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场白】
林老师看看人到齐了,便轻轻地敲了一下桌子,说:“沙龙正式开始!我先讲一个也许可能大家都听过的故事。从前有个人请客,约定的时间过了,还有很多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一位客人听了,心想:‘该来的没来,看来我是不该来的。’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说:‘唉,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刚好被另一位客人听到了,心想:‘看来我是该走的人。’于是起身又走了。主人一看,急了,说:‘我说的又不是你。’其余的客人一听,心想:‘看来说的是我了。’于是都走了。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应该猜到今天这次沙龙的主题了吧?”
“锤炼语言。”粟湘菱说。
“不错,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何锤炼语言。我想问大家,有没有谁听出我说的第一句话中存在的毛病。”
“‘也许’‘可能’语意重复了。”郭大行说。
“‘都’字要去掉。它指的是全部。”粟湘菱补充说。
沙龙聚焦一:
语不惊人死不休
“非常正确。”林老师由衷地称赞道,“诗圣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朝诗人卢廷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果说中心论点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身段,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衣服了。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文章则要语言装。但是一个人穿什么衣服,是颇有讲究的;一篇文章使用什么语言,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先看看全华银同学的《保持忧患意识》,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保持忧患意识
◎全华银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因平时缺少忧患意识,当忧患降临时,他们便束手无策。为此,我想说的是,必须时时保持忧患意识。
保持忧患意识能让个人不断前行。人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成功也有失败。当我们处在人生高潮时,如果不可一世,沾沾自喜,我们就可能变得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因而停下前行的步伐。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处于人生高潮时,应该想到低谷可能很快来临,应该想到未来的路会更加艰险。请记住,保持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向前。
保持忧患意识能让国家逐渐强大。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清朝取代明朝时,国家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统治者便丧失了忧患意识,国家也就开始走向衰弱。相反,我们的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天皇便意识到日本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积极推行各方面的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9年一位伟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显示了中国向封闭与落后彻底说再见的决心,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快马加鞭地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现在,中国强大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缺少忧患意识,谁能保证我们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
保持忧患意识能让社会发展更好。对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们还记忆犹新,无数鲜活的生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啊!如果設计者、建设者多一点忧患意识,想到汶川处于地震带,房屋要建得坚固一点。如果政府多一点忧患意识,建房时要求高一些,或许许多人的生命便不会逝去。同样是地震,在日本却少有房屋倒塌,少有人员死亡,究其原因,是他们心存忧患意识。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重大矿难、交通事故有许多就是因为当事人缺少忧患意识。如果他们多一些忧患意识,无数人的生命就可以挽回,无数家庭的幸福便能延续,如此,社会便少了许多悲剧,多了许多笑声。
人在顺利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不顺,在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失败;国家在繁荣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衰败,在和平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战争;社会在追求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想到可能留下的隐患,在一片祥和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灾难。心存忧患,我们才会走得更远;心存忧患,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沙龙聚焦二:
在准确上下功夫
同学们都看完文章了,林老师便问道:“大家有没得到一点点启示?”
杨双生第一个发言:“用语要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文章中使用的一些概念加以适当的限制,不加限制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是同类事物的全部,就可能肯定不该肯定的或否定不该否定的,使议论缺乏说服力。如第一段中用‘一些’限制‘人’,所说的‘人’就只是一部分,如果没有‘一些’作限制,就以偏概全了。”
“我觉得要做到准确,还要在选词语上下功夫。汉语中有很多近义词,每一组近义词在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上都有细微的差别,在选用时要注意加以区别,否则就可能夸大其词,减弱议论的说服力。如第二段中有两处‘应该想到’,‘应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再如最后一段中,作者用了六个‘可能’,‘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去掉了‘可能’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也就不合逻辑了。”周林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余瑶看了看林老师,说:“要做到准确,还要注意用语要有分寸,不能片面化、绝对化。特别是在推论危害、结果时,因为是以假定为前提的,所以不能把可能造成的危害或产生的后果说成是已经造成的危害或产生的后果。如第四段中所用‘如果……就……’进行推论就很有分寸。”
林老师见大家说得差不多了,小结道:“大家刚才的发言非常好。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要注意句式的变化,要整散结合。整句就是句式结构基本相似的一组句子,如排比、对偶。整句文字洗练,容量大,且富有节奏。散句就是长短不齐的句子,两者交错使用,能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因此要注意提炼整句,长短交错。刚才我们谈的是议论文,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记叙文如何锤炼语言。”
沙龙聚焦三:
在得体、生动、简洁上下功夫
林老师刚说完,杨佩便发言了:“要得体,就像穿衣服。季节不同衣服也不同,场合不同所穿衣服也有区别。用什么语言,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不能不讲究。”
“要讲究当然没错,但也不能太讲究。不讲究,文章没有感染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太讲究,又会给人以做作之感。”全志高补充说。
“人物语言要体现人物的身份,还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不同的场合使用的语言也要有不同,否则也谈不上得体。”高远补充说。
“生动也很重要,生动的前提是用词要准。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经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这就是说要选准唯一的词。鲁迅先生在《药》中描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递给华老栓时,用‘抢’‘扯’‘裹’‘塞’‘抓’‘捏’,把康大叔的凶狠、野蛮、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尹全龙说。
“简洁。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刘玲玲说。
王楠接过话题:“简洁当然重要,但有时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形象,还必须增加必要的修饰成分,否则就可能使语言乏味,意思含混。”
林菊生说:“还要力避重复。在一段话中,要尽可能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相同的意思要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近义词。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语言呆板,还可以使句子有节奏感。”
最后,林老师小结道:“同学们说了很多,而且说得都很好。我觉得记叙文在锤炼语言时,得体、生动、简洁是最重要的。希望今天的讨论对大家的写作有启发和帮助。”
林老师看看人到齐了,便轻轻地敲了一下桌子,说:“沙龙正式开始!我先讲一个也许可能大家都听过的故事。从前有个人请客,约定的时间过了,还有很多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还不来?’一位客人听了,心想:‘该来的没来,看来我是不该来的。’于是起身就走。主人急了,说:‘唉,不该走的又走了。’这话刚好被另一位客人听到了,心想:‘看来我是该走的人。’于是起身又走了。主人一看,急了,说:‘我说的又不是你。’其余的客人一听,心想:‘看来说的是我了。’于是都走了。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应该猜到今天这次沙龙的主题了吧?”
“锤炼语言。”粟湘菱说。
“不错,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如何锤炼语言。我想问大家,有没有谁听出我说的第一句话中存在的毛病。”
“‘也许’‘可能’语意重复了。”郭大行说。
“‘都’字要去掉。它指的是全部。”粟湘菱补充说。
沙龙聚焦一:
语不惊人死不休
“非常正确。”林老师由衷地称赞道,“诗圣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朝诗人卢廷让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如果说中心论点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身段,那么语言就是文章的衣服了。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文章则要语言装。但是一个人穿什么衣服,是颇有讲究的;一篇文章使用什么语言,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先看看全华银同学的《保持忧患意识》,也许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保持忧患意识
◎全华银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因平时缺少忧患意识,当忧患降临时,他们便束手无策。为此,我想说的是,必须时时保持忧患意识。
保持忧患意识能让个人不断前行。人的一生,有高潮也有低谷,有成功也有失败。当我们处在人生高潮时,如果不可一世,沾沾自喜,我们就可能变得不思进取,骄傲自满,因而停下前行的步伐。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当我们处于人生高潮时,应该想到低谷可能很快来临,应该想到未来的路会更加艰险。请记住,保持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向前。
保持忧患意识能让国家逐渐强大。孟子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清朝取代明朝时,国家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之后,统治者便丧失了忧患意识,国家也就开始走向衰弱。相反,我们的邻国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天皇便意识到日本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于是积极推行各方面的改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79年一位伟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下“一个圈”,显示了中国向封闭与落后彻底说再见的决心,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不断为世界创造惊喜,快马加鞭地追赶世界先进国家。现在,中国强大了,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缺少忧患意识,谁能保证我们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
保持忧患意识能让社会发展更好。对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我们还记忆犹新,无数鲜活的生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多么令人痛心的悲剧啊!如果設计者、建设者多一点忧患意识,想到汶川处于地震带,房屋要建得坚固一点。如果政府多一点忧患意识,建房时要求高一些,或许许多人的生命便不会逝去。同样是地震,在日本却少有房屋倒塌,少有人员死亡,究其原因,是他们心存忧患意识。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重大矿难、交通事故有许多就是因为当事人缺少忧患意识。如果他们多一些忧患意识,无数人的生命就可以挽回,无数家庭的幸福便能延续,如此,社会便少了许多悲剧,多了许多笑声。
人在顺利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不顺,在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失败;国家在繁荣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衰败,在和平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战争;社会在追求高速发展的时候要想到可能留下的隐患,在一片祥和的时候要想到可能发生的灾难。心存忧患,我们才会走得更远;心存忧患,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沙龙聚焦二:
在准确上下功夫
同学们都看完文章了,林老师便问道:“大家有没得到一点点启示?”
杨双生第一个发言:“用语要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文章中使用的一些概念加以适当的限制,不加限制的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是同类事物的全部,就可能肯定不该肯定的或否定不该否定的,使议论缺乏说服力。如第一段中用‘一些’限制‘人’,所说的‘人’就只是一部分,如果没有‘一些’作限制,就以偏概全了。”
“我觉得要做到准确,还要在选词语上下功夫。汉语中有很多近义词,每一组近义词在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上都有细微的差别,在选用时要注意加以区别,否则就可能夸大其词,减弱议论的说服力。如第二段中有两处‘应该想到’,‘应该’表达了肯定的意思。再如最后一段中,作者用了六个‘可能’,‘可能’表示估计,不很确定,去掉了‘可能’就变成了肯定的意思,也就不合逻辑了。”周林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余瑶看了看林老师,说:“要做到准确,还要注意用语要有分寸,不能片面化、绝对化。特别是在推论危害、结果时,因为是以假定为前提的,所以不能把可能造成的危害或产生的后果说成是已经造成的危害或产生的后果。如第四段中所用‘如果……就……’进行推论就很有分寸。”
林老师见大家说得差不多了,小结道:“大家刚才的发言非常好。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要注意句式的变化,要整散结合。整句就是句式结构基本相似的一组句子,如排比、对偶。整句文字洗练,容量大,且富有节奏。散句就是长短不齐的句子,两者交错使用,能使语言更具感染力。因此要注意提炼整句,长短交错。刚才我们谈的是议论文,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记叙文如何锤炼语言。”
沙龙聚焦三:
在得体、生动、简洁上下功夫
林老师刚说完,杨佩便发言了:“要得体,就像穿衣服。季节不同衣服也不同,场合不同所穿衣服也有区别。用什么语言,也要根据内容的需要,不能不讲究。”
“要讲究当然没错,但也不能太讲究。不讲究,文章没有感染力,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太讲究,又会给人以做作之感。”全志高补充说。
“人物语言要体现人物的身份,还要表现人物的性格,不同的场合使用的语言也要有不同,否则也谈不上得体。”高远补充说。
“生动也很重要,生动的前提是用词要准。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经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与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相类似的词语是不行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而去用类似的词语敷衍了事。’这就是说要选准唯一的词。鲁迅先生在《药》中描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递给华老栓时,用‘抢’‘扯’‘裹’‘塞’‘抓’‘捏’,把康大叔的凶狠、野蛮、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尹全龙说。
“简洁。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刘玲玲说。
王楠接过话题:“简洁当然重要,但有时为了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形象,还必须增加必要的修饰成分,否则就可能使语言乏味,意思含混。”
林菊生说:“还要力避重复。在一段话中,要尽可能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相同的意思要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近义词。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语言呆板,还可以使句子有节奏感。”
最后,林老师小结道:“同学们说了很多,而且说得都很好。我觉得记叙文在锤炼语言时,得体、生动、简洁是最重要的。希望今天的讨论对大家的写作有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