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针对语文来说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占用的课时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而且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力求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一句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致。可是要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己读书的好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以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主要就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鼓励利用课余时间,读教师推荐或自选的课外书籍,借以提高预读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整体于部分的教学关系
教师也按照固定程式去教,学生按也按照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不能与时俱进,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在解题之后,按照教参和教案书上提供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划分段落结构、剖析讲解,然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几个方面,教师循规教学的确很省事。但野蛮割裂了课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它又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提倡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问题一定是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的,有利于开启学生阅读智慧之门,这些要求,如果教师不能认真研究,娴熟掌握,阅读教学也不容易受到成效。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不能只用大堆问题,把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可能又会刚走出“满堂灌”的误区,又掉进了“满堂问”的误区,这其中的“度”一定要拿捏到位。找到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死气沉沉的传统模式,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我们只要抓住一个中心,提问“济南的冬天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就是“温晴”,那么,进而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济南冬天的特点,课堂就可以在参与和合作中愉快的完成阅读的任务。
设置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中心问题上,对深入地理解中心思想以及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如引趣、诱导、过渡、检查等均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它们都是辅助提问,是为上述的一两个中心提问服务的。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提问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应该组成一个共同发挥整体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改革没有止境,只有辩证对待,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形势,达到借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需要。
衡量阅读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尺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我国的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把阅读能力的培养放在了突出的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尽人意,许多学生仍然对试题中的阅读题目心中没底,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力求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管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一句话,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陈旧,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所致。可是要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更新教育观念,大胆创新阅读教学方法。
一、摒弃“灌入式”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中学生自己读书的好习惯
首先,要从“人的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的意义。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良好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读书的良好习惯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这种习惯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现状,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以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为提高阅读能力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叶圣陶说得好:“阅读是自己的事,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习惯,培养真能力。”此外,一个人的习惯养成同他的行为动机、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确立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就能够充分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自能读书习惯的培养。
其次,要建立阅读教学常规,规范学生阅读行为。建立阅读教学常规就是要制约学生的阅读行为,使正确的阅读行为得到重复练习,得到强化,趋于稳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师应长期坚持这些阅读教学常规,严格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实践。主要就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鼓励利用课余时间,读教师推荐或自选的课外书籍,借以提高预读能力。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整体于部分的教学关系
教师也按照固定程式去教,学生按也按照这套程式去学,都不必动脑筋,不能与时俱进,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课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师在解题之后,按照教参和教案书上提供的内容,对课文进行划分段落结构、剖析讲解,然后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对课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这几个方面,教师循规教学的确很省事。但野蛮割裂了课文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不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枯燥呆板,还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说的“整体”是指一篇完整的文意,“部分”是指构成一篇文章的词、句、段。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它又是服务于整篇文章的需要而从属于文章的;从阅读的目的来看,人们是为了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词、句、段的。教师在教学一篇文章时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中关于整体与部分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学生只有在充分地感知文章整体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文章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参与到阅读教学之中,抓好了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教学,无疑对优化学生的思维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提倡启发式这种教学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问题一定是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规律的,有利于开启学生阅读智慧之门,这些要求,如果教师不能认真研究,娴熟掌握,阅读教学也不容易受到成效。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提问。不能只用大堆问题,把课堂上弄得热热闹闹,却不能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可能又会刚走出“满堂灌”的误区,又掉进了“满堂问”的误区,这其中的“度”一定要拿捏到位。找到切入点,精心设计一两个能带动整篇课文阅读的中心提问,以强化学生深入思考,深入地领会课文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而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教师能够设计一两个关键问题就可以打破死气沉沉的传统模式,激起热烈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节奏不再是平淡无奇,而是起伏有致,生机勃勃。这无疑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教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我们只要抓住一个中心,提问“济南的冬天总体上有什么特点”,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济南的冬天的特点就是“温晴”,那么,进而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济南冬天的特点,课堂就可以在参与和合作中愉快的完成阅读的任务。
设置的问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现状,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他们思考和分析所能达到的最大极限。这样提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实效。另一方面,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和提炼问题,注意抓住课文中的题眼、中心句和关键句,以作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立意构思和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中心问题上,对深入地理解中心思想以及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是大有帮助的。
当然,设置一两个中心提问并不意味着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只有一两个提问,其他的提问如引趣、诱导、过渡、检查等均以各自的作用而存在,但它们都是辅助提问,是为上述的一两个中心提问服务的。一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提问有轻重主次之分,但应该组成一个共同发挥整体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的改革没有止境,只有辩证对待,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形势,达到借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