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师生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和实践建构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f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体间性从哲学领域引入教育领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语言的主体间性表明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工具,更是人们认知和体验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使人与世界充分交谈,使存在的意义显现。语言的主体间性确立了对话理论,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外语教学应该建立动态的语言教学模式,在两个语言世界和世界观之间构建桥梁,同时更要培育师生完整的独立人格。
其他文献
是否具有公共性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分野.公共性的被消解是现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这种状况源于当代中国社会及公共权力领域发生的整体性转换,
文艺人学是在文艺学和人学两个学科的知识背景下生成的文艺研究学科,是“文艺学和人学的融合”。文艺人学有着独特的学科定位以及特殊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研究方法。文艺人学
沙可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兼艺术局局长,又是<红色中华>报主编,为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作为革命的诗人、戏剧家和艺术教育家,在中