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探究;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创造性
科学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而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其课程内容渗透创造精神刻不容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当把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整个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
创造的过程:引发好奇——探究实验——分析论证——发明创造;其中好奇心会诱发人们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是创造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分析论证整个探究活动是整个创造过程的关键所在,创造就是好奇、实验和分析的归宿。为了使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平时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创造力。
一、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
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提问,能够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几乎所有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质疑,彻底推翻了维持几千年的错误观点,把力和运动的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看似幼稚、天真的发问,我们一定要耐心解释,保护好好奇心,鼓励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一时无法解释的,也要启发他们用其他的手段和方法继续去探索。
二、 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分三步:①明确重点问题。教师根据课标,结合课程内容确定实验探究的重点问题。每节课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上课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问题。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无形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是实验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由小及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也可适当设置一些子问题,将探究的重、难点进行化解,分解到每一个子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子問题的基础上再解决重点问题。③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完善整个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索、探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图片,在科学性、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思考、反复实验和推理论证,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创造力只能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索中得来。学生正是因为爱探索,所以在独立思考时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积极地去探索,而当他一旦成功,就会反哺自身,大大振奋精神,提高积极性,就会信心十足、全力以赴,专心致志、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索,然后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
四、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不走老路,能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物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和变通性为特点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因而它能让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给学生,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和环境。例如上习题课时,可以多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精选题型,为学生创造触类旁通的机会,让他们能逐步养成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包含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态度、科研习惯和精神、研究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许多层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师拼命说、学生努力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变被动为主动。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个能让学生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环境,能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引导得当的话,还能够深入到内心情感世界中去,让他们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使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结果,对个人或对社会,都具有创造性。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就是人创造性成长的结果。
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仅仅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物理先驱们的伟大精神,如:伽利略重视实验、善于提问的精神;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牛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不断激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进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钟起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肖自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原理与策略[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建庆,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探究;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创造性
科学需要大量的创造型人才,而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其课程内容渗透创造精神刻不容缓。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也应当把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整个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
创造的过程:引发好奇——探究实验——分析论证——发明创造;其中好奇心会诱发人们的探究欲望,探究实验是创造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而分析论证整个探究活动是整个创造过程的关键所在,创造就是好奇、实验和分析的归宿。为了使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平时物理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创造力。
一、 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题
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勇于提问,能够为了解答疑惑而不耻下问。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几乎所有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从提问开始的,都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伽利略通过斜面实验,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提出质疑,彻底推翻了维持几千年的错误观点,把力和运动的关系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著名的牛顿运动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看似幼稚、天真的发问,我们一定要耐心解释,保护好好奇心,鼓励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一时无法解释的,也要启发他们用其他的手段和方法继续去探索。
二、 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产、生活、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分三步:①明确重点问题。教师根据课标,结合课程内容确定实验探究的重点问题。每节课都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重点问题,上课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问题。②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无形中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这是实验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由小及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也可适当设置一些子问题,将探究的重、难点进行化解,分解到每一个子问题中去,引导学生在解决子問题的基础上再解决重点问题。③引导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需要学生灵活运用学到的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完善整个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我们就必须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探索、探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目的。
三、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图片,在科学性、丰富性、新颖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等方面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正是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一问题出发,进行观察、思考、反复实验和推理论证,终于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我们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创造力只能从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探索中得来。学生正是因为爱探索,所以在独立思考时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够积极地去探索,而当他一旦成功,就会反哺自身,大大振奋精神,提高积极性,就会信心十足、全力以赴,专心致志、更加深入地进行探索,然后才能不断地提升自我。
四、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不走老路,能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物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是以多端性和变通性为特点的创造思维。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正反两面进行对比,因而它能让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更重要的是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给学生,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和环境。例如上习题课时,可以多安排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精选题型,为学生创造触类旁通的机会,让他们能逐步养成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五、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包含了创新与实践、科研能力与态度、科研习惯和精神、研究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许多层面的内容,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教师拼命说、学生努力听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接受者”变为“发现者”,变被动为主动。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研究性学习创造了一个能让学生尽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由环境,能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如果引导得当的话,还能够深入到内心情感世界中去,让他们更加关注人类、社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使每个学生的课题研究结果,对个人或对社会,都具有创造性。所以,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就是人创造性成长的结果。
培养创造型人才不仅仅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物理先驱们的伟大精神,如:伽利略重视实验、善于提问的精神;布鲁诺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牛顿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不断激励学生大胆探索、积极进取。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钟起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肖自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原理与策略[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陈建庆,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