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经历了四次大的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极大地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在科技几乎是爆炸式增长的今天,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研成果的推动。围绕贵州省薏苡产业的发展,黔西南州农业林业科学研究院(原黔西南州农科所,以下简称研究院)担起了薏苡产业科技创新的重担,组建了中国薏苡方面唯一的工程中心,打造了中国薏苡科研领域第一个人才团队,成为贵州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薏苡科研先进单位。
软硬件并进,
创造薏苡科研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研究院依托项目实施,着力改善了实验研究基础条件,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薏苡科研设备,加强了研发平台建设。他们引进了一批用于薏苡育种、栽培、组织培养、品质分析等方面科研仪器,建成薏苡育种及栽培实验室和薏苡分析检测实验室各1个,以便正常开展薏苡育种、栽培、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阶段,研究院已实施了对主要薏苡种质资源的淀粉分析,为糯质薏苡新品种选育做好了物质准备,开展了薏苡栽培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试验,完成了对黔西南兴农种业公司薏苡种子品质检测。
为进一步提高在薏苡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2012年,研究院以自身为建设主体,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兴农薏仁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林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华丰薏仁有限公司、安顺鑫龙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贵州省薏苡工程研究中心,这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薏苡方面唯一的工程中心,旨在集成国内外薏苡特色作物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贵州省进行薏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创新薏苡产业化新技术、新成果,支撑贵州薏苡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贵州薏苡产业提供人员技能培训、科技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科技公共服务。
同年,研究院以薏苡科技创新人才为基础,联合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薏苡科技创新方面的专家,组建了贵州省特色杂粮薏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这也是全国范围内薏苡科研领域第一个人才团队。通过工程中心和人才团队的建设,整合全国范围内薏苡科技资源,使研究院薏苡科研平台得到加强。
2014年,研究院在兴仁县城南办事处三昧塘村流转土地118亩建设薏苡科研基地,实施了薏苡原种扩繁、薏苡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薏苡新品种选育以及薏苡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新引进薏苡种质资源25种,完成对69份薏苡种质的鉴定评价,建立了薏苡保存圃1个,保存薏苡种质资源150余份;开展了薏苡杂交组配,获得薏苡新组合35对,开展对筛选的2200余份育种单株的定向选择;开展了薏苡不同种植密度、高效施肥方式等薏苡栽培试验研究和集成,形成薏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贵州省薏苡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同时,研究院以贵州省州项目实施为载体,在兴仁县下山镇、屯脚镇建设薏苡丰产基地2000亩。与贵州聚丰薏苡有限公司合作,在兴仁县巴铃镇大普村建立薏苡良种繁育基地650亩。与兴仁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办公室、兴仁县典母特优薏仁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屯脚镇九头村、蚌街村建立薏苡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以单位下属公司黔西南兴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为基础,对基地生产的优质薏苡进行回收和加工,在市场上销售薏苡优良种子15万公斤。
全面打造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任何科技的研究、发明、利用都离不开人才。研究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他们编制了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宏观管理,以项目实施为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研究院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开发作为科技创新首要任务,纳入单位发展总体规划。他们健全了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人才管理、奖励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其次,研究院搭建了平台,高效率发挥人才在工程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对优秀中青年人才,优先安排科技项目,优先提供科技经费和实验设备,优先进修深造和再培养,建立“开放、 流动、 竞争 、合作”的运行机制,创造富有生机活力、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优秀人才的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和接纳国内相关研究人员携带科研成果来实现成果转化,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试验,同时积极吸收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到单位参加研究开发工作。2014年,研究院派遣到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再深造的薏苡科研人员1人;依托薏苡方面研究项目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培养研究生2人;安排青年人才承担薏苡内部项目3项;开展学术交流5次。
近3年来,研究院薏苡科研领域引进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2人。通过科研项目实施,加快人才培养,晋升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研究院还组织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教授、冯佰利教授,贵州大学赵德刚教授等专家到单位讲学,让薏苡科研人员发现自身在薏苡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使科技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成果丰硕, 用于实践
经过上下一心的努力,研究院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承担起国家和贵州省的重大科技项目,并把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
研究院深化了薏苡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形成了贵州省薏苡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贵州省薏苡栽培技术规程》。通过育种创新,育成的黔薏苡1号通过国家审定,育成的黔薏苡2号、薏苡03-2分别进入国家和省区试生产试验,育成YY01-01等8个品系参加国家和贵州省区域试验。研究院以贵州省薏苡工程中心为研发平台,联合贵州大学,开发的精制薏仁米初加工生产工艺在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生产线,试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开发的薏仁露系列饮料生产工艺在贵州鑫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中试;开发的薏苡精油、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生产工艺在贵州薏仁集团新厂区各建成中试线1条。 研究院承担了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薏米精深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薏苡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薏苡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种业资金项目《兴仁县薏苡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贵州省动植物育种专项《薏苡新品种“黔薏苡1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薏苡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等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
2014年,由研究院建立薏苡良种繁育基地,将工程化改良的“兴仁小粒白壳薏苡”和自育品种 “黔薏苡1号”进行良种繁育,由黔西南兴农种业公司对良种进行加工和包衣,在市场上销售,共销售种子1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产生利税近15万元。同时,研究院集成薏苡栽培技术规程,在贵州省薏苡产区进行技术推广应用,2014年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5万亩。开发的精制薏仁米粗加工生产工艺、薏仁露系列饮料生产工艺以及薏苡精油、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生产工艺在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中试或投入生产。
带动产业发展,
创造社会效益
研究院产生的科技成果,从品种、栽培技术到产品加工,都在薏苡产业发展中得到转化应用,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良种的产业化开发,是贵州薏苡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薏苡种子开发从无到有、从少量到上规模,老百姓逐步接受了包衣良种并大面积应用,有效地防止了黑穗病的蔓延,是薏苡生产的一次提高。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薏苡栽培管理粗放的突出问题,促进了薏苡产量整体的提高,增加了农户收入。以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薏苡产品加工工艺,在企业得到应用,增加了企业效益。
2014年,研究院开发的精制薏仁米初加工生产工艺在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生产线,生产销售精制薏仁米0.3万吨,销售收入400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600余万元;开发的薏仁露系列饮料生产工艺在贵州鑫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中试,建成投产后,可形成700罐/分钟(245ml/罐)薏美薏仁露饮料的产能,可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00人,带动种植基地8万亩,带动2000户贫困人口致富;开发的薏苡精油、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生产工艺在贵州薏仁集团新厂区建成中试线各1条,生产薏苡精油20余吨,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18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润800万元。
研究院和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企业转化平台,实现销售总收入6120万元,企业增效1415万元。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对于节约资源、保护耕地都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建立和完善了薏苡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建设,丰富了网站平台服务内容,为黔东南、安顺、黔西南等地薏农提供薏苡产业相关方面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产品销售。
展望未来,深化研究
尽管研究院已经取得很多创新成果,但他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已经为下一步发展作出了计划。
未来,研究院将在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种质间的田间比较试验,分析比较不同种质的生育期、株高、株型、分蘖性、开花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合油脂含量检测技术,通过高含油和低含油薏苡品系的杂交,研究油脂含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采用粳、糯、白果壳×黑果壳、红种皮×黑种皮等性状差异品系杂交,澄清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显隐性及基因互作等遗传规律;通过不同株高系列种质间的杂交,开展株高性状的遗传加性效应和遗传力等遗传规律研究;开展功能性薏苡品种(糯性品种、高油品种、高蛋白质品种)选育,进行矮秆品种(系)的改良与选育;深化薏苡栽培技术研究,开展不同因素(密度、施肥等)对薏苡的养分吸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等)、籽粒灌浆速率和抗性生理(SOD活性、POD活性、丙二醛等)的影响的研究,澄清不同品种的高产形成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不同薏苡品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此外,研究院还将依托工程中心研究转化平台,开展薏苡加工专用品种资源筛选评价、薏苡脂肪酶灭酶技术研究、薏苡冷藏技术工艺优化研究、薏苡系列加工制品研发、薏苡产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解决薏苡生产品种杂乱、产地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副产物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薏苡的全营养利用与高附加值转化。
相信不远的将来,研究院定能为贵州乃至全国的薏苡产业发展作出更多有现实意义的贡献,助力我国薏苡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软硬件并进,
创造薏苡科研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研究院依托项目实施,着力改善了实验研究基础条件,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薏苡科研设备,加强了研发平台建设。他们引进了一批用于薏苡育种、栽培、组织培养、品质分析等方面科研仪器,建成薏苡育种及栽培实验室和薏苡分析检测实验室各1个,以便正常开展薏苡育种、栽培、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的研究。现阶段,研究院已实施了对主要薏苡种质资源的淀粉分析,为糯质薏苡新品种选育做好了物质准备,开展了薏苡栽培及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试验,完成了对黔西南兴农种业公司薏苡种子品质检测。
为进一步提高在薏苡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2012年,研究院以自身为建设主体,联合贵州大学、贵州省农科院、兴农薏仁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贵州林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华丰薏仁有限公司、安顺鑫龙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贵州省薏苡工程研究中心,这是目前全国范围内薏苡方面唯一的工程中心,旨在集成国内外薏苡特色作物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在贵州省进行薏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不断创新薏苡产业化新技术、新成果,支撑贵州薏苡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为贵州薏苡产业提供人员技能培训、科技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咨询等科技公共服务。
同年,研究院以薏苡科技创新人才为基础,联合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薏苡科技创新方面的专家,组建了贵州省特色杂粮薏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这也是全国范围内薏苡科研领域第一个人才团队。通过工程中心和人才团队的建设,整合全国范围内薏苡科技资源,使研究院薏苡科研平台得到加强。
2014年,研究院在兴仁县城南办事处三昧塘村流转土地118亩建设薏苡科研基地,实施了薏苡原种扩繁、薏苡种质资源保存和鉴定、薏苡新品种选育以及薏苡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研究。新引进薏苡种质资源25种,完成对69份薏苡种质的鉴定评价,建立了薏苡保存圃1个,保存薏苡种质资源150余份;开展了薏苡杂交组配,获得薏苡新组合35对,开展对筛选的2200余份育种单株的定向选择;开展了薏苡不同种植密度、高效施肥方式等薏苡栽培试验研究和集成,形成薏苡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贵州省薏苡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同时,研究院以贵州省州项目实施为载体,在兴仁县下山镇、屯脚镇建设薏苡丰产基地2000亩。与贵州聚丰薏苡有限公司合作,在兴仁县巴铃镇大普村建立薏苡良种繁育基地650亩。与兴仁县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办公室、兴仁县典母特优薏仁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屯脚镇九头村、蚌街村建立薏苡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以单位下属公司黔西南兴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线为基础,对基地生产的优质薏苡进行回收和加工,在市场上销售薏苡优良种子15万公斤。
全面打造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任何科技的研究、发明、利用都离不开人才。研究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他们编制了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加强宏观管理,以项目实施为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方位深层次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研究院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开发作为科技创新首要任务,纳入单位发展总体规划。他们健全了人事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人才管理、奖励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在单位内部营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其次,研究院搭建了平台,高效率发挥人才在工程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对优秀中青年人才,优先安排科技项目,优先提供科技经费和实验设备,优先进修深造和再培养,建立“开放、 流动、 竞争 、合作”的运行机制,创造富有生机活力、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优秀人才的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和接纳国内相关研究人员携带科研成果来实现成果转化,进行工程化研究开发和试验,同时积极吸收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到单位参加研究开发工作。2014年,研究院派遣到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再深造的薏苡科研人员1人;依托薏苡方面研究项目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培养研究生2人;安排青年人才承担薏苡内部项目3项;开展学术交流5次。
近3年来,研究院薏苡科研领域引进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生2人。通过科研项目实施,加快人才培养,晋升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研究院还组织开展学术交流,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教授、冯佰利教授,贵州大学赵德刚教授等专家到单位讲学,让薏苡科研人员发现自身在薏苡科技创新方面的短板,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习,使科技人员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成果丰硕, 用于实践
经过上下一心的努力,研究院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承担起国家和贵州省的重大科技项目,并把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
研究院深化了薏苡栽培技术集成研究,形成了贵州省薏苡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贵州省薏苡栽培技术规程》。通过育种创新,育成的黔薏苡1号通过国家审定,育成的黔薏苡2号、薏苡03-2分别进入国家和省区试生产试验,育成YY01-01等8个品系参加国家和贵州省区域试验。研究院以贵州省薏苡工程中心为研发平台,联合贵州大学,开发的精制薏仁米初加工生产工艺在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生产线,试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开发的薏仁露系列饮料生产工艺在贵州鑫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中试;开发的薏苡精油、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生产工艺在贵州薏仁集团新厂区各建成中试线1条。 研究院承担了贵州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薏米精深加工产业化关键技术提升与应用》,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薏苡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薏苡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种业资金项目《兴仁县薏苡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贵州省动植物育种专项《薏苡新品种“黔薏苡1号”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薏苡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等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800余万元。
2014年,由研究院建立薏苡良种繁育基地,将工程化改良的“兴仁小粒白壳薏苡”和自育品种 “黔薏苡1号”进行良种繁育,由黔西南兴农种业公司对良种进行加工和包衣,在市场上销售,共销售种子1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产生利税近15万元。同时,研究院集成薏苡栽培技术规程,在贵州省薏苡产区进行技术推广应用,2014年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5万亩。开发的精制薏仁米粗加工生产工艺、薏仁露系列饮料生产工艺以及薏苡精油、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生产工艺在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进行中试或投入生产。
带动产业发展,
创造社会效益
研究院产生的科技成果,从品种、栽培技术到产品加工,都在薏苡产业发展中得到转化应用,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良种的产业化开发,是贵州薏苡产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薏苡种子开发从无到有、从少量到上规模,老百姓逐步接受了包衣良种并大面积应用,有效地防止了黑穗病的蔓延,是薏苡生产的一次提高。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变了薏苡栽培管理粗放的突出问题,促进了薏苡产量整体的提高,增加了农户收入。以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薏苡产品加工工艺,在企业得到应用,增加了企业效益。
2014年,研究院开发的精制薏仁米初加工生产工艺在贵州薏米阳光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生产线,生产销售精制薏仁米0.3万吨,销售收入400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600余万元;开发的薏仁露系列饮料生产工艺在贵州鑫龙食品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中试,建成投产后,可形成700罐/分钟(245ml/罐)薏美薏仁露饮料的产能,可实现产值10亿元,新增就业人员200人,带动种植基地8万亩,带动2000户贫困人口致富;开发的薏苡精油、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生产工艺在贵州薏仁集团新厂区建成中试线各1条,生产薏苡精油20余吨,薏苡膨化系列休闲食品1800吨,实现产值2000万元,实现利润800万元。
研究院和贵州省薏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企业转化平台,实现销售总收入6120万元,企业增效1415万元。通过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改变了传统粗放的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推动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倡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对于节约资源、保护耕地都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除此之外,研究院还建立和完善了薏苡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建设,丰富了网站平台服务内容,为黔东南、安顺、黔西南等地薏农提供薏苡产业相关方面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产品销售。
展望未来,深化研究
尽管研究院已经取得很多创新成果,但他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已经为下一步发展作出了计划。
未来,研究院将在现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种质间的田间比较试验,分析比较不同种质的生育期、株高、株型、分蘖性、开花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合油脂含量检测技术,通过高含油和低含油薏苡品系的杂交,研究油脂含量性状的遗传力和配合力;采用粳、糯、白果壳×黑果壳、红种皮×黑种皮等性状差异品系杂交,澄清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显隐性及基因互作等遗传规律;通过不同株高系列种质间的杂交,开展株高性状的遗传加性效应和遗传力等遗传规律研究;开展功能性薏苡品种(糯性品种、高油品种、高蛋白质品种)选育,进行矮秆品种(系)的改良与选育;深化薏苡栽培技术研究,开展不同因素(密度、施肥等)对薏苡的养分吸收、农艺性状、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等)、籽粒灌浆速率和抗性生理(SOD活性、POD活性、丙二醛等)的影响的研究,澄清不同品种的高产形成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不同薏苡品种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此外,研究院还将依托工程中心研究转化平台,开展薏苡加工专用品种资源筛选评价、薏苡脂肪酶灭酶技术研究、薏苡冷藏技术工艺优化研究、薏苡系列加工制品研发、薏苡产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解决薏苡生产品种杂乱、产地加工及精深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种类单一、副产物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薏苡的全营养利用与高附加值转化。
相信不远的将来,研究院定能为贵州乃至全国的薏苡产业发展作出更多有现实意义的贡献,助力我国薏苡产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