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福伦达品牌兴衰史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的发展是由摄影器材的发展推动的。在摄影史上的每一个阶段,不仅有代表性的摄影流派、风格、摄影师和作品,也有代表性的摄影器材和生产它们的厂家及其品牌。有些品牌是昙花一现,而有些品牌则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摄影发展过程中也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至今仍被很多爱好者所熟悉、认可,乃至推崇。从本期起,我们开辟了这个不定期的《品牌故事》新栏目,与大家分享一些摄影历史上著名品牌的发展历史和故事,包括一些已经消失的品牌。它们都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无数人为之付出过汗水和艰辛,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精彩历程,不应该被遗忘。
  本文,我们要讲述一个著名摄影器材品牌——德国福伦达的故事。它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相机品牌,其品牌创立比摄影术的发明还早。经历两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福伦达品牌几易其手,面目全非,但是曾经与品牌相伴的那些故事却值得我们追忆。福伦达的起源
  距今260多年前的1756年,一间很不起眼的科学仪器店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开张了,店主约翰·克里斯托弗·福伦达(Johann Christoph VoigtLander,1732~1797年,以下简称“福伦达一世”)出生于一个航海世家,受家庭影响,他的店生产与航海有关的象限仪、罗盘、六分仪等精密仪器。福伦达一世的产品以精湛的工艺和可靠的质量而著称,很快成为著名的科学仪器品牌,来自欧洲各地的订单不断。
  福伦达一世逝世后,他的儿子约翰·弗瑞德瑞齐·福伦达(Johann Friedrich VoigtLander,1778~1857年,以下简称“福伦达二世”)继承了他的产业。福伦达二世敏锐地抓住当时双筒望远镜逐渐取代单筒望远镜的机遇,开始生产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大获成功。以至于当时在英国剧场里观剧用的袖珍望远镜被称为“福伦达”。
  福伦达早期的辉煌
  到福伦达三世彼得·威海姆·福伦达(Peter Wilhelm Voigtlander,1812~1878年)掌管福伦达时,一件事改变了公司的发展方向。
  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术。当时27岁的福伦达三世敏锐地看到了摄影术的广阔前景和巨大商业价值,果断把主要精力转向了摄影器材的研发和生产,使福伦达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摄影器材品牌之一。首先,他与数学家派兹沃教授(Jozef Maximilian Petzval,也有人翻譯成匹兹乏——编者注)合作,针对达盖尔镜头光圈小、曝光时间长(拍人像要20~30分钟)的不足研制新镜头。第二年(1840年)就研发出第一款149mm F3.7派兹沃镜头(Petzval photographic lens),仅仅用数秒就可以拍摄一张照片,比达盖尔镜头快了十几倍。以这只镜头为基础,福伦达三世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拍摄圆形底片的金属相机,外形像一颗放在架子上的迫击炮弹,因此有个绰号:炮弹式福伦达(见图05)。“炮弹福伦达”1840年开始生产,到1842年已经卖出了将近600台,几乎每天一台,这在当时手工制作的条件下十分不易,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今天,已经很难见到炮弹式福伦达的原型机了。福伦达公司后来复制的原型机现在也成为古典相机爱好者们追寻的目标。
  1849年,福伦达三世为满足扩张的需要,将企业从维也纳迁移到德国的不伦瑞克(Braunschweig)。福伦达这个最早的摄影器材制造商从此成为一家德国公司。
  福伦达三世于1878年逝世后,他的儿子瑞特冯福伦达(EW Ritter von Voigtlander,1846-1924)继续延续和扩展着家族产业。在1860年代,福伦达镜头的产量已经突破一万只,在当时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福伦达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成为当时摄影器材行业的领军企业。而且,福伦达四世在1898年将福伦达从一个家族企业转变为上市公司,结束了父子相传的家族式管理。
  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福伦达不断创新,开发出众多品质优良的大口径镜头,这些镜头与各式木质和金属镜箱组装而成的相机,成为当时摄影师手中的利器。
  福伦达镜头以做工精细、表现力强而享誉世界。Kollinear F6.3、Dynar F5.5、Petzval等都是19世纪的著名镜头,以派兹沃教授名字命名的Petzval镜头为4片2组结构,前面两片粘合,后面两片距离很近,画面有暗角,但是中心部分特别清晰,是专门开发的人像镜头。而最著名的福伦达镜头莫过于1902年推出的5片4组海利亚(Heliar)F4.5,镜头经过精密计算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拍出的照片层次丰富,描写细腻。这个结构的镜头被广泛用于福伦达折叠机、立体相机、双反相机等各种高档机型,创造出一个古典镜头百年不衰的传奇。
  到20世纪初期,福伦达已经在摄影器材市场占有了重要地位。为了适应相机小型化的要求,福伦达开始了各种规格的便携式折叠相机的开发。这个阶段,适用于各种规格页片和胶卷的ALpin系列、Bergheil系列、Vag系列、Avus系列和Vida系列等新机型不断推出,这些相机都配备了精良的福伦达镜头,加上精湛的机械制造工艺,为人们带来众多精品。20世纪初期,当立体摄影风靡欧洲和北美时,福伦达推出了多种立体相机,这些相机配有缩小了的Heilliar或Collinear结构双镜头和compur立体快门,能够使用各种规格的页片后背或胶卷后背。
  1920年,柏林一位摄影器材商弗兰克和从福伦达辞职的高管海德克一起组建了自己的私人公司弗兰克和海德克(Franke&Hederke),后来发展成为大名鼎鼎的禄来公司。禄来公司最初的产品并不是双反相机,而是一款与福伦达立体相机很像的禄来立体相机(Heidoscop)。此时的禄来公司从技术能力和产品知名度上都还不足以与福伦达抗衡,因而没有引起福伦达的重视。殊不知,弗兰克和海德克在立体相机的基础上正悄悄地研究他们的双反相机,后来让福伦达刮目相看。
  1925年,福伦达公司的大部分股份被一家德国化工公司Schering AG收购。但保持了自己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完全的自主权。就是从这时开始,Bessa系列、Perkeo 127、Inos系列、RollfiLm系列和Prominent 6×9相机等陆续推出,巩固了福伦达在中画幅相机市场中的统治地位。   然而,1929年1月,禄来公司推出了全新的禄来弗莱克斯(Rolleiflex)双反相机。他们新设计的双反相机轻巧便携,取景框明亮清晰,对焦联动快捷,成像优异,推出后立刻受到市场的追捧,1929年8月就开始大规模生产,甚至专门建立了一个能容纳2000名工人的新工厂,到1931年底时已经创造了出售3万台的惊人业绩。这台相机影响力之大,实际为使用120规格胶卷的双反相机制定了标准。通过禄来弗莱克斯(Rolleiflex)的成功,禄来公司逐步扩张自己在中画幅市场的地盘,成为福伦达公司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可福伦达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这个重要的领地被他人染指,他们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很快就在1932年推出面向中低端客户的Brilliant(意为出色——编者注)双反相机,回应禄来公司的挑战。1933年又紧跟着推出豪华版的Superb(意为卓越——编者注)双反相机,很快就夺回了部分被禄来蚕食的中画幅相机市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摄影器材市场形成了德国四家相机制造商各霸一方的局面莱兹公司一直致力于135规格胶片小型旁轴相机的研发和制造,几乎成为135胶片机的标准规范;禄来公司则全力打造中画幅双镜头反光相机;1926年才由五家有着悠久历史的创始公司合并而成的蔡斯伊康公司(Zeiss Ikon A.G.)能够设计生产各种规格的相机、镜头,是福伦达多年的竞争对手;而福伦达公司的业务领域很广,除了相机、望远镜和显微镜等光学仪器外还包括了胶片和化学材料,一直全力开发各种规格的相机和高质量的镜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的德国摄影器材企业都卷入了战争的漩涡,福伦达也不例外,它的各种光学产品都是重要的军需品,生产的军用望远镜被打上了“ddx”的代号,步枪瞄准镜也是很多德国步枪的标配,富有创造力的企业研发部门几乎停止了全部新产品的研制,集中力量生产军需品以满足战争的需求。
  福伦达的衰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虽然严重影响了民用相机的研制和发展,不过也造成了战后相机产业的急速扩张。战后,福伦达得益于工厂建筑和设备的保留,比其他德国相机制造企业更快地恢复了生产,并经历了差不多十年左右的短暂繁荣。这个时期,福伦达首先恢复了原有中画幅相机的设计和生产,它在战前Brilliant系列、Bessa系列和Perkeo系列基础上推出了战后改进版的很多新机型以及Color-Heliar、Apo-Lanther等著名的中画幅镜头,以巩固福伦达在这个领域中的地位。
  战后福伦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在35毫米规格相机方面。福伦达进入这个领域实在是太晚了,到1939年才第一次推出Vito原型机,而且由于战争的原因也无法专心开发。面对战后35毫米相机市场的迅速扩大,只能是仓促上阵,急起直追。中低档的Vito系列和Vitessa系列都是这个时期的重点,高档次的新Prominent系列也在同时推出,针对彩色胶片的镜头如ColorSkopar、Ultron和Nokton等都是在那个时期推出的。福伦达再次施展全面出击的战略,力图挽回一部分已近被徕卡和康泰时等品牌牢牢占据的35毫米相机市场。
  然而,福伦达在小型机市场全力突破的战略很快就遇到了瓶颈,因为战后的经济复苏带来原材料价格暴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福伦达很快就出现了大面积亏损局面。1956年1月,福伦达德国工厂庆祝他们生产第400万只镜头的同时也迎来了福伦达200岁的生日,可是参加庆祝活动的人们都没有想到,福伦达的大股东Scheering公司已经决定甩掉这个亏损的包袱,重回自己原来主营化工产品的老路。
  1956年中,已经拥有福伦达20%股权的蔡斯伊康大手笔出击,打败国外对手,掌控福伦达89.7%的股权,成为福伦达的绝对控股大股东。福伦达这家百年老店第一次落入一直觊觎它的对手手中,开始了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流离颠沛的旅程。
  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福伦达保留了部分产品开发和生产的自主权,基本上还能够按照原有的产品开发路线推出新的产品。瞄准中高档消费者的Vitomatic系列、Bessamatic单反相机系列、Ultramatic系列以及Septon F2、36-82mm变焦镜头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推向市场的,世界上第一台配有内置闪光灯的Vitrona于1964年面市,针对低档市场的Vitoret系列十几种型号也很快推出。可以说,福伦达品牌逐渐地融入了蔡斯伊康的整体之中。
  但好景不长。1960年,福伦达设计团队经过几年辛苦设计的Bessaflex单反相机在投产前夕被叫停,以防止与蔡斯伊康品牌的同类相机产生冲突,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对福伦达设计人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1965年两个品牌的设计部门最终合并,福伦达完全失去了延续自己传统的机会。1967年带有zElsslKONVOlGTLANDER(蔡斯伊康福伦达)两個品牌标志的lcarex系列单反相机和系列镜头面市,可除了品牌中有福伦达字样外,设计、开发基本上是蔡斯伊康设计团队搞的,从外形到实质都和福伦达没有什么联系。
  在蔡斯伊康公司生存的最后几年,以“蔡斯伊康福伦达”命名的最后一个Vitessa 500系列面市。这个系列包括126和135两种胶片规格,该系列中的8款相机大都带有CdS测光,有几款还带有联动测距功能,小巧精致的机身和先进的功能都格外招人喜爱。可惜,这个系列推向市场的时候,蔡斯伊康的寿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1971年蔡斯伊康因为持续亏损宣布破产,1972年关闭所有相机装配线。福伦达和它的母公司都没有想到,它们的合作之旅竟然如此短暂,十几年时间就走向了终结。
  1972年,禄来公司接收了福伦达相机品牌和它的部分生产线,很快恢复了生产,并且继续设计新相机。但是这时的福伦达从标志、外形到相机设计理念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离福伦达的传统越来越远了。即便是这样的局面也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禄来公司在1981年破产清算,福伦达品牌又几经易手,最后品牌勉强留在了德国,归Ringfoto公司所有,但是最重要的设计和生产权则落入对这个历史最悠久的摄影器材品牌垂涎已久的日本公司确善能(Cosina)手中。确善能开始生产各种徕卡卡口的相机和镜头,这些相机和镜头虽然都使用了福伦达品牌和型号的名称,但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没办法将它们与那些曾经的经典再联系起来了,甚至连消费者们都搞不清楚,新的福伦达到底是德国相机还是日本相机。
  就算在福伦达经营遇到巨大困难时,人们都不会想到,这个已经矗立了两个多世纪的巨人会有倒下的一天。但福伦达还是以如此无奈的形式走向衰落,从笑傲江湖沦为对手附庸,最后甚至连自己苦苦经营了200多年的品牌都无法维持,走上了虽生犹死的道路!
其他文献
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于1895年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梅拉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里成了意大利的一部分。佩克哈默的父亲开设了一个照相馆,父亲去世后由母亲接管。不过,他虽然从小受到摄影的熏陶,但并没有从事这一行业,而是到慕尼黑攻读美术专业。直到来到中国,在他拍摄的《百美影》(The Culture of the Nude in China)、
期刊
南非女摄影师普姆齐莱·泽尔达·努科西(Phumzile Zelda Nkosi)出生于南非林波波省(Limpopo)的莱博瓦科莫(Lebowakgomo),在约翰内斯堡福斯卢勒斯区长大,是商业摄影工作坊(The Market Photo Workshop,由一所著名摄影师大卫·戈德布拉特创办的摄影学校,坐落于约翰被斯堡纽敦区的中心——编者注)培养出的优秀摄影师之一。  虽然努科西从2012年才开始
期刊
用胶片拍摄照片的年轻人多了,大概也是“胶片复兴”的表现之一吧。  这里有三位90后年轻人的故事,他们选择用胶片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正在经历的青春岁月。在他们刚接触摄影的时代,数码相机已经高度普及,因而对他们来说用胶片拍照片并不是在追忆往昔的情怀。胶片的色彩表现、等待冲洗结果时的期待,或者同龄人使用胶片相机拍出照片的独特“味道”,才是他们入“胶片坑”的理由。  把日子变得有趣  1993年出生的宏赟
期刊
在历史的长河中,英国曾绽放过太过耀眼的光芒,时光流逝,日不落帝国虽已荣光不再,千年时光依然沉淀下了诸多遗迹可供世人回望它曾经的辉煌。虽然历史是沉重的,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选择以不那么沉重的心情去面对它。  此次伦敦之旅正值SWPA 2017颁奖典礼期间,这次行程我不仅带着轻松的心情,随身相机也力求轻量化。  既要便携,还要保证画质,微单成为了我的选择。根据拍摄需要,我携带了索尼全画幅微单A7R11
期刊
这一年,带着我家孩子去了一些地方,香港、澳门、缅甸、上海、杭州、三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加上年初的日本追樱、韩国血拼,他的成长历程基本是跟旅行串在了一起。其间,我拍了数不清的照片,留下许多美好的瞬间!但是,回忆很美,背包很重,背着各种镜头和至少两个机身,拖着娃走四方的感觉绝对“酸爽”!  所以岁末海岛之旅,千挑万选,带了一个索尼黑卡RX10Ⅲ。在此,分享一下千挑万选的理由,理性消费是必须的,
期刊
“科尔沁杯”读者园地摄影月賽入选作品
期刊
一个相机系统专业与否,不仅要看机身是否具备足够强大的专业性能,也要看该系列的镜头群是否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随着各焦段新镜头的不断补充,索尼全画幅E卡口镜头已逐渐完善,可遗憾的是,由于超广角镜头的缺失,专业用户在使用微单时只能通过转接的方式获得超广的视野。  不过,随着两只索尼全画幅E卡口超广角镜头在5月17日的到来,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了。这一天,索尼发布了两款重量级超广角镜头,分别是FE 12-
期刊
从2007年到2017年,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映艺术中心/映画廊(本文以下都简称为映画廊)走过了十年。十年前,中国摄影收藏市场稳步发展,迎来了可谓“繁荣”的局面。可是,“繁荣”的持续时间太短,老照片之外的摄影收藏市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逐渐陷入低迷。因此,映画廊在成立不久,便不得不思考如何转型,如何在收藏市场之外找出路。  在这样的环境中,走过十年并不容易。  十年中,映画廊已经举办了上百次
期刊
因为一场战争,知道了一座城市。  因为一首歌曲,平添了对其的向往。  那里,就是广岛。  端午假期,带着爱人,广岛“初恋”三天,匆匆一瞥,却也足够惊艳。  旅游,本是一件放松的事情,只因我爱上了摄影,每次旅程似乎都成为了一次有关耐力的考验。各种镜头、滤镜、脚架,我随身带着,也许一天都不会用到;不带,却时有面对美景扼腕叹息的“意外”发生。于是,对于摄影人来说,背与不背、拍与不拍的思想斗争,总是伴随着
期刊
作为都市人,我们一出生就生活在已经被人类文明所改造的世界里,鲜有机会真正接触自然、认识自然。当有一天我拿起相机,成为一名行者并重返大自然时,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和自在。于是,我开始不停地自由行走,记录下自然界的鸟类影像,奢侈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这个过程中,我愈发理解,鸟类摄影的前提应该是“尊重自然、尊重生命”,而不是为了拍摄不惜破坏自然规律、干扰动物生活。  自然状态下的鸟儿最美  拍鸟者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