从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全面发挥,发展学生的综合智力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创新能力发展”的目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常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在目前的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如果教师能仔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把“吃透”了的教材内容作些翻新,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而又不脱离教材,给学生尝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变被动的“听而得之”为自主探索的“思而得之”,就能把课本知识变“活”,把课堂气氛激“活”,把学生教“活”。一个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继承性学习方式,养成批判式的创新学习方法,通过感受:多元性和开放性,在一种全方位的立体型的学习方式中发展自己的智能。让学生从“上课→复习→作业→预习→再上课”这一机械的运作方式中解放出来,大做“诚”字文章,还其思维和想象的广阔空间,使之有充分的心力和时间去谋求发展。
四、教师要善于呵护,浇灌学生创新的幼芽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疑激思,特别要鼓励学生敢于转换角度,能够从别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使学生循疑而进,思疑解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对此做出了英明的评价:“平庸的教师全然无视教育的伟大和自身的使命,他们只会照本宣科,不思进取;平庸的教师不相信学生会有创新的潜能,也发现不了学生创造的火花,他们的冷眼和教鞭不断摧残着创造的幼芽。”现在,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的融洽、和谐、合作与交流。课堂运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提出和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分享彼此之间的智慧。不仅要看学生能不能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还要看学生质疑问题的质量,是表面的、文字上的、一目了然的,还是高质量的(层次深、角度新、观点正),更要看学生敢不敢发表和教师、同学不同的见解。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的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