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对既定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学导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
課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讲到网络交往时,有人认为,“互联网作用很多,网络交往无限制,所以我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进行网络交往”,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既要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又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时政话题,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在学习敬畏生命这节时,可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扶与不扶”展开讨论,我们发现有路人摔倒,究竟扶还是不扶?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友善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关注社会时政热点,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最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扩展延伸,进行总结评价。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奖励在讨论中有优秀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
通过探究与实践证明,“学导式”高效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我们对既定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学导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一、自学教材
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较好的,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讨论交流
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
課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在学生自学教材过程中,学生间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发生分歧,或者学生对课本结论提出怀疑时,教师不作正面回答,将分歧点或疑点交给学生讨论。如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讲到网络交往时,有人认为,“互联网作用很多,网络交往无限制,所以我们可以充分自由地进行网络交往”,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我们既要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又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时政话题,精心设计讨论题。如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在学习敬畏生命这节时,可结合社会热点话题“扶与不扶”展开讨论,我们发现有路人摔倒,究竟扶还是不扶?通过讨论可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以及友善的人格特征,形成学生之间互相争论,取长补短的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为讨论寻找论据,必然会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关注社会时政热点,从而使所获得的知识得到提高和巩固。
三、启发指导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最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
四、练习总结
通过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扩展延伸,进行总结评价。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奖励在讨论中有优秀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查缺补漏,不断提升。
通过探究与实践证明,“学导式”高效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