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素材运用贵在“知材善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好作文既要勤于积累各类素材,更要“量体取材,材尽其用”。做到“知材善用”,一要熟稔其事,精准、全面掌握素材相关信息;二要洞晓其理,深刻理解素材所蕴含的人情事理;三要深谙其用,力求素材运用切题合文。在写作中,特别是在素材积累不足的情况下,“精析素材”“知材善用”,可以收到“不足胜有余”“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作文素材;“知材善用”;精准;全面
  在写作中,素材运用的理想状态是因题选材,积淀深厚,左右逢源。但高中学生课程门类多、学业压力大,时间精力有限,特别是在语文学习阅读积累、写作训练等时间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单纯强调素材积累并不现实。写好作文既要勤于积累各类素材,更要“量体取材,材尽其用”,在素材掌握的精度、理解的深度、运用的广度以及与主旨的契合度上下功夫。
  一、熟稔其事,精准、全面掌握素材相关信息
  在写作时,因对素材信息掌握不全而造成的问题很多——或因重要信息错误而“张冠李戴”,形成硬伤;或因事例表述似是而非,而导致引证相悖;或虽知其大概却失其细节,而不得不忍痛弃用等。可见,熟悉素材是运用素材的前提。素材虽是构成作文的“部件”,但就“部件”本身而言,也必须是完整、精致的“成品”而不是残缺不全、粗制滥造的“半成品”。只有精准、全面地掌握素材,了解其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等详细信息,才能让素材成为写作时的有效“部件”。
  二、洞晓其理,深刻理解素材所蕴含的人情事理
  素材与文章观点、思想、情感的契合,不全在字面上的“事一致”,更側重于“理相通”“情相融”的内在关联。“吃透”素材是用好素材的基础。运用素材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深刻了解事例背后所蕴含的人情事理。从思想的高度、思维的广度、认识的深度去审视素材,从原理、方法、规律、立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去解读素材,才能真正得其神髓。
  三、深谙其用,力求素材运用切题合文
  1.因题选材,正向思维,以正衬正,相辅相成。
  素材的作用在于以事说理、缘事明情,最基本的运用就是阐述什么情理,便选用与之相匹配的素材。例如,要讲勤奋好学,可选用孔子韦编三绝、孙敬悬梁、苏秦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等事例加以论述。素材指向明确,与论述观点相融互鉴,相辅相成。
  2.辩证解读,逆向思维,以反衬正,相反相成。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得与失、输与赢、进与退、虚与实……从不同的层面或立场去解读,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运用辩证思维去审视素材,既看其正,也思其反,对素材就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极大地拓展素材的应用空间。如苏武牧羊,处北海荒蛮之地,卧雪吞冰,与羊为伍;司马迁记史,蒙屈系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身残处秽。就遭遇而言,二人均受尽屈辱苦难,但辩证看待——前者于苦难中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坚守气节;后者于屈辱中发愤著书,会通古今,终成《史记》。二人又凭坚忍不拔之志在苦难和屈辱中焕发出荣光,均得永垂青史、传颂千年。
  在写作中,既可以正向思维用素材,也可打破常规,反其道而思之。运用逆向思维去解读一些素材,既可得角度之巧,求立意之变,也可尽显思想之深,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作家史铁生,身遭残疾,在现实的道路上,他无法行走,人生是有“缺憾”的,但逆向思考,他以文为路,以笔代脚,以深入的思考、深挚的情感漫步于生命之林,在精神和情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其生命又何尝不比他人“丰厚”和“完满”!
  需要注意的是,逆向思维,既可思考矛盾对立的两面,也可换位思考,另辟新路。如昭君出塞,以他人视角、从家国家角度看,一人负命和亲,尤胜百万雄兵,体现的是担当、奉献、魄力、交流、和平……但易地而处,换位思考,站在昭君个人的角度看,孤身出塞,眼向汉月,箸染胡尘,蛾眉憔悴,死留青冢……可能又别是一番悲苦凄凉。
  3.深度解构,发散思维,多维分析,一材多用。
  人生有涯,但生活无尽,生命多彩。素材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止一事一面一理一情,而是多面的、立体的,可以多元分析、多维解读的。如陆游一生,既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也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儿女情长。如林则徐,从爱国角度,可见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襟怀;从改革角度,可述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格局和视野;从做事角度,可叙其在禁烟、水利、盐务等方面殚精竭虑、勉力为民,“无一事不尽心,无一事无良法”的严谨务实之风;从教育角度,可论其“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的真知灼见……
  在写作中,特别是在素材积累有限的情况下,能够弃粗浅而蓄精华,运用发散思维,
  对既有素材进行深入解读和多维分析、多元解构,可以达到以“不变”应多变、以精熟胜纷杂的效果。
  4.延伸类比,举一反三,迁移拓展,触类旁通。
  在写作中,往往需要运用多则事例来支撑论说,建构文章。有时候是因素材匮乏而“无材可用”,但更多则是不善于迁移拓展,虽知其材却临机难用或无法有效从记忆中检索并提取可用信息。同一主题下,所采用的事例常具有许多契合点或关联性。反之,针对一些契合点,在选用素材时,又可以多向类比,延伸拓展,跨越时间界限、空间界限、物种界限、性别界限、行业领域界限、人生路径及发展方向界限等去选取事例。如围绕“精心专注,终有所成”的主题,可选取素材如下: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含血泪,创作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红楼梦》;詹姆斯·卡梅隆十年磨剑,精益求精,潜心打造《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影视精品;居里夫人废寝忘食,醉心研究,历经艰辛,终于发现新元素钋和镭,开创放射性理论等,成就卓著;徐立平苦练绝技,于毫发之间进行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20余年锻造成为技艺精湛的“大国工匠”……以上事例主要从时间(纵向)、领域(横向)方面寻求扩展,跨越古今中外,兼含文理技艺。据此类推,在其他维度同样可以选取更多事例。
  素材迁移拓展,要义在于跨“界”选材,多材一用。既要“求同”,把握事例与主旨的共性,始终不离契合点;也要“存异”,注重事例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如此,一方面,拓展了文章的内容,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和底蕴;另一方面,所选事例的多元化,也可实现由个性到共性、由特殊到普遍、由个案到规律的提升,素材将更具说服力,对主旨和情感的支撑力度也更强。
  综上,在写作中,“精析素材”“知材善用”,充分发挥既有素材的最大效能。一方面,可以弥补素材积累在广度上暂时的欠缺和不足;另一方面,用“好”素材,精用素材,也远胜于平庸素材的堆砌,可以收到“不足胜有余”“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新高考及课程改革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6]GHB1010)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要】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学生预习不充分,直接导致了课堂上听课的效果差,做作业的速度慢,课后复习的时间增加,同时还增加了错题纠正的时间,这样学生课外学习的时间就缩短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前预习 自学能力
采用胶原蛋白溶液对经高碘酸钠有限氧化处理的棉纤维进行化学改性,制备了胶原蛋白交联棉纤维。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胶原蛋白与棉纤维的交联机理,并分析了胶原
那年,祖母患了帕金森氏病,先是左手微颤,后来扩展到全身。历尽沧桑的祖母本就沉默寡言,病后更是忧郁。病痛的折磨使她苦不堪言,她常常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矮凳上,回味她遥远的从
采用微电解.微波紫外光氧化物化组合反应体系,对C.I.活性红88染色废水进行处理,并辅以氧化剂H-1提高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氧化剂H-1用量3.0g/L、铁炭床微电解反应时间30min、微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作文审题中运用比较法是很重要的。如果审题时不做比较,往往一个意思十分显豁的作文题目也不能准确地把握,写作时也会偏题或离题。在一次考试中,作
孔孚先生:近好!我们虽第一次通信,但您别具一格的山水诗我久己心折。前年曾写过一则题为《山水诗的虚与实》的诗话。(1994年11月号《阅读与写作》)举的诗例就是洛夫先生的《
三、微型小诗的空灵美营造微型小诗得篇易,入妙难。难在何处?难就难在须于奇、灵、巧三字上有使人拍案的艺术功夫。这里着重谈一下微型小诗的空灵美营造。一些小诗的流于平庸
格头村,是雷山县的一个小寨,距县城六七十里,那里不通汽车,走一天的山路就到。大二那年的七月,与历史系的勇到格头——他家就住在那个小山村。那天早晨起来,带上些路上吃的东
针对棉织物常规前处理工艺存在工时长、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采用连续式生化前处理工艺处理棉织物,即先用生物酶制剂对织物进行预处理,再进行氧漂处理。优化的复合酶预处理工艺
粗坑棉灯芯绒布采用单一的冷堆工艺,存在重现性差,毛效和白度参差不一的问题,因而造成染色色差,采用冷堆后复漂短蒸工艺,可使织物的毛效和白度得到稳定,染色色差问题基本得到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